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人杭世駿,只因被皇上惦記,是夕卒

2020-12-22 小羅說生活

說起清朝文人—杭世駿的死,有些讓人哭笑不得,只因為乾隆皇帝問了一句:「杭世駿尚未死麼?」於是杭世駿就「是夕卒」。要說杭世駿的死是自然死亡,而不是有人動手腳,相信很多人也都不會相信吧,怎麼會皇上問了一句死了麼,當天傍晚人就死了呢?杭世駿為什麼乾隆皇帝惦記呢?是因為杭世駿曾經給皇上上書添堵。

杭世駿在當上御史的那年,打算建言以建工,洋洋灑灑的寫了五千字的奏摺其中有一條是這樣的:「我朝一統天下久矣,朝廷用人,宜泯滿漢之見」。在這句話意思是清朝同意天下已經很久了,朝廷用人應該滿漢一視同仁,不該有成見。古時候皇帝的權利多大,想必都是有耳聞的,一個小小御史教皇帝如何用人,這不是有損皇上的尊嚴麼,甚至往嚴重點說,還可以安上「謀權篡位」的的罪名!

據說乾隆當時大怒打算處死杭世駿,好在有人出來為他說話,說杭世駿「是狂生,當其為諸生時,放言高論久矣。」於是乾隆放了放了他,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免了杭世駿的官職,讓他回老家自謀生路。杭世駿也不反抗,痛痛快快的回老家,放下身段,開了一家收廢品的店鋪,專門做破銅爛鐵的買賣,日子過得逍遙自在。乙酉年,乾隆南巡時,忽然想到了自己免死的杭世駿,於是召來杭世駿噓寒問暖道:「汝何以為活?」杭世駿回答道:「臣杭世駿開舊貨攤」乾隆問:「何為舊貨攤?」杭世駿答:「買破銅爛鐵,陳於地而賣之。」

乾隆頓時興起,寫了幾個大字「買賣破銅爛鐵」,做成牌匾,送給杭世駿,意圖羞辱杭世駿。也許是杭世駿不夠聰明,居然把這幾個字當成了自己的招牌,把買賣坐得更大了,過得更起勁了,乾隆本身想羞辱他,他卻得意得很,這可不是和乾隆「唱反調」麼?再過了幾年,乾隆再次下江南,杭世駿好死不死居然主動地送上門,說想見乾隆。當下人稟告時,乾隆特別驚訝,問道:「杭世駿尚未死麼?」如此一問,杭世駿在這天:「返舍,是夕卒」。

杭世駿已經被免除了官職,為什麼非得讓他死了呢?也許是因為他犯了條例上沒有但是封建社會卻一直存在的一條大罪—讓皇上不高興罪吧,乾隆本身想讓他生不如死,結果沒想到他反而那麼快活得意,可不是讓乾隆鬧心麼,假如杭世駿表現出自己過得不如意,也許能安享晚年呢!

相關焦點

  • 解縉與杭世駿的事跡告訴我們要防記仇者!
    解縉與杭世駿的事跡告訴我們要防記仇者!同樣一句話,由不同的人說來,那含義大不一樣。譬如:「某某還在嗎?」這話要由我們一般人說出來,那意思也就很久沒見某人了,有些想念他,沒什麼大不了的含義,更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動機;可這話要由位居九五、權傾天下的帝王說出來,那含義可就不一樣了,至於後果,那也嚴重得幾乎讓人心驚肉跳,謂予不信,請看例子。
  • 杭世駿:被乾隆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上的一代大儒
    杭世駿生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卒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字大宗,號堇浦,晚號秦亭老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杭世駿幼時家貧,但由於受其父的影響,酷愛學習,經常不分晝夜地讀書。小的時候曾經跟隨同鄉人沈世潛讀書。雍正二年(1724),杭世駿中了舉人。
  • 杭世駿有什麼學術造詣?為何遭乾隆訓斥革職,後又被平反?
    下面我們要說的文人官僚杭世駿就是有著這樣一番傳奇經歷的人。杭世駿畫像杭世駿(1696—1773),字大宗,號堇浦,別號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今浙江杭州市人。和許多成功人士的早年境遇一樣,杭世駿自幼家境困難,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好學之心。
  • 杭世駿:老了,改不了了
    這當然只是皇帝的姿態,大家紛紛歌功頌德之時,有一個杭州官員杭世駿弄不清市面,當真給皇帝提了意見。他說:「滿族人雖然才俊不少,但與漢族人比起來還不足十之三四。各省巡撫已經滿漢參半,而總督連一個漢人也沒有,怎麼可以這樣親滿而疏漢呢?
  • 不用伺候皇上的時候,清朝嬪妃怎麼消磨時間?遠沒有電視劇精彩
    不用伺候皇上的時候,清朝嬪妃怎麼消磨時間?遠沒有電視劇精彩現在各大衛視的競爭收視率的戰爭是越來越激烈了,而這個競爭最大的手段就是電視劇了,如果一個衛視買到了部收視率高的,那他就能擊敗別的競爭對手。這類電視劇主要描述了清朝時期皇宮裡面那些,太后,皇后、嬪妃、皇帝、小宮女,小太監互相傷害,互相鬥爭的事跡。這類電視劇很符合現在人內心複雜矛盾,人心難料的情景,因此只要劇本稍微好點,演技稍微有點,就能有個不錯的收視率。誠然,這種電視劇也讓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清朝時間這些人的生活。
  • 【雜論04】何謂文人
    顧炎武在《與人書十八》中引宋史劉忠肅誡子弟語曰:「士當以器識為先,一命為文人,無足觀矣。」
  • 為什麼清朝妃嬪大都在脖子上圍白巾?這項規定,實則為了方便皇上
    實際上,這項規定是為了方便皇上。接下來向大家介紹,清朝妃嬪脖子上掛的白布條究竟有什麼特殊含義,這白布條在古代又叫什麼?等級森嚴的大清王朝儘管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但在這個時代,封建性依舊能夠清晰體現出來。君主專制的實施,使得國家大權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 你想穿越回清朝當皇上?經歷了這些事情,一天就想穿回來
    其實,上面說的這幾條,真實的清朝皇帝一個都實現不了,各個方面都被限制的很嚴格。首先說幼兒期的皇子,生母和乳母是嚴格分開的,乳母負責看護孩子,常常一個貴妃母親非常思念孩子卻不得見。乳母只在白天盡職,到了夜晚就不能和皇子在一起了,小皇子只能獨自睡覺,怎麼哭鬧都沒用,這一切都是為了防止他們出現依賴心理,以後做了皇帝心理有障礙,不夠強大。
  • 清朝的很多文人雅士為什麼喜歡「小相公」?其實與這種制度有關
    到了魏晉時期很多的文人雅士也喜歡上了這樣的情況。後來的一些朝代,這些行為時而衰落,時而興起,到了清朝的時候,這種行為已經到了一種很興盛的時期。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這與清朝開始流行的「私寓」制度有關。這種制度指的是在北京一些比較高端的場所,開設這個的一般都是那些唱戲的人,在裡面為別人服務的一般稱之為「小相公」,就是一些長相清秀的少年!
  • 宜興之外的文人壺與作坊 玉成窯
    此壺名家薈萃,為文人壺,據銘文可知,此壺為海上畫家胡公壽的巧思妙想,後由何心舟、王東石、丁山農合制,其所贈之人則是海派大家任伯年,極具文人情趣品味。百度人物介紹: 何心舟,號曼陀華館,清道光至同治年間制壺名手,何氏與海上畫家任伯年、胡公壽、虛谷等書畫家常相往來。曾與陶友王東石於浙江寧波建玉成窯,造紫砂壺。
  • 文正是文人的最高諡號,極難獲得,但在清朝有個好學生就可以了
    自唐朝以後,文人就夢寐以求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北宋的大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就曾經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認為文正是文人道德的極值、人臣諡號的頂點。兩宋三百多年,僅有九人諡號文正,就包括司馬光和範仲淹。就連王安石這等出類拔萃的人物,也僅僅諡「文」,而不是「文正」。宋朝之後,元朝有五人獲得文正諡號,明朝僅有4人。
  • 清朝第一位皇太子,明明可以當上皇上卻偏要把自己給作死
    清朝第一位皇太子,明明可以當上皇上卻偏要把自己給作死要說清朝的開國元祖是誰,肯定是努爾哈赤,這個是大家都是認可的事,當年要不是努爾哈赤在現在的撫順起兵,可能現在就沒有《如懿傳》什麼事了,說到努爾哈赤,就不得不提他那些優秀的兒子了,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
  • 《甄嬛傳》中槿夕原來還有這樣的背景,怪不得甄嬛還能再回宮
    甄嬛屢次衝撞皇上,後來在槿夕的幫助下才又重新獲得了皇上的恩寵,槿夕是宮中的老人了,自然知道的會比甄嬛多,舊主還是前朝的太妃,很多人都說是舒太妃,或許真的會是舒太妃吧!畢竟,後來果郡王與甄嬛在一起,槿夕也是出了不少力的,對舒太妃與果郡王,槿夕都是特別的好的,都是因為槿夕後面的太妃,曾經的太妃教會槿夕太多,槿夕也是一種姑姑中,比較忠心的,而且還特別會事,對第一次相見的甄嬛也是充滿了忠心,甄嬛回宮也是她幫忙設計的,槿夕的聰穎絕對是有人教過的甄嬛懷有孩子,若是沒有槿夕的幫忙勢必是回不去的!
  • 都說宰相門前七品官,《甄嬛傳》裡皇上身邊的蘇培盛是幾品呢?
    在《甄嬛傳》中,我們嬛嬛一路上位最後勇奪宮鬥VIP席位,除了自身的聰明才智,也少不了身邊人的支持與幫助,這其中服侍在皇上身邊卻總能在關鍵時刻對嬛嬛出手相助的蘇培盛絕對稱得起最強助攻。那麼歷史上真的有蘇培盛這個人麼?皇上身邊的大太監在古代宮廷又是一個什麼地位呢?
  • 罵人也是技術活,古代文人是如何優雅的罵人的?
    那麼,文人是如何優雅的罵人的?相傳,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臉長,其妹子出句嘲笑他:「昨日一滴相思淚,今日方流到腮邊。」蘇東坡反唇相譏:「蓮步未離香格下,額頭已到畫堂前。」小妹不甘示弱,又笑哥哥的滿臉鬍鬚:「欲叩齒牙無覓處,忽聞毛裡有聲傳。」據說,蘇小妹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選婿。
  • 清朝官員:求爺爺告奶奶,可別生女兒,皇上太狠了
    最開始,清朝的官員都是滿人,後來人不夠了,就允許漢人做官。做官是做官,但是官員們一聽說老婆懷孕,頭都會發蒙,求爺爺告奶奶,希望不要生女兒。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人,絕大多數都不是皇帝自己看上的,只是因為要得人心所以新皇帝都要和朝廷重臣的家屬通婚,皇后基本上都是政治聯姻的產物,這也是為什麼皇帝都比較喜歡妃子而不是皇后。妃子從哪來?有兩種渠道。
  • 古代文人是如何用詩詞耍流氓的?
    其實這是蘇軾寫給好友張先的新婚賀詞,只因張先已年近八十卻娶了個才十八歲的小妾,當真是老夫少妻了,白髮蒼蒼對應「一樹梨花」,嬌美新娘對應嬌嫩「海棠」,這樣一首古色古香的詩句也就帶上了「情色」的意味。古代的確封建禮教甚是嚴格,女子不宜拋頭露面,閨房之樂也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但這樣反而有了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朧美感,畢竟咱們講究的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除了上面說的那一句,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其實不乏對風月之事的描寫,接下來將為大家細細羅列一番,品味一番古人是如何賞玩男女情事的。
  • 清朝一文人,送給屠戶一副對聯,句句罵人,卻不帶一個髒字
    話說清朝乾隆年間,蘇州有一個殺豬的屠戶,史料沒有記載屠戶的名字,只是記載屠戶家裡非常富裕。屠戶是個有追求的人,覺得自己雖然出身殺豬世家,但是不能一輩子殺豬,得想辦法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當時朝廷允許有錢人捐錢買官,於是屠戶花了不少錢買了一個官做。從此屠戶自以為步入上流社會,是真正的士紳階層了。
  • 清朝神秘家族,把持宮廷設計200年,家中至寶讓日本人日夜惦記
    當時恰逢清朝招人修建宮殿,雷發達憑藉其精湛的手藝入選。因為技術高超,他很快便升任為設計師。也正是他,開啟了雷家在200年間把持宮廷建築的局面。從雷發達起到第七代後人,雷家共主持修建了故宮、圓明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清西陵、天壇等重要的皇家建築。因為他們的設計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所以後人將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稱為「樣式雷」。
  • 皇上平時穿龍袍嗎?
    皇上平時穿不穿龍袍這個問題,要讓小編來回答,肯定是不穿,為什麼?你就想假如您是皇上,龍袍再好看,他再舒適,打您當上皇上那天起,你必須得天天穿實時穿,一直穿到死為止,你不煩嗎?對吧?那麼既然平時不怎麼穿龍袍,什麼時候才穿呢?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懂什麼是龍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