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osci刊發鈕鳳林等最新研究成果

2020-12-23 澎湃新聞

Nature Geosci刊發鈕鳳林等最新研究成果

2019-04-18 20: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以及嚴重的次生災害,人們往往也談「震」色變。今年4月,北京一周內發生兩次3級左右的地震,引發了市民的關切。近年來,四川、青海等地發生7級以上地震,比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等,也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那麼,地震破裂區能不能自行恢復和癒合?同一地區發生多次地震,前一地震對後一地震可能產生觸發作用,後一地震對前一地震有何影響?

4月15日,《自然》雜誌子刊物、地球科學領域國際頂尖雜誌《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裴順平研究員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美國萊斯大學鈕鳳林教授等共同完成的研究論文Seismic velocity reduction and accelerated recovery due to earthquakes on the Longmenshan fault,揭示了其中的規律和關係。該論文研究了位於青藏高原東緣與四川盆地西部的龍門山斷裂帶在大地震中的結構演化過程,觀測到清晰的地震波速度同震降低和震後癒合現象,明確提出蘆山地震的發生加速了汶川地震破裂區的癒合。

 

龍門山斷裂帶地震P波速度的演化過程

本研究將新發展的時移層析成像技術,運用於龍門山地區,成功獲得了斷裂帶的同震和震後結構演化的全過程圖像。研究發現,同震波速降低、震後波速升高,蘆山地震後汶川地震破裂區加速恢復,並揭示出結構演化與應力變化之間的密切聯繫。研究還對汶川和蘆山地震之間的約60公裡長的空白段的孕震性與地震危險性進行了探討。

該論文是國家「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項目「川滇地區多尺度高解析度結構模型與變形特徵及強震孕育發生背景研究」的資助成果。與以前的研究相比,本次研究有兩個重要創新點,一是以前對地震同震變化研究較多,但對震後恢復研究非常少,本次研究獲取了同震與震後癒合過程中龍門山斷裂帶的地震波速度結構變化。二是前人研究斷層間地震關係時主要強調前一個地震對後一個地震的觸發,本研究首次發現後一個地震能夠促進前一個地震斷層的癒合。

斷層不均勻性和分段性是過去幾十年裡地震學的重要發現之一,近年的研究表明,大型斷裂帶內各個斷層段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影響地震孕震過程和發生時間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地震後的斷層癒合與強度恢復過程中,在附近乃至遙遠地區發生的大地震會臨時中斷該恢復過程,這是因為地震會使斷層強度減弱,而周圍大地震產生的震動會導致甚至加速淺層斷層的破壞。本研究則表明,地震的發生既能對相鄰斷層的癒合造成阻礙,也會促進相鄰斷層的癒合,地震引起的應力重新分布在斷層強度的重建上可以起完全不同的重要作用。

相關閱讀: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川滇地區多尺度高解析度結構模型與變形特徵及強震孕育發生背景研究」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獲立項資助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Nature》刊發北航化學學院郭林教授、嶽永海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北航新聞網6月19日電(通訊員 魏茜)6月18日,Nature雜誌在線全文發表了我校化學學院郭林教授、嶽永海教授團隊與燕山大學田永君院士團隊在納米孿晶複合金剛石增韌機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 diamond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發北航教授課題組研究成果
    日前,《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以在線全文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程群峰教授課題組在超韌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Super-tough
  • Nature刊發華東師大成果!分子拓撲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李大為教授團隊利用單一股線構築不同單分子拓撲結構(Nature 2020, 584, 562-568.)Nature刊發:華東師大分子拓撲學獲突破性進展(Nature 2020, 584, 562-568.)一條分子鏈,打出多種結作為分子拓撲學方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李大為教授在構築納米結構的分子結和探索其性質和功能方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臨沂大學高中鋒教授在Nature雜誌子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臨沂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生化分析研究所高中鋒教授關於可視化傳感新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Manipulating the hydrophobicity of DNA as a universal strategy for visual biosensing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 《科學報告》刊發研究成果關注海南長臂猿,肯定這一保護行為!
    《科學報告》刊發研究成果關注海南長臂猿,肯定這一保護行為!這項在《科學報告》上發表的研究顯示,人造繩橋或有利於保育行動。英文原文表述是:First use of articial canopy bridge by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ly endangered primate the Hainan gibbon Nomascus hainanus .
  • 又一篇Nature!交大葉芳偉課題組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交大葉芳偉課題組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頭條新聞今天(北京時間12月19日)凌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自然》)在線發表了以「Localization and delocalization of light in photonic moire lattices」為題的研究成果
  • 《科學》刊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創新研究成果
    7月10日,世界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懷兵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
  • 上海交大張潔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張潔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顆粒體系中發現了剪切局域化(shear localization)和長程關聯的極化應力場之間的關係,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2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Connecting shear localization with the
  • ...多層膜納米光柵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同濟大學黃秋實副教授關於X射線多層膜納米光柵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9-06-05  瀏覽:
  • 《Nature》20210225最新9篇前沿研究導讀(譯文)
    Nature最新:量子網絡中的確定性多量子位糾纏Deterministic multi-qubit entanglement in a quantum networkYoupeng Zhong, Andrew N. Cleland 分子工程2.
  • 南京大學研究成果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
    相關成果近期以「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lithium niobate nonlinear photonic crystal」為題,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doi: 10.1038/s41566-018-0240-2)上。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劉寶輝教授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團隊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James Weller教授團隊協作,以該校為通訊單位在國際遺傳學頂級期刊《Nature Genetics》發表了題為「Stepwise selection on homeologous PRR genes controlling flowering and maturity during soybean domestica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
  • 西農沈錫輝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該研究首先發現條件性致病菌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對AI-2信號表現出明顯的正趨向性,隨後以此表型入手構建趨化蛋白編碼基因突變體文庫並篩選獲得介導AI-2趨向性的兩個跨膜甲基化趨化受體基因pctA和tlpQ。分子互作實驗及對接模擬分析揭示AI-2信號分子能以高親和力結合受體蛋白PctA和TlpQ的周質dCACHE結構域。
  • 西北師範大學趙鑫博士論文在Nature旗下期刊刊發
    月13日,Nature出版集團的《Scientific Reports》刊發了西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青年教師趙鑫博士課題組研究成果研究進一步採用空間線索範式發現,這種偏向表現為對威脅性社交刺激的注意警覺,這可能是因為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面對威脅性社交刺激時杏仁核-初級視覺視覺皮層過度激活。研究結論對於自閉症兒童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西北師範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資助。
  • 東南大學孫立濤研究成果刊登於Nature Materials
    東南大學孫立濤研究成果刊登於Nature Materials  日前,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孫立濤教授團隊發展了一種原位電子顯微學技術,並基於此在國際上首次觀察到10納米以下固態金屬銀顆粒在室溫下的類液態行為。
  • 成都這所大學,上了全球頂級科研期刊《Nature》封面!
    6月3日Nature刊發了該校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鄧旭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與當今大多數科學雜誌專一於一個特殊的領域不同,其是少數依然發表來自很多科學領域的一手研究論文的雜誌。在許多科學研究領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結果都是以短訊的形式發表在《自然》上。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師在《Nature Astronomy》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時間10月2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于洋副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 Astronomy》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文章標題為《Reconstructing the formation history of top-shaped asteroids by the
  • 《Nature期刊資料庫》正式使用通知
    《自然》周刊一直致力於最優質的、在科學技術各領域經同行評審的研究成果,貫徹並堅持原創性、重大性、跨學科影響力、時效性、讀者親和力、發表全球最前沿的學術成果。《Nature》最新影響因子為43.07,訪問連結:https://www.nature.com/nature/。2.
  • 14篇Nature系列合集:DNA元件百科全書最新成果出爐
    作為一項廣泛協作的基礎研究工作,ENCODE 計劃涉及來自美國和國際各地的小組,由 500 多名具有不同專業知識的科學家組成。得益於世界各地獨立研究人員進行的數十年基因調控研究,並以此為基礎,ENCODE 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社區資源,以確保任何研究人員均可訪問該項目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