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緊扣主題,從一點切入,由小至大,由遠至近,由淺到深,由輕到重,逐層展開,直至揭示問題的本質,進而達到引誘對方就範的目的。
心理學家曾進行了一個著名的試驗:把一隻青蛙放到盛有沸水的鍋裡,它會在瞬間跳出。如果把它放到冷水的鍋裡,再慢慢加熱,等到它覺得忍受不了水的溫度決意跳出時,自己已經無法動彈了。
這個實驗的方法運用到說服別人的時候就是層層剝筍,步步緊逼。有的人為了讓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見,往往會在最開始的時候問一些看似跟主題無關的話,被問者也是非常不在意地回答,但到了最後,當被問者突然意識到問話者話裡有話的時候,他已經跟著對方的思路走了半天了,所以說,面對一時不好解決的問題,通過巧妙的問話由淺及深,層層遞進,最終便可以輕鬆解決問題。
有一天,孟子覺得齊宣王有些作為並不能與一個好國君相稱,於是對齊宣王說:「假如你有一個臣子把妻子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了,等他回來時,他的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
齊宣王不知道孟子的用意,於是非常乾脆地回答說:「和他絕交!」
孟子又問:「軍隊的將領不能帶領好軍隊,應該怎麼辦?」
齊宣王也覺得問題太簡單,於是以更加堅定的口氣回答:「撤掉他!」
孟子終於問道:「一個國家沒有治理好,又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這才明白了孟子的意思—國家治理不好,應該撤換國君。
說服別人是要講究技巧的,如果孟子一開始就提出第三個問題,齊王可能非但不會改,反而會加罪於他,這就有些得不償失。層層剖析,由淺入深不但可以在最開始隱藏自己的真實目的,還可以顧及對方的接受程度,慢慢地將對方「吃進」。
這種說服方法就像剝筍,筍子在成為竹子之前,有多層外皮包裹,剝筍時總得層層地剝開,才能剝到所需要的筍心。總之,恰當地運用層層剝筍術,可使我們的論證一步比一步深化,增強我們語言的說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