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背叛的胡塞爾

2021-02-19 哲思學意

胡塞爾1882年在維也納大學以數學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後,跟隨布倫塔諾學習哲學,1887年皈依路德派新教,自認為是「自由基督徒」、「非教條的新教徒」。同年,胡塞爾被推薦到布倫塔諾的學生斯通普夫任教授主持的哈勒大學哲學系任教。他在教授資格論文《論數的概念》的基礎上發表了第一部著作《算術哲學》(1891年),但沒有得到認可,弗雷格批評他犯了混淆數學與心理經驗的心理主義錯誤。通過對邏輯和認識論問題的深入思考,胡塞爾發表了成名作《邏輯研究》(1900—1901年)。1901年被哥廷根大學聘為編外教授,1905年德國教育部建議學校任命胡塞爾為教授,但遭到哲學系的拒絕,理由是胡塞爾缺乏科學方面的重要性。1906年6月,胡塞爾被教育部任命為教授。9月25日,胡塞爾在筆記中寫下未來學術發展計劃,末尾充滿信仰激情:「我必須走自己的路,如此有把握,如此堅定不移,以及如此嚴肅認真,就像丟勒的騎士在與死神和魔鬼抗爭。啊,生活對我而言已然是足夠嚴肅認真的了.我必須生活在工作、戰鬥、為真理之花冠所做的角力之中。歡快是不會缺少的:如果我勇敢而堅定地前行,歡快的上天便在我上面保佑我,就像在丟勒的騎士上天保佑他一樣!」

胡塞爾在隨後二十多年裡認真嚴肅地教學、寫作,把現象學發展成為國際公認的哲學運動。1928年胡塞爾退休,他舉薦海德格爾接替了他的職務。胡塞爾原以為海爾德格是他最合適的接班人,曾說「現象學就是海德格爾和我」。但他1929年夏仔細閱讀了《存在與時間》,看到海德格爾用「此在」代替了「純粹自我」,用「人類學」代替了現象學,這令他大失所望。1931年他在康德學會的年會上發表題為「現象學和人類學」的講演,與舍勒的哲學人類學和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劃清界限。納粹運動興起後,海德格爾於1933年4月至1934年4月任弗萊堡大學校長,並參加納粹黨,而胡塞爾則受到納粹反猶太清洗法案的迫害,1933年被大學當局從教授名單中除名,並被禁止進入圖書館——有人認為這是海德格爾所為,但他後來辯解說那是前任校長所為。1941年版的《存在與時間》刪去了1927年初版扉頁上「在友誼和仰慕中獻給埃德蒙德·胡塞爾」的題詞,海德格爾後來辯解說那是應出版商要求所為。胡塞爾1938年去世時,弗萊堡大學哲學系只有一人以私人身份出席葬禮,海德格爾後來辯解說他當時生病不能出席。海德格爾對胡塞爾的傷害十分沉重,胡塞爾在1933年5月4日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忍受了其他人帶來的最糟糕經歷,最後給我最重一擊的是海德格爾,最重的是因為我曾經給予他(現在難以理解)的信任,不但信任他的才能,而且信任他的為人。這個有基礎支撐的哲學家之間友誼的最可愛終結是他5月1日參加納粹黨的公開表演(非常戲劇性)。」

胡塞爾是一個愛國者,1914年「一戰」爆發後,他的兩個兒子都參軍到西線作戰,大兒子戰死,小兒子負傷,得意門生赫萊斯也戰死。胡塞爾為此感到自豪,在《邏輯研究》第二版前言最後寫道:「我極有前途的學生赫萊斯已為國捐軀。」在被迫害的嚴峻時刻,他說:「未來將裁定誰是1933年的真正德國,誰是真正的德國人,是那些把自己託付給物質—神秘主義偏見的人,還是那些心靈純粹、尊重和傳承德國過去偉大傳統的繼承者」。他無疑認為自己屬於後者,在迫害中仍堅持不懈地傳承歐洲精神。

1935年,胡塞爾應邀到維也納和布拉格作講演,講演稿《歐洲科學的危機和先驗現象學》不能在德國出版,而由學生在南斯拉夫出版。這本書標誌著胡塞爾向「生活世界」的轉向。在此之前,他一直把現象學看作是沒有任何前提的嚴格科學,但現在他認識到:「作為真正的,嚴格的,甚至是無可置疑地嚴格的科學的哲學——這個願望實現不了了。」胡塞爾所說歐洲科學危機具有現實針對性,實際上指分裂歐洲各民族的文化和價值觀認同危機。然而,胡塞爾死後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如果不是一個方濟各會修士把他的手稿偷運到比利時,連他的思想全貌也會毀於一旦。

胡塞爾是象牙塔裡的學者,最後要返回「生活世界」;他熱愛國家,卻不懂政治;他有宗教信仰,卻從不公開告白;他研究人的意向性,卻不諳識人。這是哲學家的悲劇嗎?梅洛-龐蒂在《哲學讚詞》中的一段話也許是答覆:「作為表達活動,哲學只能通過放棄與被表達者一致,通過遠離被表達者以便看到意義的方式來自我實現。它因此或許是悲劇性的,因為它在自身包含著其對立面。」

相關焦點

  • 狄爾泰與胡塞爾
    這不僅是因為狄爾泰與胡塞爾相差正好是一代,有過個人交往和學術觀點的爭論,而更重要的是,狄爾泰的精神科學所體現的是近代哲學向現代哲學的過渡,而胡塞爾的現象學則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哲學的開端。可以說,胡塞爾的現象學正是在以狄爾泰為代表的近現代哲學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所以,弄清狄爾泰與胡塞爾的關係,對我們正確認識近現代西方哲學發展的脈絡,具有重要意義。
  • 胡塞爾·誕辰 | 現象學大師胡塞爾的哲學人生
    我的這些記錄在回憶流中從我的筆尖流出,它肯定是有缺陷的,而且更為肯定的是:它不是文學的,但希望它不是庸俗化的。我尤其希望您,尊敬的梵•布雷達神父,會因此而對胡塞爾的生平有更為清楚的了解。胡塞爾在文科中學裡(奧洛穆茨)是一個差學生,對課程無興趣,無任何抱負。但在每年結束時他都如此努力用功,以至於他每次都不必留級。在最後一年級時他得知教師會議已經決定:「胡塞爾必須在畢業考試中不及格
  • 胡塞爾與法國現象學
    在胡塞爾看來,時間體驗是網狀的,既包含支撐表象意向的橫向綜合,也包含建構橫向綜合的更深維度的縱向體驗。借用幾何術語,胡塞爾有時也稱其為二維連續統。簡言之,主體任意一個表象化的意向都建基於前實顯的二維體驗。根本性還原是對二維體驗的基礎的進一步揭示。
  • 胡塞爾《笛卡爾式的沉思》導讀
    但無論如何,這本書都為胡塞爾的一生成就增加了一些迷思部分。「現象學之父」胡塞爾最初是一名科學家,後來發現了自己哲學的一面,於是在20世紀初開始了振興哲學的工程,使哲學不再按照自然科學的標準來進行。在《笛卡爾式的沉思》中,胡塞爾試圖反駁針對他的「唯我論」的指控(「只有自我是真實的,其他一切都只是自我意識的內容」)。胡塞爾用現象學的方法研究了如何將「他者」或者說「陌生者」融入了現象學的本質直觀,以及如何利用它來建立客觀現實的經驗。《笛卡爾式的沉思》是是現象學的創始人,也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埃德蒙·胡塞爾晚年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 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現象學
    胡塞爾對生活世界的描述和研究,主要集中於後者。在這個方向上,早期現象學運動中萊納赫的法權現象學、埃迪·施泰因的國家現象學、格爾達·瓦爾特的社會現象學等,後期現象學運動中舒茨的現象學社會學、威廉·沙普與格哈特·胡塞爾的現象學法權學、尾高朝雄的現象學社團學說,都可以說是生活世界現象學的某種具體表現形式。他們的相關思考有些受到了胡塞爾的影響,有些則反過來影響了胡塞爾。
  • 阿多諾 | 胡塞爾與唯心主義問題
    胡塞爾對任何給予性觀念的異議,都關涉在那種統一之中的被給予之物的功能和每一被給予性在那種統一的語境之中必然假定的關聯性,這非常有特點。很清楚,像胡塞爾對被給予性的批評這樣的分析,在當前詞語意義上沒有產生任何結果;胡塞爾既沒能以更充分的術語來替代被給予性觀念,也沒能像以基礎事實術語來表達明證性的意向過程那樣,表達據以闡釋如此過程的理論假說。
  • 肖德生:胡塞爾論想像
    胡塞爾對想像基本特徵與結構的闡述,是通過比較想像與感知、想像與圖像意識的意向本質展開的。感知與想像立義形式不同在意識層次的劃分中,胡塞爾表明,直觀行為可分為感知與想像。但是,胡塞爾也指出,想像的變異並不如此進行,仿佛顯現之物首先未變異地被給予,而後才出現變異,變異圖像地把當下被給予之物重新解釋成一個非被給予之物。然而,胡塞爾不僅並未向我們表明這樣一種意識變異是如何出現的,而且他也指出對這種意識變異的闡釋有不足之處。
  • 胡塞爾的唯心論與實在論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胡塞爾的語言符號理論研究」(17CZX044)的階段性成果。   一些現象學家認為,胡塞爾在《邏輯研究》(1900/01)中傾向於一種樸素的實在論立場。雖然胡塞爾並不對意識進行實證的經驗性研究,但是他仍然承認,他研究經驗性的人的意識本質。
  • 胡塞爾現象學的操作概念
    胡塞爾採用了一個內在於自然態度,相當稀有的「懸擱」,或即對某一特定與單一存在者之信念的懸置,並將其作為「方法的導引模式」而使用,以突破整個「自然態度」。人的自然生命論題之素樸性,在一般論題之下,被展示為一普遍與連續的信念活動。哲學以一批判的中性化世界信念而開始。胡塞爾所使用以衝破自然生命之世界束縛的思想媒介,此一在其哲學的基本方法中「操作著的」思想媒介,正是胡塞爾從其所要衝破的領域中汲取出來的。
  • 「現象學」創始人胡塞爾著作6種
    中文版《胡塞爾文集》由我國著名學者、中山大學教授倪梁康主編。叢書以德文版《胡塞爾全集》為藍本,計劃收入胡塞爾已出版的大部分著作。 出於對當時納粹統治者的擔心,這些手稿隨後被人秘密帶至比利時魯汶隱藏起來,二次大戰後才由設在比利時魯汶大學的胡塞爾文庫陸續編輯整理,作為考證版《胡塞爾全集》(Husserliana)於1950年出版了第一卷,現已刊行四十多卷。而另一包含十卷本《胡塞爾書信集》以及《胡塞爾年譜》等文獻在內的《胡塞爾全集一一文獻編》(Hhusertiana-Dokumente)至此也已出版十多卷。
  • 鄧曉芒:胡塞爾現象學導引
    但儘管已翻譯了不少胡塞爾的著作,也有相當一批介紹和研究文章,但人們仍感到胡塞爾的思想難以把握。本文試圖以簡明扼要和清晰易懂的方式對胡塞爾現象學的內在線索從總體上作一個引導性的勾畫,略去了其思想發展階段等細節問題[1]。自古希臘以來,西方哲人們便力求探討認識論上的真理、絕對真理,儘量排除「意見」(doxa)。
  • 吳增定 | 胡塞爾現象學中的「本原」問題
    [1] 胡塞爾:《文章與講演(1911-1921)》,倪梁康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頁。[20] 關於胡塞爾《算術哲學》對於他後來的現象學的重要性,可參見:泰奧多·德布爾,《胡塞爾思想的發展》,李河譯,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64-74頁。[21] 胡塞爾:《邏輯研究》(第一卷),倪梁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頁。
  • 胡塞爾和海德格爾:從師徒關係到不歡而散
    不過胡塞爾這個人是非常正直的,尤其是他對於哲學的投入、獻身,把它當作科學甚至某種意義上當作宗教,這在哲學家裡頭也是非常突出的。所以他在思想方面可能有時不能很寬容地對待別人,當然也有別人的原因。到了30年代,納粹上臺,海德格爾當了弗萊堡大學的校長。胡塞爾在1928年退休時把海德格爾從馬堡大學召回來接任他的教席,任正教授,這應該是一個很不錯的師傳。
  • 哥德爾為什麼會對胡塞爾現象學產生興趣?
    例如,一些學者正在發掘哥德爾思想與胡塞爾現象學的關聯,哥德爾的著作中是否有受過胡塞爾影響的有案可查的證據。因為,哥德爾曾有一個值得稱道的「建立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規劃,哥德爾認為這個規劃的實施與胡塞爾的現象學有關。
  • 胡塞爾:心理學與現象學共冶一爐
    胡塞爾在1913年的《觀念》第一卷以及1917年的《現象學與心理學》講稿中雖仍然嚴格區分心理學與現象學,但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胡塞爾已經不再嚴格區分現象學與心理學。為了說明這項演變,對於「心理現象」概念進行闡釋是十分必要的。
  • 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與人工智慧關係芻議
    原文標題:《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與人工智慧關係芻議》作者:徐英瑾文章來源: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47(05),66-76 胡塞爾的意識哲學對於人工智慧的意義, 一向被學界嚴重低估。實際上, 胡塞爾的「現象學懸擱」方法雖貌似對一切自然主義的認知建模工作構成了威脅, 但依然能在某種變通的意義上對人工智慧構成啟發。
  • 對胡塞爾晚年轉向問題三種經典觀點的思考【上】
    [3] 利科:《胡塞爾與歷史的意義》,方向紅譯,載倪梁康主編:《面對事實本身:現象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第799—800頁。[4] 哈貝馬斯:《後形而上思想》,曹衛東、付德根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第78頁。[5] 德希達:《胡塞爾〈幾何學的起源〉引論》,方向紅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5頁。
  • 【中心論著】倪梁康 | 胡塞爾的「發生」概念與「發生現象學」構想
    V, 137)不過對於胡塞爾在這裡所說的「發生」的觀念,我們還需要做更為仔細的界定。通常的看法是胡塞爾在1920年前後、亦即大致在寫此信時才真正開始討論「發生現象學」的問題。因而耿寧的問題很可能在於了解:我是否有可能從最知悉胡塞爾發生現象學的人那裡學到了這門學說的真正涵義。事實上,在蘭德格雷貝的任教資格準備中已經涉及胡塞爾現象學中的發生學問題。當時胡塞爾的這些思考尚未計劃發表。只是因為蘭德格雷貝作為助手受胡塞爾委託要整理出版其「第二邏輯書」[6],如此才得以了解和熟悉胡塞爾在「發生現象學」方面的一再重複並有所修改的思考。
  • 當代學者為什麼言必稱胡塞爾和海德格爾?
    羅蒂在談到胡塞爾的工作的時候,曾經非常坦誠地講:「對於胡塞爾的工作在哲學上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不是很了解,不是很清楚。」像羅蒂這樣造詣的哲學家,對於現象學的一般的觀念、概念、方法,當然不是一無所知。他提出以上疑問的涵義是:現象學作為哲學,其意義需要更深入地思考。
  • 【未來思想】張任之 | 論胡塞爾現象學中自身意識的反思模式
    ⑨簡單來說,圖根特哈特對於胡塞爾的批評主要在於,在一種表象的視角下,與體驗b「同時」的體驗a對於這個體驗b的「內感知」是如何可以被視為自身意識的? 這裡的關節點在於兩個方面:一方面,胡塞爾這裡的「內感知」是不是一種主—客體關係意義上的「表象」?另一方面,胡塞爾這裡是否預設了x≠z,或者體驗a和體驗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