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周周,你媽媽給老師送禮了。」
這句話就像一根針,把身邊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粉紅泡泡一個個地戳破。
送禮——被表揚——讀課文——得到講故事的機會………
她以為一切都是她自己努力得來的。她以為是上帝吹了一口氣送她站上了最高的舞臺。
其實,送她上青雲的,根本不是自然風。
餘周周憑自己的努力獲得特等獎,得到全省「故事大王」的稱號,卻被同學告知,因為送禮才得到機會,餘周周的努力不被認可,對她傷害太大。
其實,她也曾經聽過同學們的議論,關於背景,關於送禮。
小孩子們一邊神神秘秘地表示著自己的鄙視和不屑,卻又會在回到家之後央求自己的爸爸媽媽也去付出點努力,像別的家長一樣常常去跟老師「溝通溝通」「搞好關係」。
像李玫瑾教授說的一樣,規則一旦被打破,就會有好多家長效仿,怕自己的孩子被區別對待,就會有好多家長去跟老師「溝通溝通」「搞好關係」。
為什麼有些家長非要去給老師送禮?非要去打破規則?
絕大多數老師,都是好老師,老師其實很單純,從學校畢業,再到學校教書,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和孩子打交道,環境單一,人際關係簡單,不會有太複雜的想法。
老師教學生是為了傳道授業解惑,教學生做人,實現自己的價值,幫助學生,並不是為了讓學生感謝自己,為了一點物質,他們是有大愛的。
有些家長不信任老師,不送禮,老師就不好好教,不送禮,老師就會區別對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家長開始打破規則,開始送禮。
規則一旦打破,沒有公平性而言,而是利益化,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老師看學生也是看利益。
不是說老師不好,而是,這是人性,試想全班40個人,39個人都送了禮,只有你沒送,老師會不會心裡不高興,會不會對你態度不好?
你給所有老師送了禮,單單沒有給歷史老師送禮,歷史老師會不會心裡有想法:別人都有我沒有?看不起我?這科就不重要?非給你點顏色瞧瞧!
這就是人性,永遠不要去考驗人性!
沒有規則,送禮成風,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就像《你好,舊時光》裡的餘周周。
不送禮,老師看你不順眼,即使你很優秀,老師看不見,而是表揚送禮但表現平平的同學。
送禮,自己終於有機會去展現自己,得了大獎,同學說是因為你媽媽送禮,你才得獎,一點也不光彩,自己的努力全被抹殺。
沒有規則,孩子怎麼做都會受傷害。
學校應該是一片淨土,快樂的學習知識,快樂的交朋友玩耍,而不是過早的被利益所捆綁。
我同意李玫瑾教授說的,應該像反腐一樣禁止家長送禮,讓孩子自己去努力,體會到努力終將會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