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一級親屬根除幽門螺桿菌竟能降低73%胃癌發病率

2021-01-11 澎湃新聞

原創 王伯軍 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作者:王伯軍 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胃癌患者一級直系親屬又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胃癌發病率將明顯增高。最新研究發現,此類人群根除幽門螺桿菌後能顯著降低其胃癌發病率,降低幅度高達73%,宜在萎縮發生之前及早根除。

一、胃癌發病相關因素

我國是胃癌高發國家,但至今胃癌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胃癌是多因素、多步驟、多階段發展的結果,其發生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飲食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癌前病變、吸菸酗酒、精神心理因素、職業因素、EB病毒感染、精神因素等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環境因素、飲食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被認為是胃癌發病的主要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發生的先決條件、必要條件;幽門螺桿菌感染對胃癌發生的影響強於任何環境因素,是目前預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險因素;根除幽門螺桿菌就能明顯降低胃癌發生率。

二、胃癌患者一級親屬胃癌發病率明顯增高

胃癌患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研究表明,胃癌患者一級親屬其胃癌發病率較一般人群增高4倍,並且其胃黏膜癌前病變的程度也比無胃癌家族史的患者更加嚴重。

胃癌患者一級親屬胃癌發病率增高,與以下因素有關:

01

遺傳因素

胃癌家族中可能存在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相關基因、轉移相關基因等多種形式的基因改變,顯示胃癌有一定遺產傾向。也就是說與胃癌患者有血緣關係的直系親屬胃癌發生機率較普通人群會增高。

02

共同的環境因素與不良飲食習慣

與胃癌患者有血緣關係的直系親屬主要是父母、兄妹、子女,從小生活在同一環境,有著相同的飲食生活習慣,而胃癌發生與環境因素、飲食不當有明顯關係。

03

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經口感染,國內共餐制,家庭人員同吃一碗菜,沒有使用公筷習俗,在共同進食的過程中幽門螺桿菌往往經口感染各家庭人員,而且往往從小感染,長期幽門螺桿菌感染使胃黏膜長期慢性炎症,從而逐步演變為胃癌前病變,直至胃癌。

胃癌患者的直系親屬,若幽門螺桿菌感染,胃癌發病機率將進一步增高。

三、最新研究證實:根除幽門螺桿菌能顯著降低胃癌患者一級親屬的胃癌發病風險

眾多研究證實: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明顯降低胃癌發病風險。2018年的一項薈萃分析顯示,在中國人群中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使胃癌發病風險降低44%。

2020年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了一項針對胃癌患者一級親屬的臨床研究。這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研究結果可信度較高。

該項研究在韓國進行,研究對象是胃癌患者一級直系親屬(家族中至少有一位一級親屬患有胃癌),同時又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共1676例,年齡40~65歲,分為二組:

治療組:832例,接受了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

對照組:844例,接受安慰劑治療。

中位隨訪時間9.2年,總生存期隨訪10.2年。

研究結果:

在所有成功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患者中胃癌發生率僅0.8% ,每年每千人發生胃癌0.94例。與對照組比較,成功根除幽門螺桿菌,能使胃癌患者一級親屬的胃癌發病風險降低73%!

四、要及早根除幽門螺杆

目前公認極大多數胃癌發病過程是:

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

幽門螺桿菌感染後100%會引起慢性活動性胃炎,而胃黏膜的長期慢性炎症會演變成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再進展至胃癌。

一項納入了2455例慢性胃炎患者的研究顯示,43.1%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出現了腸化生,而幽門螺桿菌陰性患者中腸化生發病率只有6.2%。因此,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正常胃黏膜發展到腸化生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最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學者12年隨訪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中2.9%發生胃癌,而非感染者中無1例發生胃癌,進一步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腸型胃癌發生的必要條件。

眾多研究證實,在萎縮、腸化發生以前根除幽門螺桿菌幾乎可以完全避免胃癌的發生;而萎縮、腸化發生以後再根除幽門螺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穩定病情,降低胃癌發病率,但獲益將會明顯減少,並且隨著胃黏膜病變嚴重程度的增加,獲益會逐漸減少。

因此,必須在胃黏膜萎縮發生之前根除幽門螺桿菌,以最大程度降低胃癌發病率,可獲得最大防癌效果。

而大多數人幽門螺桿菌從孩童時就被感染,尤其是一級直系親屬有胃癌患者的人群,因此,建議在18歲成年後應極早進行幽門螺桿菌篩查,陽性者予以根除治療。

幽門螺桿菌根除後,雖然每年再感染率較低,國內不超過5%,但幾年的累積再感染率就會較高,因此,國內最新指南指出:幽門螺桿菌根除後,仍需二年一次複查,陽性者需再次根除治療。單查幽門螺桿菌,推薦:C13或C14幽門螺桿菌呼氣試驗。

總之,胃癌患者一級直系親屬又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胃癌發病率將明顯增高,根除幽門螺桿菌後能顯著降低其胃癌發病率,降低幅度高達73%,宜在萎縮發生之前及早根除。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根除幽門螺桿菌,高危人群胃癌發病率下降73%!
    文|菠蘿(一)最近,頂尖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來自韓國的重磅研究:證明有胃癌家族史,且攜帶幽門螺桿菌的人,如果根治感染,得胃癌的風險最高能下降73%!接受治療的800多人裡,有10個人得了胃癌,比例是1.2%,而使用安慰劑的人呢?有23個得胃癌,比例是2.7%。所以,治療幽門螺桿菌,整體讓胃癌發病率降低了55%!下降55%看起來已經很不錯,但研究者很快發現:這個數據依然是低估的!
  • 胃癌家族史患者接受幽門螺桿菌治療可降低患癌風險
    胃癌家族史患者接受幽門螺桿菌治療可降低患癌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0 9:10:45 韓國國立癌症中心Il Ju Choi研究小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別怕!建議這7種人群根除-幽門,螺杆,胃癌,胃炎...
    幽門螺桿菌和胃癌的關係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後,約70%發展為無症狀慢性活動性胃炎,10%表現為消化不良,15-20%患者會發生消化性潰瘍,另外有1%導致胃癌的發生。  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潰瘍患者的普遍症狀為:食後上腹部飽脹、不適或疼痛,常伴有其他不良症狀,如暖氣、腹脹、反酸和食慾減退等。
  • 幽門螺桿菌感染:引發胃癌的重要危險因素
    幽門螺桿菌:需要重視的「危險分子」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Ⅰ類致癌因子。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委、幽門螺桿菌學組前任組長呂農華教授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的發生關係密切,根除幽門螺桿菌有助於降低胃癌的發生風險,但我國公眾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知曉率低,重視程度不夠,治療也欠規範。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科主任李兆申教授表示,中國是幽門螺桿菌高感染國家,感染率超過50%。
  • 吃大蒜能降低胃癌死亡率?生活方式與胃癌之間有什麼關聯?
    有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維生素和大蒜補充劑的共同幹預,與胃癌發病率、死亡率的長期下降有關;其次,吸菸是胃癌的重要「兇手」,使胃癌發生率增加了72%,死亡率增加了101%。
  • 幽門螺桿菌不是益生菌,是胃癌的元兇!所有感染者都需要根除,最佳...
    無症狀是否根除幽門螺桿菌(下稱Hp)近年來一直爭論不止。今年年4月12日,由國家消化系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聯合發布的《中國幽門螺桿菌根除與胃癌防控專家共識》,則從官方層面肯定根除hp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 我國超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了就需要根除嗎?
    由此可見,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的發生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繫,但是我們不用過分在意這種微小的聯繫,並不是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一定會發展成胃癌。胃癌的發生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幽門螺桿菌不是唯一病因。 是否需要根除因人而異 醫學界對於幽門螺桿菌的認識在不斷更新。
  • 預防胃癌,從自律吃喝開始 出現這些症狀,警惕胃癌早期
    胃癌是起源於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男女發病率之比為2:1。由於飲食結構的改變、工作壓力增大以及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現年輕化傾向。絕大多數胃癌早期無明顯症狀,或出現上腹不適、噯氣等非特異性症狀,常與胃炎、胃潰瘍等胃慢性疾病症狀相似,易被忽略。因此,目前我國胃癌的早期診斷率仍較低。
  • 青黴素過敏又怎樣,幽門螺桿菌照樣能根除
    」 這位患者消化性潰瘍,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中強烈推薦的根除治療指徵,由於細菌根除治療失敗,導致患者潰瘍病反覆發作,患者面臨潰瘍併發症(出血、潰瘍穿孔)及其可能導致的死亡風險。患者就診前,已經在多家醫院歷經6年5次治療失敗,後經其他醫生介紹,前來就診。
  • 為什麼要根除幽門螺桿菌?
    「呼氣試驗」這個項目非常簡單,目的就是要看一下我們胃裡面到底有沒有幽門螺桿菌。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細菌,特別是在我們中國人裡面,平均感染率超過六成。其實科學家很早就開始關注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發病風險的關係。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的科學家經過一項二十年左右的跟蹤隨訪研究,發現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經歷的患者,發生胃癌的比例要遠高於沒有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的。
  • 根除幽門螺桿菌會傷身體?關於幽門螺桿菌,你一定要知道的10大真相
    但只要及時根除幽門螺桿菌,尤其是在感染初期(淺表性胃炎階段)根除,幾乎可100%預防腸型胃癌的發生。  二  幽門螺桿菌對人體有益,是共生菌  錯誤!  我們所說的根除治療幽門螺桿菌,是強調「根除」,而不是抑制,是殺得片甲不留的意思。  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能證明個別中成藥、中藥方劑能夠完全殺滅幽門螺桿菌。  現有的證據表明,某些中藥複方(比如清熱解毒類的蒲公英、地丁、黃芩等)可以抑制或部分殺滅幽門螺桿菌。
  • 年輕人,也要高度警惕胃癌
    02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是目前公認的胃癌第1號致癌因子,與許多胃病有關。雖然,大部分人感染後沒有明顯的症狀,但可促使胃黏膜發生慢性炎症——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降低39%的胃癌發病率。目前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50%,兒童感染率30% ~40% 。
  • 牙膏、大蒜能根治幽門螺桿菌?醫生:規範治療,不信偏方
    對此,福建省第三人民醫院脾胃病科的葉渟渟醫生說,幽門螺桿菌可根除,極少數感染者才會發展為胃癌。一旦確診陽性,要及時進行規範治療,不要相信偏方。 說法一 大蒜是個寶, 能抑菌還能抗癌?沒用的 朋友圈流傳說,民間認為,大蒜含有「大蒜素」,有消炎作用,吃大蒜不用吃藥就可根治幽門螺桿菌,還能抗癌。
  • "胃癌候選人"有6大徵兆 7類人最易"踩雷"
    惡性腫瘤新陳代謝旺盛,患者往往消耗大於攝入,會出現不明原因的持續消瘦,常在短時間內出現明顯的體重減輕。如果出現,應高度警惕胃癌。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增加胃癌發生的風險。因此,保護胃腸道應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入手。還有一些明確與胃癌發生相關的因素,例如幽門螺桿菌的感染,也應當儘早進行幹預。1.根除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根除幽門螺桿菌和未根除的人群相比,前者發生癌前病變和胃癌概率都大幅降低。
  • 四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胃卻更難受,要放棄服藥嗎?
    鹼性黏液層被幽門螺桿菌破壞,加上空泡毒素對胃黏膜細胞的毒害作用,造成了胃黏膜或十二指腸黏膜的壞死,形成炎症,更嚴重損傷則可以導致消化性潰瘍,引發上消化道出血。長期的慢性損傷會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久而久之則會導致胃癌。潰瘍、消化道大出血和胃癌,是幽門螺桿菌帶來的最嚴重的後果。因此,一旦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為了安全起見,除了存在抗衡因素,大多數感染者都應該進行根除治療。
  • 你脹氣、我潰瘍、他胃癌,我們都有「幽門螺桿菌」_騰訊新聞
    如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約在40%-50%,而在西藏、甘肅等地,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能達到70%以上。 而且吧,幽門螺桿菌還喜歡「宿主從娃娃抓起」,許多人的感染都是在兒童期 (10歲以前) 獲得的,而Hp一經感染, 若不採取根除治療, 將終生攜帶。
  • 幽門螺桿菌該不該「根除」?協和醫生告訴你
    即便是 1% 的感染者不加治療罹患胃癌,那麼將有 700 萬人是「胃癌候選人」。幽門螺桿菌感染如此普遍,還可能引發胃癌,應該如何應對?幽門螺桿菌,到底是好的還是壞的?但是,現在的研究也發現,對有些人群來說,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是高的,但是胃癌的發生率並沒有水漲船高。對有些人群而言,根除了幽門螺桿菌,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率高了,有些人甚至更容易過敏了。似乎,幽門螺桿菌也並非一無是處。②幽門螺桿菌需要「根除」麼?
  • 幽門螺桿菌的「死對頭」,雖然長的醜,常吃,胃炎,胃癌遠離你
    幽門螺桿菌病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由於其危害很大,常滋生於口腔,胃及十二指腸內,胃潰瘍,胃炎患者中,有很多人都感染該細菌。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一類致癌物,因為其危害比較大,所以平時就要採取一些積極措施防止其在體內寄生很有必要,它是幽門螺桿菌的「死對頭」,雖然長的醜,常吃,胃炎,胃癌遠離你。洋蔥頭洋蔥中含有一種櫟皮素的物質,為天然的抗癌物質。研究顯示,經常吃洋蔥的人,胃癌發病率比少吃或不吃洋蔥的人要少25%,患胃癌的致命率也低了30%。
  • 健康生活丨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易患胃癌嗎?來看專家怎麼說
    更可怕的是,幽門螺桿菌在我國的感染人數非常高,調查顯示: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平均在58%左右。也就是說,這些人群都是潛在的胃癌患者。在本期《健康生活》我們特別邀請雲南省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馬嵐青主任為我們科普「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該怎麼辦」的相關知識。 名醫檔案
  • 胃的自愈能力非常強大,但幽門螺旋桿菌仍是致癌元兇
    感染幽門螺桿菌是慢性胃炎的病因,在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根除幽門螺桿菌不僅能加速胃潰瘍的癒合,同時明顯降低胃潰瘍的復發率。 根據2012年我國第四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出現這些症狀,根除幽門螺桿菌沒商量: 消化性潰瘍 是根除幽門螺桿菌(Hp)最重要的適應證,根除Hp可促進潰瘍癒合,顯著降低潰瘍復發率和併發症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