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榮強
我從事演講口才培訓10多年,一直以讓學員達到「即興、當眾、脫稿演講」為訓練目標。所謂即興演講,就是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發表演講。
我在訓練課堂上,經常讓學員們各自在小卡片上寫一個詞或一句話,然後合在一起作為演講題目,讓大家輪流隨機抽取,即興發表一分鐘或兩分鐘演講。
把即興演講當做目標之一,一則為了加大訓練難度,二則滿足日常生活之需要——因為生活中很多時候是沒有時間做準備的。
當然,也有許多時候是可以有時間準備。但是,如何做準備呢?如果方法不得當,雖然有準備,還是不能在現場有很好的發揮,那說明準備得還是不夠充分。
其實,有許多人以為準備演講,就是把演講稿寫好,或者請人把PPT製作好,這就萬事具備,可以放心睡覺,這實在大錯特錯。
如果我們的準備不夠充分,演講內容不夠精彩、邏輯非常混亂、重點層次不清晰,那麼聽眾的反應將是困惑、厭倦,甚至不耐煩。而當演講者自己發覺其中任何一種反應時,都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緊張和焦慮,嚴重打擊你的自信心、表現力和說服力。
《魏斯曼演講聖經·臻於完美的演講》一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演講內容準備七步法》,告訴我們如何做好準備,其中有許多有價值的建議,我結合自己的經驗,給大家簡要解讀一下。
第一步,建立演講框架
這是我演講訓練的第一課。我總是告誡學生,沒有框架就不要開口,因為這樣會將聽眾帶入迷宮之中,而自己也陷入泥潭,無法行走。
簡短的一兩分鐘發言可以沒有框架,但是長篇的演講必須有明晰的框架。當然,一兩分鐘的演講很多時候也是需要框架的。
我給學生提供的框架工具就是鑽石法則。一顆鑽石構成一個意群,成為一個結構化的單元,像一座高層住宅樓的一套房屋;而多顆鑽石則像多套住房,組成了一座大樓。
第二步,用頭腦風暴考慮一切可能
框架是理性的,接著還要發揮感性的作用——展開聯想、想像、思考、推敲等探索。要圍繞著一個話題,展開一場頭腦風暴,把自己大腦中與話題相關的要點、素材、感受、經驗、故事,等等內容統統激活,同時也要查找各種相關資料,以求豐富、準確,並且通過閱讀資料而獲得靈感。
第三步,確立你的羅馬石柱
羅馬石柱是魏斯曼創造的一個獨特概念。古羅馬時代,演說家們在大廣場上演講,經常是滔滔不絕地講上幾個小時。那個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演說家們怎麼記住講話內容呢?他們利用石柱作為提示,演講時在廣場上走去,走到某一根石柱前停下,深入地展開某個特定的主題。
每根石柱代表了一個演講主題中一組次要或相關觀點的要點。
當然,我們現代社會有了紙張,有了電腦,可以不再需要利用石柱來提示,但是,我們仍然需要那些石柱所相對應的演講者關於一個論題的相關要點。
這就是我特別強調的歸納概括!你必須對自己針對每個「立題」給出自己的答案,而且是概括性的多個要點。
在此我要特別提示,由於魏斯曼並沒有領悟到我所傳授的「立題」這個核心工具概念,所以他只是指出要找到「羅馬石柱」,但是,他並沒有明確指出這個「羅馬石柱」其實應當歸屬於「立題」。
第四步,用敘述結構安排邏輯順序
這一步是相當於把一群學生召集到操場之後,要進行整隊集合。畢竟,學生站到了面前,但還是散亂的,沒有秩序的。接著,我們就要將他們按照性別與身高進行排列組合。
演講也要這樣做,必須把腦海裡面的信息整理成線性結構。
日本作家外山滋比古在講到寫作時,有一個特別形象的比喻。他說:「腦海裡面的思緒是立體狀的,而寫作必須是線性的,一句話一句話地寫出來。」
這句話地演講而言,也是完全適用的——話必須一句一句地說,因此,就必須分先後順序。
魏斯曼講到了時間順序和數字順序,但這顯然是不夠的。我所傳授的「空、雨、傘法」「四聖諦法」「六頂帽子法」「辯證法」「胡適法」「ORID焦點呈現法」等等,都是非常經典而實用的敘述邏輯結構。
第五步,運用PPT輔助形象視覺
這個我不多說。確實,現在很多商務演講,都需要做一個漂亮的PPT。但是,大家記住,漂亮不僅是形式上的花哨,而是要讓他成為你演講的有力支撐。
第六步,所有權,不要推卸責任
這個步驟其實不算是步驟。這個責任應當是從頭到尾貫串其中的。演講者可以找人尋找資料,可以與人一起討論,也可以讓人幫助製作PPT,但是,絕對不可以到了演講開場前才打開PPT看兩眼就上場,除非你是天才!
第七步,大聲試講,以正確的方法進行練習
大聲試講,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為看稿子與大聲講出來,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看稿子,你只是視覺體驗加了心理判斷,但是,當你大聲講出來,尤其面前還有一群聽眾,那完全是全新的體驗。
我的一些學生,經常拿著參加比賽或者工作上的PPT來我課堂上演練,就是要想提前找找真實場景中感覺。
以上七個步驟,如果你能夠在有時間的情況下做好準備。有了幾次成功的體驗之後,對於即興當眾脫稿演講,也就能夠很好地駕馭了,就會變得不再焦慮和緊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