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伯軍 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作者:王伯軍 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胃癌患者一級直系親屬又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胃癌發病率將明顯增高。最新研究發現,此類人群根除幽門螺桿菌後能顯著降低其胃癌發病率,降低幅度高達73%,宜在萎縮發生之前及早根除。
一、胃癌發病相關因素
我國是胃癌高發國家,但至今胃癌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胃癌是多因素、多步驟、多階段發展的結果,其發生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飲食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癌前病變、吸菸酗酒、精神心理因素、職業因素、EB病毒感染、精神因素等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環境因素、飲食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被認為是胃癌發病的主要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發生的先決條件、必要條件;幽門螺桿菌感染對胃癌發生的影響強於任何環境因素,是目前預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險因素;根除幽門螺桿菌就能明顯降低胃癌發生率。
二、胃癌患者一級親屬胃癌發病率明顯增高
胃癌患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研究表明,胃癌患者一級親屬其胃癌發病率較一般人群增高4倍,並且其胃黏膜癌前病變的程度也比無胃癌家族史的患者更加嚴重。
胃癌患者一級親屬胃癌發病率增高,與以下因素有關:
01
遺傳因素
胃癌家族中可能存在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相關基因、轉移相關基因等多種形式的基因改變,顯示胃癌有一定遺產傾向。也就是說與胃癌患者有血緣關係的直系親屬胃癌發生機率較普通人群會增高。
02
共同的環境因素與不良飲食習慣
與胃癌患者有血緣關係的直系親屬主要是父母、兄妹、子女,從小生活在同一環境,有著相同的飲食生活習慣,而胃癌發生與環境因素、飲食不當有明顯關係。
03
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經口感染,國內共餐制,家庭人員同吃一碗菜,沒有使用公筷習俗,在共同進食的過程中幽門螺桿菌往往經口感染各家庭人員,而且往往從小感染,長期幽門螺桿菌感染使胃黏膜長期慢性炎症,從而逐步演變為胃癌前病變,直至胃癌。
胃癌患者的直系親屬,若幽門螺桿菌感染,胃癌發病機率將進一步增高。
三、最新研究證實:根除幽門螺桿菌能顯著降低胃癌患者一級親屬的胃癌發病風險
眾多研究證實: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明顯降低胃癌發病風險。2018年的一項薈萃分析顯示,在中國人群中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使胃癌發病風險降低44%。
2020年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了一項針對胃癌患者一級親屬的臨床研究。這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研究結果可信度較高。
該項研究在韓國進行,研究對象是胃癌患者一級直系親屬(家族中至少有一位一級親屬患有胃癌),同時又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共1676例,年齡40~65歲,分為二組:
治療組:832例,接受了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
對照組:844例,接受安慰劑治療。
中位隨訪時間9.2年,總生存期隨訪10.2年。
研究結果:
在所有成功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患者中胃癌發生率僅0.8% ,每年每千人發生胃癌0.94例。與對照組比較,成功根除幽門螺桿菌,能使胃癌患者一級親屬的胃癌發病風險降低73%!
四、要及早根除幽門螺杆
目前公認極大多數胃癌發病過程是:
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
幽門螺桿菌感染後100%會引起慢性活動性胃炎,而胃黏膜的長期慢性炎症會演變成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再進展至胃癌。
一項納入了2455例慢性胃炎患者的研究顯示,43.1%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出現了腸化生,而幽門螺桿菌陰性患者中腸化生發病率只有6.2%。因此,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正常胃黏膜發展到腸化生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最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學者12年隨訪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中2.9%發生胃癌,而非感染者中無1例發生胃癌,進一步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腸型胃癌發生的必要條件。
眾多研究證實,在萎縮、腸化發生以前根除幽門螺桿菌幾乎可以完全避免胃癌的發生;而萎縮、腸化發生以後再根除幽門螺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穩定病情,降低胃癌發病率,但獲益將會明顯減少,並且隨著胃黏膜病變嚴重程度的增加,獲益會逐漸減少。
因此,必須在胃黏膜萎縮發生之前根除幽門螺桿菌,以最大程度降低胃癌發病率,可獲得最大防癌效果。
而大多數人幽門螺桿菌從孩童時就被感染,尤其是一級直系親屬有胃癌患者的人群,因此,建議在18歲成年後應極早進行幽門螺桿菌篩查,陽性者予以根除治療。
幽門螺桿菌根除後,雖然每年再感染率較低,國內不超過5%,但幾年的累積再感染率就會較高,因此,國內最新指南指出:幽門螺桿菌根除後,仍需二年一次複查,陽性者需再次根除治療。單查幽門螺桿菌,推薦:C13或C14幽門螺桿菌呼氣試驗。
總之,胃癌患者一級直系親屬又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胃癌發病率將明顯增高,根除幽門螺桿菌後能顯著降低其胃癌發病率,降低幅度高達73%,宜在萎縮發生之前及早根除。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