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試題注重「情境性」 視角宏闊
李丹:哈三中學語文教師、南崗校區高三語文備課組組長,曾獲得市骨幹教師、市教育系統模範教師,市課改先進個人等多項獎勵。
高考姍姍而來,高考題揭開面紗。總體來看,今年的高考語文試題充分體現了「視角宏闊觀天下,意旨鮮明境界佳」的特點。
全國Ⅰ、Ⅱ、Ⅲ卷的試卷結構、考點和題型與2019年保持一致,試題模塊依次為論述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名篇名句默寫、語言文字運用、寫作。整體看,各方面保持穩定,但穩中也透出「求變」的訊息,就目前所知的考點題型、解題技巧,其實都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框架下穩步展開。
具體而言,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立德樹人、服務選材、指導教學」為核心,注重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與創新性,要求學生具備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而語文學科的學科素養就是: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簡單說就是通過高考語文試題考查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方面的基本素養。而這些素養要在日常的學習中習得,要在日常的生活中運用,所以近年來的考題越來越注重試題的「情境性」。
例如:文學類文本《書匠》刻畫的是普通匠人對職業道德的堅守,契合了學生最熟悉的社會生活情境和個人體驗情境;古詩鑑賞中要求回答王安石《讀史》詩所闡述的道理,引導學生保持批判精神,既有學科認知情境的考查,也有社會生活情境、個人體驗情境的滲透;名句名篇默寫仍然在學科認知情境中考查了《荀子·勸學》《醉翁亭記》《赤壁賦》等篇目;語言文字運用中的涉及到的「殷墟甲骨文」也使學生進入非常熟悉的學科認知情境。
而今年我省的高考作文題在「情境性」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真題再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英國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同氣連枝,共盼春來。」……2020年的春天,這些寄言印在國際社會援助中國的物資上,表達了世界人民對中國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這些話語印在中國援助其他國家的物資上,寄託著中國人民對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邀請你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參會,發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請完成一篇演講稿。
要求: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完成寫作任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我們先簡單地分析一下材料。
和各位考生理解的一樣,第一段材料來自歷史,引用墨子和約翰•多恩的話來作為作文的立論前提,通俗地說就是:事物(人類命運)是普遍聯繫的,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二三段立足現實,是作文的現實背景:抗疫過程中,我國與世界各國守望相助、共渡難關。而第四段則著眼未來,要求學生以參加「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的中國青年代表的身份,在會上發表主題為「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的中文演講,演講的內容當然側重各國青年應該怎樣共創未來。
這道作文題考查了語文學科素養所要求的三種情境:
一、個人體驗情境。這個作文要求學生寫演講稿,那麼學生就要寫出演講的現場感和感染力。而這個情境的設定就是在調動學生的個人體驗,考生聽過的演講,比如《後浪》,參與過的演講活動,模擬階段寫過的演講稿,都成為他們的體驗,都會積澱下來成為他們的情感底色、思想底蘊。
二、學科認知情境。這個作文要求學生理解材料一墨子和約翰•多恩的名言,理解材料二、三中那些深情寄語的含義,這些歷史與現實情境調動的當然是學生們語文學科本身的素養。應該說,大多數考生都會理解這三段話的含義,但要準確提煉出關鍵詞,並能整合成有機的整體還是需要深思熟慮的。
三、社會生活情境。考生們與家人、老師、同學一起經歷了疫情期間的「宅學」,經歷了plus版的高三備考,又和我們國家一起經歷了艱難又卓有成效的戰疫徵程,心中一定百感交集,心智也一定得到了深化和升華。而今年的作文為學生設定了參加「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的社會生活情境,設定了參會的中國青年代表的身份,設定了「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的演講主題,這些無疑是要在社會生活情境下激發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參與意識、擔當情懷。
應該說,這個作文題是比較溫和的,學生們第一眼看到它會頗為激動,因為有話可寫、比較好寫;但冷靜下來仔細審視它,又發現要寫好也需深入思考,因為這是一個宏大的主題、宏闊的視角,不能單純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不能單純寫成抗疫英雄事跡的羅列,不能單純寫成自己疫情期間的見聞感受;而要在宏觀上寫出中華民族的大國風範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遠意義;在微觀上寫出自己作為青年人的使命與擔當。
好在媒體發達,抗議期間那麼多激勵人心的事跡,潛移默化地感染著考生們;漫長而艱辛的備考過程也使他們再次深入地認識了個人與家國的關係;很多學校的模擬題也都練過類似主題的作文,哈三中高三語文備課組在給學生的《最後叮嚀》中也對這一類型、這一主題的作文做了重點指導。因此,有理由相信,考生們一定能心有所感,妙筆生花。
而且,今年的作文題也給接下來的高三備考指明了方向。社會生活、國家大事本就與我們息息相關,魯迅先生「無數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的名言在今年得到了更加確鑿的驗證。而我們的語文教學、語文學習就是要以社會生活為土壤,以語言文字為花朵,綻放時代的精彩,展現個人的情懷。
可見,把握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根植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學習、備考、應試中以「宏闊視角」觀天下,定會使答題「意旨鮮明境界佳」。
哈三中名師評析2020高考數學
試題靈活創新 難度有提升
孫宇:哈市數學骨幹教師,哈三中教育科研骨幹教師,市優秀班主任,市模範教師,市教育課程改革先進教師,數學競賽卓越教練員,哈三中青年班主任導師
梁豔娟:哈三中數學教師,燭光杯教學大賽特等獎,市教育局記功多次,校骨幹教師
2020年全國(Ⅱ)數學試題從試卷的結構來看堅持穩中有變,命題靈活,較2019年高考試題難度有提升。更加重視對基礎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的考查。創新試題形式新穎,注重多角度、多視點、有層次地考查學生的數學理性思維能力。需要考生具有對數學本質的深刻理解能力及較高的數學素養,因此具有較強的篩選性,有利於高校選拔人才,符合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基本理念。
緊扣時代脈搏,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試題理科第3題(文科第4題)是以「新冠肺炎」為社會背景設計的數學問題,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志願精神,極大的弘揚了民族自豪感,強調了數學高考的立德樹人、服務選材、引導教學的功能,充分體現了數學在實際生活、生產方面的應用。
落實數學核心素養,重視數學文化考查
今年高考數學試題較靈活新穎(如理科第15題考察複數的幾何意義、理科第19題);試題注重考察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如理科第4題重點考查學生空間想像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和應用意識及信息整理能力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如文理科第18題重點考查學生對概率統計基本思想,基本統計模型的理解和運用);落實數學核心素養,倡導五育並舉的綜合能力(如文科第3題)。繼續以數學文化為載體,加強對數學文化的滲透, 傳承民族精神,彰顯文化自信。
命題結構穩中有變,推進高考內容改革
從試題總體來看,知識覆蓋全面,重點突出,「三角函數」「數列與不等式」「立體幾何」「概率統計」「解析幾何」「函數與導數」六大板塊依舊是考查重點,體現了「重點知識重點考查」的原則,都是我們在教學中重點強調,在考前反覆訓練的內容。但是試題題型和結構上有所調整,結構不良試題的引入,增強試題的開放性,引導學生注重思維的靈活性及策略選擇,對數學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的考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解答題的命題順序依然有較大變化,立體幾何和解析幾何命題位置改變,解析幾何難度略有降低,但命題思路靈活新穎。立體幾何體現解題方法的多樣性,給學生提供多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解答題重視數學學科高考的綜合性、創新性,技巧性強,有很好的選拔功能。
從總體上看,今年高考數學試題在傳承與穩定的同時又能夠適度創新,既貫徹了新課標的學習理念,又兼顧考生未來學習與發展的需求。這就要求考生們除了有堅實的數學基礎外,還要訓練對於複雜問題的拆分,數學模型的具體選用,恰當的閱讀翻譯與計算的能力。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楊茉
編輯:劉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