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時加陳皮更有味,銀壺銅壺煮茶口感好?這些煮茶誤區你還犯嗎

2020-12-19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煮茶的歷史,很源遠。

所謂的「煮」,是將茶入水烹煮而飲。

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燉煮,是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

而唐朝後,隨著制茶工藝的發展,逐漸流行煮幹茶。

唐宋時代流行的煮茶,和今天的做法又不太一樣。當時的做法是先將茶葉碾碎,製成茶團,喝茶時把茶搗碎,加入系列的蔥、姜、桔子皮、棗、鹽等調料一起煎煮。

當然,還有另外的一種方式,先將茶葉碾成碎末,衝入開水將茶調勻成糊狀喝下,稱之為「吃茶」。

明代開始,朱重八「廢團茶,盛散茶」。

自明清兩代開始,泡茶清飲才開始正式盛行。

直至當代,簡單的泡一杯茶喝,仍舊是主流的喝茶做法。

而煮茶,是衝泡方式的一種補充。

現代生活裡提煮茶,更多是對飲茶氛圍和煮茶形式的享受。

七月盛夏,坐在空調房裡,煮一壺甘香的老茶。

既能享受悠閒的午後時光,還能祛溼防「空調病」,愜意又舒坦。

那煮好一壺茶,要注意留意哪些問題呢?

下面提的煮茶誤區,不妨及時多規避。

《2》

誤區一,一次性煮茶越多越好?

大可不必。

煮一壺茶,煮茶數量的多少,首先要按具體的情況定。

比如,煮茶壺的容量大小。

如果茶壺本身的容量比較小巧,那麼煮茶時就不宜一次性貪多。

要是注水太滿,煮茶的時候容易溢出來。

從穩妥起見,用壺煮茶,要注意注水線不能超過壺嘴的位置。

若不然等壺內的茶水燒沸後,滾燙的熱茶會溢出在電陶爐的加熱板上,很不安全。

另外,還會讓原本收拾得清爽的茶桌變得亂糟糟,沾滿了茶漬,顯得不衛生。

其次,煮茶還要按實際喝茶的需要考慮。

現代生活裡煮茶喝,本身是件雅致的事情。

當一個人喝茶時狀態是悠閒的,在這種氛圍下喝茶,對茶湯的消耗速度慢。

若是一壺茶直接煮太多。煮開一壺茶,數量足足有600-700ml。

那面對著這滿滿的一大壺茶,不停的往肚裡灌茶水,那就成牛飲了。自己一人肯定是喝不完。

最後,夏天天氣熱,一次性煮太多茶喝不完會浪費。

七月裡,氣溫高,溼度大,天氣潮溼又悶熱。

值此時,食物放太久,容易變餿變味。

所以煮茶時,切忌從早上煮開一壺茶後,直接放一天慢慢喝。

從煮茶的效果起見,最好是煮多少,喝多少。

等一壺茶湯喝畢,再另外添水,再接著煮下一道茶湯。

以常見的三兩好友喝茶為例,煮一壺茶,注水量在300-400ml的情況下,已經足矣。

投茶時,考慮到茶湯濃淡適中的問題,投白茶幹茶2-2.5克進去煮,更為適宜。

《3》

誤區二,煮老白茶加陳皮、紅棗和甘草,更有味道?

實際上,好茶清飲為宜。

喝茶,喝的是茶本身的味道。

從這點立場看,喝一款內質豐富、年份真實的老白茶,煮茶時沒有必要額外添加。

因為好茶本身的滋味,已經足夠精彩。

再另外添入佐料,則會顯得畫蛇添足。

紅棗、陳皮、甘草的味道,會掩蓋住好茶本身的清爽、輕盈、清甜質感。

此外,好的老白茶在煮茶的時候,不需要添加紅棗陳皮增加味道。

通常情況只有品質普通、質量不高的茶,才需要在煮茶時「搬救兵」。

這樣一來,在平常茶湯的滋味時,就不好分辨出好和壞了。

像是一滴水,混入到江河大海裡,不好再將其分辨。

像是混進了大合奏裡的南郭先生,他不擅吹奏的缺點,得到了掩飾。

品質不好的老白茶,原本上茶香寡淡,滋味淡薄。

但加入了紅棗同煮,也能煮出棗香四溢的效果,會帶來不少的欺騙性。

從檢驗白茶品質優劣的需求看,清飲為佳。

從喝茶品嘗的真實體驗看,原原本本的喝一泡好茶的滋味,效果更出色!

如果只是想喝一點有味道的湯水,那直接煮一壺養生的紅棗枸杞水,不就行了嘛。

煮茶喝茶,茶的味道才是主角。

添加太多調料,喧賓奪主,實在是不合適!

《4》

誤區三,銀壺、銅壺煮茶效果更好?

實際上不是。

所有金屬材質的壺,不論是鐵壺,銅壺,還是價格比較貴一些的銀壺,統統不推薦直接煮茶。

因為金屬材質,本身的性質不夠穩定。

而在直接煮茶時,茶湯容易與金屬發生反應。

表現在煮出來的茶湯裡,則是湯色變了,茶湯顏色容易發暗。

其次,當鐵壺、銅壺等頻繁用於煮茶後,內部容易鏽蝕,平時養護起來比較麻煩。

鐵壺容易發生鏽蝕,而銅壺容易產生銅綠。

在高溫的煮茶下,這些鏽蝕物、內壁附著的茶垢等,容易脫落出來。

再然後,混入到茶湯當中,影響茶湯的清澈、透亮程度。

最後,金屬材質的壺並不透明。

煮茶的時候,壺內的茶湯是否煮得過濃,煮茶的底部是否有雜質沉澱,統統不好直接的觀察到壺內的變化。

而清洗的時候,也不能直接發現內壁的鏽蝕和茶垢。

要達到徹底洗淨的效果,難度比較大。

從多方面的條件看,金屬材質的各種壺,不推薦直接煮茶。

基於煮茶的實用性而言,玻璃材質的壺,煮茶效果更適宜!

雅致範的,風雅的煮一壺茶,用玻璃壺、粗陶壺等,更能為茶湯的風味增益!

《5》

誤區四,老白茶用煮的方式,棗香更濃鬱?

非也。

棗香的濃鬱程度,和白茶的本身積累有關。

不是所有的老白茶,都能具備棗香。

唯有壓餅過後的老白茶餅,才有陳化出棗香的概率。

通常情況下,壽眉這類帶明顯茶梗和舒展葉片的,內部含有較豐富的可溶性糖和果膠物質的白茶,更能陳化出棗香。

老白茶餅裡面,棗香的濃鬱與否,和它的產區環境有關(決定先天內質積累)、和加工工藝有關(精湛的工藝才能保留下更充足的內質)、和後期的倉儲情況有關(儲存到位,才能保障白茶的良好轉化不變質)等等。

至於衝泡或煮茶的方式選擇,不會直接影響老白茶的棗香表現力。

最後,再從茶香釋放的層面看。

煮茶法,壺內的水溫處於不斷升高,或者是保持沸騰高溫的狀態。

在高溫的狀態下,能促進茶葉內部的香氣物質釋放。

坐在室內,煮開一壺棗香明顯的老白茶,那藉助熱力的擴散,滿屋子的甘美棗香分外悠揚。

但在實際的喝茶品嘗時,從煮出來的茶湯內,感受到的棗香表現不夠細膩。

相比下,蓋碗泡茶則不同。

標準器型的白瓷蓋碗,投茶5克,注入沸水100-110ml,快速完成衝泡。

從快出水的要求看,整個泡茶時間以控制在7-8秒內為宜。

迅疾出湯完畢後,趁著蓋碗內的溫度未散,揭蓋聞香。

這會兒,杯蓋上的高揚茶香,表現得分外明顯。

老白茶內常見的藥香、陳香、粽葉香等香型,一覽無遺。

而如果是比較優質的老壽眉餅,細膩清晰的棗香,也能夠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

蓋碗泡茶,利於全方位的聞香。

但煮茶法,高溫有利茶香的釋放,但不能直觀嗅聞到茶香的細膩變化。

可以說,泡茶和煮茶之間,各有所長。

但就茶香的釋放而言,煮茶並不能讓老白茶的棗香表現更濃鬱!

《6》

七月中,蟬聲聒噪。

搖一把宮扇,帶來徐徐微風。

聯想到古人的煮茶圖,要一手持著蒲扇,對著風爐烹茶。

一旁有炭莒,火著,水方,杯杯盞盞。

好在,現在步入了現代,煮茶不必再用炭火。

直接用方便的電陶爐加熱,省心省力。

古往今來,煮茶都是一件風雅逸事。

煮成一壺茶,不難。

煮好一壺茶,要有技巧。

順利的煮出老白茶的絕妙滋味,要規避錯誤的方法。

告別錯的,才能和對的相遇!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冬日煮老白茶,玻璃壺是首選,銀壺、鐵壺、銅壺,請慎重考慮!
    其次,鐵壺、銅壺等,在頻繁的用來煮茶後,還會增加內壁鏽蝕的風險。在高溫的煮茶的條件下,這部分鏽蝕物、茶垢沉澱等,還容易脫落出來。從而,混入到茶湯裡。煮出來的茶湯,再倒出來觀察時,湯色就沒那麼清透了,甚至於還會有沉澱。
  • 銅壺、鐵壺、銀壺、玻璃壺,哪種茶具最適合煮老白茶?
    為了提升煮茶時的高級感,茶友們想知道,除了玻璃壺,銅壺、鐵壺、銀壺能煮茶嗎?喝一杯茶,別急哈,下文有答案。《2》鐵壺、銅壺、銀壺能用來煮茶嗎?(有待商榷)(3)鐵壺能釋放微量鐵離子又能吸附水中的氯離子,鐵壺煮出來的水和山泉水有異曲同工之效。(既然鐵壺這麼好,又何必大費周章尋找山泉水呢?)
  • 冬天適合煮什麼茶?看了就會操作的實用「煮茶攻略」
    煮茶前的準備 1、容器 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煮茶工具,常用的有玻璃壺、陶壺、銅壺、銀壺等。我們推薦使用玻璃壺來煮茶。 首先,玻璃壺平價好用。其次,玻璃壺也方便觀察欣賞湯色的變化,有利於判斷出湯時間,從而更好的保證茶湯口感。 對煮茶的新手朋友特別友好。
  • 茶語書院 | 冬天適合煮什麼茶?看了就會操作的實用「煮茶攻略」
    煮茶前準備 # 容器 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煮茶工具,常用的有玻璃壺、陶壺、銅壺、銀壺等。我們推薦使用玻璃壺來煮茶。首先,玻璃壺平價好用。
  • 煮茶,你還需要準備什麼?
    煮茶的步驟並不繁瑣,用具也相對簡單,但是要選好料,掌握好時間,尤其用什麼茶葉,是最有講究的。 茶葉一般包起來煮比較好,因為倒茶的時候不容易堵住出水口,並且煮出的茶湯也不會渾濁,很清亮。 另外煮完茶後,直接撈出茶包袋,更方便清潔。
  • 說茶|老白茶煮著好喝,你真會煮嗎?
    容器 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煮茶工具,常用的有玻璃壺、陶壺、紫砂壺、銀壺等。我們推薦使用玻璃壺來煮茶。首先,玻璃壺平價好用。其次,玻璃壺也方便觀察欣賞湯色的變化,有利於判斷出湯時間,從而更好的保證茶湯口感。對煮茶的新手朋友特別友好。
  • 如何才能煮出讓人滿意的白茶?從原料挑選到煮茶過程,請這麼做!
    煮茶,幾乎成了全民狂歡盛宴,黑茶、紅茶、白茶、普洱茶、武夷巖茶,但凡上了年份的茶,都會被求知慾強烈的茶友投入壺中,大火烹煮,文火慢煮,加紅棗、加陳皮、加花茶,加……十八式煮茶法,就此出現。這類大雜燴似的煮茶,還是不推薦給各位,單純煮一壺茶,更好。
  • 煮茶時,什麼樣的老白茶,才提倡和陳皮、紅棗一起煮?
    提到冬天,紅泥小火爐代表的是溫暖,更代表著煮茶的風雅畫面。不過,近些年提到煮茶,不少茶友會想到,要往裡邊添紅棗、陳皮、甘草……到底,是什麼樣的老白茶,才提倡和陳皮一起煮呢?這問題,留待下文揭曉。從煮白茶的角度看,好茶不提倡加料同煮。只有劣茶,內質單薄的茶,才需要藉助紅棗和陳皮,來增加滋味。那到底白茶裡邊,什麼樣的老白茶,才提倡在煮茶時與陳皮、甘草、紅棗等為伍呢?《3》其一,產區不好的茶。
  • 煮老白茶,煮黑茶,煮紅茶,煮茶的說法這麼多,那茶都適合煮嗎?
    首先是苦澀物質不能含量太高,容易導致煮出來的茶湯味苦。再則茶葉的內質要豐富,煮出來的茶湯才能清甜柔順。最後,要選擇耐煮的茶,能經得起持續高溫的煮茶考驗。從這些前提而言,適宜煮茶的茶葉,往往要有一定年份,或者是發酵程度較高,滋味要甘醇。
  • 煮茶時,注意到這三個細節,你的茶會好喝十倍!
    冬天,因為天氣太冷了,很多人都會選擇煮茶,省事又溫暖。不過,煮茶跟泡茶一樣,都是有講究的。如果茶友在冬天煮茶時,注意到這三個細節,你的茶會好喝十倍!先煮水,等水溫上升了,水面上開始出現大量氣泡的時候,往壺裡放入茶葉,再一起煮幾分鐘。這樣煮茶,茶湯會沒那麼濃、那麼苦,喝起來美味多了。冬天適合煮茶,但是大家在煮茶時可注意到投茶時間這一個小細節,先把水煮沸了,再投茶葉,你的茶會好喝十倍哦!
  • 煮茶課堂:老白茶煮著喝,適合加紅棗、枸杞、陳皮嗎?
    一派觀點認為,加料同煮,會影響白茶純正的茶香、茶味。另一派觀點則認為,煮茶加點紅棗枸杞,更為養生,同時喝著更有味。不知茶友們,站的是哪一派的觀點呢?下面一起來聊聊。陳皮:性味溫,根據《本草匯言》記載,味辛善散,故能開氣;胃苦開洩,故能行痰;其氣溫平,善於通達。有止嘔、止咳,健脾和胃功效。可見,紅棗、枸杞、陳皮,都是很好的養生食材,性味與老白茶並無衝突,可以將其煮著喝。
  • 寒冬煮茶,為什麼不建議老白茶與陳皮同煮?
    還需要一些點綴,加上一縷茶香的陪襯。先煮一壺水,陽光投射在玻璃壺上,反射出難以直視的亮光,在牆壁上便有一小塊白色的光斑,整個房間生出別致的趣味。水燒沸後,投入撬好的老壽眉餅,稍微沸煮,整塊的茶餅四下散開,帶著溫柔茶香的水汽,從壺口緩緩升起,滿室生香。
  • 歲暮天寒,宜煮茶,簡單幾招,教你煮出一壺好喝的白茶!
    並且,由於玻璃的導熱性能出色,所以用作煮茶時,可以更為節能高效。 再加上,細膩光潔的玻璃,透明坦蕩,方便清洗,不容易茶漬。 如果是剛開始喝茶,煮茶沒有足夠經驗的新手,更建議入手玻璃壺煮茶。
  • 夏天煮白茶,要用開水煮茶好,還是用冷水煮茶比較好?
    一壺水在三沸過後就要變老了,要及時加茶。《茶經》裡提,「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許明然在《茶疏》裡敘述,「水一入銚,便須急煮。候有松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後,水有微濤,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呈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
  • 都說冬季宜煮茶,煮茶的小技巧你知道嗎?
    說起來也很奇特,人們為了方便,找到了更簡潔的泡茶方式,而為了追求口感,又回頭把前人的『煮茶法』翻了出來,只不過已經沒有過去那麼複雜,僅僅只是茶葉,或是加上一些少量的檀木屑等,以增添香氣與口感。但事實證明,煮茶的確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等待時,暖暖的茶香飄滿整個房間,品飲時,溫暖的茶杯捧在手心,身暖心更暖。
  • 選什麼壺,煮老白茶,更合適?
    大樊相信茶友們手裡或多或少的已經存了一些老白茶,也聽商家或者朋友常說,老白茶拿去煮,但是如何煮,選什麼壺來煮,卻是一個疑問號。大樊分兩個章節,詳細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煮茶經驗,一是如何選壺,二是如何煮茶。一款好的老白茶,其實蓋碗衝泡就是很好喝的,而且很有層次感,遞進感,享受每一泡帶來的愉悅心情。
  • 煮茶PK蒸茶,你更喜歡哪個?
    私以為煮茶、抑或蒸茶是件風雅之事。但凡有情趣、有意思的事,總有那麼一些人樂意去嘗試的。在世人眼中,拿個大茶缸子泡上滿滿一杯茶就喝上一天,或者乾脆就買點茶包用馬克杯衝下水當飲茶了,總有那麼點俗氣、老土、不講究之感。反言之,清晨起來,打一套太極,煮/蒸一壺茶。
  • 冬天適合煮什麼茶?看了就會操作的實用「煮茶攻略」→
    煮茶前的準備容器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煮茶工具,常用的有玻璃壺、陶壺、銅壺、銀壺等。我們推薦使用玻璃壺來煮茶。首先,玻璃壺平價好用;其次,玻璃壺也方便觀察欣賞湯色的變化,有利於判斷出湯時間,從而更好地保證茶湯口感。對煮茶的新手朋友特別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