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語境設置對法律效力判斷的影響

2020-12-12 中國法院網

2013-10-23 09:37:45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陳甦

  人們通常以「法言法語」表示法律專業用語的精確而簡潔,但如果使用法言法語時對具體語境設置不當,或言語交流者各自設置的語境不重合,精準的法言法語卻可能構成一個不精準的論述體系,進而可能導致法律結論的失準。例如,在進行法律效力判斷時經常使用的「沒有法律效力」的語句,通常情形中的言者與聽者對此並無歧義,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形中,如效力判斷者的語境設置不當,這種效力判斷的表述很可能發生歧義或失去精準。

  以月球土地買賣的效力判斷為例。針對一個銷售月球土地的交易,有許多論者介入其中闡釋各自對該交易是否有法律效力的判斷。雖然這些論述的言語者所使用的法律關鍵詞並不多,諸如土地、所有權、合法、非法、國際公約、國家主權、投機倒把、欺詐等,並且這些個法言法語也屬於常識性術語,但由於參與論述的言語者各自設置的語境不同,其所得出的結論卻大相逕庭。

  有論者認為,月球土地的賣者對月球土地並不具有合法的所有權。這一論斷為絕大多數論者所認同。這裡卻有個關鍵語義需要澄清,即所謂「不具有合法的所有權」之中的「合法」是所「合」何「法」,究竟是中國的物權「法」、外國的物權「法」,還是其他有關月球土地所有權的「法」。顯然,這個「法」不能是中國的物權法,因為月球土地並不在中國物權法的適用範圍之內。按照民法教科書灌輸給人們的概念,月球土地應當屬於不動產。其實,認為月球土地是不動產也是不確切的,所謂「不動產」之中的「產」,乃是指可歸屬特定主體的財產,而按照國際公約所集中反映的地球人理念,月球是人類共同遺產。姑且將月球土地視為不動產,按照我國涉外民事關係法律適用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不動產物權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可月球之上並無法律,更無規範月球土地所有權的月球物權法。地球上的涉月法律如《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的外層空間活動所應遵守原則的條約》(以下簡稱《外層空間公約》)屬於國際公法,旨在約束地球上的任何國家不得通過主權要求、使用、佔領或者依其他方式將包括月球在內的外層星體據為己有。有人據此推論,既然任何國家不得對月球主張主權,那麼任何人也就不能對月球土地主張所有權。這一基於地球人中心論的觀點在邏輯上是有問題的:一是《外層空間公約》的主體不包括公司或個人,不能約束私法主體的行為;二是該公約沒有規定私法上所有權制度,不能作為月球土地所有權合法抑或不合法之判斷依據的「法」;三是如果以《外層空間公約》阻止地球人銷售月球土地,可又有地球人販賣太陽系外行星的土地,地球上的法律又能如何,地球人中心論總得有個效力邊界吧。可見,認定對月球土地「不具有合法的所有權」,不是於法無據,而是於據無法。

  人們之所以會對「無法」之月球土地產生「所有權合法與否」的效力判斷,就在於「所有權」一詞的詞語刺激,使論者們以主觀上的財產法理念構築了語境,不自覺地在物權法範疇中形成分析並得出結論。當人們尤其是公權力機關認定某人對月球土地不具有合法的所有權時,實際上就對月球土地施加了物權法上的意義。對一個特定的標的物來說,如果其上沒有一個合法的所有權,也就不必或不能認定其上有一個非法的「所有權」。在當前民法語境中,月球土地既不可以是「合法」之物,也不可以是「非法」之物,而只能是「無法」之物。所以,地球上的人們在今天既不能有權處分月球土地,也不能無權處分月球土地。如果有人提出月球土地所有權確認的訴求,公權力機關做出妥善處理的應有態度是:這不屬於現實法律範疇的事項,對此不需做出效力判定。

  或有人言,如果對月球土地主張所有權的行為不被認定為違法,那「誰主張誰有權」的人豈不成了月球土地的所有人,這可是佔了大便宜。其實,持此論者誤以為主張月球土地所有權者可以構成先佔進而獨佔月球土地,實際上是以本地物權法所塑造的法觀念構成的情景想像,是論述者主觀語境自我設置的結果。在法律的話語體系中,不存在脫離具體法律的所有權,當人們言及所有權時,一定是指一個具體法律體系與機制中的物權存在。只是由於言語者彼此之間的選擇默契,對作為所有權依據的具體法律彼此省略而成語境因素,而不需在言語交流時特別明示提起。由於迄今並不存在確定月球土地所有權的法律,所謂「月球土地所有權」,只是有「所有權」這個詞語外殼,並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概念實質。因此所謂的「擁有月球土地所有權」,完全是一句沒有法律意義的語言,只能構成文學意義上的 「權利聲稱」,而不能構成法律意義上的 「權利主張」。如果願意,人人得而聲稱對月球土地擁有所有權;如果有足夠的幽默感和抗嘲力,也可聲稱對金星、火星等行星土地擁有所有權;如果不嫌表達疲倦,當然還可聲稱對織女星、牛郎星等擁有所有權。具有現實效力的法律只需對此類聲稱一笑置之,而不必認真地利用法律機制對此進行規制。

  要正確理解效力判斷中的言語意義,需要明晰闡釋過程中省略的上下文或前後語。如果言語者之間對相互省略的上下文或前後語能夠心領神會也就罷了,否則就應放棄這種省略。再以買賣月球土地的交易為例,如果在效力判斷中考慮到法益問題,其效力判斷結果可能更為精準。在具體案件中,保護法益的法與受法保護的法益都須是具體的、特指的。就買賣月球土地而言,受法保護的月球土地所有權利益是不存在的。試想,禁止月球土地買賣所欲保護的法益何在?如果該法益是全人類利益相關的月球土地秩序,就會產生一個多少令人尷尬的結論:維護月球土地秩序法益的執法權與司法權屬於公權力,而公權力的根本來源是國家主權;以公權力禁止銷售月球土地,等於將國家主權效力及於月球之上,這反倒是違反《外層空間公約》。這種推理似乎有些荒誕,但如果析案語境不是局限於本地法之範疇,而是真正擴展於多個法律交織的論域,那麼必然會得出這種結論。在此,針對月球土地買賣交易的國外法實踐的態度可作參照。所謂「月球土地所有權」在美國、英國都有銷售,但這些交易行為地國家的執法機關或法院並不出面禁止,其原因就在於,一個人主張對月球土地擁有所有權並不違反國際法,如果用公權力來制止這種所有權主張,則構成違反國際法。

  或有人言,制止公開銷售月球土地所維護的法益是市場秩序。這一觀點缺乏深入的分析。其一,銷售所謂月球土地並未侵害任何國家、集體或個人的合法權益;其二,月球土地也不是法律上的禁止流通物。如果法律確認任何主體對月球土地擁有合法權益,或將月球土地列為禁止流通物,就是將一國主權的效力及於月球,這為《外層空間公約》所不許。

  又有人言,既然月球土地所有權並不存在,那麼「月球土地也不具有商品的特性」。這種認定亦超出法律範疇之外。其一,作為買賣合同標的物的物品是否屬於商品,不是法律所應操心之事。其二,在當前法律語境中,任何人都不能擁有法律意義上的月球土地所有權,至多只能銷售記載持有人擁有月球土地所有權的所謂「證書」。中國法律語境中的證書是有法律效力的,所謂「月球土地所有權證書」不能是法律意義上的證書,不過是記載「月球土地所有權」的名為「證書」的印刷品。其三,被銷售的「月球土地所有權證書」是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商品,在其價值上,該「證書」的設計、印刷、銷售等,要付出人類一般勞動;在其使用價值上,該「證書」可以給人帶來滿足佔有欲的愉悅,並可作為禮品或裝飾物娛人娛己。可見,市場上出現的銷售月球土地的行為,不過是在銷售一種以調侃、荒誕的態度製作的證書形式的創意商品罷了。

  亦有人言,銷售月球土地是在欺詐消費者。其實,一個交易活動中是否存在欺詐,要看交易雙方意思表示的過程是否有欺詐因素。判斷一個交易的意思表示是否存在欺詐因素,亦應考慮當時的語境因素。如果賣者是在無法之境做表示,買者是在有法之境做理解,其間的意思表示誤解不宜逕行認定由欺詐所致。如果賣者聲稱月球土地所有權證書和我國的土地所有權證書具有同等效力,則可以認為構成欺詐;如果雙方都認為,這種「證書」不過是刺激擁有者不時往月亮上意念所及之地多看一眼的創意商品,那就不構成欺詐。在月球土地交易活動被禁止後,尚未聽到已經購買月球土地的消費者出來主張索賠,這些厚道的消費者知道自己並未把月球土地所有權與地球土地所有權一樣對待。說不定月球土地銷售被叫停後,他們手中的這些紙片反倒可能升值也未可知。如果工商部門實在擔心銷售月球土地易於欺詐消費者,這裡有一個執法建議可供參考,就是要求在記載月球土地所有權證書上註明:「本所有權證書上所記載的所有權,不受中國法律及《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的外層空間活動所應遵守原則的條約》成員國法律的承認與保護。」

  可能還有人對銷售月球土地之事有不平之心,認為憑空捏造了一個月球土地所有權,然後就印製了一些號稱為「證書」的紙片大賺其錢,真是太便宜賣者了。其實,對於這種記載月球土地所有權的紙片,人人得而賣之。如果有人製作的「月球土地所有權證書」相互雷同,爭議者不能以物權法上的理由主張權利,但卻可以著作權法或反不正當競爭法上的理由主張權利。也就是說,法律對所謂「月球土地所有權」不予保護,對其證書載體的權益還是保護的,因為這是地球人的創意,現實的法律對地球人的創意,還是應當承認和保護的。可見,將效力判斷的語境由物權法範疇轉而設置為智慧財產權法範疇,就會因語境設置適當而提高法律效力判斷的精準度。

  因語境設置不同而產生對效力判斷的影響,並不只發生在月球土地買賣這種奇特案例中。如本文開頭所述,「沒有法律效力」的判斷只是在基本法律為論域的場合中是精準的,如果在特別法律為論域的場合,就可能失準。例如,在票據質押時只轉移佔有而未做設質背書,如果認為該項設質「沒有法律效力」,就是不準確的,因為該項設質在票據法上無效而在物權法上可能還是有效的,對這種情形應當表述為「沒有票據法上的效力」。可見,「沒有法律效力」一語不如「沒有某某法上的效力」一語更準確。法律範疇的選定與層移是效力判斷時語境設置的關鍵要素,處理好這一關鍵,有助於提高法律效力判斷的精準度。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

相關焦點

  • 行政審批對合同效力的影響
    不過,雖然《合同法》第52條第(5)項和《合同法》第44條第2款都旨在實現公法規範對合同效力的影響,二者卻存在以下區別:《合同法》第52條第(5)項表達的是立法者對私法自治設置的界限,即任何合同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否則即導致合同無效;而《合同法》第44條第2款表達的是立法者授權行政機關對個別合同的效力進行的控制,並非普遍性地禁止當事人訂立某種類型的合同。
  • 憲法序言同樣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我國憲法序言法律效力如何?記者採訪了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原所長李林。  記者:如何看待憲法序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這個問題?  李林:有人認為,我國現行憲法序言是政治宣示,沒有任何法律效力。如果以「可訴性」作為判斷標準,我國憲法及其序言不能在法院作為裁判依據直接使用,不具有直接的「可訴性」,因而憲法及其序言都被認為沒有法律效力。
  • 未寫具體出借人的借條有法律效力,借條效力如何認定?
    那麼,未寫具體出借人的借條有法律效力,借條效力如何認定?網友諮詢:沒寫債權人的借條有法律效力嗎?廣東仲馬律師事務所勞日升律師解答: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借款人和出借人在明確的欠條才能法律效力的,出現債務糾紛時,如果出借人不明確的,就不知道誰是原告,向法院起訴法院是不受理的。
  • 福建個人親子鑑定具不具備法律效力,可以當證據嗎
    福建個人親子鑑定具不具備法律效力,可以當證據嗎?親子鑑定從法律效力上分為個人隱私親子鑑定和司法親子鑑定。前者鑑定機構只對委託鑑定方提供的樣本負責,不需要委託方提供被鑑定人的真實身份,所以這種鑑定結果不直接具備法律效力,沒辦法直接作為法律上的證據,但是可以做到委託人心中有數。
  • 表見代理的特徵及法律效力
    表見代理的設置,使無權代理制度一分為二:即狹義無權代理與表見代理。而表見代理側重於保護相對人的利益。自此,被代理人和善意相對人的利益均得以在代理制度中尋到法律保護,代理制度也趨於完善。  4、表見代理可以衡平交易動的安全與靜的安全之間的利益衝突。促進了代理制度作用的發揮。
  • 日月泰每日一「典」解讀: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情形、關於惡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關於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沒有形式標準可供識別的,再根據實質標準來判斷。鑑於《民法典》合同編考察強制性規定的主要目的在於確定其是否影響合同效力,因此在難以確定某一規範是強制性規定還是任意性規範的情況下,不妨先將其納入《民法典》第153條的考察範圍,再根據相應的規則認定其是否為強制性規定,以及如果屬於強制性規定的,是否屬於效力性強制性規定,來具體認定合同效力。
  • 【中心成果】刑法語境下類推解釋判斷標準的建構
    摘要:類推解釋的判斷不能脫離刑法語境,而刑法語境並非一個抽象範圍,需要對其進行具體化和類型化。關於類推解釋的判斷標準,學界主要存在思維模式說、應罰性說、條文語義說的論爭。條文語義說是判斷類推解釋更合適的標準,但是現有理論對於條文語義標準的詮釋並不深入,標準本身缺乏可操作性。
  • 效力待定合同的法律效果如何
    如果這三個條件中有一個不成立,合同就無法發生效力。那麼效力待定合同的法律效果如何?閱讀完以下王觀濤律師為您整理的內容,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的。 一、效力待定合同的法律效果如何  1、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
  • 合同法中「承諾」的法律效力
    合同中「承諾」的法律效力怎麼認定?《合同法》第25條規定:「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認定「承諾」的法律效力應先明確確定承諾生效的標準及承諾遲延和承諾撤回。下面小編為您詳細介紹。故判斷承諾生效的時間具有重要意義。承諾生效時間以到達要約人時確定。所謂到達,指承諾的通知到達要約人支配的範圍內,如要約人的信箱、營業場所等。至於要約人是否實際閱讀和了解承諾通知則不影響承諾的效力。承諾通知一旦到達於要約人,合同即宣告成立。如果承諾不需要通知,則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的要求以行為作出,則一旦受要約人作出承諾的行為,即可使承諾生效。
  • 如何理解我國憲法序言及其法律效力
    換言之,根據這種「規範性」的法律效力觀點,由於我國大多數法律中的每部法律,都存在有非規範性的規定(如目的條款、宗旨條款、敘述條款、原則條款、價值條款、技術條款等),因而這其中的每部法律將被這種觀點人為區分為具有法律效力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兩個部分。顯然,用這種「規範性」的法律效力觀點來解釋我國許多法律和現行憲法,是不能被接受甚至是荒謬的。第三種觀點認為,法律效力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
  • 非法集資的借款合同有法律效力嗎?應如何維權?
    裁判要點及思路本案的爭議焦點之一是合同的效力問題。浙江高院認為,對於合同效力的判斷,要考慮合同當事人的利益,也要考慮與合同存在利害關係的第三人的利益。刑法與民法的評價視角、評價對象不同,因而刑民交叉的案件中,承擔刑事責任僅是對借款合同是否有效的評價,犯罪行為並不當然影響借款合同的效力。借款合同是否有效,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四條規定之合同無效事由進行判斷。2.刑法並非均屬效力性強制性規範。
  • 淺析刑事訴訟中的迴避的法律效力
    本文從法律效力的含義入手,分析了有關的現實情況,對現有的立法和司法解釋進行了檢討,認為應當分別對待,不能一刀切,最後提出了具體的制度構建。  關鍵詞:迴避 法律效力 反思構建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公正司法的一個基本前提是法官的中立,既不偏不倚。黑格爾把「不帶對特殊感情的主觀情感,而在特殊場合認識和實現法」視為法院的基本使命。
  • 【民法典在身邊】合同效力制度的調整及其影響
    【民法典在身邊】合同效力制度的調整及其影響 2020-10-14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大常委會決定具最高法律效力
    但令人失望的是,反對派以及某些法律界人士,極力攻擊人大決定,甚至質疑人大決定「違反憲製程序」、「不具備最高法律效力」云云。這些觀點與其說是對國家法律制度尤其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本身地位的不了解,不如說是意圖否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地位。必須強調,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我國最高權力機關的常設機關,所作出的「決定」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擁有最高法律效力,不可撼動不可挑戰。
  • 再論無權處分合同的法律效力
    該條將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規定為效力待定,如權利人不予追認,合同的效力將歸為無效(以下的討論均以權利人不予追認為前提)。由於當時我國的立法資料一般不予公開,我們無法從立法理由書中查知該條規定的立法意旨。筆者不妨在此妄加揣測一下,如此規定的理由有三,一是無權處分合同是系無權處分人未經權利人授權,擅自處分他人之物而籤定的合同,對此惡意之人法律不應給予保護。
  • 2021國考行測常識判斷:法律常識(下)
    三、法的效力法的效力是指法具體生效的範圍,及法在適用對象、時間和空間三方面的效力範圍。1.法的對象效力第一,中國公民、法人好其他組織在中國領域內一律適用中國法,在國外仍受中國法的保護並履行中國法定義務,同時也遵守所在國的法。
  • 合同關係效力的認定
    合同的形式僅是合同內容的載體,是合同存在的證據,並不影響合同的效力,不能作為判斷合同效力的依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的,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的,如有其他證據證明合同存在的,合同也成立。法律對於合同形式所設置的法律規範屬於倡導性規範,該規範僅是當事人行為規範,不是法官裁判規範,當事人是否採取書面形式,僅會關涉合同當事人私人利益,國家沒有必要進行幹預,違反倡導性規定並不導致合同無效。
  • 金鏑說法|數字籤名的法律效力解析
    三、電子籤章、電子圖章、電子印章、電子公章等有法律效力嗎?電子圖章、電子印章、電子公章、電子籤章,並不是法律專業術語,其只是一種商業俗稱。這些東西本質是什麼,要分情況具體判斷:一種是數字證書頒發機構為了便於可視化、列印,將數字證書與傳統的圖案結合,加蓋數字證書後會在文檔中出現圖章,實現提示的目的。
  • 知識介紹:意思表示的構成(der Tatbestand der Willenserklärung)及其對意思表示效力的影響
    法律行為理論是民法總論中的核心理論,而意思表示理論又是法律行為理論的核心,其中比較複雜的一塊內容是意思表示的構成以及相應構成要素的缺乏對於意思表示效力的影響
  • 詢證函的法律效力及其法律適用探析
    由於其內容能夠證明當事人交易、債權債務未清償的事實存在,詢證函同樣可作為訴訟證據。本文就詢證函的法律效力表現形式,以及實務中如何正確適用法律略作探討。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後債務人向債權人發出確認債務的詢證函的行為是否構成新的債務的請示的答覆》([2003]民二他字第59號)也有類似規定。   3.發函人僅借鑑《詢證函》格式,但無「僅為對帳而非催款結算」文義記載,其法律效果是否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