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現象學之建築與哲學

2021-02-19 歐亞艾德藝術設計學院

說到哲學,大家或許會想到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蘇格拉底的「我除了知道我的無知這個事實外一無所知」、⿊格爾的「存在就是合理」等等。其實哲學離我們並不遙遠,透過哲學我們試著更了解和改變自己,哲學很有趣,它不存在不同學科的限制,它能和任何一個專業聯繫起來,並起到指導作用,對於設計來說也是如此。

我們來聊⼀聊建築現象學,「現象學」這個概念,源於哲學領域,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Edmund Husserl)正式創立。胡塞爾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之後也有德國哲學家⻢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以及法國哲學家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現象學⽅⾯的研究,對後來的建築設計理論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家都聽說過一句話叫做:透過現象看本質。可是「現象學」的現象其實指的就是本質,我們可以通過與現象學相關的⼀些詞彙諸如直觀、體驗、感受等⽅⾯來理解它。胡塞爾提出體驗是真實知識的唯一來源,它第一次把人的主觀體驗提升到與科學實驗裡的觀測一樣的地位,也就是說它更在乎人的感覺,這種感覺不局限於人的五官同時也涉及到人的精神意識和直覺。所有原始的直接的直覺都是認識的合理來源。

⾄於建築學中出現象學的概念,源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社會基本完成戰後重建,此時人們對生活的需求也在變化,之前為了滿⾜快速重建出現的低成本快速建造的房子僅滿足了人們的生存需求,此時已經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們開始提出社會、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建築設計需要滿足人們精神層⾯的需求。

精神層面的需求需要精神層面的方法來解決,建築這個時候需要體現它的情感需求或者說美學功能,這些需求包括建築環境的可識別性、街道空間的安全性、建築空間的歸屬感等等,因此在1960年年代西方建築界出現了一個理論研究的高潮。

1980年諾伯爾·舒爾茨在《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中提到了建築設計中的現象學,「建築意味著把一個場地轉變成具有特定性格與意義的場所。設計就是造就場所。換句話說,場所是有清晰特性的的空間,人必須要能體驗到環境是充滿意義的。」

下面我們通過幾個真實的建築場景來看空間的場所性是如何被表達的,第一個建築場景是我很喜歡的建築師路易斯·康設計的薩爾克生物研究所中的室外庭院,大家看到這個場景,一定會在腦海海中浮現出諸如秩序、靜謐、永恆等感受,總之是一個令你過⽬目難忘的場景。這得益於建築師當初對於這個室外庭院「一片葉⼦也不要」的堅持,任何多餘的樹木或者花草都不會帶來現在這樣的空間感知,一個場地轉變成具有特定性格與意義的場所。這樣空間的誕生跟建築師對場所的理解和直觀想要賦予的體驗感受息相關,而這些當然也和建築師多年的設計經驗和⽣活體驗相關。由內心的主觀感受來指導設計的生成,這是現象學給予建築設計的有力支持。

第二個建築場景是瑞士建築師卒姆託設計的瓦爾斯溫泉浴場,卒姆託希望來浴場放鬆的⼈們可以體驗到如同朝聖般的靜謐空間,就好像教堂空間所具備的神聖感,所以浴場內部的空間光線昏暗、材料純粹,加上水汽和霧氣的瀰漫,營造出放鬆而又飽有神秘感的空間體驗。建築空間營造的氛圍不在於材料的多少或是光線的明暗,而是這一切加起來都剛剛好。這個浴場空間被賦予了特定的意義。

第三個建築場景是劉家琨設計的成都西村大院,一個街區尺度的城市綜合體⼤院,建築師在設計中提出關於集體記憶的思考,最終⼤院呈現出建築語言的公共性和文化的感召⼒,營造了一個具有強烈集體性、向心性的社區。建築師在具體運用建築語言之前,總能為⾃己的作品建立起⼀一個鮮明的「意象」。⼤院的這種形式會讓人聯想到很多概念,例如四合院,社會主義大院等,這里承載著大家對過去的記憶,記憶轉化為⼈們希望或是正在體驗到的某種空間氛圍。在大院⾥,每個⼩的場景都被個⼈記憶和體驗賦予了特定的性格和意義。

現象學需要我們思考我們的主觀感受,直面我們對周遭環境產⽣的直覺,⽽這種直覺帶來的改變和科學同樣重要。設計離不開哲學,我們的⽣活同樣離不開。


相關焦點

  • 建築設計中的「現象學」是什麼?
    其實哲學離我們並不遙遠,透過哲學我們試著更了解和改變自己,哲學很有趣,它不存在不同學科的限制,它能和任何一個專業聯繫起來,並起到指導作用,對於設計來說也是如此。K叔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建築現象學。「現象學」這個概念,源於哲學領域,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Edmund Husserl)正式創立。
  • (16年)7月讀書 《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
    科學隨後脫離哲學母體,在19世紀寫下了最輝煌的一頁。人們不再只是憑直覺、經驗去認識自然,而是以科學方法研究自然,形成有系統的知識。科技消減了自然的威脅,幫助人類控制自然,並使人類社會有了空前發展。然而,科學側重實證事實,並不面對價值和意義問題。C·諾伯格·舒爾茨認為現代建築危機是建築失去了本身所應具有的意義,而淪為效用、抽象的存在。
  • 哈佛對話耶魯 ▎空間感知:建築現象學 ▎建築圖紙的唯物論/主義 OR 建築圖紙與物質實在論??
    空間感知:建築現象學哲學家梅洛-龐蒂曾稱兒童為天生的現象學家。建築現象學是現象學哲學的衍生,曾與現代主義建築相對立,它的哲思持續到今天,代表建築師有Steven Holl, Juhani Pallamaa, Daniel Libeskind等。在一個空間中,建築師更喜歡去分析空間的抽象尺度,如對稱、比例、私密與公共性等,而使用者則不同,他們只在意空間帶來的感受,這些感受基於知覺,包括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等。
  • 現象學與純粹哲學
  • 現象學:我們的體驗就是真實的世界
    不過這個詞確實很常見,它在建築的實踐和理論中也有很大影響。所以沙丘研究所的成員力圖在此處呈現對這個詞普遍化的理解。因為它是一個複雜和多元的概念,我們會先從哲學領域解釋這個詞的沿革,再講解設計領域對此的延展和應用。廣義的「現象」和現象學指的是對於「現象」即事物的「表象」的研究。
  • 思想Steven Holl:做建築
    所謂現象學的屬性,即能夠被所有的感官所感知,這也是霍爾在聲明中設立的做建築的標準。霍爾試圖通過塑造各式各樣的建築條件來增強感官體驗:建築物在景觀中的布局、空間和自然光的交織輝映、對於樓梯和斜坡這些看似普通的設計元素的精心組合。為了追求聲明中現象學的目標,他精心編排著思想與現象、大腦與感官的融合。 霍爾的不懈追求與他做建築的方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現象學作為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本體論與認識論分析
    本文嘗試詳細地闡明現象學對質性研究的理論貢獻,基本觀點為:現象學之於質性研究,並不僅僅是些微地影響了質性研究的發展,也不是泛泛地作為理論淵源之一,而是作為「基石」奠定了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進而在根本上規定了質性研究的基本研究原則。從根基上釐清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之然及其所以然,能夠幫助我們從根本上理解和把握質性研究,更好地應用和操作質性研究。
  • 「走進現象學教育學探究之門」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春銘)「走進現象學教育學探究之門」——範梅南現象學方法論研討會暨《實踐現象學》中文版首發式10月11日在首都師範大學舉行。範梅南學養的深厚,在於他承接、發揚了歐陸現象學的傳統,特別是荷蘭烏特勒支學派不重現象學哲學探討、強調以現象學方法來引導專業實踐的指向。目前在中國,用現象學開展教育研究還是一個較為小眾的話題。
  • 淺析古希臘的建築哲學,天然結合,文藝復興的搖籃
    在古希臘哲學還沒有定義出幾何學的美感時,其建築雖然也採用大理石,可是遠不及後來那麼精緻,可見的建築修建在沒有審美哲學引導下還是無法修建出帶有藝術感和材料修飾感的建築的,而後來在哲學思想的引導下古希臘的建築開始定型並且修建工藝逐漸具體化成為審美上用大理石構造的藝術畫。
  • 現象學與唯識學
    由此看來,即使有人能夠撰寫出一部中國的「唯識學史」,它也將會是一部由漫長的沉睡和短暫的甦醒所組成的一門學說的歷史。這裡須要留意一個時間上的巧合,與唯識學在明末和民初的兩次復興相同步的是在歐洲發生的兩次劃時代的哲學革命:首先是明末的唯識學復興與開歐洲近代史之先河的各種形式的復興運動(Renaissance),幾乎是平行發生的。
  • 後現代(Post-modern)建築在中國的傳播
    正因為如此,從更為深刻的"現代性"發展的角度,來理解建築在社會歷史中起的作用,以及對這種作用的反思,似乎更能給建築師帶來源發的、本質性的啟發。所以,從現象學的角度來理解建築與城市,就顯得更有詩意,更有深度,也更有系統性。
  • 棲息的本質與建築的意義:凝固的意識形態
    ,人類與建築和土地的聯繫一直是哲學家關心的問題。義大利著名哲學家、政治活動家馬西莫·卡奇亞裡(Massimo Cacciari)在其著作《建築與虛無主義:論現代建築的哲學》中討論了大城市的本質、建築的形上學以及現代人的棲息困境等問題。對於卡奇亞裡而言,在各種建築學意識形態得到徹底批判與清算之前,一切關於「建築現象學」的討論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 試論現象學哲學的公理化改革:以認識主體與主觀現象為初始概念
    現象學哲學是哲學裡的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分支。它在約一百年前由猶太裔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建。在包括胡塞爾本人在內的現象學學者們看來,現象學與其說是一種學說,倒不如說是一種」現象學運動「。但是,胡塞爾的確是提出了哲學認識論的一個新的、可能的、同時也是充滿了哲學野心的哲學思維方向:我們人從對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出發,以「現象」為基礎概念,(可能)可以構造出一門精確嚴謹的、科學化了的哲學學說,並由此構造出一門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一切知識「的基礎之學。用胡塞爾本人的話來說,它將是「一切哲學學說和科學學說的基礎」,可能對人的一切知識認識活動給予科學化的邏輯支撐。
  • 範梅南的實踐現象學及其意蘊——兼論翻譯之(不)可能
    正如海德格爾在他的演講中以近乎苛刻的態度來遣詞造句、營造效果,範梅南在他的言談中,以具身的方式向人們呈現了實踐現象學的反思性和感召性。而在他的文本中就更為如此。範梅南學養的深厚,在於他承接、發揚了歐陸現象學的傳統,特別是荷蘭烏特勒支學派不重現象學哲學探討、強調以現象學方法來引導專業實踐的指向。
  • 現象學心理學與經驗的世界
    ,它是作為基本科學,是心理學的基礎;在另一方面,作為超越論現象學,就其與哲學的連接中而言,有第一哲學的巨大作用; 這是說,作為哲學的科學,哲學從源頭出。哲學可以看作僅是他的整個現象學計劃的一部分。相對於哲學家集中在自我反思(Selbstbesinnung),探究意義、有效性和各種存在者的構造之起源,現象學心理學家關注那些深入參與世界的人之心理過程,對之進行本質描述。在胡塞爾眼中,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關注是不同的,然而非常明顯地,他們卻共享現象學,這是耐人尋味的一個情況。
  • 現象學倫理學的基本問題
    易言之,如果胡塞爾提出的 「現象學」代表了一種人類哲學思考的基本方式,那麼胡塞爾意義上的 「現象學的倫理學」就應當是指通過這種思維方式對倫理現象所作的觀察以及對其本質結構和本質發生的把握,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並論證各種倫理要求,說明和制定各種倫理規則。
  • 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現象學
    這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胡塞爾不得不面臨的問題:一方面是在歐洲各個國家的觀念之間存在激烈衝突,另一方面是歐洲超民族的理性之總體理想。一個負有使命的現象學哲學家能夠為此做些什麼?他在1919年1月17日致其學生考夫曼的信中曾表達過自己的想法:「現象學也是一種必然(necessarium),而且是一種儘管超民族的、卻也是民族的價值。」
  • 《精神現象學》的方法、結構與動力
    簡單來說,哲學的方法就是對思想之內容自身的辯證運動的展示。辯證法是事情本身的過程。(參見黑格爾,2001年a,第37頁;TW,Band 5,S.50)哲學的方法則是對這一辯證法的如其所是地展示與闡述。因為邏輯科學需要在意識的領域之中得到自己的開端,而這個開端的獲得事實上完全依賴於哲學方法的有效性與合理性,而且邏輯科學的方法事實上就是在精神現象學的領域之中為自己創造出對象的方法,所以,精神現象學之於科學方法的關係不僅僅只能理解為是某種先行導引,而必須也被理解為一種預演或校驗。儘管精神現象學方法不是在知識或概念的純粹本質性之中的演證,但這確實是一種校驗。
  • 現象學與質性研究的關係,你了解嗎?
    現象學作為一種哲學觀念, 根本而言就是「朝向實事本身」, 這是現象學的精神精髓, 也是本文所指的現象學之根本性。現象學的參與者在研究方向和觀點上並不一致, 正是這個觀念, 將大家聚集到一起, 形成了波瀾壯闊的現象學運動。與此相關的, 又有現象學理論、現象學觀點等概念。
  • 莎拉·貝克韋爾 | 什麼是現象學
    如果我把這些當作是純粹的「主觀」元素,為了讓我的咖啡變得「客觀」而將之剝離,那麼我會發現我這杯咖啡,作為一種現象——換句話說,在我這樣一個喝咖啡的人的經驗中呈現的樣子——便空空如也。被截肢的人常常在失去肢體的部位遭受「幻肢」之苦;現象學讓分析這些感覺成為可能。神經科學家奧利弗·薩克斯在他1984年的書《單腿站立》裡,就探討了這樣的經歷。這本書講的是他從嚴重的腿部受傷中恢復過來的經歷。在身體損傷痊癒很久之後,他的左腿感覺像和他分開了,如同一個蠟制模型:他能移動它,但心裡卻感覺那不是他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