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墨繪畫藝術,是畫家透過自然的情景交融而傳移摹寫。十九世紀以來的「西學東漸」、傳統社會價值的變遷及西方制度的引進促使中國畫家們尋求迎合新時代的出路,由此發展出一套融合中西的「寫生」概念。臺灣地區水墨繪畫承襲徐悲鴻《中國畫改良論》的觀點,遵循作畫要「惟妙惟肖」「寫實主義」「直接師法造化」的寫生觀念,更明確地倡導「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迅速改變了中國畫學習的態度、方法與審美觀念。在這種環境下培養起來的學生,承繼了傳統畫學精神,透過用筆技巧,建立起新形式的多元並呈的水墨畫風格。
許郭璜溪回山石間 ,2011年作,紙本設色,以長直筆皴法,描寫花蓮的山間溪壑,意于堅硬的自然斷層的巖石。巧妙的以細長的溪流作為虛處,迴環婉轉的貫穿空間,添增畫面構圖的趣味,以呼應山水主題的畫意。
許郭璜《漱玉》 ,2012年作,紙本設色,藉由流水從上至下的的迴環婉轉的空間,並以高彩度的設色,以及細緻綿密的皴筆,與王蒙《具區林屋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許郭璜《深山 》,2013年作,紙本淺設色,構圖滿幅式的布局,以層迭向後堆高,僅留山壁峽谷間的虛白,襯託出崖上的松樹姿影,呈現雄鬱渾厚的景象。
許郭璜《松埔暮煙》,2006年作,紙本設色,篆書「松埔暮煙」四字為題,山石由下堆棧而上,貫穿畫面的中軸,並施以花青、石綠等重色,烘託翠綠的山色,部分的絳赭設色,以呈現暮色的陽光折照。畫下以濃墨描寫檳榔樹叢,以白粉施以雲霧圍繞其間。
許郭璜《玉裡》,2010年作,紙本淺設色,描寫舊稱「璞石閣」的玉裡景色。山體布局呈左右交互堆棧而上,之間留白呈現S型迴環婉轉,在濃厚的山體之間,更被凸顯出氤氳迷離的山色。
許郭璜《璞石閣暮色》,2006年作,設色紙本,描寫舊稱「璞石閣」的玉裡景色。構圖由數個山體構成,由下延伸而上,每座山石之山頭,略從畫幅右邊往左方而下的斜式構圖,以赭石、朱紅等色,施以遠景山頭,暗示暮色景致。
許郭璜《錐麓古道》,2010年作,設色紙本,描寫中橫錐麓古道,為合歡越嶺古道殘存遺蹟,山體幾乎全由大理巖構成。通體以皴擦渲染表現峽谷峭壁的本質,間布樹叢、苔點,局部施以石綠,以示潤翠之夏天景致。在虛白峽谷間點景吊橋一處,以示可遊可行之境。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