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樸向來是中國人崇尚的美德之一,畢竟,從古至今,我們聽過最多的就是無論國家或個人,崇尚奢靡即為衰敗之相,可偏偏歷史上卻有這樣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朝代——大宋。後人常常稱之為「富宋」,可大宋曾經的奢靡程度卻真的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簡單,哪怕是現代人在很多生活方面都會對大宋很是嚮往。想要知道一個簡樸反倒會遭排斥的朝代是一種怎樣的奢靡狀態,不妨看看那裡的官民生活就一目了然了。
一、從帝王到官員的高調炫富
就拿宋徽宗來說,為了滿足自己日常奢華的生活體驗,光是消費方面就設立了蘇杭造作局與蘇杭應奉局兩個專門的國家機構,每一次兩個機構向宋徽宗貢奉從各地搜羅來的奇花異石、名木佳果,場面之浩大都是令人難以想像的。而帝王如此奢靡居然不但沒有遭到官民的反對還掀起了官場與民間的紛紛效仿。
最初的大宋官員還是懂得低調炫富這個道理的,可到後來,大家乾脆將堂而皇之的奢靡之風擺在明面上。就比如在古籍《三朝北盟會編》中曾記載:王大人的家中「堂閣張設,寶玩山石,侔似宮禁」,如此奢靡的布局陳設居然沒有遭到當時宋徽宗的反感,反而引來了宋徽宗的前來參觀,參觀之後,宋徽宗居然還對此連連感嘆,絲毫沒有責怪的意味。
可想而知,大宋帝王對於臣子的奢靡都是默許支持的狀態,臣子們的生活能夠極盡奢華到什麼程度。而值得肯定的是,享受到奢華生活的帝王及官員並沒有隻顧著獨自享樂,他們大力發展經濟之時對於百姓福利也是前所未有的看重,如此影響下,才慢慢促成了大宋全國一體的奢靡成風。
二、社會福利好催生百姓的奢靡之風
大宋是中國封建朝代中唯一實現全民免費教育的存在,因為大宋始終奉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官學早在宋仁宗開始無論是國子學、太學、州郡學以及縣學都實行全免制度。按照當年宰相富弼的話說:百姓給大宋完糧納稅,百姓上學還要額外交錢才是大宋的恥辱。而到王安石變法之後,很多在官學就讀的學生居然還能享受餐費補貼。
除此之外,大宋的社會福利還包括十分健全的居養院,對於殘障人士以及孤兒棄嬰、孤寡老人更是設立了收容所以及為他們提供的免費米糧藥品。值得肯定的是,後人都認定為壞人的蔡京,當年在這方面也做出了相當有力地推動。
所以,社會保障健全的氛圍下,大宋百姓們更是有了錢包鼓起來的機會,他們也就更加敢於花錢享樂,而且,百姓的奢靡之風也同樣是效仿權貴奢靡之風而來且更是被權貴默許支持的。
在大宋民間,「無人不乘轎」是常態,而百姓們日常的服飾也都極盡奢華,要知道,當時甚至出現如若身穿麻布衣服都不好意思上街與人打招呼的氛圍。從司馬光當年怒罵「世風日下,販夫走卒皆穿絲襪」就足以見得大宋百姓生活到了怎樣的奢侈程度。而在飲食、娛樂等等其他領域,全民奢靡早已成為常態。
三、製造業強大促使大宋全民的財大氣粗
不得不承認一點,那就是想要炫富或是奢華,沒有經濟基礎,這一切也都將是空談而已,所以,說大宋奢侈是真奢侈,說大宋有錢也是真有錢。這一切都要仰仗大宋震撼世界的強大製造業,要知道,本應靠著農業起家的大宋,工商稅的佔比居然達到全部稅收佔比的七成之多,這是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與之較量的。
從冶鐵到紡織再到瓷器與造船,大宋在當時的生產力真的是全球領先的,全世界對於大宋貨的熱捧絕非曇花一現,而支持大宋製造業如此鼎盛的原因便是朝堂鼓勵全民經商,可想而知,內銷只是一小部分,大量的外貿需求如何不會讓每一位認真經商的大宋人富起來呢?
所以,製造業的強大進一步促使了大宋全民的財大氣粗,人活一世,有了錢財當然要享受,而大宋的錢財更是源源不斷的,如此經濟氛圍下,如何不會促成大宋全國的奢靡成風呢?因為,這奢靡的背後的確有資本啊!
結語
當然,不斷富國又富民,沒有強兵才是大宋最悲哀的地方,居安未能思危算得上是大宋滅亡的根本原因。不過,從經濟角度來講,大宋當年的各類推動經濟政策的確為整個國家發展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力量,後人如若能夠從中得到啟發與對其精華的傳承,註定會打造出一片強國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