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載於《文匯報》2019年12月4日頭版
●●●●●
攻讀小語種,越來越有「大」前途。作為上海外國語大學第一批哈薩克語專業學生,今年剛上大三的鞠曉明、李子鑫已按照培養計劃遠赴哈薩克斯坦留學。上學期,他倆還在讀大二時,就已通過外交部遴選,納入定向培養對象。
在校期間,鞠曉明和李子鑫除了學習哈薩克語專業課程外,還修習了俄語課程。當然,在他們這個班級,多數學生還具備不俗的英語能力。如今,從上外走出的多語種人才越來越多,不少學生都掌握三國語言,堪稱「硬核」技能傍身。
在越來越多人具備英語運用能力的年代,外國語院校該何去何從?外語人才培養改革呼籲多年,真正的突破口又在哪裡?正如一些業內人士所言,上外已然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啟動「多語種+」戰略,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在外語人才培養上走「高級定製」路線。從過去教會學生講好外語,到如今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上外正構築起一片蔚為壯觀的戰略語種人才「森林」。
培養多語種人才,加大區域國別研究
在剛剛成功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上外創造了一項紀錄:派往進博會的志願者人數連續兩年居滬上38所高校之首。今年,上外直接派出512名師生進駐進博會,涉及15種語言的志願服務工作。這些上外「小葉子」基本掌握兩三國外語,其中一門還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非通用語種。無論展商或觀眾講的是印尼語、波斯語、烏茲別克語、哈薩克語,還是波蘭語,他們均能從容應對。
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青年教師鄭潔嵐已連續兩年為進博會提供語言服務。鄭潔嵐精通俄語、英語,還學習過烏克蘭語。從學院近年來的變化中,她清晰感受到學校在外語人才培養方面的全新部署。
2017年底,鄭潔嵐所在的上外俄語系更名為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更名前,俄語系只有俄語和烏克蘭語兩個專業。而在短短兩年間,學院增設了包括烏茲別克語、哈薩克語等六個全新語種,不少非通用語種專業都是首次在滬上高校開設。鞠曉明、李子鑫都是2017年入學的第一批哈薩克語專業本科生。目前,這個班有10名學生分別赴哈薩克斯坦國立古米廖夫歐亞大學和阿布來汗國際關係與世界語言大學留學一年。
除了「擴容」語種專業,該學院還設有俄羅斯研究中心、哈薩克斯坦研究中心、烏茲別克斯坦研究中心等區域國別研究中心。
學院「升級」的背後,實則蘊含著上外服務國家發展的戰略布局:將非通用語種建設與國家亟需的國際問題研究緊密結合,大力開展區域國別問題研究,由此開啟「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卓越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模式。
推進戰略語言建設,啟動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最初「面向世界」到如今「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尤其是「一帶一路」建設啟動以來,我國與沿線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往日益頻繁。
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為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儲備語言人才,近年來,上外陸續開設了印地語、匈牙利語、斯瓦西裡語、波蘭語、捷克語、哈薩克語、烏茲別克語和塞爾維亞語等戰略語言專業。此外,學校還加強戰略語種課程培育,先後開設了「基礎梵語」「烏爾都語基礎」「基礎馬來語」「爪哇語入門」「普什圖語入門」「塔吉克語」等多門非通用語種課程。目前,上外授課語種數量已達42種。
服務國家戰略,語言教育的新需求正在產生,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也隨之提上日程。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說,外語院校不僅僅是「語言學習所」,更重要的職能是通過語言學習,幫助大學生深入認識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別區域全球知識體系作出貢獻。
去年9月,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在上外成立。研究院自籌建開始,就充分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情、社情和民情研究,積極打造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專題資料庫。迄今,該研究院已有多份諮詢報告被各級政府採納。另一方面,研究院還組建了「海外田野調查隊」,派出多名精通對象國語言的專家到中東、非洲、南亞、中亞等開展田野調查,與權威出版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為「一帶一路」建設與上海城市發展戰略建言獻策。
「中國的哈利·波特是?」精妙回答源自跨學科培養
在上外,外語人才培養走「高定」路線,也進一步帶動著評價「指揮棒」的升級。「通過專業培養,不僅確保學生精熟掌握對象國語言,更希望他們藉助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更好地向世界分享中國智慧。」姜鋒說。
不久前,在第38屆國際公共演講比賽(IPSC)中,上外學子熊子卿同來自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英語演講高手展開激烈角逐,最終躋身全球七強。熊子卿掌握英語、德語、拉丁語,是上外卓越學院多語種國別區域實驗班第一批學生,接受外國語言文學與政治學的跨學科交叉培養。
熊子卿在第38屆國際公共演講比賽總決賽中
在出徵IPSC前,熊子卿曾參加過一次國家級英語演講比賽,他在總決賽中的表現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當時,他被問及一個問題:能否推薦一位「中國的哈利·波特」。熊子卿靈機一動,說出了孔子的名字。「相比咒語、化學物質、鍊金術式的魔法,中國人更重視靈魂與思想的魔法,而孔子思想在先輩的傳承與自身的創新之間實現了恰到好處的平衡……」即興回答結束後,發自評委與觀眾的掌聲與喝彩讓熊子卿意識到,要真正講好中國故事,必須有專業儲備,需要有跨學科的學習積累。對於外語院校來說,無論是戰略語言人才培養,還是區域國別人才培養,都是全新課題。但因為這是一條新路,所以伴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辦學者總能發現一些新的驚喜。
明年,熊子卿即將畢業,進入外交部工作。看著越來越多優秀學子踏上「國」字頭單位的重要崗位,格高志遠、學以致用,上外辦學者們的欣喜溢於言表:以「建設國別區域全球知識領域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為辦學願景,通過打破學科、專業、院系之間的壁壘,倡導跨學科、跨語言、跨院系的協同,學校已初步構建起一條人才培養的全新模式。
來源 |《文匯報》
記者 | 樊麗萍
編輯 | 陳詩怡
閱讀上外多語種資訊,歡迎訪問
http://global.shisu.edu.cn
●●●●●
© 上海外國語大學微信公眾平臺
服務號:SISUers / 訂閱號:sisu1949
原標題:《解鎖上外的「高級定製」!《文匯報》頭版: 多語種+國別研究,上外為講好中國故事「定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