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鹹陽市政協門前,卓登一籌莫展。 攝影_楊猛
于右任書畫流浪記
卓敬亭之子卓登將保存下來的百餘件于右任書畫捐獻給鹹陽政協,但隨後這些捐出來的文物下落不明。今年7月,當地官方承認部分文物被「保管」在個人家中。
70多年前,當過于右任衛士的卓敬亭帶回了五六百幅于右任書畫作品,這些珍貴的書畫大多在歷次運動中流失了。20多年前,卓敬亭之子卓登將保存下來的百餘件于右任書畫捐獻給鹹陽政協,但隨後這些捐出來的文物下落不明。今年7月,當地官方承認部分文物被「保管」在個人家中。一百多幅于右任書畫的流落路線,大致印證了世事的怪誕。
南都周刊主筆_楊猛 鹹陽報導
從「追畫」到「索畫」
62歲的鹹陽人卓登走到哪裡都帶著一股氣勢。頭戴草帽,身著黑稠對襟大衫,足登懶漢鞋,手搖蒲扇。特別是扎煞著的兩道濃眉,配上膀闊腰圓的身材,露出一股霸氣。
10天前,這股「霸氣」曾令他充滿自信。面對蜂擁至鹹陽家中的30多家全國媒體,卓登信誓旦旦:「一定把1986年捐給鹹陽政協的于右任文物去向,查個水落石出!」
這種底氣似乎順理成章。1986年,卓登將父親卓敬亭留下的百餘件于右任文物捐獻給鹹陽政協。但是這批書法後來卻不知所終,甚至部分文物出現在當地官員的家中。卓登認為,自己作為捐獻人,有理由有權利搞清楚:20年間,這批捐獻文物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荒誕的故事?
僅僅到了7月10日,卓登的這種自信和「底氣」就消失了。
雖然當年的當事人一一曝光,但是捐給國家的文物究竟如何出現在鹹陽的離休官員家中,眾說紛紜。卓家除了來過兩個市政協和公安的人「例行公事」,再也沒人就此事向卓登做個合理說明。7月3日,鹹陽政協聯合調查組的情況發布會,甚至把卓登拒之門外。而由調查組出具的情況說明,被媒體指責「漏洞百出」後,也沒了下文。
7月6日見記者的時候,卓登還興奮地說:「你是來我家的第36個記者。」4天之後,記者陸續撤去,真相併沒有如預想完整出爐。一度門庭若市的家清靜下來後,卓登發現,自己仍將面對一人收拾殘局的局面。一如他十幾年來向鹹陽政協追問書畫下落毫無結果。
卓登無奈地認為,鹹陽根本沒把他這個平民當回事。卓登妻子的話道出了老漢的焦慮:「我們無路可退了。不繼續追究,鹹陽市還以為我們在忽悠政府。繼續追查,又沒有人給個說法。你把這批文物搞得亂七八糟,哪怕你承認個錯誤呢?」因為一家人還得在鹹陽繼續生活,顧忌到方方面面都開罪不起,現在卓登進退兩難。
7月10日,誓言「魚死網破」的卓登,委託律師給記者發來一封致鹹陽市政協的律師函,表示,因調查至今沒結論,作為捐贈人,要求鹹陽政協返還全部當年贈與的于右任文物。
一周前,鹹陽市政協與公安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通報稱,「2001年5月崔德志將78件移交三原縣博物館保存」、「24件由崔德志和巡展工作人員、原三原縣統戰部幹部張愛麗保管」、「1988年12月19日卓登領走于右任等人書法作品10件」、「1991年陝西省于右任書法學會借走6至9件」。
卓登的代理律師秦濤說,這是當年的贈與完成後,鹹陽政協首次就贈與物的管理情況作出說明,捐給國家的珍貴文物居然長期由政府官員和幹部「保管」,也使卓登確知,「贈與物已脫離政協的控制」。
秦濤表示,于右任先生作品藝術成就為國內外推崇,卓登捐畫給政協,但政協作為受贈人沒有履行妥善保管、合理使用的義務,贈與物長期脫離控制,違背了贈與人的贈與目的。特別是發布了漏洞百出的調查結論後,「委託人對鹹陽政協的糾錯願望和糾錯能力,深感絕望。」
為此,律師正式函告鹹陽政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相關規定,委託人現依法行使贈與合同的法定撤銷權,撤銷贈與合同,要求貴委返還全部贈與物。」
從「追畫」到「索畫」,事情發展至此,發生了本質轉折。但是會不會又是一拳打在棉花上,像之前10餘年的追索一樣毫無迴響?卓登和律師心裡都沒底。
「捐獻」還是「交換」
關於當年農民卓登捐獻于右任文物給鹹陽政協的經過,故事並不是只有一個版本。
7月8日,時任鹹陽市政協第一任秘書長的路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是陝西三原人,在兩岸影響很大。于右任的書法很出名,鹹陽打算在民間徵集于右任書法,到沿海一帶搞書法巡展。「計劃中還包括去臺灣展出」。路樺擔任了徵集小組的副組長。
1986年4月9日,路樺受當時鹹陽市副市長之子王農業的邀請,到禮泉水泥廠做客。偶然發現王農業辦公室裡擺著兩幅書法。「王農業告訴我,這兩幅書法是別人送的。因為看起來皺巴巴髒兮兮,拿來捲菸都有股黴味,就一直擱著。」路樺當時正為徵集于右任書法的事忙碌,「我打開一看十分震驚。原來是于右任的真跡。」
他讓王農業找來送畫人卓登。卓登當時的身份是禮泉縣烽火大隊建築隊隊長。卓登的父親卓敬亭,是早年于右任的衛士。卓敬亭比于右任小17歲,和于右任鄰村。因懂武術,被于右任收為衛士。後于右任擔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卓敬亭則被聘為辦事員。「南京大屠殺」那一年,卓敬亭解甲歸田回陝西農村老家,帶回了大概五六百幅于右任的作品。但是很多都在歷次運動和「文革」中流失了。
卓登的回憶更具戲劇性。他說自己有一次酒後失言,向朋友透露家中藏有于右任的書法。鹹陽政協人員聽說後,「三番十次找上我家來」。
1986年4月27日,路樺和省政協副主席等三人,第一次到涇陽縣雲陽鎮的卓登家。「看見裡屋,大櫥子小柜子裡胡亂堆放著很多于右任書法」。
此後的表述,雙方出現了分歧。卓登表示,政協來人稱要代為保管這批文物,「他們說,運動要是再來,放在你家裡也不安全。」而路樺則說,在表明徵集于右任作品的重大政治意義之後,卓登主動表示要無償捐獻給政協。
「卓登的義舉令我們感動,於是政協領導提出對方有啥要求。」路樺講,卓登提出把一家人戶口從農村遷到鹹陽。趕巧政協領導中有一人和省公安廳熟悉,覺得有把握辦成,當即同意。
記者手頭有一份鹹陽政協1986年7月23日印發的《關於解決卓登一家轉為城市戶口的報告》。上面稱:「卓登同志將于右任先生墨跡一百一十八幅(件)和部分珍貴文物獻給國家」。「為了進一步教育其他愛國人士……我們建議將卓登一家五口人轉為城市居民戶口。」不久,戶口這事果然辦成了。
當時的協議怎麼達成的,雙方的回憶差別較大。「我們本來是不同意捐出去的,這是我們的傳家寶。當時只是害怕運動還要來,所以暫時把書法作品存在政協。」卓登強調說。
在一份由當事人劉長凱、卓登等人籤名的于右任作品捐獻清單上,註明是「捐」。但是「捐」字是後寫的,原字已經塗改無法看清。路樺說,原字是「獻」。而卓登只承認原字是「存」。一字之差,為今日的爭端埋下了伏筆。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1986年4月16日籤署了鹹陽市政協主席劉長凱大名的于右任作品清單,明明註明是122件,但是到了《關於解決卓登一家轉為城市戶口的報告》,就成了118件。只有3個月的功夫,這4件于右任書法作品去了哪裡?
卓登律師秦濤稱,剛到政協手裡就神秘「失蹤」了4件。這次徵集在開始就顯示出保管制度非常不嚴謹。作為捐贈現場的當事人,路樺則說:「我可以肯定地說,是被人拿去了。」
至於誰拿去的?是否佔為己有?路樺欲言又止。
而卓登得到的,除了鹹陽的城市戶口,還有市政協委員的身份。只有小學文化的卓登,捐贈後被增補為鹹陽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