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
權威健康資訊,因專業而信賴!
本文專家:
楊愛明,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
嚴雪敏,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據2017年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仍達約 50%。①
研究還表明,感染者中大約有 1% 的人最終會演變成胃癌。而我國有 14 億人口,有 7 億人感染,這個數字是非常巨大的。即便是 1% 的感染者不加治療罹患胃癌,那麼將有 700 萬人是「胃癌候選人」。
幽門螺桿菌感染如此普遍,還可能引發胃癌,應該如何應對?
幽門螺桿菌,
到底是好的還是壞的?
目前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是人類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的主要的致病因素;常年不受控制的幽門螺桿菌感染,還可能導致胃癌或胃淋巴瘤的發生……
所以,1994年,幽門螺桿菌被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確定為Ⅰ類致癌因子!
這樣看來,幽門螺桿菌似乎是個「壞」細菌!
但是,現在的研究也發現,對有些人群來說,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是高的,但是胃癌的發生率並沒有水漲船高。
對有些人群而言,根除了幽門螺桿菌,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率高了,有些人甚至更容易過敏了。
似乎,幽門螺桿菌也並非一無是處。②
幽門螺桿菌需要「根除」麼?
無論是2007年還是2012年我國國內的專家共識,專家們都認為幽門螺桿菌相關疾病是一種病原明確的傳染病。特別是在消化性潰瘍、胃癌、胃的某種淋巴瘤中,都傾向於「根除幽門螺桿菌」!
2015年日本京都的國際幽門螺桿菌專家的大會共識甚至提出為「減少胃癌、慢性胃炎等疾病的可能」,幽門螺桿菌一經查出,就應該根除。②
只要發現幽門螺桿菌就「殺」嗎?
其實,幽門螺桿菌只是一種被研究得較多的生活在胃內的菌而已。
目前有觀點認為,所謂幽門螺桿菌感染,其實就是胃腸道菌群紊亂的一個特例,提示的是人體內環境的紊亂,本質上應該調整機體內環境的平衡,而不是盯住一個幽門螺桿菌窮追猛打,更不應該為根除幽門螺桿菌而造成體內益生菌群體的生態失衡。
其次,目前經典的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方案往往需要多種抗生素的協同,根除才會有較好的效果,而濫用抗生素或不規律使用抗生素會很容易產生耐藥菌,導致多次根除幽門螺桿菌不成功。
反覆多次根除不僅容易加重肝腎負擔,而且容易造成腸道菌群紊亂,導致人體內環境失衡,產生更多疾病狀態。
更不必說目前推薦的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是四藥組合方,近2周的費用近千元,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醫療負擔。
但是,對那些發病機理研究得較透徹的,眾口一辭認為患有幽門螺桿菌相關性疾病的患者,如消化性潰瘍、胃癌、胃惡性淋巴瘤(MALT),目前消化界醫生還是認為有條件的話應該根除。
對於一些不明原因的蕁麻疹、不明原因的貧血,有時也要根除幽門螺桿菌。②
但是,殺菌需慎重!
應如何正確應對?
目前,結合專家共識,我們建議:
1. 明確的消化性潰瘍、某種胃淋巴瘤(MALT淋巴瘤),強力推薦積極根除幽門螺桿菌!
2. 胃癌、部分胃炎、胃癌後、胃大部切除術後、長期服用鎮痛藥、擬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部分不明原因的血液病,推薦根除幽門螺桿菌!
3. 其他發現同時存在幽門螺桿菌的疾病,是否需要根除幽門螺桿菌,並無明確推薦。②
如何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常見的幽門螺桿菌感染途徑:
不潔餐具
聚餐傳播
接吻傳播
母嬰傳播
不潔排檔
社交傳播
可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多是由於「病從口入」。因此,注意個人衛生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維持自身內環境穩定,避免體內菌群失調,則是最根本地避免患上幽門螺桿菌相關性疾病的方法。②
因此,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勤洗手,尤其是餐前洗手;
2. 碗筷要消毒,尤其與幽門螺桿菌陽性者共同進食的時候,做到餐具分開;
3. 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應主動與他人分餐;
4. 聚餐時,鼓勵使用公筷,最好是通過宣傳,使大眾認識並接公筷的行動,即全民公筷行動。
本文參考自:
①劉文忠. 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J]. 胃腸病學, 2017(6).
②2019-07-24「協和醫生說」(pumchdoctor)《幽門螺桿菌,該不該「趕盡殺絕」?》
原標題:《幽門螺桿菌該不該「根除」?協和醫生告訴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