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娟,華文女作家,現任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早年以小說出道,代表作《海水正藍》自1985年出版以來,締造了超過50萬冊以上的輝煌紀錄,是臺灣當代最長銷的小說,同時該書也獲得讀者票選為最愛百大小說以及臺灣4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10本小說之一。第一本散文集《緣起不滅》25萬本的再版紀錄,成為臺灣史上最暢銷的散文集。
《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是張曼娟最新散文集,該書繁體版自2018年4月在臺灣出版以來,感動萬千讀者,加印數十次,併入圍臺灣地區最大網絡書店博客來2018年度總榜華文創作類Top1、誠品書店2018年度暢銷新書Top7等多種獎項和榜單。近日,簡體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隆重推出。 記者朱德蒙
一本始於照顧老年父母的書籍
《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是張曼娟關於中年生活的思問之作。作家圍繞「中年為何令人恐慌無措、中年面臨何種困境、中年該如何破題」的中年之考,以同困、同度、同悟的探求節奏實現著對中年之殤的清算、治癒與和解。
據悉,3年前,90歲高齡的老父突患急症,家裡的生活遭到重擊,奔波在心臟科、精神科、泌尿科、骨科、牙科、神經內科、消化科等科室,陪伴著父母候診的張曼娟的「中年大考」,便在父母相繼患病引發的生活全方位失序中轟然而至。
同所有面臨如此關口的中年人一般,張曼娟也即刻墜入到睡眠障礙、精神耗弱、身體透支與意志消現的漩渦中,令她不禁自問:「要用多大的氣力才能鎮住一切崩壞,繼續活下去?」於是,想要寫一本關於中年人的書,「從面對了生命中的變動開始,這變動不是天光雲影共徘徊,而是土石流般的崩塌與毀壞。」
「年輕時,我們耗盡元氣,想方設法,得到許多人的認同與喜愛,彷佛這樣才有生存的價值。我們曾經以為,只要能走到更高的地位,擁有更多東西,便是成功,才會幸福。人到中年才發現,原來,幸福不是這樣定義的。會讓我們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其實並不多;讓我們幸福的東西往往是看不見的。我們漸漸懂了,也漸漸老了。」張曼娟感慨,當自己拿著紙跟筆,開始寫字時,「真的好神奇,像馬上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不再執著或逗留於那些痛苦的現實。所以我必須要寫,如果不寫,我就沒辦法把自己超脫出來。寫,變成我唯一的力氣。」
那些在醫院等待的零碎時間裡,她開始一點一點的拼湊出陪伴並承擔父母老病的意義,寫下一系列「照顧著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專欄,在網絡上與數百萬名照顧者分享,互幫互助。
文字讓自我與世界都豁然開朗
「那些文字在臉書上分享之後,我的世界突然豁然開朗了。」張曼娟表示,一邊,這些文字引發眾多照顧者回應,他們認為自己長久以來的孤獨,終於被另一人所理解,「另一邊,讀者們紛紛留言,『我起先照顧我的公公,後來照顧我的媽媽,接著照顧我的先生,已經進入第16年了。』這讓我忽然意識到,我有什麼好不滿、有什麼好抱怨的?我為什麼還要覺得上天對我的挑戰很嚴苛?人家已經做了16年,那時我才做了1年!說來殘酷,但我們真的從別人的苦難裡獲得了超脫。」
「我們可以選擇完全假手他人,或以童年創傷,事業忙碌種種理由搪塞逃避,但我們沒有。當我們無怨無悔,心甘情願的承擔下來,也就有了機會預習未來的人生,看清楚老年是怎樣的狀態,甚至直面死亡,才能認真思考活著的意義,這也是份難得的生命禮物。」張曼娟表示。
無論再怎麼緊張無措,無論父母的言語再怎麼讓自己受傷,父母依舊是自己的中心,從未改變。父母安好時,在穩定的秩序中愛著他們;父母老去時,他們正是自己嶄新的秩序,以獨立照顧者的身份去重建愛之秩序義不容辭且心甘情願。最終,在不斷地適應和修正中,張曼娟從初始的全盤崩壞、而後的滿弦緊繃、最終走到從容安然。「雖然媽媽的記憶在流失,她還記得她愛我」的感知讓張曼娟感到幸福,網上各種愛的鼓勵亦讓她幸福。
中年,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壓力山大」的年紀,「但我想告訴讀者們,中年無關年紀,而是心態。邁入中年,意味著我們能夠惝然面對曾經的愛與傷痛,在每一段挫折來臨之前,都能蓄滿能量,不至於轟然坍塌。」張曼娟在自序中寫道。
適合中年人同樣適用於青年人
「中年生活的困局令人窒息,不禁讓人思索,哪裡才是彼岸。張曼娟的睿智在於從中年的另一維度慢慢構建起『大人』的生活形態:不失赤子之心,對世界飽含熱情,具有更大的包容力與同理心,慈悲、雋永。如果中年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自然狀態,那麼『大人』則是一種智慧,中年有時,『大人』無疆。」責編趙萍表示。
書中,「通往大人的路」是本書的第一章節,篇幅佔據全書一半有餘,「大人」之於張曼娟中年歲月的陪伴意義由此可見。她並非走完中年才發現原來有一條大人之路可循,而是儘早地選擇尋一條大人之路行走中年,才能「活著活著就懂了」。「張曼娟用諸多篇幅談及自我實現的重要,並結合親身體驗,對自我實現的途徑予以梳理。首先,對一切都能包容是成為『大人』必須攜帶的品格,包容的意義涵蓋接納差異、直面境遇、與自我和解。有容他、容事、容己的氣度,方能帶中年人走向篤定、強大與從容。其次,聚焦於自我能量的釋放,放棄等待、依靠與推諉,因為我們苦苦等待的,釋放我們於痛苦深淵的那股力量,原來在我們自己身上。同時,做一個完整的人,將浪費時間與背離方向的事情從生命中剝離,不為無謂的風向所左右,不為所謂的道德綁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把事情做好。最後,建立自我評價,深知自己才是自己的知己,自己就是自己的見證,堅信真實的自己比偽裝的那個人更有存在的價值,更加可貴,更值得愛。」隨後,趙萍解釋。
事實上,夾在上一代與下一代「中間」、思維和行為「不中不西」的中年人,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尋一個精神家園去安放與求證。新書末章,張曼娟更分享了自己的精神家園「讀書與自省」。無論由唐詩反觀人生的四個階段還是自《幽夢影》 中尋找安頓身心之道,抑或讀《金瓶梅》感悟至愛之人總無依,都讓她停下來將自己看清楚,爾後輕爽自在地往前走去。「張曼娟以對『共同感』的誠懇發覺和理性思考,對『我們這輩共同的中年』施以深具可信度的撫慰力量。所謂我輩中人的路程,乃是成為『大人』,成為『照顧者』,成為『自己』 的一段過程,它意味著自我覺醒與精進。」趙萍表示,有一位叫SYUKAKA讀者在看完本書後寫道,「雖然是寫給中年人的書,但其中關於自我認知,付出與自愛等話題同樣適用於年青人。」
「朋友說,都說我們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你不覺得我們這一代好悲哀嗎?我深深擁抱朋友,對她說,我們是最棒的一代,人世間的情義都付出了,也都承擔了。50歲以後,我常用這樣的話勉勵自己:年過半百,中途而已。路還要繼續向前走。此刻的我,有著前所未有的篤定與自信。」張曼娟坦言,「我輩中人,有情有義;我輩中人,篤定自信。那麼,這也就是一本寫給你、寫給我,寫給中年人的情書了。」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