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上外的「高級定製」!《文匯報》頭版: 多語種+國別研究,上外為...

2020-12-24 澎湃新聞

刊載於《文匯報》2019年12月4日頭版

●●●●●

攻讀小語種,越來越有「大」前途。作為上海外國語大學第一批哈薩克語專業學生,今年剛上大三的鞠曉明、李子鑫已按照培養計劃遠赴哈薩克斯坦留學。上學期,他倆還在讀大二時,就已通過外交部遴選,納入定向培養對象。

在校期間,鞠曉明和李子鑫除了學習哈薩克語專業課程外,還修習了俄語課程。當然,在他們這個班級,多數學生還具備不俗的英語能力。如今,從上外走出的多語種人才越來越多,不少學生都掌握三國語言,堪稱「硬核」技能傍身。

在越來越多人具備英語運用能力的年代,外國語院校該何去何從?外語人才培養改革呼籲多年,真正的突破口又在哪裡?正如一些業內人士所言,上外已然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啟動「多語種+」戰略,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在外語人才培養上走「高級定製」路線。從過去教會學生講好外語,到如今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上外正構築起一片蔚為壯觀的戰略語種人才「森林」。

培養多語種人才,加大區域國別研究

在剛剛成功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上外創造了一項紀錄:派往進博會的志願者人數連續兩年居滬上38所高校之首。今年,上外直接派出512名師生進駐進博會,涉及15種語言的志願服務工作。這些上外「小葉子」基本掌握兩三國外語,其中一門還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非通用語種。無論展商或觀眾講的是印尼語、波斯語、烏茲別克語、哈薩克語,還是波蘭語,他們均能從容應對。

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青年教師鄭潔嵐已連續兩年為進博會提供語言服務。鄭潔嵐精通俄語、英語,還學習過烏克蘭語。從學院近年來的變化中,她清晰感受到學校在外語人才培養方面的全新部署。

2017年底,鄭潔嵐所在的上外俄語系更名為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更名前,俄語系只有俄語和烏克蘭語兩個專業。而在短短兩年間,學院增設了包括烏茲別克語、哈薩克語等六個全新語種,不少非通用語種專業都是首次在滬上高校開設。鞠曉明、李子鑫都是2017年入學的第一批哈薩克語專業本科生。目前,這個班有10名學生分別赴哈薩克斯坦國立古米廖夫歐亞大學和阿布來汗國際關係與世界語言大學留學一年。

除了「擴容」語種專業,該學院還設有俄羅斯研究中心、哈薩克斯坦研究中心、烏茲別克斯坦研究中心等區域國別研究中心。

學院「升級」的背後,實則蘊含著上外服務國家發展的戰略布局:將非通用語種建設與國家亟需的國際問題研究緊密結合,大力開展區域國別問題研究,由此開啟「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卓越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模式。

推進戰略語言建設,啟動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最初「面向世界」到如今「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尤其是「一帶一路」建設啟動以來,我國與沿線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往日益頻繁。

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為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儲備語言人才,近年來,上外陸續開設了印地語、匈牙利語、斯瓦西裡語、波蘭語、捷克語、哈薩克語、烏茲別克語和塞爾維亞語等戰略語言專業。此外,學校還加強戰略語種課程培育,先後開設了「基礎梵語」「烏爾都語基礎」「基礎馬來語」「爪哇語入門」「普什圖語入門」「塔吉克語」等多門非通用語種課程。目前,上外授課語種數量已達42種。

服務國家戰略,語言教育的新需求正在產生,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也隨之提上日程。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說,外語院校不僅僅是「語言學習所」,更重要的職能是通過語言學習,幫助大學生深入認識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別區域全球知識體系作出貢獻。

去年9月,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在上外成立。研究院自籌建開始,就充分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情、社情和民情研究,積極打造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專題資料庫。迄今,該研究院已有多份諮詢報告被各級政府採納。另一方面,研究院還組建了「海外田野調查隊」,派出多名精通對象國語言的專家到中東、非洲、南亞、中亞等開展田野調查,與權威出版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為「一帶一路」建設與上海城市發展戰略建言獻策。

「中國的哈利·波特是?」精妙回答源自跨學科培養

在上外,外語人才培養走「高定」路線,也進一步帶動著評價「指揮棒」的升級。「通過專業培養,不僅確保學生精熟掌握對象國語言,更希望他們藉助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更好地向世界分享中國智慧。」姜鋒說。

不久前,在第38屆國際公共演講比賽(IPSC)中,上外學子熊子卿同來自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英語演講高手展開激烈角逐,最終躋身全球七強。熊子卿掌握英語、德語、拉丁語,是上外卓越學院多語種國別區域實驗班第一批學生,接受外國語言文學與政治學的跨學科交叉培養。

熊子卿在第38屆國際公共演講比賽總決賽中

在出徵IPSC前,熊子卿曾參加過一次國家級英語演講比賽,他在總決賽中的表現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當時,他被問及一個問題:能否推薦一位「中國的哈利·波特」。熊子卿靈機一動,說出了孔子的名字。「相比咒語、化學物質、鍊金術式的魔法,中國人更重視靈魂與思想的魔法,而孔子思想在先輩的傳承與自身的創新之間實現了恰到好處的平衡……」即興回答結束後,發自評委與觀眾的掌聲與喝彩讓熊子卿意識到,要真正講好中國故事,必須有專業儲備,需要有跨學科的學習積累。對於外語院校來說,無論是戰略語言人才培養,還是區域國別人才培養,都是全新課題。但因為這是一條新路,所以伴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辦學者總能發現一些新的驚喜。

明年,熊子卿即將畢業,進入外交部工作。看著越來越多優秀學子踏上「國」字頭單位的重要崗位,格高志遠、學以致用,上外辦學者們的欣喜溢於言表:以「建設國別區域全球知識領域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為辦學願景,通過打破學科、專業、院系之間的壁壘,倡導跨學科、跨語言、跨院系的協同,學校已初步構建起一條人才培養的全新模式。

來源 |《文匯報》

記者 | 樊麗萍

編輯 | 陳詩怡

閱讀上外多語種資訊,歡迎訪問

http://global.shisu.edu.cn

●●●●●

© 上海外國語大學微信公眾平臺

服務號:SISUers / 訂閱號:sisu1949

原標題:《解鎖上外的「高級定製」!《文匯報》頭版: 多語種+國別研究,上外為講好中國故事「定製」人才》

相關焦點

  • 「多語種+」戰略 新文科下的外語人才培養
    在這一背景下,上外傳承創新學校的外語人才培養理念,逐步構建「多語種+」卓越外語人才培養體系。   2014年以來,隨著「多語種+」戰略實施不斷深入,學校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改革舉措,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新增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 項,省級教學成果獎23 項,省市級和國家級課程190門,省市級和國家級教育教學教改項目50項。
  • 加速推進非洲區域研究 上外設立斯瓦希裡語本科專業與東非研究中心
    姜鋒介紹了上外語言專業建設和卓越國際化人才培養情況,並就坦尚尼亞駐華大使館對上外斯瓦希裡語專業建設的高度關注和支持,表示由衷感謝。在斯瓦希裡語專業開設儀式上,姜鋒指出,上外致力於建成「國別區域全球知識領域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落戶上外,松江校區河東區正成為各研究中心的匯聚地。
  • 上外一周發布 | 翻譯研究院成立,區域國別研究田野調查研討會,紀念...
    上外一周發布 | 翻譯研究院成立,區域國別研究田野調查研討會,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升旗儀式....近日,上外3項課題獲2020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第二批)立項資助。
  • 上外撤銷俄語系組建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並設立歐亞研究中心
    12月15日,上海外國語大學撤銷俄語系,成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上外歐亞研究中心也同時設立。校方表示,此次俄語系「轉型升級」,是為了推進「雙一流」建設,服務「一帶一路」發展倡議,打造俄羅斯東歐中亞戰略語言群。
  • 教育新觀察|「多語種+」戰略培養新時代青年 講好中國故事
    圖說:中外大學校長學科建設研討會在上外舉行 學校供圖(下同)上個周末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松江校區,熱鬧非凡。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國家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上海外國語大學在堅持外語學科傳統優勢的同時,一直積極主動探索辦學轉型發展,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啟動「多語種+」戰略,對接國家戰略需求。
  • 上外成立全國高校首家翻譯研究院
    上外校長李巖松在致辭中表示,上外歷來重視高端翻譯人才的培養,積極致力於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建校七十多年來,上外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翻譯人才,並湧現出眾多翻譯家和翻譯研究名家。 近年來,外國語言文學的學科架構和知識體系深刻變化,對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提出新的要求,形成文學、語言學、翻譯、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國別區域研究等五個發展方向。對此,上外積極推進學科機制創新,先後成立高級翻譯學院、語言研究院、文學研究院、跨文化研究中心、語料庫研究院和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等機構,深化外語學科內涵建設,助力外語學科高端人才培養。
  • 全國高校首家翻譯研究院在上外成立
    圍繞翻譯研究院建設展開的學術高峰論壇同日舉行,中國譯學界眾多著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為新時代翻譯研究的內涵深化與範式創新建言獻策。上外校長李巖松在致辭中表示,上外歷來重視高端翻譯人才的培養,積極致力於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建校七十多年來,上外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翻譯人才,並湧現出眾多翻譯家和翻譯研究名家。
  • 上外成立全國首家翻譯研究院 打造高端譯學平臺
    為推動翻譯學科建設,打造高端譯學平臺,全國高校首家翻譯研究院昨天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揭牌成立,外語學科五大領域都已在上外擁有專屬研究平臺。圍繞翻譯研究院建設展開的學術高峰論壇同日舉行,中國譯學界眾多著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為新時代翻譯研究的內涵深化與範式創新建言獻策。
  • 推進非洲區域研究,滬高校設斯瓦希裡語本科專業與東非研究中心
    以坦尚尼亞、肯亞為代表的東非各國是中國的傳統夥伴國家,同時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不可忽視的經濟體。深入開展對東非各國,尤其是肯亞、坦尚尼亞等東非重要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研究,急需培養一批精通斯瓦希裡語與斯瓦希裡文化的專業人才。
  • 學外語必須「多語種+」,英語為代表的「西語獨大」格局要變了!
    如果學習外語也算得上是一項投資的話,那麼面向未來,年輕人要想成為精英,該審時度勢仔細盤算一下:除了英語之外,再學一門什麼語言?從未來人口發展趨勢、新興市場的商業需求或語言實際使用人數等不同角度做出研究和預測,學者們給出的具體答案不太一致,但他們有一點共識:以英語為代表的「西語獨大」格局將在未來發生重大改觀。 用上海外國語大學相關負責人的話來說,「我們正在步入一個『多語種+』時代,高校必須敏感地意識到這一點,並積極為國家儲備面向未來需要的人才。」
  • 打造高端譯學平臺 全國高校首家翻譯研究院在上外成立
    上外校長李巖松在致辭中表示,上外歷來重視高端翻譯人才的培養,積極致力於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建校七十多年來,上外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翻譯人才,並湧現出眾多翻譯家和翻譯研究名家。 近年來,外國語言文學的學科架構和知識體系深刻變化,對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提出新的要求,形成文學、語言學、翻譯、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國別區域研究等五個發展方向。對此,上外積極推進學科機制創新,先後成立高級翻譯學院、語言研究院、文學研究院、跨文化研究中心、語料庫研究院和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等機構,深化外語學科內涵建設,助力外語學科高端人才培養。
  • 全國高校首家翻譯研究院在上外成立 打造高端譯學平臺
    圍繞翻譯研究院建設展開的學術高峰論壇同日舉行,中國譯學界眾多著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為新時代翻譯研究的內涵深化與範式創新建言獻策。上外校長李巖松在致辭中表示,上外歷來重視高端翻譯人才的培養,積極致力於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建校七十多年來,上外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翻譯人才,並湧現出眾多翻譯家和翻譯研究名家。
  • 譯童書 通世界:上外師生領銜外譯多語種抗疫童書
    4月初,一個名為「生命樹童書網」的多語種童書網站正式上線,《寫給孩子的病毒簡史》《不一樣的春節》《打怪獸的10個方法》等一批中國原創抗疫童書,被譯為十種以上的語言,免費分享給世界各地的小讀者。上線僅幾日,已有來自全球53個國家的近20000人次瀏覽過這些繪本,在海內外社交媒體上迅速獲得點讚和關注。
  • 上海外國語大學多語種外文門戶網站群
    上外多語種外文網站建設工作得到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親自批示,受到教育部、上海市教衛黨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新聞辦、上海市外宣辦的高度重視和認可,先後多次來校調研。2015年4月,教育部刊發了簡報,題為《上海外國語大學著力推進外文門戶網站內涵建設》。2015年7月,上外多語種外文門戶網站群作為案例,在教育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推進會進行了分享。
  • 上外師生領銜外譯多語種抗疫童書
    4月初,一個名為「生命樹童書網」的多語種童書網站正式上線,《寫給孩子的病毒簡史》《不一樣的春節》《打怪獸的10個方法》等一批中國原創抗疫童書,被譯為十種以上的語言,免費分享給世界各地的小讀者。上線僅幾日,已有來自全球53個國家的近2萬人次瀏覽過這些繪本,在海內外社交媒體上迅速獲得點讚和關注。
  • 2020本科招生 | 上外阿拉伯語專業,來了!
    隨著在東院阿拉伯語專業進一步的學習,你了解到了更多:上外阿拉伯語專業建於1960年,目前已擁有本、碩、博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在人才培養方面阿語專業踐行學校倡導的「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培養機制,旨在培養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紮實的阿拉伯語、英語基本功和專業能力,融合人文社科、國別區域和跨專業領域知識,服務社會發展需求、適應「一帶一路」所需的「多語種+」卓越多元化國際化人才。
  • 觀點| 寧琦:區域與國別研究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以北京大學為例
    區域與國別研究和人才培養要「充分發揮外語學科的多語種優勢和橋梁作用,強調一手研究資料和信息的重要性」(戴煒棟,王雪梅 2012)。也就是說,外語不再只是單純的交流工具,也是重要的研究工具,甚至能夠提供理論借鑑和研究支撐。
  • 智援戰疫:上外歐亞班與他們的70份簡報
    原創 SISU 上海外國語大學編者按: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上外學者發揮區域國別研究優勢,積極在海內外發聲、製作發布疫情簡報,為公眾提供了獲取全球防疫信息的可靠渠道,激發戰「疫」正能量,助力構築疫情防控國際共同體。即日起,學校將刊發系列文章,介紹背後的師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