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朋友和我說,她女兒四歲了,可是還不能自己穿衣服,甚至分不清衣服的反正面。每天早上女兒都懶洋洋地起床,然後等著媽媽過來伺候。
小孩子不會穿衣、穿襪,更別提系紐扣和鞋帶了。朋友為此會責罵她,可是每次女兒都一副「隨便你」的態度,考慮到上幼兒園快遲到了,最後寶媽還是會幫她穿好。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對待孩子有些嬌慣,只要孩子吃好、喝好、玩好,很少有父母會專門訓練娃的生活技能。
等到孩子入學之後能做的事情就更少了。父母會讓孩子專心學習,不用從事諸如洗碗、打掃房間的家務事,生怕分心。
這樣看短期內好像是為孩子節省了時間,實際上隱患卻是很大的。他們缺乏動手能力,尤其是對生活技能的掌握上,很多時候技能為零。
這也就可以理解了,為什麼有一些大學生上學還需要家長陪讀。
而反觀日本的教育,則和國內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從小就很注重對孩子生活技能的培養,不僅家庭如此,學校也是如此。
孩子被要求去從事一些事情,比如給自己打飯,準備書包,學習種植、養殖等等。
日本的小孩並不是唯成績至上的,他們認為一個人的生活技能同樣重要。這關係到孩子未來的發展,也關係到他今後的家庭幸福。
日本小學專門開設烹飪課與縫紉課
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日本小孩從幼兒園開始就很獨立了。他們需要自己整理好書包,戴上生活和學習必備品,並根據不同的活動內容而自己換衣服、換鞋。
中午吃飯的時候小朋友們是自己去配餐和回收餐盤的,並將廚房垃圾按種類分好。
讓大家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日本有專門的「大便先生」來教孩子們如廁的事宜。在幼兒園裡有「大便教室」,老師會扮成「大便先生」前來授課。
他不僅會帶領小朋友用黏土捏出各種各樣的便便,指導小朋友如廁習慣,還會講述大便與人體健康的關係。
比如通過觀察自己便便的顏色和形狀,來判斷哪種大便健康,哪種表示身體出現了問題,應該在飲食上注重哪些內容。
等到孩子們進入了小學,他們也會像其他國家的孩子一樣學習國語、算數、物理、體育、繪畫等課程,而除此之外還要學習家庭、生活和手工。
後面說的這三種課程並不是選修哦,而是和國語、計算重要程度相併列的必修課,是每個學生都必須要掌握的,會和其他課程一樣進行考核,絲毫來不得半點馬虎。
學生進入小學高年級之後,學校還會開設烹飪課和縫紉課,以此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
學校還要求孩子養殖一株植物或者蔬菜,就種在校園裡,這是他們觀察體驗課的重要內容,等到學期末會驗收成果。
所以日本的小孩子不僅身體素質好,生活技能也是很強的。
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在日本,小孩幾乎個個是「十項全能」,而在中國,有潛力拿「十項全能」稱號的只有寶媽。
在生活中父母可能會遇到一些擰巴的事情,比如寶寶在玩小推車的時候輪子被桌子腿卡住了。
有的父母會立刻上前幫孩子把小推車拉出來,這時寶寶不但不領情,還會鬧的更厲害,非要再把車子塞回去自己嘗試,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智慧的寶媽會引導孩子想盡各種辦法來解決問題,如對孩子說「寶寶,除了使勁拉,你看看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嗎?」孩子又鼓搗了半天,車子還是紋絲不動。
寶媽又接著說:「寶寶,你試著把小推車往後退幾步呢?看看能拉出來嗎?」
在媽媽的指導下,小推車一下子就出來了,孩子高興極了。
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我想孩子不會再生拉硬拽了,而是試試其他的方向和辦法。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是可以通過觀察來學習的。但對於生活技能的掌握,還需要有具體明確的訓練,而且是反覆訓練,直到孩子熟練掌握了為止。
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可能會貫穿孩子的整個童年時光,別急,別對孩子的失誤橫加指責。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這樣指導孩子
◆ 系攜帶
找來一些硬紙板,然後畫出鞋子的樣子並剪下來,教會孩子如何在這些洞洞間穿鞋帶、繫鞋帶。
◆ 做家務
分給孩子一株家裡的植物,比如水仙花或者綠蘿,告訴孩子那是他負責養育的植物,澆水、剪枝都要由孩子來完成,他也將收穫一份專屬的植物獎勵。
◆ 向孩子求助
鼓勵大孩子去照顧小孩子,並對大孩子的行為表示讚賞。他們將不僅學會如何照顧幼兒,還能更好地幫助家長。
家長的示範作用,會給孩子一個榜樣作用,讓他們開啟學習生活技能的大門。
適當的放手,會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關於做家務,關於做手工,孩子可能會萌發出更多的想法,父母要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
不嬌縱地育娃,會養成孩子獨立動手和思考的習慣,這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至關重要。
需知,我們今天所說的生活能力,並不僅僅是洗衣、做飯這樣的生存能力,更是一個人的心理社會能力。
關於心理社會能力世界衛生組織說:這是一個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各種需要和挑戰的能力;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並在與他人、社會和環境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適應和積極的行為的能力。
孩子一旦擁有了這項「超能力」,可以很好的處理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能適應社會而不輕易產生挫敗情緒,或者發生過激行為,這便是生活技能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