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世駿有什麼學術造詣?為何遭乾隆訓斥革職,後又被平反?

2020-12-25 杜紅濤

有清一代,名臣諍臣輩出,能惹皇帝生氣的大臣也絕不在少數。但其中能惹皇帝大怒遭到斥責革職又得到皇帝親自平反的臣子卻的確不多見。下面我們要說的文人官僚杭世駿就是有著這樣一番傳奇經歷的人。

杭世駿畫像

杭世駿(1696—1773),字大宗,號堇浦,別號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今浙江杭州市人。和許多成功人士的早年境遇一樣,杭世駿自幼家境困難,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好學之心。據說杭世駿年輕時拜訪友人,只要看到對方家中有難得一見的好書,就會立即端坐下來默默閱讀並且記住其中的要點。杭世駿好學讀書的習慣保持終生,除了自己後來購買書冊藏書甚多外還經常向他人借書來讀,並與自己的同鄉好友梁詩正等組織讀書會,敘舊聊天之外討論學術問題。雍正二年(1724)杭世駿考中舉人,但之後卻屢次赴考進士而不中。

杭世駿後來惹乾隆帝大怒絕不是偶然,他早年就已經表現出實事求是耿直不變的性格。眾所周知,清代開國以後為穩固滿清政權統治根基,於是大興「文字獄」,製造了不少要案大案。雍正九年(1731年),杭世駿主持纂修《浙江通志》,因為他堅持史書方志應當秉筆直書,不肯聽從官府要求「粉飾」的意見,屢屢收到官府壓力,杭世駿的修史思想遭到挫折。

杭世駿手稿

1743年,杭世駿在考卷上對乾隆帝提出意見,指出滿清政權在篩選人才方面偏袒和保護滿族士人,對漢族士人則加以限制。在全國各地的封疆大吏和總督巡撫中滿族人士佔了很大的比例。這是對漢族廣大士人的不公平,對於國家而言也是很大的人才損失。這樣對國家朝廷一片赤誠的想法,卻讓乾隆帝龍顏大怒,認為這樣的言論流散開來實際上會煽動漢族對清廷的不滿與仇恨,本來打算下令處死杭世駿,在滿漢大臣的勸諫下才打消此想法。

杭世駿被革職後回到杭州以經商和教書為業。後來乾隆帝南巡到杭州又見到杭世駿。據龔自珍的《杭大宗逸事狀》中記載:乾隆問:「汝何以為活?」杭世駿自嘲地說:「買破銅爛鐵,陳於地賣之。」乾隆帝大笑,親手書寫「買賣破銅爛鐵」六字賜給杭世駿,以顯示自己心胸寬廣不念舊隙。乾隆十六年(1751)杭世駿得以平反,官復原職。杭世駿晚年主講廣東粵秀和江蘇揚州等地書院。

《道古堂文集》書影

杭世駿一生勤於學術,在文史方面貢獻最為突出,歷史考據方面的作品有《諸史然疑》、《史記考證》、《兩漢書疏證》、《三國志補註》等。在文學作品方面有《道古堂文集》48卷、《道古堂詩集》26卷、《石經考異》等。乾隆元年(1736),杭世駿應浙江總督程元章之薦考取了丙辰博學鴻詞科,校勘武英殿《十三經》、《二十四史》,並編撰了一些書籍。

相關焦點

  • 杭世駿:被乾隆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上的一代大儒
    三江兩浙,天下人才淵藪,邊隅之士,間出者無幾,今則果於用邊省之人,不計其才,不計其操履,不計其資俸,而十年不調者,皆江浙之人,豈非有意見畛域?」乾隆時期,雖然繼承了康熙皇帝籠絡漢人的政策,特設博學鴻詞科,以期獲得江南有名望的漢人的支持。
  • 杭世駿:老了,改不了了
    乾隆八年,大旱,久不下雨,皇帝依照慣例,下詔書讓大臣們直言朝廷過失,以取得老天諒解,降下甘霖。這當然只是皇帝的姿態,大家紛紛歌功頌德之時,有一個杭州官員杭世駿弄不清市面,當真給皇帝提了意見。再者,江浙一帶人才濟濟,邊省人才則非常有限,目前重用邊省之人不計其才,不計其操行履歷,不計其資歷俸祿,而江浙人當官,甚至十年都難於升遷,這不是對漢人有偏見嗎?」乾隆看了這個意見,頓時大發雷霆,道:「無論滿漢遠近,都是我的臣子,我什麼時候歧視過誰?」接著又辯解說:「國家已經教養了一百年,滿族人才輩出,又有哪一點不如漢人?」言下恨恨,馬上要處死杭世駿。
  • 乾隆為多爾袞、多鐸平反了,為何不給多爾袞哥哥阿濟格平反
    可是乾隆皇帝為何只給多爾袞和多鐸翻案,卻不給一母同胞的阿濟格平反呢?(阿濟格劇照)說起來,多爾袞三兄弟的命運還真是一波三折。由於阿巴亥深得努爾哈赤寵愛,多爾袞三兄弟又能徵善戰,因此也很得努爾哈赤寵愛。據史書記載,有一次,皇太極的福晉見到阿濟格的時候,由於沒有下轎,努爾哈赤竟然勃然大怒,命令皇太極將她休離。
  • 清朝文人杭世駿,只因被皇上惦記,是夕卒
    說起清朝文人—杭世駿的死,有些讓人哭笑不得,只因為乾隆皇帝問了一句:「杭世駿尚未死麼?」於是杭世駿就「是夕卒」。要說杭世駿的死是自然死亡,而不是有人動手腳,相信很多人也都不會相信吧,怎麼會皇上問了一句死了麼,當天傍晚人就死了呢?杭世駿為什麼乾隆皇帝惦記呢?
  • 乾隆:如今你靠什麼維持生活?大臣:擺地攤!乾隆賜他6個大字
    有位大臣就此事寫了一份奏摺,向乾隆皇帝反映,因此被免官,淪落到擺地攤為生的地步。此人名叫杭世駿,清代浙江杭州才子,二十出頭考中舉人,按照當時的規定,已具備做官的資格。然而,僅有資格還不行,必須得有人願意推薦,關係不過硬肯定是行不通的,否則連個九品芝麻官也當不上。
  • 解縉與杭世駿的事跡告訴我們要防記仇者!
    解縉與杭世駿的事跡告訴我們要防記仇者!同樣一句話,由不同的人說來,那含義大不一樣。譬如:「某某還在嗎?」這話要由我們一般人說出來,那意思也就很久沒見某人了,有些想念他,沒什麼大不了的含義,更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動機;可這話要由位居九五、權傾天下的帝王說出來,那含義可就不一樣了,至於後果,那也嚴重得幾乎讓人心驚肉跳,謂予不信,請看例子。
  • 乾隆為何要否定自己曾祖父順治,給親緣關係較遠的多爾袞平反
    再說了,當時也並沒有人強烈要求乾隆給多爾袞翻案。乾隆就算不給多爾袞翻案,也沒有人說乾隆皇帝的不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我認為,乾隆皇帝給多爾袞翻案,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與乾隆皇帝自身的性格有莫大的關係。先講為什麼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 乾隆丁卯1747年湘潭張璨為沛豐堂《石觀前劉氏宗譜》二序
    前言:1747年石觀前修譜,到當時解官後閒居在江西萍鄉隔壁湖南湘潭的張璨,請求為其寫族譜序,1751年石觀前第一屆《石觀前劉氏宗譜》譜成後,此序在,距寫此序至今有270年。乾隆九年(1744),監察御史謝濟世被誣劾革職,張璨受牽連,同遭革職,罰修京北順義縣城垣。工程結束,歸家閒居。及謝案平反,張璨已故。
  • 和珅和劉羅鍋的書法,誰的書法造詣高人一等
    嘉慶四年,嘉慶下旨將其革職下獄。因貪汙弄權而遭後人唾罵的和珅其實是百姓從影視劇作品中認識的和珅。在正史中和珅為乾隆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實為滿清第一大能臣,乾隆盛世也要記上他一筆功勞。歷史上真實的和珅,不僅長相極為俊美,更是武藝高超,是當時少有的文武全才。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青原,清朝政治家、書法家。
  • 清朝時期,乾隆懲治貪官,為何貪官依舊常在
    導讀:清朝時期,乾隆懲治貪官,為何貪官依舊常在清朝時期,乾隆一心想要捍衛自己的國,他對當時已經叩響中國大門的西方殖民主義者懷有很大的警惕心然而卻總遇到一些貪官,他雖然有心肅貪懲貪,而且相信「惟有嚴加懲創以飾紀綱」必能使貪汙「習一清」,貪官也就可以不存在了。
  • 保姆遭訓斥後連扇男嬰5個耳光 父母查看視頻後報警
    保姆遭訓斥後連扇男嬰5個耳光 父母查看視頻後報警 2020-08-26 09:17:51  來源:梨視頻
  • 盛京將軍熱衷看戲被革職
    核心提示  清道光十年曾發生一起盛京官場案,盛京將軍奕顥、盛京副都統常明被革職,盛京五部侍郎、奉天府府尹等人俱交相關部門查處。此案引起轟動,民間曾傳言為皇族恩怨。省檔案館保存的《黑圖檔》證明,盛京將軍因「沉湎嬉戲,耽娛絲竹」「有負聖恩」遭到革職查辦。
  • 劉墉為何能直接參加會試,還屢被乾隆原諒,全靠有個能幹的爹
    在做官期間,劉墉還屢次犯錯,可最終都被乾隆原諒。為何能夠這樣呢?全靠他有個能幹的爹。這還要從劉墉的祖父說起,他的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在康熙朝立下不少功勞。劉棨為官期間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康熙知道他的事跡後,親自題字「天下第一家」,以示恩寵。接著就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勳了,劉統勳深受雍正、乾隆兩代皇帝重用。
  • 乾隆、和珅和劉墉的書法比較,誰的造詣更高呢,人品能代表書品嗎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繼位後,先後討平西北、西南,抗擊廓爾喀入侵,拒絕英使馬戛爾尼的無理要求,鼓勵墾荒,頒布禁書令,迭興文字獄,開四庫全書館,編纂《續三通》、《皇朝三通》等。晚年,自號十全老人,陶醉於文治武功,聽任和砷專權,日益腐敗。清朝皇帝,自幼就飽讀詩書,學習騎射。
  • 乾隆十三年「剃髮案」之解讀
    對於兩位巡撫,乾隆以其乃「順從總督」,情有可原,令革職留任,以示薄懲。  很快,乾隆發現違制剃髮的官員太多,不能再查究下去了,他諭旨地方各省督撫,停參剃髮者。已被參者,乾隆開始改判輕罰,甚至赦罪,但是,旗人知而故犯不得赦免——塞楞額很快被賜死。南河總督周學健,初判斬立決,後被從寬革職,但是不久之後,其婪贓徇私案發,終被賜自盡。可嘆兩位封疆大吏,因剃髮而送了性命。
  • 乾隆下令100天不準剃頭,七省總督表示我忍不了,剃了再說
    歷史第275淘——乾隆禁剃頭1748年,乾隆和自己的原配妻子,伉儷情深的孝賢皇后一起東遊泰山,在返回京城途中,皇后染病去世,乾隆的人生第一次遭受到喪妻之痛。周學健不理解乾隆為何要大張旗鼓的給孝賢皇后辦理國喪,康熙帝和雍正帝都沒有這樣做,所以周學健按照朝廷制度穿了二十七天的喪服後,就去把頭髮剃了,屬下的官員也紛紛效仿,爭相剃頭。 周學健的特立獨行很快就受到了江蘇巡撫的不滿,你怎麼能如此「陳獨秀」呢?
  • 雍正的遺詔公布後,乾隆皇帝為何不停地哭?
    雍正皇帝的遺詔公布後,遺詔到底寫了什麼,乾隆皇帝為什麼不停地哭,這其中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歷史秘密。雍正的遺詔公布,乾隆皇帝不停地哭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在雍正皇帝駕崩後,最緊要的一件事就是確定皇位的繼承人。雍正皇帝在經歷了九龍奪嫡的殘酷爭鬥後,為了避免皇子們內鬥,建立了秘密立儲的制度。雍正皇帝在生前,就將皇位繼承人選寫好,一份隨身攜帶,將另一份密封的錦匣收藏於「正大光明」匾後面。
  • 和珅臨死前打開乾隆留給他的護命符,看完後為何直接上吊自盡?
    和珅,原名善保,滿洲正紅旗二甲喇人,清朝乾隆年間的官員、商人。和珅是巨貪,嘉慶四年(1799年),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和珅所聚斂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億兩白銀,所擁有的黃金和白銀加上其他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
  • 劉墉是清朝時期的大清官,乾隆時期的劉墉是個什麼職位?
    劉墉也就是宰相劉羅鍋,跟了乾隆,也跟過嘉慶,最後給嘉慶的兒子還當過老師,一開始順風順水的,就是性格太直了,最後乾隆不喜歡他了,不過作為官員,他清廉,做人,堂堂正正,可惜後來不得皇上待見。
  • 一樁踢妻至死案,本來很簡單,為何牽涉到和珅、阿桂等重臣
    誰知經過仵作驗屍後,刑部仍以「自縊」結案。貴寧對這個結果非常不服,和珅便極力慫恿他繼續上告,並且還替他加上一條:刑部官員徇私枉法,官官相護。為了能讓此案得到重視,和珅又在合適的機會,將此案面奏乾隆,並旁敲側擊表示此案若不重新審理,必然會成為一樁葫蘆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