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孔子不僅不同於後世弱不禁風的文士,而且是一位大智大勇、文武雙全的勇士,他身為一個孔武有力、身高一米九腰圍三尺的大塊頭,有勇力卻不以勇力聞,周遊列國,經受顛沛流離之苦,踐行著他以德服人的理想。」
關於孔子的「武力值」,網上有不少這方面的文章,出於譁眾取寵的目的,都起了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標題,什麼「孔子竟然會武功,還是個高手」、「孔子不但學富五車,而且武功高強」等等,但多是些戲謔之文,充斥著虛妄和臆想。
今天我們從一個比較嚴肅、客觀的角度,來交流下這個問題,歡迎參與討論。
顧頡剛在《武士與文士之蛻化》一文中說,古代只有武士,至孔子歿後才逐漸有文士的興起。
西周時的大學,幾乎就等同於軍事訓練的場所,將教師尊稱為「夫子」,源起於古代的大學教師大都是由「千夫長」「百夫長」這些軍官擔任的。
春秋時期,士正處於所謂「文武兼包」的階段,作為士階層的一員,孔子能文能武,絕不同於後世弱不禁風的文士,這一點基本是確定無疑的了。
根據相關典籍記載,孔子身材高大(身高超過一米九),體態雄偉(腰圍近一米),上身長下身短,長得雖說不夠漂亮,但孔武有力。
孔子自己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也許正是這些「鄙事」,不僅磨練了他的意志,也強健了他的體魄。
周代的官學,要求學生掌握六種基本技能:禮、樂、射、御、書、數,合稱「六藝」。
其中與武事相關的有兩項:射和御,也就是射箭和駕車。
在六項技能中,禮無疑是孔子的最強項,他是當時最負盛名的博文知禮的專家,但於射和御,也很精通。
《論語.子罕》記載,有人認為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大概是說他博而不精的意思。孔子回應說,我以什麼為專長呢?是射箭麼?是駕車麼?還是駕車吧。
射和御在六藝中被認為是比較低級的技能,御比射猶低。孔子這個回答雖說是自嘲之語,但也說明他雖然是禮學大師,但對於射、御也頗為精通。
《禮記.射義》裡還有一則關於孔子射藝的記載:「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
可見孔子的射藝很精湛。
當然,周代的「射」,並不能說是完全的軍事訓練,周代雖然說尚武,但也都「文之以禮樂」,射和御,從本質上也是從屬於「禮」的,是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即使孔子精通射、御,也不能就此認為他「武功高強」。
但孔子身體特別強壯,則是不爭的事實。
《呂氏春秋.慎大》上說:「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這裡的「關」,是城門後用一根巨大橫木做成的門閂,孔子的力氣雖說比不上他的父親孔紇(《左傳》上說他在一次戰鬥中,雙手託住了正在下落的城門,讓關在裡面的自己人能撤出來),但也不是一般的大力氣了。
《淮南子.主術訓》上說描述的孔子更厲害,說他「勇服於孟賁,足躡郊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
孟賁是古代著名的勇士,傳說他在水中不怕蛟龍,在陸上不懼猛虎,力氣大到能「生拔牛角」,而孔子比他還要「勇」一些。
這個,雖然說為了體現孔子之勇,用了些誇張的手法,但確實有點過了。
「力招城關」還是說孔子舉城門閂的事,前面我們說過。
我們要注意的是「足躡郊菟」,是說孔子能追上野兔,這個可能性還是很大的,說明孔子除了力氣大,還很機警,反應快,爆發力強。
綜上所述,孔子不僅不同於後世弱不禁風的文士,還是一位大智大勇、文武雙全的勇士,他身為一個孔武有力、身高一米九腰圍三尺的大塊頭,有勇力卻不以勇力聞,周遊列國,經受顛沛流離之苦,踐行著他以德服人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