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工業4.0」背景下的智能工廠發展趨勢

2020-12-20 電子發燒友

揭秘「工業4.0」背景下的智能工廠發展趨勢

傳感器技術 發表於 2016-11-03 10:10:51

  德國製造業是世界上投入最大、最專注、最精尖,最具競爭力的,在全球製造裝備領域佔據領頭羊地位,擁有良好的技術基礎。而中國製造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相當的差距,在多個領域都需要提升。

  中國製造2025與工業4.0的異同

  2013年,專精先進位造業的德國,率先提出了「工業4.0」計劃。而製造業規模上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中國也不甘人後,在2015年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

  一時間,風起雲湧,沸沸揚揚,整個工業界乃至經濟界,直到普通媒體,都在熱議這兩個名詞。

  德國提出這一願景,最主要是為了實現工廠大規模的個性化定製,形成具有精益製造、高科技的智能工廠,並將成本控制在消費者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同時提高質量水平、節約人工成本。

  「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涵蓋了「工業4.0」,但涉及的內容更加繁多。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的起跑線是不一樣的。

  德國製造業是世界上投入最大、最專注、最精尖,最具競爭力的,在全球製造裝備領域佔據領頭羊地位,擁有良好的技術基礎。而中國製造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相當的差距,在多個領域都需要提升。

  而在那些「補課」「追趕」「提升」的額外任務清單之外,最具新意、最受關注的,依然是與德國「工業4.0」相同的目標任務——智能製造。這是各大國搶佔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

  共同的核心目標——智能工廠

  可見,扒去那些看似遙遠模糊而高深莫測的概念,「中國製造2025」與「工業4.0」的主攻方向都是相同的——推進位造過程智能化。

  據工業風向標了解到智能製造的基本依託,在於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既物聯網的全面應用。

  物聯網是網際網路和傳統工業行業融合的集中體現,也是智能製造的基礎性設施。高級的物聯網技術,將打通所有生產環節的數據壁壘,無線掌控一切。

  有了物聯網做基礎,還需要打造出一個個的實施節點。

  這需要緊密圍繞重點製造領域關鍵環節,深入研究製造工藝的仿真優化、數位化控制、智能測量等智能控制核心裝置,加快推動工業機器人、人機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等技術裝備的工程應用。

  而整個智能製造體系的綜合呈現,就是智能工廠——數位化車間。

  它是通過信息系統來控制產品的生產,實現精準製造、增加生產的靈活性,提升生產效率和精度,同時大幅度降低成本。最終實現真正的柔性製造、無人工廠、遠程協同生產。

  就此,「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一個宏偉的願景:到2025年,製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試點示範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智能工廠不僅是製造,還在於連接

  要想實現成本降低50%、生產周期縮短50%這種看起來不可能的目標,單一提升製造節點本身是不可能實現的。

  因為智能工廠的核心要義除了先進,還在於連接。

  智能工廠意味著人類、機器和資源能夠實現互相通信,生產設備不再是過去單一而獨立的個體,信息在不同的設備之間「流動」,實現機器對話機器,機器對話生產部件,就像社交網絡中一樣自然。

  工業風向標認為智能設備「知道」它們如何被製造出來的細節,也知道它們的用途。智能集成感控系統按照實現設定的程序自己完成生產全部過程,減少人在生產中的參與,以此提升產品質量,解放人力。

  徹底打通企業從上到下的生產管理信息流,這比早期的數位化工廠、柔性智能自動化工廠,又是一個大臺階的飛躍。

  工業4.0時代直接將人、設備與產品實時聯通,工廠接受消費者的訂單直接備料生產,省卻了銷售和流通環節,因此能夠實現整體成本降低50%、生產周期縮短50%的目標。

  綜合的提升與附加的好處——綠色製造

  最終,我們能將所有工業相關的技術、銷售與產品體驗統合起來,建構出一個有感知意識的新型智能工業世界。

  工業4.0時代的智能工廠,機器設備具有強大數據處理能力,它們提供的信息、統計數據和動態分析能夠使生產變得更精益、更節能。

  現在的許多生產線的能效低於60%,這意味著它們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節約水電對現代工廠管理來說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智能工廠能夠幫助企業實現環保目標。

  進一步,更可利用智能物聯網預測部分狀況,通過先進分析,及時精準生產或調度現有資源、減少多餘成本與浪費等等,創建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的智能工廠。

  以上這樣的架構雖然還在摸索,但如果得以從操作智能、運營智能和商業智能三個層次,把設備、生產線、工廠、客戶等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最終能進一步通過分析各種大數據,直接生成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

  這將意味著,工業4.0將是一件非常激動人心的實體經濟形態大變革。

  方興未艾的未來

  工業4.0的關鍵自然是智能工廠。當然,這當中的難點非常之多,需要大量的跨專業的技術整合。將來的人才也需要更高的要求。

  在最早的發起者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及科技部預計將投資達2億歐元,用來提升製造業智能化。

  德國機械及製造商協會、德國電氣電子及信息技術協會設立了「工業4.0平臺」,發布了標準化路線圖。博世、西門子等著名大企業積極投入其中。

  在美國,以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為代表領導聯盟的組織,也發起積極推進智能化製造業的未來。目標是促進智能化先進位造,帶來製造業向美國回歸。

  而在中國,對於許多剛完成了自動化的製造業企業而言,智能製造似乎還只是一個遙遠的願景。但需要指出的是,已有部分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工程以及標杆性的海爾網際網路工廠嶄露頭角。

  對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來說,這將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學習工廠4.0 迎接工業4.0的未來挑戰
    工業4.0時代的實際生產工廠相似。 隨著「工業4.0」的不斷發展以及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湧現並投入使用,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也隨之改變因此,新型的學習工廠除了在技術、設備上的「新」,培訓理念上的轉變也值得關注。接受培訓的人員將在指導下更多地從流程性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關注組織和流程目標,而不單單是自己的目標,從而讓他們更加了解到自己做的這些事情對於整個公司和流程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一點是當前德國職業培訓和教育當中比較欠缺的。
  • 香港大學SAPCE中國商業學院「德國工業4.0」遊學將出發
    2017年,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簡稱:港大ICB)的「環球遊學」將以「德國工業4.0」為主題,走進位於歐洲中心地帶的德國與波蘭。曾經歷了二十世紀連綿戰火的兩個國家,帶著各自的「戰爭記憶」發展至今,保留並呈現出精彩紛呈的歷史文化特色。
  • 新拓三維盧崗:工業4.0背景下的智能檢測技術與挑戰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工業4.0和智能製造等製造業轉型的方向明確,傳統的大批量生產模式將被淘汰,多品種,小批量,精益生產,快速交付,將成為製造業穩固和拓展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 S-FACTORY EXPO展現4大市場趨勢,凸顯2020智能製造產業發展「新...
    為了助力企業升級轉型,搶佔智能製造這一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 S-FACTORY EXPO智能工廠及自動化技術展(簡稱「S-FACTORY EXPO智能工廠展」)將於6月17-19日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辦。
  • 工業4.0時代下工業自動化控制的未來發展前景
    1760-1860年工業1.0時代,主要標誌是水力和蒸汽機,實現了機械化;1861年-1950年工業2.0時代,主要標誌是電力和電動機,實現了電氣化;1951-2010年這段時間工業3.0時代,主要標誌是電子和計算機,實現了自動化;而如今智能化、信息化、個性化標誌著我們已經進入了工業4.0時代,自動化技術在國內的蓬勃發展。
  • 華晨中華智能製造工廠:中國汽車工業智能化的新高度
    中國的製造業也經歷了相似的歷程,從最初的「世界加工廠」到如今的「世界工廠」,中國已躋身世界製造大國、製造強國,而作為製造業標杆的汽車工業,中國的汽車製造業的技術實力和體系能力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比如最近被科爾尼評為「最佳工廠」的華晨中華智能製造工廠。
  • 北鬥星工廠揭秘:高品質集成灶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隨著消費升級趨勢日益明顯,集成灶的「品質」也愈來愈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一臺集成灶包含了很多技術和實力,但卻並不是所有集成灶都是高品質的集成灶,由於低質低價求量發展的落後思維還在行業中佔有一定市場,導致目前市面上集成灶品質參差不齊,這也讓「品質」二字深入人心。那麼高品質的集成灶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呢?
  • 工業網際網路時代下,工業控制系統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PLC一直在發展中,至今尚未對其下最後的定義。國際電工學會(IEC)曾先後於1982年11月、1985年1月和1987年2月發布了PLC標準草案的第一,二,三稿。在第三稿中,對PLC作了如下定義: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
  • 基於RAMI 4.0 解讀新一代智能製造
    J-SSCAE-2018.04.015 基於RAMI 4.0 解讀新一代智能製造趙敏(英諾維盛(北京)新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摘要:為了深入認識中國工程院「基於新一代人工智慧的『中國智能製造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的重要意義,筆者採取了解構和重構的方法,對德國工業4.0
  • 我國工業網際網路技術路線與發展趨勢研究
    數位化是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基礎,智能化是工業4.0最有價值的目標,是工業網際網路最核心的驅動。因此自動化企業轉型的方向是從提供自動化解決方案,升級為能夠提供工業數位化、工業網絡化、工業智能化的解決方案。有的企業為了噱頭,把自動化工廠宣傳為智能工廠。
  • 離散行業智能工廠的技術創新
    作者:北京中科凱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蘇建濤 來源:《中國高新科技》2019年第55期 關鍵詞:智能工廠;智能製造;工業4.0; MES 文章以智能工廠建設背景的基礎,分析了智能工廠建設的目的、智能工廠總體設計、智能工廠建設路徑要素
  • 2018第五屆中國機器人應用與產業發展論壇 &2018中國智能包裝工業...
    主辦單位: 中國(廣州)國際物流裝備與技術展覽會                 中國(廣州)國際先進位造與智能工廠展                   廣州市巴斯特會展有限公司承辦單位:廣州市物流技術與應用協會協辦單位:智匯工業時 間:2018年5月24日 地點: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
  • 中國智慧工廠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2020-2026年)
    在「中國製造2025」的大背景下,企業在用人、製造產品等方面都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特別是在對用工有著特別需求的製造行業,隨著智能設備、自動化生產線、智慧工廠越來越多,企業人力又將何去何從呢?企業作為智能化生產製造的主體,一方面必然將享受到提升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等智能製造所帶來巨大經濟效益;但是另一方面,也要面對我們國家的製造業還處在「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工業4.0示範」並進的情況下。  隨著生產設備的逐漸增多,生產過程的日益複雜,對系統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通過智能化手段進行設備的控制管理成為數位化工廠發展的主要趨勢。
  • 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院長張維傑:工業網際網路的時代已經到來,產品會被場景替代
    會上,海爾智家生態平臺智能製造總經理、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院長張維傑發表了以《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助力企業智能製造轉型》為主題的報告,以下為整理後的演講實錄:首先,主要分三個方向看一下工業網際網路時代的特徵。我們已經進入工業網際網路時代,這個時代是繼移動網際網路之後最大的經濟機會。它讓整個工業生產規模增速、GDP 佔比 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和拉動作用超過 11%,且這個作用會持續增大。這一趨勢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它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大工業時代強調的就是產品。
  • 國內工業軟體數量超30萬 省級地區發展趨勢良好
    對於工業或者製造業來說,數位化轉型肯定是當前最火熱的領域,大部分傳統工業、製造業企業都想靠此來翻身,重現上世紀的風光。然而將傳統工廠進行數位化、智能化轉型,總是離不開一個詞,那就是工業網際網路,這也是當前工業發展所離不開的一個詞。
  • 工業4.0:讓工廠直接與消費需求對接
    工業4.0時代,類似的「黑燈工廠」或許成為「標配」。新松機器人公司總裁、董事長曲道奎告訴記者:「工業4.0時代的智能工廠,就像一個長了人類大腦的工匠,會自動完成接單、生產、送貨等一條龍服務,整個產銷流程極少有人的參與。」那麼,工業4.0究竟是什麼?
  • 看德國和韓國的「工業4.0」,我們該借鑑啥?
    而我們的鄰國,韓國的「工業4.0」之路亦有值得借鑑之處。21世紀以來,製造業面臨著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全新機遇和挑戰。作為後金融危機時期的新出路,製造業被重新重視起來。2013年4月,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戰略實施建議書》,所謂工業4.0也即「第四次工業革命」,特點是自動化、虛擬化、智能化。最近,德國工業4.0是國內各行業競相學習、研究的對象。
  • 智能製造產業的主要領域和發展特徵
    《中國製造2025》作為製造強國戰略的行動綱領,明確以智能製造為主要方向,包括數控工具機、工業機器人、增材製造設備、非標自動化設備、智能工廠等,加快應用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位造技術的新型生產方式。基於東灘產業內參《智能製造產業投資趨勢及發展模式》,本文對智能製造產業的主要領域和發展特徵做一個梳理。
  • 5G風口下的智能照明如何落地?2020智能照明發展趨勢乾貨來了!
    在2019第四屆物聯網照明大會上,多位行業重磅嘉賓到場分享行業相關內容,從照明行業的發展背景,傳統燈具市場的轉型升級,智能照明的技術和消費趨勢和運營商智能家居新渠道變革等,為接下來的行業發展做出了深入的探討。
  • 2019-2025年中國工業網際網路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2019-2025年中國工業網際網路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19-2025年)》主要分析了工業網際網路行業的市場規模、工業網際網路市場供需狀況、工業網際網路市場競爭狀況和工業網際網路主要企業經營情況,同時對工業網際網路行業的未來發展做出科學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