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衝:全民英語教育和與國際接軌的教育制度為西方的文化殖民鋪平了道路

2021-03-02 滄海之瓠

點擊上面藍色「滄海之瓠免費訂閱

【每期推薦】(點擊標題可打開)

144、張若衝:為什麼產糧區的良田不生產糧食?糧慌離我們有多遠?

142、張若衝:影片《鄧稼先》是為了清算文革嗎?

117、張若衝:捧著金飯碗討飯的中國人

86、被人忽略的細節:華為「備胎」的背後

116、張若衝:何處青山不埋骨,何必非要填水庫?

62、為什麼一個沒有醫學理論的西醫卻能統治全世界


全民英語教育和與國際接軌的教育制度

為西方的文化殖民鋪平了道路

中國人學英語既是中國的需要,也是英美的需要。中國人要了解西方、學習西方,不懂西方語言自然是有局限的;而英美要向中國推行西方文化,也必須要中國人學英語。這兩個需要的合力,促成了今天中國全民英語教育的大發展。


但相比較而言,中國的全民英語教育似乎對西方更為有利。因為中國要「學夷長技」,即便不懂西方語言,也可以學一些,但西方的文化殖民,不首先教會中國人英語,將無法實施。

關於這一點,我們從何新先生所揭露的共濟會教育基金的工作重點,可以清晰的看出西方的圖謀。比如總部設在美國的安生文教交流基金會(共濟會控制),就是一家推動全球教育改革和教育全球化運動的機構。他們看起來是一家「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非盈利、非政府組織,但實際上旨在文化殖民。該組織的工作重點在中國,在上海、北京、南京、蘇州、西安、馬鞍山等地都設有辦事處。

該基金會從人員數量到素質都是非常強大的。在中國推動全民英語化運動就是該基金會的工作重點之一,另外他們還積極助推教育市場化運動,推動教育體制和教材改革。這正是中國近幾十年來,英語教育極度瘋狂、教育市場化和教材大混亂的根源。比如新版辭海對革命內容的大量刪改,中學教材的西化就是如此。

中國人學英語本沒有錯,但一旦迎合西方、按照西方的要求與國際接軌,那就出了大問題。共濟會的基金會絕不是白求恩,怎麼會專做「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事呢?


他們的基金會正是打著非盈利的幌子,推行文化殖民運動。共濟會通過把持的國際教育認證體系,控制著英、美及歐洲主要大學的基金體系,掌控著國際教育的話語權。比如最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中國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內的8所中醫藥大學,剔除國際大學資格認證體系,就是明顯的例證。

安生基金會通過學歷教育、文化學術交流等項目有效的影響著中國的教育導向,他們還在中國一些大城市設有自己的外國語學院或學校,為中國的外國語學校建立榜樣。


共濟會基金會從事的工作與早期西方傳教士一脈相承。他們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書同文、言同語」,消滅漢語,從根本上實行殖民統治。


可見,全民英語教育,尤其是與國際接軌的教育制度為西方的文化殖民鋪平了道路,也為第五縱隊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儲備。這正是我們一再呼籲取消全民英語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張若衝2019/11/24

1、毛主席建立新中國,離不開一本書,可為何他從來不提倡?2、千古奇人鬼谷子,為何他的書被禁千年??

3、中華上下五千年,中醫的精髓全在這裡(中醫四大名著)

 

張若衝借用讚賞帳戶,謝支持

請常來給小號加油

相關焦點

  • 推進外語教育改革,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與國際接軌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劉建達教授指出:「通過建立一套覆蓋大、中、小學不同教育階段全方位的英語能力標準和測評體系,可以把我國現有或將來開發的英語考試置於同一標尺上,有助於我國的英語考試走向國際。」 澎湃新聞了解到,中國教育部考試中心與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將合作開展英國英語考試與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對接研究。
  • 英語在中國的罪與罰:是毀滅天才的魔鬼,還是國際接軌的鑰匙?
    今天我想吼一句:中國人真的需要全民學英語嗎?被英語消耗掉的那些寶貴的時光有價值嗎?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中國的英語教育,這個飽受國人爭議的畸形教育。一、外國為什麼要學英語?中國需不需要全民學英語?二、中國需不需全民學英語?教育主管部門對全民學英語的理由是:「開眼看世界,英語國家掌握世界最前沿科技,我們學會英語,就能接觸這些最先進的知識。英語對中國人來說是與國際接軌的鑰匙。」這個理由貌似很有說服力,但是我說過不學英語了嗎?我反對的是高中和大學過度化學英語,佔用了本該學習其它更重要知識的時間。
  • 澳報:中國教育制度給西方上了一堂教育成就課
    【《澳大利亞人報》11月3日文章】題:中國教育制度給西方上了一堂教育成就課(作者克里斯多福·班地克)  在北京的一間教室裡,人們介紹我時說,這位「教授將給我們上一堂關於語言發展及各種不同英語之間的區別的課」。這個班上有42名學生來這兒學習英語,他們都將書本攤開,手裡拿著筆,期待著。  這些學生在回答我的問題時,站起來,給出他們的答案。
  • 文化自信,從取消全民強制學英語開始
    有人說,這是為了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促進我們國家的發展。學習人家的先進技術,和全民強制學英語有邏輯關係麼?全民學英語就能變成發達國家?不全民學英語,就只能窮到死?我們身邊的工業化強國---日本,人家有強制全民學英語麼?人家耽誤向西方學習了麼?
  • 澳報:中國教育制度給西方上了一堂課
    《澳大利亞人報》11月5日文章,原題:中國教育制度給西方上了一堂教育成就課在北京的一間教室裡,人們介紹我時說,「這位將給我們上一堂關於語言發展及各種不同英語之間的區別的課」。這個班上有42名學生來這兒學習英語,他們都將書本攤開,手裡拿著筆,期待著。
  • 文化理解視野下國際理解教育新使命
    各國發展道路和文化的差異根源於文明路向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呈現出不同的文明景觀。只有深刻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並以尊重、包容、開放的心態對待世界多元文化,才能進行平等的文明對話,建立真正的國際理解。當然,東西方文化各有其源頭,因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歷史發展差異等原因呈現出不同的發展面貌,但都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 大慶"英語測評"模式與國際接軌
    日前,從大慶市教育局獲悉,第三屆語言測試與評價國際研討會暨第五屆英語語言測評「新方向」研討會系列專場將於本月25日在大慶市舉行。作為系列專場全國唯一的非省會城市,大慶市英語測評領域發展動態將接軌國際、集中展示。
  • 英語「國標」應多跟國際接軌少和升學掛鈎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12日正式發布。這個被稱為英語「國標」的量表有望成為評測我國英語學習者能力的一把「標尺」,實現英語教學和測評「車同軌、量同衡」。若確能建成標準統一、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為國內外廣泛認可的評測體系則甚為可喜。但同時要防止英語「國標」變成為下一個「奧數」。
  • TESOL考培助力國內英語教育與國際標準化接軌
    隨著教育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對具有標準化、規範化的專業教學技能的國際英語教師資源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北京外交人員服務局結合社會需求引進TESOL國際教師資格證書,使得TESOL在中國的落地推廣更學術、更實用、更符合我國教師切實需求。
  • 最新全球教育制度排名公布 韓國教育世界第一
    上海2015年9月7日電 /美通社/ -- 國際教育機構Pearson委託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製作《學習曲線(The Learning Curve)報告》,比較40個國家及地區的認知技能和教育成就,發表《全球教育制度排名報告》。
  • 為全民法治教育提供切實保障
    原標題:為全民法治教育提供切實保障   教材是開展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的基本遵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法治理論體系和制度體系都是獨一無二的。
  • 與國際接軌,三立教育開闢新型人才的培育之路
    不少業內人士和家長總覺得,國際化教育一定要全盤引進「原汁原味」的西方課程,不是IB,就是A-Level, 然後一定要有洋校長,最好所有任課老師都是外教,學期時間及節假日安排,課堂規範,教學教研管理,全是英美學校一套,這樣「洋、高、尚」,才有「國際範兒」。但這些「國際元素」,其實只是國際化教育外在表象,真正的國際化教育,是要關注「人」的生長與發展。
  • 英語還值不值得進行普及教育?
    普及教育已經成了當前英語在我國的常態,但英語卻未能成為大部分人的常用工具。可以說,下了頗大功夫進行的英語全民教育,並未收穫與之相匹配的效果。   這樣的狀況之下,有網友提出質疑,英語對大部分國人無用,還是否需要全民學習?
  • 與國際接軌?有些領域應該反過來
    所以,「與國際接軌」這個概念本來是有特定含義的,就是我們通過談判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形成義務與權利的平衡。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國與世貿組織規則接軌。但不久我們就看到這個概念運用的範圍越來越廣。有段時間,好像所有部門、行業、單位都在講「與國際接軌」。它從外貿領域轉入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
  • 國際教育的定義
    ——北京愛迪學校連虓校長談國際教育的定義  近期,在我參加的各種關於教育的研討會上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什麼是國際教育?"  通過查閱和調研發現,網上的回答五花八門,有說國際教育就是出國留學的,有答國際教育就是獲得國外文憑,就是英語授課的,等等,廣大家長和學生也被搞得一頭霧水。很遺憾,目前國內開辦的國際學校或國際班近千家,卻沒有相關的資料在理論上給予我們一個權威、準確的答案。  作為一名從事國際教育的老師結合我在國外從事教育的經驗,在這裡將我的見解提供出來供大家參考。
  • 強烈建議罷黜英語教學主課位置,推崇全民歷史學習
    前段時間,鄭強教授提到關於把英語踢出高考的觀點,受到網友一致支持。然而反對者也有,那就是以英語起底發家的俞敏洪,老鄭一句踢出英語幾乎是打碎了老俞的一個飯碗。我個人觀點就是:罷黜英語主課地位,取而代之為歷史、傳統文化、國學作為高考主課,甚至定位基本國策。1、全民英語學習是個時代遺留問題,現如今大有積重難返傾向。
  • 拓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提升高等醫學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光明...
    創建與國際接軌的來華留學生高等醫學教育體系不僅是臨床醫學學科本體的自然傳承,也成為留學生派出國以及留學生自身的基本要求。1997年,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211工程」院校,天津醫科大學決定成立國際醫學院,率先創建了留學生全程英文教學模式和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以全程英文教育模式和體系拓展了國際醫學教育市場,以人才培養質量和特色贏得了國內外讚譽。
  • 中國英語能力標準接軌國際考試
    原標題:中國英語能力標準接軌國際考試  近日,教育部考試中心與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聯合發布雅思、普思考試與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對接研究結果,標誌著中國英語語言能力標準與國際考試接軌。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是首個面向中國學習者的英語能力標準,將中國學習者的英語能力從低到高劃分為「基礎、提高和熟練」3個階段,共9個等級。
  • 平論 | 再論取締全民英語,改為選修外語的緊迫性必然性!
    比如西方人曾經認為元朝和清朝不是中國文化,但後來經過研究西方學者逐漸改變了這一看法。因為他們發現,無論是蒙元還是滿清他們入主中原之後,都不是徵服者而是皈依者。在執掌權杖之後,他們依然說漢語、行漢制、尊漢禮、繼漢法。所以,元朝和清朝依然還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者。
  • 鄭若麟:精神領域不能草率地輕言「與國際接軌」
    在11月16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研究員鄭若麟先生共同就「接軌與不接軌」展開了主題演講。除社會、經濟等各個領域,在精神領域與國際接軌同樣需要拋棄我們的一些陳舊、保守、落後的思想,但鄭若麟先生一直認為,在精神領域我們不能草率地輕言「與國際接軌」,我們千萬不能隨意地削足適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