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我們的體驗就是真實的世界

2021-02-19 可以藝術公司

詞條:現象學(phemomemology)。

這一術語的性質、脈絡和學界爭論是無法通過僅僅一篇微信推送就能窮盡的。不過這個詞確實很常見,它在建築的實踐和理論中也有很大影響。所以沙丘研究所的成員力圖在此處呈現對這個詞普遍化的理解。因為它是一個複雜和多元的概念,我們會先從哲學領域解釋這個詞的沿革,再講解設計領域對此的延展和應用。


廣義的「現象」和現象學指的是對於「現象」即事物的「表象」的研究。現代哲學中的現象學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從主觀體驗上理解意識和世界的學派。我們不妨想像這樣一個哲學研討會,在這裡沒有人引經據典,也沒有人進行邏輯辯論;他們只是對著一隻酒杯,描述他們看到的、聞到的和感受到的東西。這聽起來似乎像是在不務正業,但正是這樣的實踐讓「現象學」成為了重要的學術領域。

我們可以把現代哲學中的現象學簡單地理解為一種通過主觀親身體驗(first person experience)來理解意識和世界的學派。

這種理解由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建立,在海德格爾、薩特和梅洛龐蒂等重要的20世紀哲學家的著作中逐漸發展成與存在論、形上學、邏輯學和倫理學同等重要的哲學研究領域。如果說此前的哲學研究強調系統性,強調歷史的脈絡和譜系,甚至強調前人的思想教條,那麼現象學因為關注個人主觀的親身體驗而有一種珍貴的輕盈感

這些現象學哲學同樣應用在藝術和建築理論中。在實踐中,阿爾瓦·阿爾託、路易斯·康、史蒂芬·霍爾、彼得·卒姆託,丹尼爾·裡伯斯金等建築師都深受現象學思想的引導。他們在設計中會尤其注重營造氣氛(atmosphere)、氛圍(ambience)、內部空間體驗以及建築與自然和人體的關係。回到最開始提到的酒杯。西蒙娜·波伏娃在回憶錄《歲月的力量(The Prime of Life)》裡曾講到她與伴侶薩特以及好友雷蒙德·阿倫在酒吧飲酒時的一個小故事:

我們點了一杯酒吧特色的杏子雞尾酒;那時候阿倫正在讀德國哲學家的現象學著作,他指著酒杯說道:「親愛的朋友們,你們看,如果你是一名現象學家,你就可以通過談論這個雞尾酒杯來創造哲學。」薩特一時激動難言、幾乎臉色煞白。因為這是他多年以來都試圖尋得的一種方法——按照個人的所見所感來描述物體,並從這個過程中提取哲學。

通過這個奇妙的雞尾酒杯,我們可以試圖區分:第一,古希臘哲學中的「現象」;第二,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範疇內的「現象」;第三,胡塞爾及之後的「現象學」。古希臘哲學是以實體論為主要思辨方式的哲學,它強調人類可覺察的「現象」之下那個暗流湧動的「本質」。譬如對于波伏娃的雞尾酒杯,柏拉圖會說:在這個酒杯,那個酒杯,所有的、每一個酒杯之下,存在一個「絕對的、完美的、平均的」酒杯。而我們所能看見的、摸到的每一個酒杯,都分享了那個「絕對酒杯」的一部分特徵和屬性。正是因為在我們面前的那個酒杯也分享了「絕對酒杯」的屬性,它才會被我們認知為是一個酒杯。所以我們所能覺察到的酒杯都只是一種「現象」——一個客觀存在的抽象形式概念(「絕對酒杯」)的一種「現象」。


強調事物本質的古希臘哲學會認為,每一個酒杯之為酒杯,是因為分粘了一個抽象的「絕對酒杯」的性質

可以說,柏拉圖對於世界本質是抽象「形式」的認識對於古典主義建築和文藝復興有很深的影響。從這個酒杯的例子我們可以衍生出一些同樣的思維模式——每一棟教堂都分享了一個「絕對的教堂」的抽象形式;每一種室內空間都分享了一個「絕對的室內空間」的抽象形式。這也是為什麼大量的古羅馬建築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都追求,或者試圖追隨某個絕對的原型,抽象的比例和完美的範式。另如,將「類型」(typology)(點擊跳轉)理解為一種「先驗的深層聯繫」的觀點就很像柏拉圖眼中的「現象」與「實在」的關係。

Leon Battista Alberti-Santa Maria Novella 立面


因此,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的哲學討論圍繞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現象」是經過體驗和覺察顯示在人腦海中的東西,而這「現象」只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外部世界」的投影,那麼這種「現象」究竟是什麼呢?對於純粹的經驗主義者(譬如休謨和洛克)來說,「表象」是顯示在腦海的是感官信息。杏子雞尾酒酒杯這一物體的「現象」就是我們的視覺接收到的倒錐形形狀、透明顏色、光滑材質,加之嗅覺感知到的杏子酒氣味、加之手指能觸摸到的冰涼的玻璃質感等等感官信息的集合。而對於純粹的理性主義者(譬如笛卡爾)來說,一個人看見酒杯後出現在其腦海裡的「酒杯」這個念頭,是理性思考得出的酒杯的抽象「理念(idea)」。相信理性是比相信經驗更優的——因為感官信息給予人的經驗有可能導致誤判。譬如在酒吧裡,環境光線、人的視力、嗅覺、情緒等,都會影響一個人對雞尾酒杯的理解。可能我會將它看做一隻杏子雞尾酒酒杯,薩特會把它看做一隻紅酒杯,而喝醉的人甚至把它看做一隻兔子。所以,我們需要通過理性思考,而盡力擺脫感性對於物質現實的扭曲。被稱為「哲學蓄水池」的伊曼努爾·康德則整合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在康德哲學中,我們認知中雞尾酒杯的現象,是雞尾酒杯的抽象理念與具象感官信息的結合。


整合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康德會認為,我們對於酒杯的覺察是酒杯的抽象理念和具象感官信息的結合


但不論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對於「表象是什麼」的爭論何為,到這個節點為止,我們似乎始終堅信,世界的真理獨立存在於人類意識之外。物自體(noumenon)——酒杯的抽象理念,可以引發它的現象(phenomenon)——每一個具體的酒杯。這種現象可以被覺察,但它本身卻無法被人認知。這便是康德認為的人類認知的局限性。(Prolegomena, § 32)

可是真的到此為止了嗎?關於這種認知局限的理解,我們不妨引入弗蘭克·傑克遜那個著名的思維實驗「沒見過色彩的科學家」:

想像瑪麗在一個黑白的房間裡學習關於顏色的知識。她學到了顏色的色譜、看到顏色時的視覺刺激等等一切關於顏色的物理信息。然而她從未走出去過這個黑白的房間,沒有實際看見過任何顏色(假設中包括她無法看見自己身體的任何顏色)。當終她於第一次走出房間,看到譬如紅色時,她是否得到了一些關於顏色的新的東西?

如果她仍獲得了新的東西,那麼我們便必須承認,世界並不僅限於客觀的知識和信息,體驗也是「世界」的重要構成。「體驗」既不能被簡化為「知識」,但卻同樣是世界真理的一部分。



2. 「現象」即「實在」


這便是埃德蒙德·胡塞爾主張的現象學帶來的革命性改變。胡塞爾不認為現象與實在之間存在對立的關係。他認為我們的體驗即是真理,甚至只有體驗才是唯一的真理。並不存在一個所謂獨立的抽象形式在支配世界中一切可被覺察的表象。


還是對於那個雞尾酒杯,胡塞爾會說:只有我看到,觸摸到,感受到的酒杯是真實的。


他也並不會止步於此。他會詳細描述和歸類對雞尾酒杯的所有體驗:視覺、聽覺、想像、思考、情緒感受、期望、欲望,以及行動(拿酒杯,喝酒等等)。


現象學者會認為,我們所體驗的酒杯就是真實的,而並不存在一個「酒杯」的理念或抽象形式


胡塞爾在《觀念(1)》(Idea I, § 27)裡如此表述:

我意識到的世界在我面前的空間裡無盡地延展,在時間裡無盡地形成。我對它有意識,這代表,首先,我即刻地、本能地發現了它,並體驗著它。

(I am conscious of the world endlessly spread out in space, endlessly becoming and having endlessly become in time. I am conscious of it: that signifies, above all, that intuitively I find it immediately, that I experience it.)

對於現象學家來說,可知的事實是「體驗是永遠在那裡,隨時可以獲得的(things at hand)」。好像雞尾酒杯就在那裡,永遠可以被拿起一樣。因此,體驗和意識是先於概念和認知的。這種含義很多時候是基於身體感受而超出語言可以表述的範疇的。



3. 空間中的「現象學」


在空間感知中,這種注重體驗的方法很有價值。或許我們可以借用這樣一個改版的思維實驗來理解它的價值:

想像一名學生在洛杉磯學習關於紐約曼哈頓的知識。她學到了曼哈頓的顏色、空間、社會結構、視覺刺激等等一切關於曼哈頓的物理信息。然而她還未造訪過那個地方,沒有實際看見過那個空間。當她終於第一次來到曼哈頓時,她是否得到了一些關於曼哈頓的新知識?

大多數人仍相信「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是相互促進而非相互替代的,這名學生顯然也會在旅行中學到新的、書本不可替代的東西。


同樣的思路下,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建築師堅信,語言不能表述所有身體產生的感受。環境特徵是一種總體的氣氛,它是一種人即刻體驗到的,整合了光線、空氣、溫度、情緒等等無數因素的氛圍。對此,卒姆託這樣表述:「當我進入一個空間,看到一個房間,我在極短的時間裡感受到了它。」 


卒姆託的瓦爾斯浴場

堅持這一點的建築師會認為,對於某項建築作品,只有人到了那個地方,處在那個地方,其切身體驗是「一手的」,而一切圖片、影像和評論都是「二手的」。二手的描述永遠無法取代一手的體驗;建築的意義就在建築之內。

卒姆託的瓦爾斯浴場正是這樣一種無法通過建築材料、空間構成或任何理性語言表述的體驗。在這裡,溼潤的空氣、朦朧的水霧、遠處的雪山和不同溫度的水池都是設計的一部分。

勒·柯布西耶的兩座教堂的開窗也是這種從體驗角度出發,對光線的考量。

柯布西耶-朗香教堂


在胡塞爾之後,對現象學的理解仍在發展。


想像這樣的體驗——你選定了目光所及處的雞尾酒杯,有意識地把關注點放置在被研究的對象之上,將其從其他繁雜的事物中「懸置(bracketing)」起來;逐漸,其他一切幹擾項都消隱了,你的感官世界中似乎只剩下了那隻酒杯,你對它的每一細枝末節都洞察秋毫。這就是對於現象學的研究中胡塞爾自己的方法,它有些近似於冥想。在他之後,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則分別發展出不同的研究方法,後者更多被應用在建築設計和理論中。


首先,海德格爾通過一種更為詩意的方式理解現象學。他解釋說,我們的存在就是」我們棲居於這個世界中「。因此用」懸置「的方法將我們的意識活動與世界割裂並不有助於我們對世界和自我意識的認知。相反,他主張行為(活動)是我們與事物建立關係的方式。所以,對於現象的研究不應訴求於「懸置」那樣出神的片刻,而應是求諸我們存在於世的每一刻,因為「建造」和「居住」這樣的行為中反應了我們與世界的真實關係。


而梅洛龐蒂則關注於感受的基石,即人的身體。他將所有知覺感受歸於這種「具身性(embodiment)」,並強調」具身性「作為一種整體的感受。他曾如此描述:「我的感受不是一種視覺、觸覺和聽覺的總和,我以我的整個存在來感知,我用我的全部感官,抓住事物的獨特結構與獨特的方式。」



4. 藝術與生活中的「現象學」


不論「詩意」還是「具身性」,現象學都是這樣一種主觀、直接、總體而無法分割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它不是哲學家在象牙塔裡的造詞遊戲,而與我們——建築師、藝術家、文學家、設計師或一切生活著的人——息息相關。


在藝術鑑賞方面,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ry)曾將看到一副畫作和體驗一個空間時的感受描述為「一種總體的、壓倒性的印象」,一種「撞擊」,而這種體驗發生在「我認知到一切是何物之前。」


在詩歌文學方面,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在《空間詩學》中如此理解詩歌對於空間研究的重要性:「正是由於形象的突然巨響,遙遠的過去才傳來回聲,而我們並不能看到這些回聲將在多遠的地方反射和消失。詩歌形象在其新穎性和主動性中具有一種特有的存在,一種特有的活力。它屬於一種直接的存在論。」


像我們之前所例舉的,「建築」似乎是現象學中最強有力的工具——它在大地上具體的存在為體驗者糅合了複合性的感官元素,這應該比起一幅畫作或者一首詩歌都更帶全面的衝擊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建築師都是現象學一貫的追隨者。


對於強調功能與效率的現代主義時期,尤其是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主導的20世紀,建築師往往忽視了體驗、氣氛和場所感。60年代的激進主義建築團體也並不把「空間的體驗」作為他們紙面設計的核心出發點;事實上他們更多尋求的是建築在社會政治變革上的話語意義,所以那些並不以建成為目的的方案很多時候反而讓人感覺「不舒服」,甚至感覺「受到了冒犯」——這正是他們的本意。


勒·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與超級工作室(superstudio)的「連續的紀念碑」都並不以為個體帶來最優美的主觀體驗作為設計的出發點,他們尋求更宏觀的社會意義


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回過頭去站在現象學的視角裡重新認識這些建築。譬如對於密斯的巴塞隆納德國館,在這裡,我們或許可以不再像一個現代主義建築師那樣只關注它的空間構成、平面網格,或它牆面對十字柱的退讓所表達的「結構自主性」。我們可以把關注的重點轉移到建築帶給我們的切身體驗上,去覺察那一種模糊室內室外的總體感受,以及這種感受如何通過天空、池水、玻璃幕牆和大理石牆面進入我們的感官。將現象學應用在設計中,我們會更注重空間的氛圍和它詩性的隱喻對於居住者,體驗者甚至建造者的感受。


密斯-巴塞隆納德國館 玻璃上的影子和反光


所以現象學不只是開始設計時的靈感源泉;它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它強調個人主觀體驗與空間和氛圍相互影響的關係。


在當下的建築實踐中,我們似乎有非常注重視覺效果的傾向。很多時候建築在照片和圖像中的形象變成了最令人在意的方面。視覺當然是「現象」和「體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正像前面所說的,「現象」帶來的是一種超越所有感官總和的「衝擊」,它絕不僅僅是二維圖像和視覺的刺激。



Husserl, E., 1963, Idea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 Trans. W. R. Boyce Gibson. New York: Collier Books. Heidegger, M., 1962, Being and Time, Trans. by John Macquarrie and Edward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 Row. From the German original of 1927.Merleau-Ponty, M (2003)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 Smith, C. London: Routledge.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phenomenology/Pallasmaa, J. "How Do we Grasp Space and Place?" Inaugural Kenneth Frampton Endowed Lectur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GSAPP.Pallasmaa, J."Empahtic Imagination" lecture at the Bengal Architecture Symposium.Pérez-Gómez, A. "Architecture as Urban Space: The Place of Participation" L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rchitecture, Design & Planning.Pérez-Gómez, A. "The Primacy of Place for Architectural Meaning" Lecture at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Corbusier, L. The Poem of the Right Angle. 


現貨 Keiichi Tahara: Architecture Fin-de-Siècle,田原桂一:世紀末的建築 3本1套

出版社: Taschen GmbH; Box Slp (2017年6月27日)
精裝: 928頁
語種:英語
ISBN: 3836530570
條形碼: 9783836530576
商品尺寸: 30.5 x 14 x 44.4 cm

諮詢畫冊、合作、收藏諮詢微信號:naiqian12345


相關焦點

  • 現象學心理學與經驗的世界
    由於這種平行,「超越觀想自我體驗的領域……可以僅僅通過態度的改變而轉變為心理上的自我體驗」。 這意味著,反過來說,凡是在超越觀想領域的研究結果都有可能被應用到世俗的層次。他們還需要排除對世界存在的信念,而所剩下的就是各種的意識,例如: 知覺、記憶、判斷等。藉著所有這些做法,他們就不同於他們所研究的對象。還原要求凡與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無關的東西被括號起來。研究者僅專注在心理活動及其意識對象之間的相關性。
  • 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現象學
    三 胡塞爾思考生活世界問題的四重視角  如上所述——主要還是依據胡塞爾在其關於生活世界的著述和遺稿中的論述,我們可以把握到並概括出胡塞爾生活世界現象學的四重視角或四個切入角度:  第一視角:對生活世界的經驗描述與本質描述的區分及實施
  • 建築現象學之建築與哲學
    說到哲學,大家或許會想到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蘇格拉底的「我除了知道我的無知這個事實外一無所知」、⿊格爾的「存在就是合理」等等。其實哲學離我們並不遙遠,透過哲學我們試著更了解和改變自己,哲學很有趣,它不存在不同學科的限制,它能和任何一個專業聯繫起來,並起到指導作用,對於設計來說也是如此。
  • 建築設計中的「現象學」是什麼?
    其實哲學離我們並不遙遠,透過哲學我們試著更了解和改變自己,哲學很有趣,它不存在不同學科的限制,它能和任何一個專業聯繫起來,並起到指導作用,對於設計來說也是如此。K叔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建築現象學。「現象學」這個概念,源於哲學領域,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Edmund Husserl)正式創立。
  • 胡塞爾與法國現象學
    法國現象學是否因蒙田、笛卡爾、梅內·德·比朗等本土思想資源的滋養而突破了這一限制?本文擬對此進行簡要分析。  現象學的運思始於還原(reduction),但還原不是簡化,不是使主體隔絕於世界,而是懸擱自然實在論,以此將物和世界的存在意義從自然眼光中解救出來。胡塞爾不斷強調,還原讓我們在意義關聯中重新擁有了世界,甚至是讓我們第一次真正擁有了世界。
  • 胡塞爾:心理學與現象學共冶一爐
    它決不是一種可簡單地被附加在某一種判斷(即所謂「真實」判斷)中的任何一個隨意的判斷上的心理特徵,以至於相關的、自在和自為地被考察的判斷的現象學內涵無論具有這特徵還是不具有這特徵,都始終是保持同一的。實事並不是像我們通常所想像的那種感覺內容和與其有關的感覺之間的關係,即:兩個人具有相同的感性感受,但是這些感受在感覺中對他們有不同的觸動。毋寧說,明見性無非就是對真理的「體驗」而已。
  • 我們這個馬賽克照片世界:當代真實的社會建構形式
    這也開啟了一個值得追問的問題:我們的這個馬賽克照片世界,是否會帶來當代特有的生活世界危機?[關鍵詞]真實 《真實的社會建構》 現象學社會學既然如此,那麼進一步去看看舒茨所揭示的最根本的真實的社會建構形式是什麼,對本文的論證來說就是必要的。(二)體驗累積成所知胡塞爾(Edmund Husserl)所創立的現象學,嘗試將自笛卡兒以來的身心二元論問題,以一個討論出發點來突破:意識總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這種關於某物的意識,意向性,於是成為現象學很重要的一個討論主題。
  • 莎拉·貝克韋爾 | 什麼是現象學
    它們都是通過被體驗而出現的。如果我把這些當作是純粹的「主觀」元素,為了讓我的咖啡變得「客觀」而將之剝離,那麼我會發現我這杯咖啡,作為一種現象——換句話說,在我這樣一個喝咖啡的人的經驗中呈現的樣子——便空空如也。
  • 鄧曉芒:胡塞爾現象學導引
    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現象學還原」。但這種先驗主體與心理學的主體歸根到底只有明證性程度上的區別,而並不構成兩個分離的世界。因為先驗自我並不存在於彼岸,而是對心理自我的直接內在的「先驗體驗」或「先驗經驗」,它就是從心理學的自我中直觀到並還原出來的,胡塞爾稱之為「現象學的剩餘」,其作用在於對一切直觀材料進行統覺的綜合統一、構造。
  • 會議日程 | 第二十五屆中國現象學年會
    >13:30-15:30 主持人:吳增定報告人題目龐學銓重建日常生活經驗世界——新現象學的生活世界理論管窺謝利民原自我與原非我的糾纏:超越論交互主體性的發生——一種基於胡塞爾遺稿的解讀邢乃華胡塞爾的生活世界與科學韓驍重思胡塞爾的「歷史先天」概念15
  • 「走進現象學教育學探究之門」
    他是在教育和人文科學領域運用現象學理論和方法的先驅。範梅南的著作包括《生活體驗研究》、《教學機智》、《兒童的秘密》(與巴斯·萊維林合著)、《教育的情調》和《在黑暗中寫作》。範梅南用幾十年孜孜不倦的鑽研,搭建了歐陸現象學哲學與北美專業發展研究之間的橋梁,創造性地提出了「實踐現象學」。
  • 胡塞爾丨現象學的觀念
    (3)起初人們有這樣的意圖並且認為這是自明的,即:把內在解釋為實在的內在,可是在心理學上竟把它解釋為實體的內在;在認識體驗中(就好象認識體驗是一種實體的真實一樣),或者在自我意識中(體驗隸屬於它)也存在著認識客體。人們認為,在這同一個意識中以及在認識行為的同一個實體的現在(Jetzt)中能夠找到並切中它的客體,這是自明的。
  • 現象學與純粹哲學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才叫回到胡塞爾的「源頭」,或者說,如何理解這一回到「源頭」的趨向?這既與胡塞爾的學說有關,也與我們身處的時代所提出的問題有關。胡塞爾認為,這裡面的一個重要問題就在於人們用感覺材料取代了眼前的事物;而僅僅與感覺材料相關的感性是不能說明經驗對象的,因為所謂的「經驗對象」,其實離不了這些經驗對象所指示的一種隱藏著的精神的創造活動。我們只滿足於感覺材料,既忘記了事物,更忘記了事物所指示給我們的精神的創造性活動,當然也就免不了一種「總崩潰」的最後結局,因為我們已經不知道在澄清近代精神的起源中,澄清我們自身的原初的動機和思想運動了。
  • 漫談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
    黑格爾寫作《精神現象學》時正值耶拿大戰,法軍攻佔耶拿,黑格爾被迫棄家出走,他把餘稿藏進衣袋,躲在一個朋友家裡,借著法軍兵營的火光整理了餘稿。當時黑格爾生活困難,全靠歌德接濟。黑格爾就是在這樣艱難環境下完成《精神現象學》的。
  • (16年)7月讀書 《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
    舒爾茨創建的建築現象學,其基本精神是回歸生活世界,把建築視為生活情境的「具現」(Concretization),而設計作品的一個核心目的在於保存並傳達意義。一    建築現象學現象學是當代西方的重要哲學思潮之一。它針對的對象就是客觀知識論以及由此引發的科學主義對一切的侵蝕。
  • 現象學:基礎Phenomenology: The Basics第5章~第6章
    在早期的一次演講中,海德格爾將生活世界描述為三個領域的相互滲透:周圍世界、共同世界和自我世界[8],並認為作為世界體驗的此在(Dasein)總是與他人共在(Mistein)。正如他在1927年以後的演講中所說:並非此在先僅只駐留於諸物中,然後才偶然發現了各具其存在方式的諸存在者;相反,這此在原初地就是同其他此在共在的存在、在世之在。
  • 什麼是現象學:批評自然的觀點或顯學
    總之,包括從前人類對我們一向就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各種樸素的或者理論的評價。注意,這裡所涉及的只是以往的評價,並不是指被評價的內容。胡塞爾一生致力於區別「自然的觀點」與現象學,這項工作實際上就是要澄清純粹哲學的出發點。為此,胡塞爾在不同的著作中,反覆強調。
  • 現象學方法論與現代西方心理學
    所以當他拋棄自己的心理主義觀,建立自己的「純粹現象學」時,他能吸收心理學關於意識的研究成果,建立自己的意識論。胡塞爾從其老師布倫塔諾那裡吸收了意識的意向性思想。布倫塔諾強調一切精神現象都以意向性為特徵。所謂意向性(intentionality)就是意識朝向某一目標的指向性,意識總是關於什麼東西的意識,總是指向某種對象。
  • 心理諮詢知識總結:「完形療法是第一個支柱—現象學」知識分享
    完形療法的第一個支柱——現象學完形治療的目的,幫助每一個人去探索自己最真實的部分,回歸自己最真實的部分。如何探索,如何回歸呢?我們可以使用一種呼吸訓練技術——紮根訓練:這種呼吸方法我們可以經常練習,幫助我們清空大腦,更好地和自己在一起。我們的身體、心理以及內在和外在都是統一整合的。懸擱是現象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讓我們達到一種「無為的虛空」,就是讓大腦達到一种放空的狀態。身體狀態、情緒、感受都會從緊張過渡到放鬆。
  • 現象學倫理學的基本問題
    而這進一步意味著: 在這裡,在討論倫理學基本問題時,應當與胡塞爾討論其他問題 ( 如認識論的、邏輯學的、審美學的、社會學的基本問題) 時始終採納的現象學進路相符合: 回到原初的意識體驗,在這裡是回返到道德意識或倫理意識的體驗上,在內在反思中直接觀察和把握這些意識體驗,並通過本質直觀獲得其本質要素以及這些要素之間的本質結構奠基關係和發生奠基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