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0年代的東芝事件,看這次美國出手中興通訊

2020-12-20 大魚說小事

文/大魚說小事

中興事件持續發酵。據媒體報導,繼美國之後,英國國安部門警告不要使用中興產品,澳大利亞政府決定,逐步淘汰中國的華為、中興兩品牌任何產品。巨頭英特爾表示必須執行美國禁令,高通涉及440億美元併購業務被中國商務部暫緩審核。

這件事情對中興等相關企業的影響有多大,可以從下表中國晶片的國產化率佔比看得出來:

根據《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現狀分析》統計,在16項核心集成電路晶片產品中,有9項中國市場佔有率是0,1項是2%,3項是5%,最高的國產晶片在中國的市佔率22%……這就是中國晶片對歐美日韓等外國的依賴度。

這個內褲不是今天才被剝下來的,業內人士早應該心知肚明。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對外宣稱「中國在整體上已基本超越美國」時,裡面就是光著的,沒穿內褲。這位國情研究院院長表示:「2016年,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分別相當於美國的1.15倍、1.31倍和1.36倍,居世界第一。」據說胡院長的激情演說,令在場聽眾心潮澎湃,激動萬分。

有網友說,要是放在過去有皇上的年代,這就是犯下了「妖言惑眾,欺君罔上」的凌遲死罪,遺憾的是撒謊成風、法不責眾的現有國情把他救了。

其實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起步本來就很晚。大魚80年代在學校背DOS命令、學習Basic語言時,歐美的家用電腦普及程度已經很高,那時候還沒有出現Windows作業系統。

ARM處理器公司創辦於1978年的英國,那個年代的中國還沒確定要不要繼續堅持「兩個凡是」。到今天搭載ARM晶片架構的設備數量是英特爾的25倍。全世界99%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都採用ARM架構。約有43億人每天都會觸摸一臺搭載ARM晶片的設備,佔全球總人口的60%。從早年的諾基亞、摩託羅拉到現在的所有安卓、蘋果、微軟手機,都使用的是ARM晶片架構。

我們姑且不說ARM的商業模式是否成功,這樣一家浸淫晶片處理器產業40多年的高科技公司,中國卻是一家都沒有。這就是差距。

為了縮小這種差距,上世紀90年代中國就提出技術改造,指導思想很好:「考察、引進、消化、吸收」。最終是大多數的「考察」變成了公款旅遊,「引進」讓一群洋買辦發了大財,「消化」這些高科技的人才沒有炒房子、賣茶蛋的掙錢多,無奈只好用「非正常手段」去外國「吸收」了。

前蘇聯克格勃在非正常手段吸收方面的能力舉世皆知。講一個80年代有名的「東芝事件」。

日本東芝公司為了開拓蘇聯這個巨大的市場,於80年代初派了幾名高級職員,在莫斯科召開酒會跟蘇聯官員套交情,設法獲得訂單。在某次酒會上通過克格勃得知蘇聯正需要一種製造大型船舶推進器的數控工具機——那時的蘇聯潛艇被西方戲稱為「水下拖拉機」,極容易被發現。

資料記載,1983年早春,蘇聯的一艘萬噸貨輪從日本芝浦碼頭出港,運走了數十箱「五軸聯動數控工具機」的部件。按照日本人後來承認的說法,蘇聯人購買這些數控工具機的用途,除了使潛艇的推進性能改善之外,還能使當時正在建造中的新型航空母艦的推進器得到改進。這就是轟動一時的「東芝公司違反巴統輸出事件」。這次事件的後果是嚴重的:美國海軍第一次喪失對蘇聯海軍艦艇的水聲探測優勢,直到今天,美國海軍仍沒有絕對把握去發現新型的俄羅斯潛艇。

東芝自己都不太相信,能把4部數控工具機賣到35億日元。但對於蘇聯來說,這不過是九牛一毛。事情敗露後,當時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不得不向美國表示道歉,日本方面還花1億日元在美國的50多家報紙上整版刊登「悔罪廣告」。

這樣的事件過去從來沒有停止過,估計以後也還會發生。蘇聯用非正常手段得到了工具機,還是沒能避免幾年後解體的命運。

中國這些幾十年來從內到外的「非正常手段」讓固有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消失殆盡,不但不能融合進西方的契約精神和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念,反倒和發達國家漸行漸遠。

對於這幾年不停發生的中興被罰被禁事件,此前有過傳聞說是因為中興高管電腦在美國機場被檢查出了違法行為,同時傳聞說電腦資料還儲存了華為規避和繞開美國制裁的「技巧」,當了一回豬隊友,導致不但中興被罰,國有資產受到巨額損失,而且牽涉到華為,高層震怒。這是很早以前的舊聞了。

今年這一次,中興不僅僅是違規向伊朗倒賣美國嚴禁的產品——伊朗可以用這些產品用於軍用和監控民眾,建伊朗版的Great Firewall;更嚴重的是不誠信。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的聲明中說:中興通訊在當初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時向我們撒了謊;在後來的暫緩過程中又向我們撒了謊;最後的調查過程中,還向我們撒謊。

有了磚,本來可以蓋成花園別墅,他們卻拿這些磚四處去砌高高的圍牆。最後,圍得連自己都相信別人也是傻子呢。

據路透社報導,這次中興出事,是因為僱傭了一個敵對伊朗的、39歲的以色列律師,他了解到全部內幕後,一點兒都沒猶豫就去FBI舉報了,還允許FBI拷貝他電腦中的所有資料當證據。

所以實在不能說,這是一群聰明人在管事情。一點兒也不要高估他們的辦事能力和智商,一點也不要低估他們摟錢養二奶時的道德下線。

雲南玉溪有位落馬官員叫陳有雲,不但肩負運政處處長這個「肥差」,而且還兼任海事局局長、航務處處長。他落馬後所寫的交代材料,一百個字就有數十個錯別字。辦案人員讓他寫寫自己的認識,有著大學文憑的陳某竟然久久不能落筆,還大言不慚地說:「我是能說不能寫,如果我真有文化,早就當副省長了。」

原來他沒文化。他說的都是實話。你敢說沒落馬的高官裡面就沒有文盲?我看這個一定有。

相關焦點

  • 中興通訊事件給選股帶來的啟示
    紅刊財經 特約作者 聶方紅本周股市最大的事件,就是4月16日美國商務部網站的公告:7年內禁止美國企業與中興通訊開展任何業務往來。雖然中興通訊緊急停牌,後續不排除有可能在各方面的斡旋下重現曙光,但持有中興通訊的股民大多很悲觀,業內人士更有用「巨星的隕落」來描繪中興通訊的前景。確實,如果中興通訊真的7年不能與美國公司開展任何業務往來,作為核心技術與關鍵設備完全依賴美國進口的企業來說,無疑是被判了死刑,除非短期國內能通過創新解決這些難題。
  • 上世紀美國制裁日本的東芝事件:日本半導體走下坡路的標誌性事件
    上世紀80年代曾經出過一個非常著名的事件,就是日本東芝事件。據說是因為日本東芝公司向美國的最直接對手前蘇聯提供高性能工具機,因而使得前蘇聯在潛艇製造這些方面的技術加工取得突破。之前一直困擾前蘇聯潛艇噪音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蘇聯的潛艇都變得安靜起來,結果美國還不知道,美國一艘潛艇和前蘇聯的潛艇相撞,頓時讓美國軍方大吃一驚,美國軍方趕緊進行緊急調查,結果就發現了東芝暗中出口高性能工具機給蘇聯的事情,緊接著美國就對東芝展開制裁。看美國的說法,雖然美國制裁了東芝,但是東芝幫助蘇聯提高潛艇技術對美國造成的損失完全無法挽回。
  • 美國制裁中興事件帶給我們的一些啟示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次事件的起因經過:美國商務部在美東時間 4 月 16 日宣布,將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體和技術 7 年,直到 2025年3月13日。理由是中興違反了美國限制向伊朗出售美國技術的制裁條款。
  • 尋求合作,不如強大自己 —關於美國制裁中興通訊的反思
    中興通訊全稱: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稱:ZTE Corporation,總部位於深圳市南山區。中興通訊在2017年中國500強企業排名第68位,並且還是全球前四名的通訊設備和通訊解決方案提供商,同樣中興通訊也是我們中國的大國名片和國人的驕傲。
  • 一年前的今天,中興通訊被禁止在美國銷售 中興通訊怎麼樣了
    一年前的這個時候,中興通訊被禁止在美國銷售。現在這麼樣呢?大約一年前的四月,中興通訊被美國商務部禁止向中興通訊出售零部件、軟體、商品和技術,為期七年。這項禁令最初是荒謬的,但對中興通訊來說也是致命的。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興通訊作為一家全球科技公司,被禁止向中興通訊出售零部件、軟體、商品和技術。然而,它需要來自世界各地的供應商提供各種零部件,包括美國供應商,如中興通訊的手機,後者需要美國高通公司提供晶片。也許是因為中興通訊缺乏核心被媒體加熱,這讓公眾開始了解和理解晶片的重要性。
  • 中興通訊事件連鎖反應:上千員工休假 人事招聘暫停
    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通訊的一紙禁令,不僅僅使得中興通訊可能陷入「休克狀態」,同時受到衝擊的,還有中興通訊的上下遊供應鏈廠商。「之前在網上看到中興通訊被美國制裁,覺得離自己很遙遠,都是高層人士的事情,現在突然發現,這件事情就在身邊。」深圳某科技企業的員工稱,她所在的企業為中興通訊提供服務。
  • 中興通訊事件激發「中國芯」行情 概念股怒放
    美國商務部16日晚發布公告稱,美國政府在未來7年內禁止中興通訊向美國企業購買敏感產品。《人民日報》的評論已經中肯地指出:「缺芯少魂」的問題,再次嚴峻地擺在人們面前。也正如評論所說,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也是花錢買不來的。中國經濟發展的下半場重點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
  • 有上遊企業給相關生產線員工放假 中興通訊事件連鎖反應
    4月19日,這家公司人力資源部緊急通知公司所有負責中興線體生產的員工休假,初步決定休假4天,多個生產線停產。中興董事長殷一民@視覺中國經濟觀察報了解到,受中興通訊事件影響,該公司已有上千名員工休假,復工時間尚不可知。
  • 關於中興被美國制裁事件,最好的一篇文章
    禁售理由是中興違反了美國限制向伊朗出售美國技術的制裁條款。  禁售事件可以追溯到2016年3月,當時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通訊施行出口限制,禁止美國元器件供應商向中興通訊出口元器件、軟體、設備等技術產品,原因是或嫌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出口管制政策。  2017年3月,據路透社報導,中興通訊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聯邦法院認罪,承認違反制裁規定向伊朗出售美國商品和技術。
  • 挑不起「大梁」的中興通訊,真的不一樣了,這次蛻變我看行!
    事件,大家也都知曉,因為海外的業務受阻出現問題,一時間傳言四起,業績更是一落千丈,股票價格更是有著連續8個跌停板。那一年中興通訊的營業收入同比-21.41%、淨利潤同比增長率同比-252.88%,淨利潤虧損69.84億元,也是自創辦以來虧損幅度最大的一年。淨資產收益率更是創紀錄式的達到了-26.1%,負債率水平較2017年直線飆漲了6個百分點!可見,當年的中興真是「太難了」!
  • 美國封殺中興通訊,不賣一顆晶片給中興,究竟是為什麼?
    中興通訊是全球領先的綜合通信解決方案提供商,中國最大的通信設備上市公司,是中國國有企業。 中興通訊是中國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的簡稱(英語:Zhongxing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rporation)。
  • 關於中興通訊被制裁事件的分析介紹
    打開APP 關於中興通訊被制裁事件的分析介紹 發表於 2019-09-08 10:49:26 前段時間,看了國內獨角獸的公司類別,感覺很多都和人們生活相關,比如網際網路金融,電子商務,大健康,物流,娛樂等,很多都是平臺,共享之類,而半導體方面露頭的公司並不多。
  • 中興解困,華為受傷:關於中興事件的深度解讀
    7日美國商務部已與中興達成協議的官方聲明昭示中興事件迎來了階段性的結果,但最終的走向和結局仍然需要時間來驗證,因此寫下這篇文章為中興事件做一個總結和預判。我認為,對於中興事件,不能簡單地以政治化、陰謀論來統而蓋之,而需對作為上市公司的中興通訊的個體行為進行檢討以得出客觀結論,究其根源,美國商務部針對中興通訊的這一系列制裁,客觀而言是中興通訊對其違反商業準則的行為所付出的慘重代價
  • 東芝事件:美國為什麼抵制日貨
    1987年,美國國會議員砸爛東芝產品,以抗議該公司違反禁令向蘇聯出口工具機。資料圖 俞飛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東芝機械公司曾秘密向蘇聯出口4臺高性能工具機。東窗事發,美國朝野群情激奮,強烈譴責日本。美國政府也在第一時間祭出經濟制裁大棒。 日本媒體稱其為「東芝事件」大衝擊,外界好奇:東芝事件如何東窗事發?蘇聯從工具機中獲得什麼好處?東芝又是如何負荊請罪,換取美方從輕發落?
  • 東芝出名的不單單是電視機,還有東芝事件
    美國和中國的貿易逆差是中美貿易爭端的根源,其實美國有很多的優質商品中國很希望購買,比如來一艘核動力航母,或者來一個中隊的F22等等,由於對華軍售的限制,很多設備直接或者間接的不能夠出口到中國,即便出口到中國都要經過改裝。
  • 中興遭禁運的背後,美國半導體晶片業內人士怎麼說?
    在聲明中,中興硬氣表示,「在相關調查尚未結束之前,BIS執意對公司施以最嚴厲的制裁,對中興通訊極不公平,我們不能接受!」在聲明中,中興稱,不會放棄通過溝通對話解決問題的努力,也有決心通過一切法律允許的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中興禁令事件持續發酵。更有消息傳出,已於2016年退休的76歲中興創始人侯為貴在聽到禁令後立馬出發,趕往中興救急。
  • 揭底 慘遭美英「雙殺」,中興通訊為何成了中美貿易戰的犧牲品?
    中興通訊,慘遭美英政府「雙殺」!!!4月16日,美國商務部發布聲明,宣布立即重啟對中興通訊的制裁禁令:中興通訊將被禁止以任何形式從美國進口商品。更可怕的是,對於嚴重依賴從美國進口晶片等元器件的中興通訊,無疑是一場大災難。而後者,則意味著英國市場的大門已對中興關上了。17日,中興通訊聲明,已獲悉美國商務部對公司激活拒絕令,正在全面評估此事件對公司可能產生的影響,與各方面積極溝通及應對。
  • 中興遭供應商「卡脖子」妥協和解,看美國官方是怎麼說的
    歷時整整一年,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通訊實施出口管制一事終於宣告和解。作為和解協議的一部分,中興通訊同意支付892,360,064美元的刑事和民事罰金。此外,還有給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300,000,000美元罰金被暫緩。是否支付,取決於未來七年公司對協議的遵守並繼續接受獨立的合規監管和審計。
  • 相繼賣出電視電腦業務,東芝如何沒落的?
    說到日本製造業企業,相信大家心中都會湧現一些大名鼎鼎的名字,比如說松下、日立、東芝、夏普、三洋、三菱等等,這些企業在製造業可謂是大名鼎鼎,其生產的產品在中國上個世紀80、90年代是讓人搶購的搶手貨。然而,二十年的時間不到,這些日本製造的著名企業卻不得不陷入了賣身潮。
  • 相繼賣出電視、電腦業務,百年巨頭東芝是如何沒落的?
    說到日本製造業企業,相信大家心中都會湧現一些大名鼎鼎的名字,比如說松下、日立、東芝、夏普、三洋、三菱等等,這些企業在製造業可謂是大名鼎鼎,其生產的產品在中國上個世紀80、 90 年代是讓人搶購的搶手貨。然而,二十年的時間不到,這些日本製造的著名企業卻不得不陷入了賣身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