談遷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他從明天啟元年(1621年)開始便立志撰寫一部明朝編年體通史,前後歷時20餘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但就在即將大功告成之際,清順治四年(1647年),此書手稿被竊。此時的他雖已過知天命之年,卻仍不服輸,發憤重寫,經過4年不懈努力,終於完成新稿,定名《國榷》。清順治十年(1653年),談遷攜《國榷》書稿北上,在北京凡兩年半,四處走訪明代遺民,搜集明代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就在這一過程中,談遷寫下了《國榷》一書的副產品——《北遊錄》,裡面記載了不少明末清初老北京的典故紀聞,今摘錄幾例,以饗讀者。
1.胡同。
說起老北京的胡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尤其是前門外那八條,更是耳熟能詳。那「胡同」這個詞是從哪裡來的呢?據談遷記載,胡同原名「衚衕」,小巷之意,因《元經世大典》謂之「火衖」,可能是蒙古語。後來人們以訛傳訛就變成「衚衕」了。不過這兩個字實在太難寫,勞動人民是不會做孔乙己的,因此「衚衕」一詞也就慢慢成了胡同了。
2.玉泉山的水。
據郭德綱講,乾隆皇帝曾特意製作一個銀鬥,用以測量各地名泉泉水的重量,他所得到的結果是:「京師玉泉之水鬥重一兩,濟南珍珠泉鬥重一兩二釐,揚子金山泉鬥重一兩三釐,至惠山、虎跑則各重玉泉四釐,平山重六釐,清涼山、白沙、虎丘及西山之碧雲寺各重玉泉一分。」因為玉泉山泉水最輕,所以乾隆皇帝將玉泉山泉水定為天下第一泉,還特意寫作了一篇《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來記述此事。之後還頒布禁令,不讓老百姓喝玉泉山的水,從乾隆朝直到清朝滅亡,老百姓再也沒有喝到玉泉山的水。
清朝年間,每日清晨,西直門城門一開,第一個進城的就是從玉泉山來的皇宮運水車,插著龍旗,四個大水桶上蓋著繡龍的大苫布,緩緩駛入紫禁城。但考諸史冊,乾隆皇帝也是沿襲舊說,談遷的《北遊錄》中就記載,早在明正統時期,當時的翰林學士黃諫就寫過一篇《京師水記》,認為自郊畿論之,玉泉第一;自京師論之,文華殿東大庖廚井第一。不知道以後有沒有機會進故宮,嘗一嘗文華殿東大庖廚井水是個什麼滋味。
3.延生保命丹。
湯若望在明末清初的地位很高,他以西方來華傳教士的身份遊走於明清兩代之間,很是厲害。據談遷《北遊錄》記載,湯若望敕號「通玄教師」,醫方器具之法具備,還有秘冊二本,專煉黃白之術,又善縮銀,淬銀以藥,隨末碎,臨用鎔之,故有玻璃瓶,瑩然如水。鑄鑌鐵為刀,柔可繞指,揮之砉然有聲。更為奇特的是,這洋人除了會鍊金術和冶金術外,還會製造「延生保命丹」,據說「合藥二百六十種,種各三斤為丸。」怕是高級大列巴?不得而知。
4.吏部楹聯。
據談遷記載,京師吏部掌天下銓選,權位極重,號為「天官」。但明萬曆朝吏部尚書張翰受制於首輔張居正,一生唯唯諾諾,便寫下一副對聯掛在吏部大堂上:「功名身外事,大就何妨,小就何妨;富貴眼前花,早開也得,晚開也得。」頗有超脫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