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淋巴瘤,就是胃MALT(「莫特」)淋巴瘤。大名叫「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病因並不是特別明確,但是目前普遍認為,主要和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密切相關。
一、發病機理
正常胃黏膜沒有淋巴組織,胃黏膜淋巴樣組織是HP感染的結果,HP可能提供胃MALT瘤生長的抗原性刺激Eck等用免疫印跡法、純化重組CagA蛋白對68例胃MALT瘤患者進行檢測,幾乎所有患者均有CagA+ HP感染,說明在胃MALT瘤發病過程中,表達CagA蛋白的菌株起重要作用,Isaacson和Spmencer發現,HP感染導致原發性胃淋巴瘤大體分三步:
1.HP感染引起慢性胃炎,導致淋巴組織增生,形成MALT;
2.部分病例HP感染產物激活黏膜內的T細胞,進而誘導3號染色體變異,導致MALT的B細胞產生克隆性增殖;
3.在己形成腫瘤基因變化的基礎上,出現染色體易位t(1;14),解除T細胞依賴性。使低惡MALT瘤向高惡MALT瘤過渡;
Chang等用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醯胺膠電泳和蛋白質印跡法檢測胃MALT瘤患者的HP。發現其均有一種分子量為19kdalton蛋白質。經過純化測序證明,其是FldA類似物(一種黃素氧還蛋白),這種HP的平頭FldA與胃MALT瘤相關。可能涉及胃MALT瘤發病:並認為其抗體可能為該病的血清學標誌物。
二、發病特點
1.在西方國家,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多見於5070歲患者,男女比例1.5 :1,國內發病年齡偏低,平均較胃癌年輕 10歲。有學者對21例病例分析,患者平均年齡為42. 2歲,男女比例為1.3 : 1。
2.起病隱匿,症狀主要為上腹疼痛、消化不良、食慾減退、體重下降、貧血等,無法與慢性胃炎、潰瘍病、胃癌區分。發現上腹包塊、肝脾腫大及淋巴結腫大時病程已屆晚期。因此,凡遇年輕消化不良患者,特別是女性,經一般治療無效者,應及時做進一步檢查。
三、治療
現在胃MALT淋巴瘤的治療上,主要是內科治療——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化療和放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對早期的胃MALT淋巴瘤,如果HP是陽性的,治療的原則是以根除HP感染為主的治療。抗HP治療之後,約60-80%的患者在除菌後完全緩解,是目前唯一一種通過抗生素治療可以獲得緩解的腫瘤。2017年美國NCCN治療指南對初治的胃MALT淋巴瘤治療建議如下:
1.一二期HP陽性患者
首選抗HP感染治療,於清除HP後3個月進行內鏡多點活檢評估HP情況和再分期。若腫瘤及HP均陰性,則可進入觀察隨訪階段;若腫瘤陽性或HP陰性,無症狀者亦可隨訪或選擇局部放療,若有臨床症狀,建議局部放療;如經過一線抗HP治療後,患者仍HP陽性或腫瘤陰性、腫瘤陽性或HP陽性但疾病穩定情況下,可以選擇二線HP治療,但若疾病進展,則考慮聯合放療。
2.一二期HP陰性患者
首先推薦放療;當存在放療禁忌症時建議應用利妥昔單抗治療,於放療後3~6個月進行內鏡多點活檢進行再分期評估。
3.三四期患者
若存在治療適應證(包括臨床試驗、明顯症狀、胃腸道出血、器官損害傾向、大包塊、疾病進展以及患者自願),建議行化療聯合利妥昔單抗治療,或局部放療;若無治療適應證,每3~6個月行內鏡檢查一次進行再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