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賞聽、唱學的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我們的兒歌作曲是由青年揚琴演奏家、作曲家樊文婷老師(暱稱:文婷老師)擔任,她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三歲開始學習揚琴,在民族樂器演奏方面非常有造詣,不但是科班出身(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而且也是五歲孩子的媽媽,知道孩子們喜歡聽什麼樣的音樂,需要什麼樣高質量的兒歌。更難能可貴的是,她的音樂裡,有一種感動人的力量,每一首詩詞她都反覆地推敲作者創作的歷史背景和心境,讓兒歌的意境與詩的意境相匹配。同時她也創辦有個人的微信公眾號「微藍音樂」,希望通過美妙的音樂讓大家感受生命的美好。
歌曲開篇的嗩吶吹出了詩人聽說官軍收復河南河北時的喜悅心情。配器運用了大鼓、大鑼等傳統打擊樂器,烘託出喜慶、豪邁的氣氛。貝斯切分的節奏,使人聯想到鄉親們聽到喜訊時高興得手舞足蹈的樣子。
整首歌曲的亮點在於中間的朗誦,朗誦的速度比歌唱的速度要快,有點兒像說唱,兩種風格截然不同,這種反差使歌曲更有趣,更熱鬧。
嗩吶是外來樂器,公元3世紀,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音色明亮、音量大。嗩吶管身呈圓錐形,是木製的,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製的喇叭口,俗稱「喇叭」。
杜甫的詩歌大多比較沉鬱憂傷,當我看到這首詩時,眼前一亮。嘿,好一首熱烈、喜慶的詩歌!
所以我將它設計地別出心裁。因為在我印象中,每當紅白喜事時,嗩吶便成了主角,它的音色既可以表現人極度興奮和快樂的心情,也可以表達出人最悲傷的嘶喊與痛苦,所以我選擇了它成為這首歌的配器之一。
就著嗩吶聲,你也來聆聽一下這首歡快喜慶的兒歌吧!
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以及一百多首類似的古詩詞兒歌,就收錄在我們的「常青藤爸爸APP」上,請掃描下面的二維碼,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