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之前,我先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把這三首詩放在同一篇課文中,這三首詩有什麼共同點?我們會發現這三首詩都是描寫家國情懷的。
這三首詩在寫法上有一些共同點。每首詩的前兩句都是寫景,借景抒情;後兩句都是寫人,通過對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來體現人物的內心。
《古詩三首》告訴我們——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遭受禍害而躲開。
這首詩的題目比較好理解,對於杜甫這個詩人也比較熟悉,我們可以直接進入對於這首詩的學習。
同學們可以有節奏的自己去讀這首詩。在前兩首古詩的講授中老師已經介紹了一些方法,所以鼓勵同學們在這首詩的學習中要多一些自主的成分。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當杜甫聽到唐軍收復失地,激動無比,揮淚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律詩。
為了更深入的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以提前布置學生在預習環節查找「安史之亂」的相關信息。
作為老師,對於高年級的學生要學會放手。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讀準字音,讀出詩韻,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對學習有幫助的資料信息的習慣,提高材料的組織和語言的表達能力。
通過查找資料我們知道了作者經歷了八年的戰亂,這個戰亂不但使我們的詩人杜甫壯志未酬,更加嘗盡了有家難回、饑寒交迫的苦難生活,如今戰亂已經平息,所以詩人心生喜悅。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圈一圈、畫一畫、寫一寫,看看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人的喜悅呢?
對於小組學習,我們可以這樣操作:
(1)先在四人小組中匯報交流: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人的喜悅之情?
(2)全班匯報交流:說一說自己從哪些詩句中感受到了什麼?其他的同學認真的聽,然後作補充。
這首詩的重點是對比感悟「悲喜交集」
讓學生讀一讀杜甫的《春望》,看看詩中,詩人流的是怎樣的淚?並帶著無比悲痛的心情齊讀《春望》。
對比《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首聯中,詩人流的是悲喜交加的淚。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入情境,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揣摩、體會詩句所承載的知識、情感、文化。以教材為載體,以「讀—悟—說—讀」為基本的活動程序,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悟,使學習程序螺旋式重現上升。
回鄉後的杜甫是否過上了幸福安寧的生活呢?這裡是幾首安史之亂平息以後杜甫的詩作,請同學們讀一讀,體會體會詩人在收復失地後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苦難詩人,人民的詩人。課件出示:
登樓 宿府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登高 閣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1.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這四首詩分別表達了杜甫怎樣的思想感情。
2.全班交流匯報: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苦難詩人,人民的詩人?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古詩文化源遠流長,古詩教學要基於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首詩詩是為了理解一位詩人,理解詩人的生活,理解詩人的情懷,理解詩人的生活時代。引導學生與詩人對話 ,走進詩的世界,浸潤於詩歌文化,提升語文素養,課終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