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日報記者 胡濤
見習記者 茹偉波 通訊員 張榮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開平市西北部,龍勝、馬岡、大沙三鎮交界處建有大沙河水庫,自1960年建成以來,在灌溉、防洪澇等多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水庫修建工作中,42條村、3021戶、12389人,離開原本的家園。其中,近6000人被安置到大沙河水庫附近,成為今日的大沙鎮居民。大沙鎮是開平市最邊遠的鄉鎮,由於地處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地,也是開平唯一一個被限制發展工業的鄉鎮。其中,黎雄村坐落在大沙河水庫上遊,在找準發展生態旅遊方向後,黎雄村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從默默無聞的水庫移民村一躍成為如今的「網紅村」。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更讓黎雄村上下深感振奮,大家紛紛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繼續走綠色發展道路,把黎雄村建設得越來越美好。
兩張照片看變化
一張照片裡,破落的瓦房隨處可見,夜晚一片孤寂;另一張照片裡,屋舍儼然,四處是嶄新的水泥路,沿庫風光美不勝收,村民的夜生活豐富多彩。這兩張照片講述的是黎雄村大塘面片區(大塘面村、聯新村、塘角村、南安村和龍安村)的變化。前一張是當地以前的畫面,後一張反映了村民現在的美好生活。
「從以前的『豬尿缸』,變成了現在的『不鏽鋼(缸)』。」在大塘面村出生的梁麗瑩對村裡的變化侃侃而談,她說村裡的人變得講文明講衛生了。有了碧道後,村裡像她這樣每天晨跑的人不在少數。
家住村口的謝婆婆腿腳不便,一雙眼睛卻「明亮如雪」。作為村裡的老一輩,她見證了大塘面村的變遷,雖然不能經常在村子走動,但家門口的黨建文化廣場、碧道、花田給她的晚年生活增加了不少樂趣。她說:「在家門口就能看見別人跳舞,現在村子變漂亮了,住起來也舒服不少。」
據介紹,在開平市委、市政府支持下,黎雄村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以「三清三拆三整治」為契機,大力加強人居環境整治,打造旅遊景點及配套設施。爭取上級支持整合資源打造大塘面美麗鄉村,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硬底化改造1萬多平方米,建設村道1000多米,建設旅遊公廁1間、農家書屋1間、村級衛生站1間,修建擋土牆及護欄,安裝路燈、巷燈等基礎設施。同時,打造出碧道、黨建廣場、舞臺等多個「網紅」打卡點。
大塘面村民小組組長黎國良說:「我們村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居民的幸福感得到了提升。」
「以前村子裡的路連鄉村小道都算不上,(下雨時)路上都是泥漿。」該村秋仔哥私房菜老闆李彩環表示,家鄉的變化讓她和丈夫看到了發展的機遇。
村民實實在在受益
「廣東美麗鄉村特色村」「廣東省水庫移民安居工程示範村」「江門市生態文明示範單位」「江門市十大網紅打卡地」「開平市鄉村旅遊示範村」「開平市十大最美文明村」……通過走旅遊拉動鄉村振興的路子,黎雄村生態環境優勢凸顯,在收穫了一系列榮譽的同時,也吸引了眾多遊人慕名而來。
以大塘面村為例,據了解,每年春天,該村平均每天有5000—6000人次到村裡看油菜花,人流量最多的時候,可達到1.8萬人次,整個花期總計有20萬人次的遊客。此外,如「大沙鎮農業嘉年華」「稻穗音樂節」等活動也帶來不少客流。
有人就有商機。今年4月,秋仔哥私房菜、「農家菜」及和興飲食農家小菜3家餐館先後在大塘面村落地生根。李彩環說:「一開始沒想過開餐館,但是經常有人過來問哪裡有地方吃飯,後來慢慢動了開店的心思。」她表示,政府正在大力支持村子發展旅遊,她看好村子的長遠發展,所以下定決心與丈夫一塊辭工回家開店。
據大塘面村3家餐館的經營者介紹,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他們幾乎每天都要做到「踢曬腳」(忙不過來),早上6點多就開始忙碌,一直忙到深夜才能結束一天的營業。和興飲食農家小菜經營者陳女士表示:「忙的時候,連隔壁鄰居的門口也擺滿我們的桌子。」
記者了解到,除經營餐飲外,有的餐館還兼營魚乾、洛神花酒等特產或蘿蔔牛腩等小吃,所得額外收入一個假期能達到1000多元,同時,有兩家餐館的老闆受到啟發,一個準備將自家樓房改建成民宿,另一個打算利用宅基地再建一間樓房專營民宿。
大塘面村的發展已經呈現出很大的活力。從原來的年集體收入不足3萬元增加到目前的10多萬元,村民每年僅憑地租就有近3萬元的固定收入,加上平時售賣特產,掙錢更加容易了。
「周末的時候,村裡上了年紀的人會到廣場旁邊的榕樹邊上擺攤賣涼茶藥草。」黎國良說,村子的變化帶來了很多商機,他們最近在黨建廣場附近建立了一個集市,專門銷售村子的特產,一方面可以豐富村子的旅遊體驗,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此外,他們還準備在村道兩邊種上美麗的花花草草。
據介紹,在規劃藍圖中,通過建設大塘面村鄉村旅遊示範點,將以點帶面輻射到大塘面片區乃至整個黎雄村發展。記者從黎雄村委會獲悉,在規劃大塘面片區發展之初,政府部門投入將近300萬元建設生活汙水處理系統,為該片區未來發展留出充足空間。
「要想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一定要讓他們實實在在受益。」黎雄村駐村第一書記梁日榮說。
梁日榮表示,接下來將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繼續探索更多「兩山」理念的實踐方式,將生態效益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
【來源:江門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