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靈魂的教育:
深化課程思政 落實立德育人
黨委宣傳部 呂村
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辦學就要遵循這個規律,否則就辦不好學。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對廣大學生進行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以此提高他們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到,「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還說:「要用好課堂教育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些話都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講到,「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同時,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這是教育之道。」只有打好組合拳,才能講好思政課,但無論組合拳怎麼打,最終要落實到把思政課講得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來,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能讓人口服心服。
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而應該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我們要鼓勵教學名師到思政課堂上講課,解決好推動其他教職員工和思政課教師相輔相成的問題,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貫通人才培養體系,發揮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立德樹人協同效應。
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人類認識水平,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網際網路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這種全球化使得當代青年思想活躍、思維敏捷、觀念新穎、興趣廣泛,探索未知勁頭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強,對實現人生發展有著強烈渴望。他們的知識體系仍在構建,價值觀塑造尚未定型,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正處於形成期,辨別是非能力比較弱,需要正確引導。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講,「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為此,我們必須在時代場域中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之變。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相結合,注重發揮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師的育人職責,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課程育人、網絡育人、組織育人、資助育人、文化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實踐育人、科研育人、心理育人,充分發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開創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課程思政作為知識的載體,蘊含著人類對自然、社會和人的發展規律的探尋和思考,最終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課程思政,不是課程加思政,是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疊加或者複合。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礦」,每一門課程都蘊含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求,比如科學態度、人文素養、理性思維、創新意識、工匠精神、家國情懷、人類關懷、社會責任、法治精神、道德倫理規範、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生態文明理念等,這是課程資源,也是思政資源,是專業課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學生要通過知識的學習「知曉什麼」,藉助知識的運用「能做什麼」。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比如: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我們要深刻明白,知識可以滿足人們對於社會生活不同方面的需要,知識本身就具有多重重要的價值,而價值塑造就是為了明晰知識的價值和意義,也就是讓學生明白「為什麼去做」「為誰而做」的一個體系。
由此,課程教育除了講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外,還要傳遞知識學習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精神意義。課程的目標不只是使學生更富有知識、更具有能力,還要使他們更高尚,實現人格上的健全與完善。所以,課程學習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純客觀性的、機械的、被動的反映,而是一個以主體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積極的建構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講到,「加強學科、專業本身的使命和責任意識教育,強化專業課教師對本學科、本專業的內在價值、社會價值的充分認識。課程思政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與課程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相融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之中,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邊界的同時,挖掘課程育人資源,豐富課程自身內涵,拓展課程教育教學功能,實現課程育人價值。」
故而,課程思政就是要挖掘所有課程的隱形教育資源,傳授有溫度、有厚度的知識。這種知識傳授不糾纏於學科的單向度、線性知識進化論思想,而是引入人文情節和思考,在課程的學習中更好、更深入地體驗和感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魅力,從而實現課程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我們知道,成長中的學生對課程的理解本身就是豐滿的,對課程的期待是多層次的,對於課程的評價是多元的。課程思政不僅不會干擾課程的教學活動和減弱教學效果,相反還會提升教學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學的內涵,提升教學的效能。作為教師一定要清楚明白,課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體在各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挖掘教學資源,設計教學環節,營造教育氛圍,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將國家、社會所認可和倡導的道德規範、思想認識和政治觀念有機融入教學過程,並最終傳遞給學生這個主體,使之成為符合國家、社會發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學理念。
課程思政既不是將所有課程都當作思政課程,也不是用德育取代專業教育,而是德育與智育相統一,課堂與思政相結合。「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於課程」,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範式,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價值觀、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充分發揮課程的功能。所以,我們要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各學科課程載體,在各類知識體系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從各個層次、各個角度全方位進行價值引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擔系統化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教學的主要職責。公共基礎課程築牢理想信念根基,涵養優秀的人格品行,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養。專業教育課程是在知識、學理、技術等的教育中凸顯價值引領和精神塑造。實踐類課程是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四者有機結合,共同作用和服務於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我們知道,思政課程更多強調一種顯性的社會意識形態灌輸,通過系統化的課程體系,由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教師將各種社會主流價值觀及道德規範通過講授法等方式直接地傳授給學生。而課程思政往往採取一種比較潛隱的形式滲透於專業課的教學過程當中,學生於潛移默化中接受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及道德規範的薰陶。兩者互為協同,將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維護社會利益的教育內容傳授給學生,促使學生自覺認同並效仿。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講到,「好老師應該懂得,選擇當老師就選擇了責任,就要盡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並把這種責任體現到平凡、普通、細微的教學管理之中。廣大教師要用好課堂講壇,用好校園陣地,用自己的行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嚮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學生們的心田、轉化為日常行為,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所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要具有立德樹人的素質、意識和能力,做到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這些都是我們每一位教師講好課程思政的基礎。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聖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為此,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我們不僅要做學問之師,更要做品行之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主動挖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人文素養、正確價值觀,承擔塑造靈魂、品行、人格的重要職責。
我們要積極主動提升思想政治素養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加大和加深對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開發,精心進行教學組織和設計。要具有把握學生思想特點的能力、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能力、課程思政的教學與管理能力、課程思政的評價與反思能力。我們不僅要了解其專業知識和能力建構,還要對學生的思想、態度和價值觀等進行深度調查研究,以便於在課程思政實踐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要主動走近青年、傾聽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要真情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熱心人;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導青年,做青年群眾的引路人。當青年思想認識陷入困惑彷徨,人生抉擇處於十字路口時要鼓勵他們振奮精神、勇往直前,當青年在工作上取得進步時要給予他們熱情鼓勵,當青年在事業上遇到困難時要幫助他們重拾信心,當青年犯了錯誤、做了錯事時要及時指出並幫助他們糾正,對一些青年思想上的一時衝動或偏激要多教育引導,能包容要包容,多給他們一點提高自我認識的時間和空間,不要過於苛責。要積極鼓勵青年到艱苦的一線吃苦磨練、增長才幹,放手讓青年在重要領域和重要崗位上攻堅克難、施展才華,積極為青年創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發展條件。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實際上是一個釋疑解惑的過程,要幫助學生認識人生應該在哪用力、對誰用情、如何用心、做什麼樣的人。教育部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明確了課程思政五個方面的主要內容: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著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教育,增強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四個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
課程思政如何和課程內容有效結合?課程思政要如鹽在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所以,即便是高度專業的理工類課程中,也要完全不著痕跡、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元素。比如,信息工程類課程,可以在講述分析信息技術問題的同時,將科技工作者的擔當、創新、奉獻、團隊合作的精神融入其中,在學生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再比如,機電、土木工程類的課程,可以在工程結構形式上,如何以適合國情的方式最好地在設計中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這樣專業訓練和價值引導的要素就可以巧妙地在教學內容中水乳交融了。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學到的,遠遠不止於知識和技能。關注教學主體,立足於各個學科的獨特視域、理論和方法,深入挖掘專業課程思政資源,完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創新專業課程話語體系。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培養目標,將「課程思政」的目標落細、落小、落實。明確的教學目標,精心的教學設計,系統的教學內容,在知識與技能目標培養之外,重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堅持知與行統一,情與理結合,實現的是「課程」和「思政」的有機貫通,深度融合。
如何解決好課程視角下的思政設計和落地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預期目標實現程度及完成情況,最終將體現在教育效果能否轉化為學生的政治、道德及心理等各項發展素質。公共基礎課程,要重點建設一批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憲法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的課程,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打造一批有特色的體育、美育類課程,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在美育教學中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造創新活力;專業教育課程,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專業實驗實踐課程,要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增強學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要注重讓學生「敢闖會創」,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創新精神、創造意識和創業能力;社會實踐類課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導學生弘揚勞動精神,將「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相結合,紮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實踐中增長智慧才幹,在艱苦奮鬥中錘鍊意志品質;文學、歷史學、哲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等維度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結合專業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要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和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教育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師德師風教育,突出課堂育德、典型樹德、規則立德,引導學生樹立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職業理想,培育愛國守法、規範從教的職業操守,培養學生傳道情懷、授業底蘊、解惑能力,把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自覺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體育類課程,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奮鬥有我的信念,激發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理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藝術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教育引導學生立足時代、紮根人民、深入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
課程思政建設的專業課,在教學活動中實現專業內容與思政元素相融合、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統一、專業素質與思想政治素質同步提升,從而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要做到這些,教師隊伍要協同、課程要協同、思政課教師要與專業課教師結對子,思政課教師參與,以豐厚的思政理論協助專業課教師做好政治導向、價值引領、資源挖掘、資料支持。專業課教師以其學科資源融入豐富內容、創新方法、加深理解、提高實效。這樣才能克服思想政治工作的「孤島現象」,形成課程整體育人的聯動效應。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馮培教授在《構建同向同行、同頻共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著力點》中提出,強化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在教學要旨上同向同行的整體統籌,從授課的教學素材運用上看,一方面是由於專業課教師對每門思政課程的教學理論要點整體上並不通曉,受自身學科背景影響,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要義也把握不深,因而在課程思政教學中難免出現蜻蜓點水般的淺嘗輒止,或是流於表層的浮光掠影;另一方面,專業課教師在授課時所積累的、對學生有直接針對性和吸引力的大量專業教學案例,或是結合學生的學科專業背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又不為思政課程的教師所了解和借鑑,導致思政課程通論性過盈而針對性不足、概念性過多而鮮活性匱乏的問題依然還未真正解決。不同專業的思政課堂用一個常規教案的千篇一律的現象並非個別。簡言之,由於在課程資源共享、育人資源共用等方面,既有的「最後一公裡」並沒有完全導通。但貼合專業背景的思政課程和切合哲思情境的課程思政,真實的「同行」依然在路上。為此,學校層面應按《意見》所明確的,「統籌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通過頂層設計與整體統籌,不僅注重在哲學社會科學類課程中,要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思政課程的核心內容,作為統領課程的「定海神針」,讓中國特色與國際前沿相伴相生;在理工農醫這些自然科學類課程中,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與科技倫理、工匠精神等思政課程的基礎內容,作為建構課程的「定向羅盤」,使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輔相成。同時,還要注重專業課程的有效教學資源對增強思政課程教學內容針對性和鮮活性的反哺作用。
高等學校應引領教學科研系統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以建設一流學科的心力和打造一流專業的身手,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在教學資源上的相互支撐搭平臺、建機制、保運行、抓落實,構建在教學要旨上同向同行的體制機制。實踐表明,只有提升學校領導集體對如何辦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認識,完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全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中的集中布局與頂層統籌,推動兩類課程的教學資源在思想性與學理性上相互貫通,在針對性與鮮活性上彼此借鑑,才能有效消解思政課程的概念化和課程思政的標籤化。只有把有高度的事情做得有深度,才能以整個體系的功力構成育人整體的活力。
總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各要素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依存。這次參加北京師範大學舉辦的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方案設計專題研修班學習,收穫很大。特別是天津大學的吳兆丹教授、西南大學吳能表教授的授課,指點迷津,讓我對課程思政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作為宣傳部長,我堅信有學校黨委的堅強後盾、宣傳部主導、教務處推動,馬院教師參與,各門專業課教師融入,在學校、學院、專業、課程構建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多級課程思政目標體系上,上下同步齊動,校內橫向聯合,匯聚優質資源推動協同攻堅,我校的課程思政工作一定會在系統性、整體性和相關性上邁上新臺階,我們一定能夠把有靈魂的教育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