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日本幼兒園的小朋友自理能力特別好,甚至在一些人眼中堪稱是「變態」的生活技能,但是這恰恰能夠影響孩子一輩子,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1.自己的包自己整理
我們常常會在電視劇中看到,從上幼兒園的第一天起,小朋友們就要準備好各種各樣的包:書包、裝衣服的包、裝便當的包等等,而這些包都是要自己整理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而我們中國的家長們會覺得孩子還太小,收拾不利索,就直接包辦了,不給他們嘗試和獨立鍛鍊的機會,所以導致孩子就算是上了小學依然自理能力差。
2.自己的包自己拎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日本小朋友的包永遠都是自己拎著的,小小的個頭,背著書包拿著包包,走路都費勁但是依然自己拿著。即使是父母負責接送孩子上下學,也不會幫忙拎包,其實這是為了鍛鍊孩子的責任感和吃苦耐勞的能力,反觀我們國內,不僅幼兒園甚至小學放學後,背書包的都是家長。
3.自己穿脫衣服
日本小朋友上學時,進教學樓前會把自己的鞋子脫下來,換成白色的芭蕾舞鞋,等去了室外活動的時候再換回來。上課要穿的罩衣、運動衣也都是要自己穿脫的,老師是不會幫忙的,韋德就是鍛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國內幼兒園,有些小朋友可能還不太會穿脫衣服,還需要老師的幫忙,這反而會增加老師的工作量。
4.「裸保育」
想必這是日本獨有的也是最有名的,就是在冬天的時候,會讓孩子裸露身體來進行體育比賽和運動,這在中國人看來是無法接受的,簡直是太不人道了。但是這是為了培養孩子堅毅的品格、增強抵抗力和耐寒能力。
5.舉手過馬路、走過去後向司機鞠躬
由於小朋友的個子比較小,所以很難引起司機的注意,舉手的話可以讓司機注意到。過完馬路後,他們會向司機鞠躬致謝,感謝司機叔叔讓自己先過馬路。
6.大便訓練
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如廁訓練,小朋友在1歲半以後就會使用專門的坐便器來進行鍛鍊,幼兒園中還會有「大便先生」來為小朋友們講解關於大便的知識。這種做法不僅鍛鍊小朋友的自理能力,還加強了他們對身體構造的了解以及自身健康的關注。這方面的教育正是中國所缺失的。
7.感恩教育+禮儀訓練
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特別注重禮儀的國家,也是特別喜歡鞠躬的國家,不論是表示感謝還是道謝,都會以鞠躬這一形式來表達。他們從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有專門的訓練,比如在畢業典禮上,家長、老師、孩子都會穿戴整齊,認真參加,為孩子的內在修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可能每個國家的國情不一樣,不同的教育環境會生出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對孩子自理能力、內在品格上去都是有著相同的理念。
寶媽們,你們覺得日本幼兒園教育怎麼養呢?你們還有什麼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呢?歡迎大家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