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爾與法國現象學

2021-02-15 中國學派

現象學是一門嚴格的科學,這尤其體現在現象學的反思、還原與它們所揭示的對象的被給予方式之間的嚴格對應上。譬如,本己身體不可能出現在表象意向性上,與習性、歷史性一樣,它只能建基於縱意向性,而本心或者心體的意向基礎則只能是活的當下及其被建構的可能性。法國現象學是現象學運動陣營的重要一員,那麼它是否同樣遵循了由胡塞爾所奠立的這一嚴格性?法國現象學是否因蒙田、笛卡爾、梅內·德·比朗等本土思想資源的滋養而突破了這一限制?本文擬對此進行簡要分析。  

現象學的運思始於還原(reduction),但還原不是簡化,不是使主體隔絕於世界,而是懸擱自然實在論,以此將物和世界的存在意義從自然眼光中解救出來。胡塞爾不斷強調,還原讓我們在意義關聯中重新擁有了世界,甚至是讓我們第一次真正擁有了世界。

在胡塞爾那裡,至少存在三種還原:向實項內存在的還原、現象學還原以及根本性還原(或者說拆解)。第一種還原與一般所謂的認識論有關。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對象,是因為在我們的意識活動中存在著對象的「代表」,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意向的或者說觀念的。這種認識論考察在反對心理主義的大背景下當然有其意義,但在探討世界、存在等哲學議題上卻顯示出它的不足。1905年左右,胡塞爾提出了現象學還原的觀念,由此開啟了超越論現象學的研究。

現象學還原旨在揭示純粹意識這一絕對存在,本質化建構的可能性就此成為現象學的新課題。純粹意識是一種形式化的意識,它為不同區域的存在奠定基礎,我們據此獲得看待世界的統一化目光,而世界及其存在也就在純粹意識所擁有的綜合功能之中獲得了統一。純粹意識的綜合不同於認識論意義上的整體與部分的觀念關係,它特別地與主體的時間化能力相關。在胡塞爾看來,時間體驗是網狀的,既包含支撐表象意向的橫向綜合,也包含建構橫向綜合的更深維度的縱向體驗。借用幾何術語,胡塞爾有時也稱其為二維連續統。簡言之,主體任意一個表象化的意向都建基於前實顯的二維體驗。

根本性還原是對二維體驗的基礎的進一步揭示。1929年,胡塞爾將純粹意識的基礎確定為生成活的當下的貳—壹性(Zwei-Einigkeit)結構,從本能到本欲的發生建構據此開始成為胡塞爾晚年重要的思考框架。這一形態的現象學被稱為本性現象學,它要求通過對時間結構最初起源的探討,揭示人何以生而為人,何以能成為具有如此這般習性的存在者。

胡塞爾對純粹意識的綜合功能的揭示成為整個現象學運動最堅實的基礎,第一代法國現象學家薩特和梅洛-龐蒂借鑑胡塞爾現象學之處就是純粹意識的第一層綜合,也即二維連續統的意向綜合。薩特與梅洛-龐蒂是胡塞爾「觀念」時期的「弟子」,前者尤其關注純粹意識的前—反思階段的綜合功能,後者則對純粹意識的意向結構,即能思—所思(noesis-noema)平行關係及其在身體層面的運用情有獨鍾。

薩特幾乎複製了胡塞爾的純粹意識概念,儘管他過於文學化的表達不時威脅到其現象學思考的嚴格性。薩特的有我、無我之辯建立在純粹意識的活動性之上,進入生活之流時,無法意識到「我」的存在,則無我;但在反思生活之流時,則有我。薩特要求排除所有自我,甚至超越論自我,這實際上並非毫無道理,因為二維連續統的確無需極化的自我,這種自我在胡塞爾那裡實際上源自現象學反思,後者的思想發展也表明,這一絕對原初的自我只有在建構一維流形時才能顯示其特殊價值。

薩特在純粹意識問題上的貢獻有二:其一,嘗試打破胡塞爾與海德格爾關於存在問題立場的界限。在他看來,純粹意識基於自身的綜合功能對世界的建構實際上就是海德格爾那裡的創生性的「無之無化」;其二,認定超越論的發生本性上是辯證的,此舉將胡塞爾現象學與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的潛在對峙明確化了。薩特向現象學家們提出了如下問題:發生的動力在於積澱、動機引發,還是自身否定、中介化? 

相對薩特,梅洛-龐蒂更為「正統」,他並非單純在純粹意識的活動性上展示其哲學創造力,而是真正深入到了純粹意識的意向結構內部。能思—所思的先天平行關係對梅氏的身體存在論具有根本性的建構意義,他接受了胡塞爾的基本看法,身體的感覺不是實顯性的,而是一種交織狀態。在能思一側,此種動感關聯展示的是身體的在世生存,而在與之平行的所思一側,展示的則是身體的存在本身。據此,不僅胡塞爾嘗試規劃的區域存在論中的具體存在得到了部分表達,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規劃也在身體維度上得到了積極回應。

基於純粹意識的二維連續統,尤其是其中的縱向體驗,梅洛-龐蒂同樣在身體的存在中談論習性和歷史性,但他並未局限於對身體在世的合理性的考察上,而是接受了當時的心理分析和心理病理學的研究成果。此舉正式宣告了現象學對心理分析和心理病理學的接納,一門嚴格的現象學的心理分析、心理病理學在梅洛-龐蒂那裡實際上已經成為現象學運動對未來的期許。

這裡所謂的「第二代」特指列維納斯、亨利等人。絕對他者出場的困難在於,我們一開始就將他人當作了他我。但這是符合常識的。雖然他人不同於我,具有他性,但是他人對我的出場意味著我在某種意義上理解了他人,因而他人也具有了我的性質。儘管胡塞爾認可了他人相對於我在彼處具有絕對性,但他始終沒有像列維納斯那樣將他人的他性本源化,將其視為超出我性之絕對,不僅無法被我理解,而且反向建構我的出場。在以現象學的方式描述這種反常識的立場時,列維納斯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儘管現象學反思揭示的是純粹意識,一種絕對的存在,但只要談論自我與他人的關係,那麼第一人稱的視角便是難以避免的。列維納斯幾次嘗試性的突破都與胡塞爾有關,一開始他試圖藉助活的當下中的原印象自身的生成展示絕對他者的出場,但這種深層的歷時性無法說明原自我何以建基於異質性的存在。隨後,列維納斯轉向了胡塞爾晚年的思考,絕對他者與我不是原印象的自身生成,而是諸多原印象中的失眠與喚醒間的構造關聯,我與他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性和外在性就在於失眠與喚醒的可能性。這一思考已經深入到了胡塞爾對活的當下的貳—壹性的建構之中。相對胡塞爾,列維納斯更關注貳—壹性中的「貳性」,或者說差異性:並非貳的融合建構了壹,而是其中的內在差異建構了壹,這一洞見看似奇特,但確實展示了不同主體之間差異的絕對性。

亨利在列維納斯原先堅持的原印象內在的歷時性中發現了「自行」(auto)這一存在維度。在他看來,生命的本質和存在不在於綻出,綻出於世只能意味著本己生命的消亡,因為無論在胡塞爾還是在海德格爾那裡,主體的綻出於世都意味著與他人在世共在,這其中隱含著放棄本己自身、以他人的立場為立場的取向。綻出意味著主體在其籌劃中先行於自身,在胡塞爾的思考中,這展示的同樣是活的當下的建構,尤其是前攝維度的建構。與列維納斯早年的立場相似,亨利看到的同樣是原印象基於其絕對內在性而與其他時間相位之間存在的根本差異,因而也試圖在時間化之前尋找一種新的時間生成的可能性。但與前者不同,亨利要營造的是生命的絕對內在性,一種與聖顯融合的生命的自行感發。列維納斯在原印象與其他時間相位之間求異,而亨利則在原印象內部求同,他們的實事基礎是完全相同的。

活的當下的三維時間域是經典現象學的共同邊界,儘管胡塞爾晚年嘗試以貳—壹性建構活的當下,但坦率地說,他的嘗試難言成功。因為他並未說明原區分(貳)如何生成三維,即前攝、滯留、原當下這三個時間相位,甚至都未能對原區分本身何以可能予以前提性的說明。實際上,這些問題並非胡塞爾所獨有。無論是列維納斯與亨利對原印象的獨立性的強調,還是前者在思想後期對諸多原印象中的失眠與喚醒之間的構造關聯的解說,這些思考其實都沒能逃出胡塞爾對活的當下的基本形態的規定。

現象學具有內在的嚴格性。從法國現象學與胡塞爾的關係看,這不僅體現在胡塞爾通過各種類型的現象學反思、還原所揭示的實事為薩特、梅洛-龐蒂等人提供了現象學建構的基礎,而且也體現在他對列維納斯、亨利等人以之為基礎的現象學界限的先行規定上。這實際上也為我們的獨立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那就是沿著胡塞爾等人的探索,再次突入內時間建構的根底處,揭示三維結構在心體建構中的起源。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現象學與心性思想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圖片來源:CFP

相關焦點

  • 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現象學
    胡塞爾對生活世界的描述和研究,主要集中於後者。在這個方向上,早期現象學運動中萊納赫的法權現象學、埃迪·施泰因的國家現象學、格爾達·瓦爾特的社會現象學等,後期現象學運動中舒茨的現象學社會學、威廉·沙普與格哈特·胡塞爾的現象學法權學、尾高朝雄的現象學社團學說,都可以說是生活世界現象學的某種具體表現形式。他們的相關思考有些受到了胡塞爾的影響,有些則反過來影響了胡塞爾。
  • 「現象學」創始人胡塞爾著作6種
    「面對實事本身」的治學態度、本質直觀的方法原則以及「工作哲學」的操作方法賦予了胡塞爾的現象學以一種特殊的氣質。「現象學」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二十世紀歐洲哲學的一個重要流派或思潮的稱號,由胡塞爾首創,而後擴展至以德法哲學為代表的歐陸哲學,進而再遍及整個世界哲學領域;而是應當在留意作為哲學流派的「現象學」的同時也關注「現象學」的一個更為根本的含義:作為思維方式的現象學。
  • 鄧曉芒:胡塞爾現象學導引
    但儘管已翻譯了不少胡塞爾的著作,也有相當一批介紹和研究文章,但人們仍感到胡塞爾的思想難以把握。本文試圖以簡明扼要和清晰易懂的方式對胡塞爾現象學的內在線索從總體上作一個引導性的勾畫,略去了其思想發展階段等細節問題[1]。自古希臘以來,西方哲人們便力求探討認識論上的真理、絕對真理,儘量排除「意見」(doxa)。
  • 吳增定 | 胡塞爾現象學中的「本原」問題
    [4] 國內學者朱剛和先剛都非常深入地探討了本原在哲學史中的含義,朱剛專門探討了德希達對於胡塞爾現象學的本原學說的批評。參見:朱剛,《本原與延異:德希達對本原形上學的解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8頁,第368-374頁;先剛,《柏拉圖的本原學說:基於未成文學說和對話錄的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223-250頁。
  • 胡塞爾:心理學與現象學共冶一爐
    胡塞爾在1913年的《觀念》第一卷以及1917年的《現象學與心理學》講稿中雖仍然嚴格區分心理學與現象學,但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胡塞爾已經不再嚴格區分現象學與心理學。為了說明這項演變,對於「心理現象」概念進行闡釋是十分必要的。
  • 哥德爾為什麼會對胡塞爾現象學產生興趣?
    例如,一些學者正在發掘哥德爾思想與胡塞爾現象學的關聯,哥德爾的著作中是否有受過胡塞爾影響的有案可查的證據。因為,哥德爾曾有一個值得稱道的「建立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規劃,哥德爾認為這個規劃的實施與胡塞爾的現象學有關。
  • 【中心論著】倪梁康 | 胡塞爾的「發生」概念與「發生現象學」構想
    而隨他對「發生」的理解不同,胡塞爾思考的「發生現象學」也就具有各種不同的含義,並且因此也會與不同的學科發生各種聯繫。關於胡塞爾的發生現象學,這裡還可以加入一個回憶說明:在筆者1993-1995年於歐洲做洪堡基金項目研究期間去伯爾尼訪問耿寧時,他曾在談及發生現象學時向筆者意味深長地發問:「你認為胡塞爾有沒有說清楚了他的發生現象學?」
  • 胡塞爾現象學的操作概念
    胡塞爾採用了一個內在於自然態度,相當稀有的「懸擱」,或即對某一特定與單一存在者之信念的懸置,並將其作為「方法的導引模式」而使用,以突破整個「自然態度」。人的自然生命論題之素樸性,在一般論題之下,被展示為一普遍與連續的信念活動。哲學以一批判的中性化世界信念而開始。胡塞爾所使用以衝破自然生命之世界束縛的思想媒介,此一在其哲學的基本方法中「操作著的」思想媒介,正是胡塞爾從其所要衝破的領域中汲取出來的。
  • 【未來思想】張任之 | 論胡塞爾現象學中自身意識的反思模式
    胡塞爾的現象學的意識哲學進路恰恰堅持了對「反思」之對象的整全性的把握,在此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說,現象學反思的對象就是一種「我」,但它首先是一種前語言的整全的「我」。套用胡塞爾一段對現象學之「無可比擬的作用」的強調的話來說,使得「自身意識」現象得以有效探討的,「不是一個從語言概念中躍出的思想,一個遠離直觀的構思遊戲,而是一種直觀地取材於現象學的被給予性的研究」。
  • 胡塞爾《笛卡爾式的沉思》導讀
    但無論如何,這本書都為胡塞爾的一生成就增加了一些迷思部分。「現象學之父」胡塞爾最初是一名科學家,後來發現了自己哲學的一面,於是在20世紀初開始了振興哲學的工程,使哲學不再按照自然科學的標準來進行。在《笛卡爾式的沉思》中,胡塞爾試圖反駁針對他的「唯我論」的指控(「只有自我是真實的,其他一切都只是自我意識的內容」)。胡塞爾用現象學的方法研究了如何將「他者」或者說「陌生者」融入了現象學的本質直觀,以及如何利用它來建立客觀現實的經驗。《笛卡爾式的沉思》是是現象學的創始人,也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埃德蒙·胡塞爾晚年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 狄爾泰與胡塞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狄爾泰在這時把胡塞爾關於行為的客觀化思想視為他自己努力探索的結構研究的基礎,並且還想把胡塞爾的方法更廣泛地應用在感覺和欲求現象的研究上。由此來看,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似乎可以滿足狄爾泰研究的要求,對他而言,這些方法是現成的,既然可以信手拈來,何樂而不為。所以,他在後來撰寫《精神科學中的歷史世界的建構》時再次應用了現象學的方法。
  • 被背叛的胡塞爾
    通過對邏輯和認識論問題的深入思考,胡塞爾發表了成名作《邏輯研究》(1900—1901年)。1901年被哥廷根大學聘為編外教授,1905年德國教育部建議學校任命胡塞爾為教授,但遭到哲學系的拒絕,理由是胡塞爾缺乏科學方面的重要性。1906年6月,胡塞爾被教育部任命為教授。
  • 胡塞爾的唯心論與實在論
    ①在該著作中,胡塞爾描述意識的意向性結構、直觀與充實等體驗的本質,從而為知識與真理的含義作出現象學的澄清。而在《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1913)②中,胡塞爾放棄了樸素的實在論,大張旗鼓地宣揚現象學的唯心論,通過現象學的還原,論證先驗主體性對於經驗實在在認識論和存在論上的優先性以及構成性的作用。  毋庸諱言,胡塞爾的哲學中確實存在徹底的先驗唯心論轉向。
  • 現象學心理學與經驗的世界
    另一方面,來自經驗心理學的陣營似乎有更多的學者比哲學家對現象學心理學更感興趣。然而,專業的心理學家更多把現象學心理學看成他們的質性研究的一種方法論,而非胡塞爾所理解的那般。就其介於超越論現象學和經驗研究之間的現象學心理學的曖昧狀態而言,胡塞爾把現象學心理學更看作人文社會科學的共同基礎,而不僅僅是經驗心理學的方法論而已。在此脈絡下,經驗的世界這個概念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 胡塞爾·誕辰 | 現象學大師胡塞爾的哲學人生
    我的這些記錄在回憶流中從我的筆尖流出,它肯定是有缺陷的,而且更為肯定的是:它不是文學的,但希望它不是庸俗化的。我尤其希望您,尊敬的梵•布雷達神父,會因此而對胡塞爾的生平有更為清楚的了解。胡塞爾在文科中學裡(奧洛穆茨)是一個差學生,對課程無興趣,無任何抱負。但在每年結束時他都如此努力用功,以至於他每次都不必留級。在最後一年級時他得知教師會議已經決定:「胡塞爾必須在畢業考試中不及格
  • 現象學與純粹哲學
  • 現象學倫理學的基本問題
    上述意義上的 「現象學的倫理學」可以說是胡塞爾式的現象學倫理學,但並不是胡塞爾本人提出的倫理學主張。因此它可以被稱作現象學的倫理學,但並不能被稱作胡塞爾的倫理學。胡塞爾的倫理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戰前和戰後的兩個倫理學講座中。
  • 胡塞爾和海德格爾:從師徒關係到不歡而散
    他的人生經歷中經常碰到一些坎坷,當然也不是很大,有一次教育部任命他當副教授,哥廷根大學拒絕了。還有一次任命也是這樣。在1901年發表了《邏輯研究》第二卷之後,他的思想又進入了一個危機時期。胡塞爾一生裡有好幾次都對自己感到懷疑。
  • 當代學者為什麼言必稱胡塞爾和海德格爾?
    羅蒂在談到胡塞爾的工作的時候,曾經非常坦誠地講:「對於胡塞爾的工作在哲學上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不是很了解,不是很清楚。」像羅蒂這樣造詣的哲學家,對於現象學的一般的觀念、概念、方法,當然不是一無所知。他提出以上疑問的涵義是:現象學作為哲學,其意義需要更深入地思考。
  • 現象學與質性研究的關係,你了解嗎?
    廣義意義上的現象學方法, 也是現象學參與者們都認同的方法, 是胡塞爾在《邏輯分析》第二卷中發展出來的「本質直觀」方法;而就胡塞爾本人而言, 其所謂的「現象學方法」, 還包括「先驗直觀」方法, 但其他參與者並不認同。所以, 談及現象學方法, 相對準確的表述應該是「本質直觀方法」、「先驗直觀方法」、或「某某人的**現象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