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一篇報導,說是一個偏遠地區的小學校沒有英語老師的事情,說英語課本都發了,每學年薪資提高到1.3萬元,還是沒有專業的英語老師來,而有學校的老師又不會英語。
當看到這篇報導的時候,我很吃驚。我是名80後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小學是不學習英語的,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把英語已經開到小學了,也許真是自己很少關注小學教育了。在目前大家質疑高考是否還要英語的討論中,在此我不做評論,但對小學學習英語,我個人感覺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一名小學生學習英語有什麼意義呢?提前與世界接軌?好讓他們早點接受國外的「優質」教育?英語是高考的一個必考科目,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許各位家長都有自己的打算。那我想問一下,對於小學生來說,漢語拼音是否掌握了呢?現在語文上很多字的讀音都因為大家的約定俗成而更改了,連曾經的古詩讀音都發生了改變。是不是我們的國語教育在做讓步。學校成為社會環境教育的補充,當社會環境改變的時候,學校教育要遵從社會環境而改變呢?
目前的語言教育,讀音的基礎就是拼音,而且現在拼音輸入法佔據了輸入法界的大部分比例,可見拼音的重要意義。可是,大家都在使用的拼音,大家都掌握了嗎?是不是都加入了各種糾錯功能。如果把這些糾錯和聯想功能都關閉了,我想很多人都會認為拼音輸入法真垃圾。這種情況正是拼音輸入法剛出現,普及度不高的原因。
看著小學生的拼音字母表,誰還能背下來呢?可能大家更多的讀出來都是"ABC"這樣的順序了吧。當拼音還沒有掌握的時候,就去學習英語發音,作為孩子,他能學習的好嗎?我們在向國外學習的基礎是不是應該先把自己的基礎打好了再做其它要求呢?
小學生學習英語和讓他考駕照有什麼區別嗎?以後都要開車,從小學生開始抓起,讓他們遵守交通法規,知道他們在路上應該怎麼走是不是已經夠了。難道為了十幾年後可以考駕照,就讓他們從小開始背《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嗎?
作為80後,我們是進入初中後才開始學習英語的。那是作為必修課,而且是佔比重很大的課程在學習。從中學到大學,渾渾噩噩學習了9年,到最後寫論文,那些翻譯依然是藉助翻譯軟體加上自己知道的一些語法知道拼湊出來的。當看到那些出國的學生幾個月就掌握了英語,而且可以和別人使用英語正常交流的時候,就感覺這9年時間真是白白浪費了。
面對小學生來說,是學習的關鍵時期,也是很多孩子啟蒙教育的開始階段。這時候的教育將影響著孩子的一生。語言是學習的基礎,當我們最基本的語言教育都為英語讓步的時候,如何讓孩子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怎麼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懷?
建議取消小學的英語教育,讓孩子們多學習一些我們的傳統文化,先掌握好文字的發音,不要再出現那麼多白字先生了。多學習國學知識,了解我國古詩詞的優美旋律,了解我國的五千年文明史是怎麼發展的,學習古人的愛國情懷,加強道德教育……小學生要學習的內容還有很多,不要把時間都浪費在十幾年以後可能才用上的東西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