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民以食為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每一個都和吃有關。棗莊飲食風俗,就整體說屬於北方類型。它雖受京、津、滬、寧影響,但由於自然環境、生產水平、傳統文化不同,與南北方均有差異。棗莊的飲食風俗,具有自己的特點。
餐次
棗莊各地鄉村通行一日二餐,晚上喝湯。早餐,又稱「早飯、「早起飯」、「清起飯」;午餐,又稱「響午飯」;吃晩飯又稱「喝湯」、「點心」。早餐一般在八九點鐘,午餐一般在下午兩三點鐘,喝湯的時間因季節而異,冬季天黑得早,一般喝湯只是吃一點乾糧點心墊一下,夏季天長,喝湯一般在晩上八九點鐘,往往要比早、午餐還要豐盛。
兩正餐之間的間食叫「零搬」,零食稱「吃零嘴」。
城鎮居民日進三餐,早餐多購於市,午晚兩餐多自已做,特別是晚餐,因時間充裕得較為豐盛。星期天、節假日,亦有不少人兩餐。
主食
棗莊人民的主食是煎餅、糊頭(稀飯)。過去社會上對小康之家的稱頌是:煎餅、糊頭不斷。城鎮多以麵食,諸如饅頭燒餅鍋貼等為主,輔以稀飯。
煎餅種類較多,主要有麥子、玉米、地瓜幹和豆子、高梁煎餅。有用單一品種的糧食製作的煎餅,也有用二種或二種以上糧食摻和製作的煎餅。為了嘗新鮮或改變一下口味,也做一些芝麻、花椒葉、柿子、雞蛋等沓菜煎餅。
人們以新麥子煎餅為上品,對足豆子、高粱煎餅,也給以較高的評價,有「高粱煎餅卷辣椒,越吃越添膘」之說。建國前,富裕戶多吃淨(純)糧食煎餅,貧窮戶則吃雜糧摻合糠秕、野菜煎餅。六七十年代,以玉米、地瓜幹煎餅為主;80年代,以麥子煎餅為主。城鎮居民也經常食用煎餅。
沈印國攝
煎餅的製作,將糧食與水摻合,磨成麵糊,放在鏊子上攤烙至熟。建國前後,製作煎餅,使用人力或畜力磨糊,燃料以柴草為主;60年代後,逐漸使用電磨製糊,燃料也發展到以煤為主,農村仍以柴草作燃料。
宋善軍攝
麵食為城鎮居民的主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鄉村也以麵食為主。麵食主要種類有:燒餅、饅頭、饃饃、缸貼、鍋貼、包子,多由飯鋪加工出售。家庭自己製作的麵食有:單餅、油餅、大餅、鍋貼、大角子、窩窩頭、麵條、面葉、餛飩、麵疙瘩湯等。上述麵食,60年代前,只是麥季和年節食用,80年代後,已為普通居民的日常食品。
菜豆腐。這種食品主要用青菜、野菜摻合一些黃豆面,燒制而成,多為度荒充飢之用。現在,除少數人食之以嘗鮮外,很少再有食用。
糊頭。也稱糊塗,也就是稀飯。因燒制糊頭用料不同而糊頭的名稱各異,有麥子、高粱、玉米、地瓜糊頭,也有以幾種糧食麵粉摻合在一起,外加一些青菜葉和少許食鹽的「鹹糊頭」。平原地區多喝玉米、高梁糊頭,山區鄉民則多喝綠豆小米糊頭或高粱糊頭。城鎮居民多喝大米稀飯和綠豆湯。隨著農業增產豐收,做糊頭所用的原料,越來越好。
棗莊地區常年喝糊頭,製作糊頭的技術很高,燒制的糊頭特別好喝,外地人喝了這種糊頭,讚不絕口,有人曾戲作新歇後語云:棗莊的綠豆、小米稀飯——粘糊。
飲科
建國前,只有待客或富裕之家才飲茶,而平時一般人家只飲白開水,或以榴葉、高梁米放水中煮開飲用。建國後,特別是七八十年代以來,居民不僅待客飲茶,而且飲茶已成嗜好,並由只飲熟茶到飲生茶,講究茶葉質量品種。高收入的家庭,以各種冷飲、低度飲料酒為日常飲料。夏季,多數人飲冷飲和啤酒之類。城鎮居民、老人、兒童平日多飲用牛、羊奶。
節日食品
對節日,人們除以各種方式進行慶祝外,其食品也與平日食品不同,棗莊的節日食品主要有:扁食、元宵、臘八粥等。
扁食。也稱「包子」、「水餃」。全地區通行大年初一(春節)吃水餃,素餡,且包藏慄子、糖、麥麩、硬幣等物。吃到包有上述餡的水餃時,被視為吉祥。
元宵。元宵為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食品。有人市上購買,有人自做。元宵製作,團餡為丸,蘸水,用簸箕盛糯米麵,置丸其中,反覆滾動,因曰「滾元宵」。
臘八粥。臘八粥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慄子、紅豇豆、大棗等合水煮製,臘月初八日早晨喝,滕縣有以散食臘八粥祈子的習俗。
月餅。製作上有蒸、烤、油炸等方法。月餅餡有葷素、五仁、棗泥、砂糖、椒鹽等。過去農家備有月餅模子,自己製作,現在都是到市場去買。送節禮是八月十五較為普遍的習俗。如新婚,閨女婿向嶽父家送禮,不次於春節,禮品通常有活雞、鮮魚、酒、月餅等。普通的親戚朋友在節前也相互走動,來往成禮。
除上述節日食品外,還有端午節的粽子、臘月二十三日的糖糕等食品。
口味
居民口味以辣、鹹為主,俗語有:「要拉(解)饞,辣椒子鹽」之說。口味的特點是鹹、辣、香、油重、脂肥、味濃。七八十年代以來生活水平提高,口味逐漸趨於略鹹、微辣、清香、少脂。棗莊的羊肉湯、辣子雞、菜煎餅、大肉麵「四大名吃」成了普通人家的家常便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