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扮「大便先生」教孩子如廁,為了訓練孩子生活技能,日本很拼

2020-12-16 孕育島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朋友和我說,她女兒四歲了,可是還不能自己穿衣服,甚至分不清衣服的反正面。每天早上女兒都懶洋洋地起床,然後等著媽媽過來伺候。

小孩子不會穿衣、穿襪,更別提系紐扣和鞋帶了。朋友為此會責罵她,可是每次女兒都一副「隨便你」的態度,考慮到上幼兒園快遲到了,最後寶媽還是會幫她穿好。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對待孩子有些嬌慣,只要孩子吃好、喝好、玩好,很少有父母會專門訓練娃的生活技能。

等到孩子入學之後能做的事情就更少了。父母會讓孩子專心學習,不用從事諸如洗碗、打掃房間的家務事,生怕分心。

這樣看短期內好像是為孩子節省了時間,實際上隱患卻是很大的。他們缺乏動手能力,尤其是對生活技能的掌握上,很多時候技能為零。

這也就可以理解了,為什麼有一些大學生上學還需要家長陪讀。

而反觀日本的教育,則和國內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從小就很注重對孩子生活技能的培養,不僅家庭如此,學校也是如此。

孩子被要求去從事一些事情,比如給自己打飯,準備書包,學習種植、養殖等等。

日本的小孩並不是唯成績至上的,他們認為一個人的生活技能同樣重要。這關係到孩子未來的發展,也關係到他今後的家庭幸福。

日本小學專門開設烹飪課與縫紉課

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日本小孩從幼兒園開始就很獨立了。他們需要自己整理好書包,戴上生活和學習必備品,並根據不同的活動內容而自己換衣服、換鞋。

中午吃飯的時候小朋友們是自己去配餐和回收餐盤的,並將廚房垃圾按種類分好。

讓大家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日本有專門的「大便先生」來教孩子們如廁的事宜。在幼兒園裡有「大便教室」,老師會扮成「大便先生」前來授課。

他不僅會帶領小朋友用黏土捏出各種各樣的便便,指導小朋友如廁習慣,還會講述大便與人體健康的關係。

比如通過觀察自己便便的顏色和形狀,來判斷哪種大便健康,哪種表示身體出現了問題,應該在飲食上注重哪些內容。

等到孩子們進入了小學,他們也會像其他國家的孩子一樣學習國語、算數、物理、體育、繪畫等課程,而除此之外還要學習家庭、生活和手工。

後面說的這三種課程並不是選修哦,而是和國語、計算重要程度相併列的必修課,是每個學生都必須要掌握的,會和其他課程一樣進行考核,絲毫來不得半點馬虎。

學生進入小學高年級之後,學校還會開設烹飪課和縫紉課,以此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

學校還要求孩子養殖一株植物或者蔬菜,就種在校園裡,這是他們觀察體驗課的重要內容,等到學期末會驗收成果。

所以日本的小孩子不僅身體素質好,生活技能也是很強的。

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在日本,小孩幾乎個個是「十項全能」,而在中國,有潛力拿「十項全能」稱號的只有寶媽。

在生活中父母可能會遇到一些擰巴的事情,比如寶寶在玩小推車的時候輪子被桌子腿卡住了。

有的父母會立刻上前幫孩子把小推車拉出來,這時寶寶不但不領情,還會鬧的更厲害,非要再把車子塞回去自己嘗試,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智慧的寶媽會引導孩子想盡各種辦法來解決問題,如對孩子說「寶寶,除了使勁拉,你看看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嗎?」孩子又鼓搗了半天,車子還是紋絲不動。

寶媽又接著說:「寶寶,你試著把小推車往後退幾步呢?看看能拉出來嗎?」

在媽媽的指導下,小推車一下子就出來了,孩子高興極了。

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我想孩子不會再生拉硬拽了,而是試試其他的方向和辦法。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是可以通過觀察來學習的。但對於生活技能的掌握,還需要有具體明確的訓練,而且是反覆訓練,直到孩子熟練掌握了為止。

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可能會貫穿孩子的整個童年時光,別急,別對孩子的失誤橫加指責。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這樣指導孩子

◆ 系攜帶

找來一些硬紙板,然後畫出鞋子的樣子並剪下來,教會孩子如何在這些洞洞間穿鞋帶、繫鞋帶。

◆ 做家務

分給孩子一株家裡的植物,比如水仙花或者綠蘿,告訴孩子那是他負責養育的植物,澆水、剪枝都要由孩子來完成,他也將收穫一份專屬的植物獎勵。

◆ 向孩子求助

鼓勵大孩子去照顧小孩子,並對大孩子的行為表示讚賞。他們將不僅學會如何照顧幼兒,還能更好地幫助家長。

家長的示範作用,會給孩子一個榜樣作用,讓他們開啟學習生活技能的大門。

適當的放手,會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關於做家務,關於做手工,孩子可能會萌發出更多的想法,父母要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

不嬌縱地育娃,會養成孩子獨立動手和思考的習慣,這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至關重要。

需知,我們今天所說的生活能力,並不僅僅是洗衣、做飯這樣的生存能力,更是一個人的心理社會能力。

關於心理社會能力世界衛生組織說:這是一個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各種需要和挑戰的能力;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並在與他人、社會和環境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適應和積極的行為的能力。

孩子一旦擁有了這項「超能力」,可以很好的處理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能適應社會而不輕易產生挫敗情緒,或者發生過激行為,這便是生活技能最大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日本幼兒園必學的7條生活技能,影響孩子一輩子,值得我們學習
    眾所周知,日本幼兒園的小朋友自理能力特別好,甚至在一些人眼中堪稱是「變態」的生活技能,但是這恰恰能夠影響孩子一輩子,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而我們中國的家長們會覺得孩子還太小,收拾不利索,就直接包辦了,不給他們嘗試和獨立鍛鍊的機會,所以導致孩子就算是上了小學依然自理能力差。
  • 各國幫孩子化解如廁尷尬
    編者的話:學校裡明明有廁所,但小到幼兒園的孩子,大到小學生,甚至初高中生寧可憋一天,也要等回家後再上。孩子們為何不願在學校上廁所?近日,「日本廁所研究所」找到了答案,自理能力差、廁所不衛生、沒有門被「圍觀」、害羞等都是阻礙孩子們在校上廁所的原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不少國家開動腦筋,幫孩子們解決如廁尷尬。
  • 孩子不願在幼兒園上廁所,可能是如廁訓練不到位,父母應該認真教
    老師聽完以後,跟小韓說:「不是幼兒園飲食或者管理有問題,是你家孩子不能自理,他從來不在幼兒園上廁所,這很有可能是如廁訓練不到位導致的,回家還是認真教孩子怎樣如廁吧。」 家長也常常會忽視這個問題,不會跟孩子強調自主如廁的重要性,也沒有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如果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上廁所,一回家就直奔廁所,那麼家長就應該注意一下,孩子是不是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如廁訓練或者關注孩子是不是有很大的壓力。
  • 孩子幾歲開始如廁訓練?錯誤訓練的危害?如何正確如廁訓練?
    ,今天咕媽給大家做一個「如廁訓練」總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發育節奏,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不是「拔苗助長」,而是順應寶寶的發展節奏做好引導。 1歲以內的孩子尿道及控制膀胱的肌肉、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不宜進行如廁訓練。如過早的訓練,對發育還未完善的肌肉和神經系統來說,會帶來不良影響,這種方式會讓指揮膀胱和肌肉的神經系統產生混亂。
  • 10個笑臉貼,一周順利學會坐馬桶,在訓練孩子如廁上慢就是快
    、順利掌握了如廁技能,一個月熟練如廁,所以我才能安心的告訴大家:寶寶學會如廁真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大費周章的去訓練,甚至延續從小把尿這個陋習。等到墨仔滿2歲的時候,我帶他去親戚家串門,無一例外都會說怎麼還給孩子穿尿不溼啊,你要教他坐馬桶。我媽堅持她的老一套,認為要從小把尿,把一把他就會尿了。我則非常納悶,不知道大家為什麼都這麼著急的要教孩子如廁,感覺如果自己孩子還沒有學會如廁是件「令人擔憂」的事情。
  • 10個笑臉貼,一周順利學會坐馬桶,在訓練孩子如廁上慢就是快
    終於有底氣寫這篇關於「如何訓練寶寶如廁」的文章了,因為我家墨仔在2歲5個月的時候,用了短短一周的時間快速、順利掌握了如廁技能,一個月熟練如廁,所以我才能安心的告訴大家:寶寶學會如廁真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大費周章的去訓練,甚至延續從小把尿這個陋習。沒有學不會如廁的寶寶,只有操之過急、杞人憂天的家長。
  • 如廁訓練做不好,小心孩子穿著紙尿褲上小學
    不過,在上幼兒園之前,我想先來靈魂一問:你家寶寶可以自主如廁嗎?可能很多家長會無比頭疼的說:我家寶寶上了幼兒園,還是穿著紙尿褲。這也因此有了幼兒園老師幫娃換紙尿褲的騷操作....如何進行如廁訓練做好了這些所有的準備,接下來就是正式給寶寶進行如廁訓練了。如廁訓練的第一步是:大便訓練。最開始,孩子肯定是不願意坐在小馬桶上排便的,家長可以給孩子做示範,再給孩子講講小馬桶如何使用。
  • 孩子入園有哪些必要準備?如廁訓練是第一要務,要多加訓練
    寶爸寶媽們不由得開始發愁,急忙抓緊時間帶寶寶們get入園的必備技能。沒想到在寶寶自主如廁上就栽了跟頭,開始焦急的翻閱各種育兒經,尋求解決方法。 自主如廁是寶寶入園需要訓練的第一要務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 指出: 「2歲左右才開始訓練的孩子只要1年的時間就可以獨立上廁所了。訓練完成的平均年齡為2歲半左右。」 想讓寶寶3歲入園的家長們,不能再懈怠了。
  • 幼兒園能否自主大小便關乎孩子羞恥心,如廁訓練可以這樣做
    回到家,小麗告訴孩子如果想尿尿要及時告訴老師。結果第二天開始,孩子雖然沒有像別的孩子一樣大哭大鬧,但是總是要求小便,最多的時候一天去了十多次廁所,跟孩子溝通,孩子卻說就是想去廁所。在大人看來,小孩子尿個褲子很正常,但是在幼兒園尿褲子卻給孩子帶來了很大心理壓力。大小便關乎孩子的羞恥心,在入園之前,一定要給孩子做好如廁訓練。
  • 如廁訓練的3個信號、6個方法,讓孩子告別紙尿褲並不是那麼難!
    「每次都尿到床上去,這哪是訓練孩子自主如廁,分明是訓練媽媽洗床單、洗褲子的本領嘛!」……在教孩子自主如廁的這條道路上,很多家長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很多家長以為訓練孩子自主如廁,只是為了讓孩子不穿紙尿褲,於是很多新手爸媽迫於家裡長輩的壓力,不得不對孩子進行過早的如廁訓練。
  • 9本關於屎尿屁的繪本,推薦給為孩子如廁訓練發愁的父母
    教孩子認識「屎尿屁」,進行如廁訓練,在教育中怎麼都繞不開。
  • 孩子在幼兒園不上廁所,媽媽看到娃脫下的褲子:後悔這樣教育孩子
    樂樂媽媽原本以為孩子只是不習慣在學校上廁所,為此,樂樂媽媽還經常提醒老師,不要讓樂樂在學校憋尿或者憋大便。過了一段時候,樂樂媽媽發現孩子回家後不再上大便,就知道他在幼兒園已經上了大便,樂樂媽媽還欣慰孩子適應了學校生活。
  • 生活習慣|兩歲還沒和尿布拜拜,如廁訓練不能急
    夏天的時候,我嘗試著給孩子進行過一次如廁訓練。頭兩天進行的非常順利,有尿意的時候,孩子會主動和我說,媽媽,我想尿尿。 兩天之後,孩子有點發燒,如廁訓練也就擱置了,再想起的時候,技能就慢慢退化了,天冷了索性就順其自然吧!今天,這篇就專門就如廁訓練寫一下自己的感受。
  • 【日式育兒譯本】日本寶寶的如廁訓練(內附中文及日文原版如廁訓練繪本推薦)
    《0~6歲孩子的管教百科》(《0~6才のしつけ百科》)一書,正是從家長在育兒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個一個實際問題入手,手把手的教給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小問題面前,我們所應秉持的態度與做法,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本育兒書籍,即使您是新手媽媽新手爸爸,即使您還沒有那麼多的育兒理論支撐,這本書都可以幫助您解決幾乎所有的育兒小麻煩,以及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並且細緻入微,一如日本人的個性一般
  • 寶寶如廁訓練幾歲開始最好?
    《希爾斯親密育兒》中說到:較晚接受訓練的寶寶比早早接受訓練的寶寶學的快。 有研究表明: 在18個月大之前就學習上廁所的孩子通常要到4歲之後才能完全掌握相關技能。
  • 如廁訓練與便秘的關係
    在他兩歲時開始對他進行如廁訓練,他很快就掌握了尿尿的技能,但對在小馬桶上大便卻很拒絕。就算他能坐在馬桶上也拒絕大便,有時還哭鬧和發脾氣。以前戴著尿不溼時是每天大便一次,現在每兩三天才便一次,大便又粗又硬,每次大便時也很痛苦,肚子疼也是常有的事。家長問孩子這是怎麼了?如廁訓練跟便秘有關係嗎?
  • 如何給孩子做如廁訓練?
    從出生開始,每個孩子就在學習掌控自己的身體。在普通孩子都已經普遍學會調控這些基本的身體功能的時候,孤獨症孩子可能在經歷一個更加艱難的時期。對他們而言,如廁訓練可能會演變成一個非同尋常的挑戰。>那麼,面對如廁困難時,我們該從哪裡著手開始訓練呢?
  • 晚上如何給寶寶進行如廁訓練,寶寶如廁訓練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
    寶爸寶媽們知道了如廁訓練的重要性及如何進行如廁訓練,那晚上睡覺怎麼辦,怎麼避免晚上畫地圖如何選擇適合寶寶的坐便器?如果要外出怎麼幫助寶寶如廁,如廁訓練都要注意什麼呢?帶著這些問題,請繼續往下看。夜間如廁準備:1、定時叫醒。入睡前先讓寶寶小便一次,然後定個鬧鐘,等凌晨1點或2點叫醒,再帶孩子尿一次。叫醒時間可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如果發現孩子睡前飲水太多,或者情緒特別興奮、身體特別疲憊,凌晨時不妨叫醒寶寶上一次廁所。2、隔尿墊。剛開始時難免夜裡會尿床,有了隔尿墊可以避免床單遭殃,也可避免夜裡為了更換床單而興師動眾。
  • 18-36個月養育篇:如廁訓練
    如廁訓練,最好是夏季,穿的少,夏天不容易感冒!最好給幼兒穿棉布的,厚一點的內褲,當孩子溼了,孩子是有感覺的!剛開始,需要老師,家長去引導一下,後期把主動權給孩子!在美國,3歲以後,大便以後,老師是不給擦屁股的,;在中國,一般都是4歲,老師教幼兒進行擦屁股練習!
  • 維護孩子尊嚴從如廁訓練做起
    在我們的兒童康復醫學科,孩子們每天在完成日常治療訓練以後便可以在病區的兒童遊戲區玩耍,看著孩子們肆意的奔跑,聽著孩子們悅耳的笑聲,那一刻真覺得我們的孩子就如普通孩子一般,沒有分別!但長時間仔細觀察後,就會發現有些孩子玩久了有了便意以後直接在邊邊角角的地方大小便,甚至有的孩子直接弄髒了褲子都沒有意識到,更沒有如廁的意識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