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感悟愛國情懷

2020-12-13 小學語文學習

在學習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之前,我先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把這三首詩放在同一篇課文中,這三首詩有什麼共同點?我們會發現這三首詩都是描寫家國情懷的。

這三首詩在寫法上有一些共同點。每首詩的前兩句都是寫景,借景抒情;後兩句都是寫人,通過對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來體現人物的內心。

《古詩三首》告訴我們——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遭受禍害而躲開。

這首詩的題目比較好理解,對於杜甫這個詩人也比較熟悉,我們可以直接進入對於這首詩的學習。

同學們可以有節奏的自己去讀這首詩。在前兩首古詩的講授中老師已經介紹了一些方法,所以鼓勵同學們在這首詩的學習中要多一些自主的成分。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當杜甫聽到唐軍收復失地,激動無比,揮淚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律詩。

為了更深入的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以提前布置學生在預習環節查找「安史之亂」的相關信息。

作為老師,對於高年級的學生要學會放手。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讀準字音,讀出詩韻,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對學習有幫助的資料信息的習慣,提高材料的組織和語言的表達能力。

通過查找資料我們知道了作者經歷了八年的戰亂,這個戰亂不但使我們的詩人杜甫壯志未酬,更加嘗盡了有家難回、饑寒交迫的苦難生活,如今戰亂已經平息,所以詩人心生喜悅。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圈一圈、畫一畫、寫一寫,看看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人的喜悅呢?

對於小組學習,我們可以這樣操作:

(1)先在四人小組中匯報交流: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人的喜悅之情?

(2)全班匯報交流:說一說自己從哪些詩句中感受到了什麼?其他的同學認真的聽,然後作補充。

這首詩的重點是對比感悟「悲喜交集」

讓學生讀一讀杜甫的《春望》,看看詩中,詩人流的是怎樣的淚?並帶著無比悲痛的心情齊讀《春望》。

對比《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首聯中,詩人流的是悲喜交加的淚。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入情境,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揣摩、體會詩句所承載的知識、情感、文化。以教材為載體,以「讀—悟—說—讀」為基本的活動程序,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悟,使學習程序螺旋式重現上升。

回鄉後的杜甫是否過上了幸福安寧的生活呢?這裡是幾首安史之亂平息以後杜甫的詩作,請同學們讀一讀,體會體會詩人在收復失地後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苦難詩人,人民的詩人。課件出示:

登樓 宿府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登高 閣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1.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這四首詩分別表達了杜甫怎樣的思想感情。

2.全班交流匯報: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苦難詩人,人民的詩人?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古詩文化源遠流長,古詩教學要基於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首詩詩是為了理解一位詩人,理解詩人的生活,理解詩人的情懷,理解詩人的生活時代。引導學生與詩人對話 ,走進詩的世界,浸潤於詩歌文化,提升語文素養,課終而意無窮。

相關焦點

  • 愛上古詩詞之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愛上古詩詞之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由張子沐進行講解
  • 走進唐詩 杜甫 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唐代〕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譯文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注釋聞:聽說。官軍:指唐朝軍隊。劍外:劍門關以南,這裡指四川。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涕:眼淚。卻看:回頭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愁已無影無蹤。漫捲詩書喜欲狂:胡亂地捲起。是說杜甫已經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裝準備回家鄉去了。
  • 這首詩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一氣如注,古今絕唱也
    今天我們要看的這首詩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這又是一快。戰亂將息,詩人顛沛流離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詩人回想八年來熬過的苦難,又不禁悲從中來。可是,詩人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於是又轉悲為喜。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何時所作,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詩人杜甫在唐代宗德廣元年(公元763年)春天寫的一首詩,當時杜甫流寓梓州 (今四川省三臺縣) ,當他聽到大河南北失地相繼收復的消息後,寫下的一首七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意圖據《新唐書》記載,唐肅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官軍破賊於洛陽,進取東都,河南平,史朝義走河北
  • 精讀《唐詩三百首》083: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此詩是杜甫最為膾炙人口的的名篇之一。杜甫的詩,多寫身世之愁,家國之恨,語多悽苦,而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詩中少數欣喜歡快之作的代表。清代浦起龍稱,這首詩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通解】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 廢名|「語不驚人死不休」:讀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我們且讀他的一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的題目就驚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知道他下筆將極快。極快是從思想感情的飽滿來的,是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來的。
  • 【愛上古詩】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然傳來收薊北的消息,剛剛聽到時涕淚滿衣裳。
  •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
  • 阿皮讀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譯文: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
  • 淺議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關於學校古詩課堂教學的弊病
    就拿最近孩子學的一首杜甫的古詩來說。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杜甫)七律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這首詩無需細講其義,凡古詩愛好者無不知悉,是杜甫的代表中之一。老師的教學也中規中矩,詳細翻譯了每一聯的意思,句子的生僻字。
  • 國學音樂賞析——古詩詞兒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唱學,是常爸一直秉承和堅持的幼兒學習古詩詞的一種方法和理念。為此,我們製作了近兩百首品質優秀的國學兒歌。為什麼要「唱」詩詞呢?因為詩詞本身就具有音韻之美。比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高」、「絛」、「刀」壓在了同一個韻腳上,誦讀起來朗朗上口。
  • 古詩詞名句鑑賞 |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⑴聞:聽說。官軍:指唐朝軍隊。⑵劍外:劍門關以南,這裡指四川。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⑶涕:眼淚。⑷卻看:回頭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愁已無影無蹤。⑸漫捲(juǎn)詩書喜欲狂:胡亂地捲起。是說杜甫已經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裝準備回家鄉去了。喜欲狂: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 杜甫 |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是公元763年流落在梓州(現在的三臺縣,隸屬四川省綿陽市)時所作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一改往日的沉鬱頓挫,以飽含激情的筆墨,把聽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驚喜之情,毫不掩飾地加以宣洩。其敘事連貫,感情奔放,節奏明快。所以,清代詩評家浦起龍稱讚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 從浣花溪到牛頭山 杜甫的蜀中流寓
    杜甫客居四川,五年流寓,留下無數動人的詩篇,其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其生平第一快詩。    在成都,杜甫草堂有顧復初撰寫的名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捲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在四川三臺縣牛頭山的杜甫草堂,也有同樣的對聯(於立群補書)。
  • 古詩三首|詩聖杜甫的家國情懷
    杜甫一生以饑寒之身永懷濟世之志,處窮困之境而無厭世思想,詩中愛國愛人民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首詩是杜甫在安史之亂時寫的一首詩,當年春天,杜甫看著這長安城,一片淪陷,戰火硝煙,破敗不堪。回憶起曾經長安城的春天,草木茂盛,鳥語花香,一片大好春光,而如今的長安城,荒無人煙,亂草叢生。詩人不由得感嘆這慘敗的戰局,花兒開得多美啊,但不禁流下眼淚,內心傷痛,鳥兒叫得多麼清脆,可心裡如此的膽戰心驚,痛苦不堪。
  • 你著急回家的心情杜甫早已寫好
    如果是這樣,你可以放鬆一下,先安心工作吧,因為一千多年前,杜甫早在一首詩中把著急回家的心情和表現寫好,雖說他面對的並不是春節,但情感更真摯,表現更突出。 這首詩就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大家都很熟悉,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全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 用杜甫詩歌構築中小學生人文精神的堡壘
    作為「集大成者」,他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未來緊緊聯繫,將「仁民愛物」的儒家思想和深沉的社會意識融入詩歌創作中,飽含深摯的愛國熱情,以及深重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樂觀的心態。學習杜甫詩歌會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將起到很好的作用。本文將以選入語文教材中的杜甫詩歌及其耳熟能詳的作品為例,就杜詩中濃厚的人文精神對學生的薰陶影響展開論述。
  • 安史之亂結束,杜甫寫下人生最開心的詩,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本文就讓我們透過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去感受那個戰亂年代好不容易的還鄉之喜。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史朝義兵敗自縊,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多年漂泊他鄉的杜甫,聽聞這個消息後,便不禁驚喜欲狂,脫口而出了這首七言律詩。因為此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詩人無比喜悅的心情。
  •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 杜甫的第一首喜欲狂
    出自唐代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