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財政部長布魯門切爾和陶淵明有一樣的志趣:喜歡簡樸生活

2020-12-22 心語小妃

從古至今,簡樸一直是一種傳統的美德,現今社會物質極大地豐富,貌似談節儉已經不合時宜,實際上卻還是非常有好處的,節儉有利於培養一個人的情操,一個人無論貧富貴賤,都應該節儉生活,如此,才會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去。

簡樸的生活,會讓我們更有心情去培養更有情趣的事情,去追求更有價值的目標,如果一個人的意識裡,對鋪張浪費過於執念,意志就容易衰退,氣質就容易柔弱,精神也容易空虛,短暫的物質滿足後,就會有人生虛幻,過眼雲煙的失落之感。

前美國財政部長,布魯門切爾,他就是一個非常節儉的人,這位卡特總統的經濟參謀,其實是從民間選拔上來的。

布魯門切爾,從歐洲來到美國,那時的他,身無分文,窮困潦倒,但是他十分努力,在加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經濟學,畢業後,他當上了一家企業的副總經理,那時的他不過才三十一歲。

十年以後,他成為美國企業本迪克斯的總經理,也是國務經濟顧問,他之所以會那麼快速的成功,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很簡樸,對於奢華的東西不感興趣,就節省了很多的時間,讓他可以更加專心的學習和工作。

像布魯門切爾一樣生活簡樸的實業家,還有很多,他們都是非常簡樸的,比如紐約時代公司的老闆查魯茨,百貨業翹楚古德曼和秀拉爾斯,以及美術商古根哈姆,還有幾年前去世的電影製片人福克斯和哥爾德威等,他們都把自己的大部分時間用在了工作上,生活都是非常的簡樸。

想要讓自己活得更幸福,那麼就要學會簡樸,簡樸的生活態度,才能發現更多的生活中的美好,生活中的美好填滿了心靈,才會在每一個日子裡,得到內心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想要讓自己的生活感到輕鬆和愉悅,又可以充滿活力,那就一定要從簡樸開始,簡樸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在喧囂的塵世裡,讓人們的生活空間更自然,更純淨,更節儉,更清新,並且無比的寧靜。

簡樸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生活品質,他和吝嗇敷衍等對生活的種種不滿,以及自我不足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要想成為幸福快樂的人,就要記住簡樸的生活是美麗的,簡樸的人,才會體驗到生活真正的樂趣和意義。

我國古代著名的詩人,陶淵明也是一位崇尚簡樸生活的人,他歸隱田園,被世人稱之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等詞句,都證明著陶淵明有一顆喜歡自由,嚮往簡樸生活的心靈。

簡樸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做人素養,簡樸不是簡單也不同於沒有追求,簡樸是精神思想上的一種刪繁就簡,是對目標與理想的專注。

簡樸的生活是美麗的,簡樸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能得到最多的幸福。

做簡樸的人,活的會更為輕鬆。

相關焦點

  • 談簡樸生活
    簡樸的觀念  談簡樸生活、表達這方面的觀念的書,已經出過不少,寫得大多好讀,有趣味。不過其中有一些,其實是講衣食無憂之後,怎樣過日子才更舒服、更雅致的。有人以為它正好和現在這種欲望的消費的社會是對立的——但作為對立的觀念推廣出來,卻多少有些不對位。歐洲出過這種書,美國也有,而且很暢銷。
  • ...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H. Summers)和哈佛...
    【美國經濟恐因新冠疫情損失超16萬億美元】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H. Summers)和哈佛大學經濟學家David M. Cutler日前聯合撰文表示,如果將生命和健康的損失添加在直接經濟影響中,新冠疫情將給美國造成逾16萬億美元的損失,約佔美國GDP的90%。
  • 陶淵明:辭職去種田,卻成就隱逸詩人之宗,他的田園生活有多美?
    陶淵明從小就喜歡讀書,閒靜少言,性格是脫穎不羈,愛好是喝酒。他也曾當過官,但幾次都因為官場的束縛而難以忍受,幾次辭職。這種狀態,大概就和現在的996的人一樣,問你如果不考慮其它你想做什麼工作,然後你回答當然是不工作了,什麼都不考慮我還工作什麼!
  •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淡泊名利,陶淵明的隱居田園生活
    回望過去,多少遷客騷人,對於自然的熱愛,追求,狂熱,為此放棄官職,名利,他們追求於那種自由的世界但我最為喜歡和敬佩的就是-------陶淵明何必像牡丹一般齊爭鬥豔?又何必似睡蓮一樣濯清漣不妖?你當然有你文雅高潔的一面。做好平淡、真實的自我,這就是你,一個當之無愧的君子。
  • 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不能完全以「商業」角度談中美關係
    3月24日,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不能完全從「商業」角度看中美關係,中美應把談判框架放寬。  勞倫斯.薩默斯表示,對於所謂「期限」,不必過分擔心和激動。如果中美在期限內能達成共識更好,但也不必過度擔心。對中美關係來說,現在是小事在影響大事。
  • 窮到衣服都破爛,也要過淡泊寧靜的生活
    「菊,花之隱逸者也」是的,陶淵明是一位隱士,他棄官歸隱,不願為五鬥米事權貴,「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我知道他是一個視名利為糞土的人。走近他,在田園中尋找他人生的真諦。「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走近他,我深深體會到了他在田園中生活的樂趣。
  • 品讀 丨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五柳先生的房屋簡陋,生活貧窮,這五柳樹帶一點清靜、淡雅、簡樸的色彩。以五柳為號也就顯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第二節自「閒靜少言」而至「欣然忘食」,寫五柳先生的稟性志趣。接著寫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閒靜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現,不慕榮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實面貌。因為不追求榮利,五柳先生就無須奔忙,不用煩躁,自然也就閒,也就靜,用不著喋喋不休。
  • 成語溫故丨不求甚解:被誤解了的陶淵明的會意和真意
    但這個成語其本義的意境和志趣卻遠比「不求深解」要悠遠深厚得多。不求甚解,語出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這個「甚」字,是指過分的、偏執的意思。古人常會用「甚矣」做口頭禪,其意思大概等同於臺灣人很喜歡用的「太超過了」。今天我們常用的「甚至」一詞,也是取這個意思。不求甚解,意思並非說讀書不用讀太深,因為後面還接著一句「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沒把書深讀進去,是不可能有這樣的狀態的。其意思是說,讀書不要去探求那種很偏執、很偏門的註解。有一種解為「不鑽牛角尖」,大概有此意思,但不夠到位。
  • 陶淵明: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不一樣的田園 不一樣的桃花源
    喜歡陶淵明的詩,更喜歡陶淵明一生的放蕩不羈和自在灑脫,不為世俗所羈絆,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縱情於山水之間,何其快哉。陶淵明在年輕之時,也曾有「大濟蒼生」之志,做過州府的小官,按照現在的話說,那就是公務員,旱澇保收,可是他生性耿直,清正廉明,在封建社會的官場之下,他的滿懷抱負卻很難實現。
  • 《美文欣賞》陪陶淵明度過漫長歲月
    這時一位穿著簡樸而清瘦的中年男人走到我的床榻前,輕輕的說:「小雪,本人字元亮,名為潛,前幾日還教你作詩,你應當記得我吧?」我起身說:「我先平復下心情,稍作休息,過會兒再回答你們的問題,好嗎?」那個中年婦女貌似很擔心,連忙說:「當然好啊,我們先去院子裡了。」待他們都出去後,我平躺在床榻上回想這個情景,此時,我的內心有一萬隻小鹿奔騰都不算為過:我這是穿越了嗎?
  • 酒仙榜|酒聖 · 陶淵明
    回到家裡,陶淵明守著幾畝薄田度日,真正且完全地回歸了耕讀隱逸的田園生活。陶妻翟氏也是個能安於勤苦的賢惠女子,與丈夫志同道合,相扶相攜,在生活與精神上都給了陶淵明理解與支持。雖然日子清苦拮据些,但是日日與青山、田野、炊煙、飛鳥為伴,陶淵明倒也自得其樂,逍遙閒適。特別是有酒喝的時候,更是物我兩忘,天地間何其陶陶然。
  • 汗牛充棟|《歸去來兮辭》- 我所理解的陶淵明
    在《歸去來兮辭》之前,小編除了《桃花源記》以外,明沒有看過五柳先生其他的任何作品,對他的記憶也僅停留在學校所教授的不甘與世俗同流合汙,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田的清雅脫俗的志趣。他所描述的自己的田園生活與閒情雅致也讓後人們欽佩和羨慕。
  • 田園詩人之祖--陶淵明
    其中詩歌的成就最突出,從形式上看,大部分是五言詩,少數是四言詩;從題材上看,大部分是田園詩,有一部分是抒懷述志和哲理詩。以田園風光為審美題材的詩,在陶淵明之前,特別是在文人詩中,是很少見的。而陶淵明大量描繪生產勞動和田園風光,藉以表現他歸隱後的愉悅心情,從題材上看,具有很大的開拓性和創新意義,自他之後,田園詩便成為一個專門的流派,因此,陶淵明堪稱田園詩人之祖。陶淵明的田園詩,最中心的主題是表現他歸田的樂趣,表現他離開汙濁的官場回歸大自然懷抱以後無限欣慰的心情。最有代表性的是《歸園田居》五首和《飲酒》二十首兩套組詩。
  • 美國作家比爾波特遍訪文化遺蹟,發現蘇東坡其實是失敗了的陶淵明
    本來,他完全可以在美國踏實待著,靠著中國的稿費過日子。但因為一次偶然,一年多前,他又按捺不住,重新上路。寫《一念桃花源》的契機,來自一名讀者的觸動。李昕是這本新書的譯者,也是比爾的朋友。2012年,他從《中國日報》上看到了一篇關於比爾的報導,便去美國找到了他。一來二去,兩人成了朋友。
  • 陶淵明田園詩考點
    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一、少年的陶淵明,好學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一方面「學不稱師,文取皆達。」 二、陶淵明達到了一種物我一、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領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機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歸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沒有用語言讚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從心裡流露出來。
  • 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看看陶淵明的選擇
    兼濟天下的楷模比如管仲、樂毅、張良,獨善其身的楷模比如介子推、嚴子陵、陶淵明。提到陶淵明,大家一定會想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的生活寫照,也是陶淵明的人生追求。陶淵明選擇了獨善其身,但是很少有人說他逃避現實,也沒有人說他缺少遠大志向。在大家的心目中,陶淵明是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狷狂文人,他傲骨勁節,稜角分明。
  • 陶潛的《飲酒》和學生當下生活有關聯嗎?(拓展延伸閱讀:陶淵明是一個好父親)
    詬病者有錯嗎?還不能簡單定論。背誦默寫大行其道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短了說是為著考試,長了論也未嘗不是提升語文能力的一策略。倘若只限於背誦默寫,囫圇吞棗,這是需要警惕的。 古詩文如果沒有撩撥學生的生命,喚起他們的體驗,激發他們對生命狀態的思考,那麼學習這樣的作品意義都是折扣的。 陶潛的《飲酒》和學生當下生活有關聯嗎?有。
  • 陶淵明的這首經典飲酒詩,表現了其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
    組詩各首一般在題材上有相關性,但前後聯繫不一定十分緊密。 B. 詩人把賢人比作庭中清香的幽蘭,是託物言志的寫法,可見出作者對自己的期許。 C. 以蕭艾與幽蘭映襯,村託出賢者的高潔不凡,同時蘊含著作者對庸俗之人的憐憫。 D.
  • 漁民生活和志趣的詩歌,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生活情調企羨和讚美
    這是一首描寫漁民生活和志趣的詩歌。開頭寥寥幾句,簡潔而又生動地刻畫出打魚之家的生活風貌:茫茫無際的江海上,一葉漁舟在緩緩地駛進。漁舟頭上的漁翁飛快地抖動著手中的漁網,撒向海中,動作是那樣的熟練、輕巧、優美,而這撒出的網就像是轉動著的車輪迅速地飄入水面。
  • 為什麼只有陶淵明能「悠然見南山」?
    祖輩的功業垂範在前,少年貧寒的他好讀博學,積極進取,正像後來《雜詩》其五所寫:「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然而,在擔任江州祭酒不久之後,他便難以忍受那種俗吏的生活,辭職回家。一段時間,他和繼配夫人過上了真正的耕讀生活。直到34歲時,才再出仕成為桓玄的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