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煮茶的歷史,很源遠。
所謂的「煮」,是將茶入水烹煮而飲。
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燉煮,是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
而唐朝後,隨著制茶工藝的發展,逐漸流行煮幹茶。
唐宋時代流行的煮茶,和今天的做法又不太一樣。當時的做法是先將茶葉碾碎,製成茶團,喝茶時把茶搗碎,加入系列的蔥、姜、桔子皮、棗、鹽等調料一起煎煮。
當然,還有另外的一種方式,先將茶葉碾成碎末,衝入開水將茶調勻成糊狀喝下,稱之為「吃茶」。
明代開始,朱重八「廢團茶,盛散茶」。
自明清兩代開始,泡茶清飲才開始正式盛行。
直至當代,簡單的泡一杯茶喝,仍舊是主流的喝茶做法。
而煮茶,是衝泡方式的一種補充。
現代生活裡提煮茶,更多是對飲茶氛圍和煮茶形式的享受。
七月盛夏,坐在空調房裡,煮一壺甘香的老茶。
既能享受悠閒的午後時光,還能祛溼防「空調病」,愜意又舒坦。
那煮好一壺茶,要注意留意哪些問題呢?
下面提的煮茶誤區,不妨及時多規避。
《2》
誤區一,一次性煮茶越多越好?
大可不必。
煮一壺茶,煮茶數量的多少,首先要按具體的情況定。
比如,煮茶壺的容量大小。
如果茶壺本身的容量比較小巧,那麼煮茶時就不宜一次性貪多。
要是注水太滿,煮茶的時候容易溢出來。
從穩妥起見,用壺煮茶,要注意注水線不能超過壺嘴的位置。
若不然等壺內的茶水燒沸後,滾燙的熱茶會溢出在電陶爐的加熱板上,很不安全。
另外,還會讓原本收拾得清爽的茶桌變得亂糟糟,沾滿了茶漬,顯得不衛生。
其次,煮茶還要按實際喝茶的需要考慮。
現代生活裡煮茶喝,本身是件雅致的事情。
當一個人喝茶時狀態是悠閒的,在這種氛圍下喝茶,對茶湯的消耗速度慢。
若是一壺茶直接煮太多。煮開一壺茶,數量足足有600-700ml。
那面對著這滿滿的一大壺茶,不停的往肚裡灌茶水,那就成牛飲了。自己一人肯定是喝不完。
最後,夏天天氣熱,一次性煮太多茶喝不完會浪費。
七月裡,氣溫高,溼度大,天氣潮溼又悶熱。
值此時,食物放太久,容易變餿變味。
所以煮茶時,切忌從早上煮開一壺茶後,直接放一天慢慢喝。
從煮茶的效果起見,最好是煮多少,喝多少。
等一壺茶湯喝畢,再另外添水,再接著煮下一道茶湯。
以常見的三兩好友喝茶為例,煮一壺茶,注水量在300-400ml的情況下,已經足矣。
投茶時,考慮到茶湯濃淡適中的問題,投白茶幹茶2-2.5克進去煮,更為適宜。
《3》
誤區二,煮老白茶加陳皮、紅棗和甘草,更有味道?
實際上,好茶清飲為宜。
喝茶,喝的是茶本身的味道。
從這點立場看,喝一款內質豐富、年份真實的老白茶,煮茶時沒有必要額外添加。
因為好茶本身的滋味,已經足夠精彩。
再另外添入佐料,則會顯得畫蛇添足。
紅棗、陳皮、甘草的味道,會掩蓋住好茶本身的清爽、輕盈、清甜質感。
此外,好的老白茶在煮茶的時候,不需要添加紅棗陳皮增加味道。
通常情況只有品質普通、質量不高的茶,才需要在煮茶時「搬救兵」。
這樣一來,在平常茶湯的滋味時,就不好分辨出好和壞了。
像是一滴水,混入到江河大海裡,不好再將其分辨。
像是混進了大合奏裡的南郭先生,他不擅吹奏的缺點,得到了掩飾。
品質不好的老白茶,原本上茶香寡淡,滋味淡薄。
但加入了紅棗同煮,也能煮出棗香四溢的效果,會帶來不少的欺騙性。
從檢驗白茶品質優劣的需求看,清飲為佳。
從喝茶品嘗的真實體驗看,原原本本的喝一泡好茶的滋味,效果更出色!
如果只是想喝一點有味道的湯水,那直接煮一壺養生的紅棗枸杞水,不就行了嘛。
煮茶喝茶,茶的味道才是主角。
添加太多調料,喧賓奪主,實在是不合適!
《4》
誤區三,銀壺、銅壺煮茶效果更好?
實際上不是。
所有金屬材質的壺,不論是鐵壺,銅壺,還是價格比較貴一些的銀壺,統統不推薦直接煮茶。
因為金屬材質,本身的性質不夠穩定。
而在直接煮茶時,茶湯容易與金屬發生反應。
表現在煮出來的茶湯裡,則是湯色變了,茶湯顏色容易發暗。
其次,當鐵壺、銅壺等頻繁用於煮茶後,內部容易鏽蝕,平時養護起來比較麻煩。
鐵壺容易發生鏽蝕,而銅壺容易產生銅綠。
在高溫的煮茶下,這些鏽蝕物、內壁附著的茶垢等,容易脫落出來。
再然後,混入到茶湯當中,影響茶湯的清澈、透亮程度。
最後,金屬材質的壺並不透明。
煮茶的時候,壺內的茶湯是否煮得過濃,煮茶的底部是否有雜質沉澱,統統不好直接的觀察到壺內的變化。
而清洗的時候,也不能直接發現內壁的鏽蝕和茶垢。
要達到徹底洗淨的效果,難度比較大。
從多方面的條件看,金屬材質的各種壺,不推薦直接煮茶。
基於煮茶的實用性而言,玻璃材質的壺,煮茶效果更適宜!
雅致範的,風雅的煮一壺茶,用玻璃壺、粗陶壺等,更能為茶湯的風味增益!
《5》
誤區四,老白茶用煮的方式,棗香更濃鬱?
非也。
棗香的濃鬱程度,和白茶的本身積累有關。
不是所有的老白茶,都能具備棗香。
唯有壓餅過後的老白茶餅,才有陳化出棗香的概率。
通常情況下,壽眉這類帶明顯茶梗和舒展葉片的,內部含有較豐富的可溶性糖和果膠物質的白茶,更能陳化出棗香。
老白茶餅裡面,棗香的濃鬱與否,和它的產區環境有關(決定先天內質積累)、和加工工藝有關(精湛的工藝才能保留下更充足的內質)、和後期的倉儲情況有關(儲存到位,才能保障白茶的良好轉化不變質)等等。
至於衝泡或煮茶的方式選擇,不會直接影響老白茶的棗香表現力。
最後,再從茶香釋放的層面看。
煮茶法,壺內的水溫處於不斷升高,或者是保持沸騰高溫的狀態。
在高溫的狀態下,能促進茶葉內部的香氣物質釋放。
坐在室內,煮開一壺棗香明顯的老白茶,那藉助熱力的擴散,滿屋子的甘美棗香分外悠揚。
但在實際的喝茶品嘗時,從煮出來的茶湯內,感受到的棗香表現不夠細膩。
相比下,蓋碗泡茶則不同。
標準器型的白瓷蓋碗,投茶5克,注入沸水100-110ml,快速完成衝泡。
從快出水的要求看,整個泡茶時間以控制在7-8秒內為宜。
迅疾出湯完畢後,趁著蓋碗內的溫度未散,揭蓋聞香。
這會兒,杯蓋上的高揚茶香,表現得分外明顯。
老白茶內常見的藥香、陳香、粽葉香等香型,一覽無遺。
而如果是比較優質的老壽眉餅,細膩清晰的棗香,也能夠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
蓋碗泡茶,利於全方位的聞香。
但煮茶法,高溫有利茶香的釋放,但不能直觀嗅聞到茶香的細膩變化。
可以說,泡茶和煮茶之間,各有所長。
但就茶香的釋放而言,煮茶並不能讓老白茶的棗香表現更濃鬱!
《6》
七月中,蟬聲聒噪。
搖一把宮扇,帶來徐徐微風。
聯想到古人的煮茶圖,要一手持著蒲扇,對著風爐烹茶。
一旁有炭莒,火著,水方,杯杯盞盞。
好在,現在步入了現代,煮茶不必再用炭火。
直接用方便的電陶爐加熱,省心省力。
古往今來,煮茶都是一件風雅逸事。
煮成一壺茶,不難。
煮好一壺茶,要有技巧。
順利的煮出老白茶的絕妙滋味,要規避錯誤的方法。
告別錯的,才能和對的相遇!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