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批評就大鬧,越批越慢?專家說:問題,出在父母身上!

2020-10-11 豆豆賈

一、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總是被父母批評

張曉為給6歲的兒子準備周六生日宴,已經前前後後忙碌了一星期了。

張曉預先問了孩子的意願:請幼兒園的哪個小夥伴來?周五放學那天,給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送餅乾還是小蛋糕?

問好了兒子,張曉每天下班後,便開始寫名單、手作餅乾、買小禮袋子、買飲料、訂蛋糕、定菜單、準備生日禮物、買好氣球拉花等裝飾品……

生日的那天,張曉一個人要做十一道菜,小夥伴和朋友們中午十二點左右到家,她早上五點就起床行動。

本來做菜的時間已經很緊張,兒子又弄亂客廳。張曉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便向老公求助。葛優躺的老公,隨聲附和,用那個常常使用的金句敷衍她:

「我打完這一局,老婆。」

張曉直接走到兒子身旁,讓兒子乖乖坐在那裡看電視或者看書,兒子不僅不聽話,還和她理論起來。張曉止不住心中的怒火對兒子大吼:

「你能不能懂事一點?看不到媽媽在忙嗎,別再添亂了!」

兒子被嚇到了,連連高喊,壞媽媽,討厭你!張曉既傷心,又生氣。

類似的情況,幾乎隔幾天就要上演一次。

二、父母的負向想法,使親子間產生隔膜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眼看上學快遲到了,孩子就是磨磨蹭蹭,越批評越慢。眼看就要到凌晨了,孩子就是不好好寫作業,一批評就鬧情緒。去朋友家,孩子欺負小朋友,剛說兩句就哭鬧……

在生活當中,尤其是在關鍵時刻,孩子總是表現得非常不懂事:不肯聽家長的話,還不能夠批評,一批評就大哭大鬧。說:媽媽壞、媽媽討厭、不喜歡媽媽。

孩子真的是故意不聽話、愛哭鬧,惹家長生氣嗎?

事實上,主要問題不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家長身上。孩子不聽話、惹得家長生氣、批評,甚至情緒失控,是因為家長的負向想法在作祟。

1.什麼是負向想法呢?

心理學家王宏、親子教育專家鍾思嘉教授都曾說過:

「孩子不聽話只是導火索,真正讓我們生氣的是我們內在的想法和價值觀。父母對孩子通常有四種負向想法:嚴重不幸、應該/必須、無法/不能、自責內疚。"

四種負向想法

這四個負向想法,如何理解?我們來逐一說說。

嚴重不幸:

家長以為,孩子做出的表現不好,需要及時制止住,否則將來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就在4月17日,有一個令人痛心的事件發生:17歲男孩因為瑣事與母親爭吵,衝出車門跳橋當場身亡。

男孩的母親說,孩子在學習和同學發生了矛盾,所以遭到了她的批評。

不難看出,這位媽媽可能覺得,孩子在學校和同學鬧矛盾,是件非常不好的事情,一定要批評,否則將來到了社會,怎麼處理人際關係。但她沒有顧及到孩子的內心感受。

應該/必須:

家長認為,孩子不應該在這件事情上犯錯,如果犯錯了,必須要給他糾正,進行嚴厲地批評。

舉個例子:

5歲的甜甜,在某天中午告訴媽媽:

「媽媽我不想吃飯」。

媽媽生氣地回應:「小孩子正在長身體,怎麼能不吃飯呢?」

甜甜的媽媽認為,甜甜長身體,應該好好吃飯。但她忽略了女兒不吃飯的原因:肚子不舒服?心情不好?

前文中的張曉,同樣認為她已經很忙碌了,孩子在這時就應該懂事一點。

無法/不能:

家長覺得忍受不了孩子的行為,更不能繼續縱容下去。

比如,孩子總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偷偷地看一眼漫畫書。

自責內疚:

家人覺得,孩子每次表現不好,都是父母自己做得不夠好,就會特別自責。這種自責和內疚,使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更高,常常讓孩子受不了。

例如,小學一年級龍龍,這次數學小測驗的成績不太好。龍龍的媽媽非常自責,認為是自己平時不太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於是每天監督孩子寫作業,逢考必問。

2.父母的負向想法,是如何產生的?

心理學博士、教育專家莎法麗.薩巴瑞在《失控.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一書中提到: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都是過去的奴隸。」

家長的負向想法,是在兒時和自己父母互動時,產生的。他們的處理方式,也由此而來。

很多家長兒時,就被灌輸「負面情緒是不好的」的思想,所以當家長產生負向想法時,就會有兩種解決方式:1.壓抑2.爆發。

但這都是不對的方式。因為壓抑的久了,人就容易傷害自己。發洩出來,又會把小問題激化。這一點,接下來我們具體說。

3.父母的負向想法,發洩出來,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

當父母產生嚴重不幸的想法時,就會認為孩子將來會長成一個沒用的人,情急之下,就會說出很多的狠話,而幼小的孩子沒有分辨力,會信以為真,漸漸失去自信,且越來越想遠離怒氣衝衝的父母。

當父母產生應該/必須的想法時,就會給下孩子下命令,如果孩子不服從,父母就會對孩子進行懲罰,從而忽略了真正的問題所在,錯過了真正的教育良機。

當父母產生無法/不能的想法時,便不允許孩子開一會兒小差,有一點小小的偷懶,從而壓抑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這樣長大的孩子,在成年以後,也會刻意忽視和壓抑自己的需求,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別人好好對待的人。

當父母產生內疚自責的想法時,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還會放大孩子存在的問題,忽略孩子的優點。父母給予的過大壓力,讓孩子感受無法承受的焦慮,就會表現得越來越差。

由此可見,父母產生的負向想法,以及處理的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三、父母應該怎樣正確對待自己的負向想法呢?

既然父母無論是壓抑還是發洩,都會對自己和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些想法呢?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告訴了我們不少方法,我想分享4個策略,供你思考,去將這4個想法進行各個擊破。

1.允許孩子犯錯

當孩子做了某件錯事,讓父母產生嚴重不幸的想法時,只要孩子做的事,不是違法或者嚴重敗壞道德的事,父母就要允許孩子犯錯。

心理學家桑代克曾提出「嘗試錯誤說」的觀點:

「孩子的成長就是嘗試錯誤、錯誤遞減的過程。」

當孩子不斷嘗試,錯誤的次數越來越少,減少到0,那麼孩子就學會了這個知識或者這個道理。在這個過程中,只要不會引起危險,父母就不要過多幹預。

而在孩子犯錯的過程中,父母要心平氣和地指出孩子不對的地方,以及做的對的地方,給孩子劃出正確的行為界限。

2.放棄懲罰,耐心溝通

當孩子做了某件錯事,讓父母產生應該/必須的想法時,父母要放棄對孩子的命令和懲罰,而是蹲下來,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不想做一件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比如身體不舒服、遭遇了某種對待產生恐懼等。

如何溝通呢?

溝通的關鍵是共情。

舉個例子:「媽媽知道你今天不想去上學,一定是有原因的,你看起來不太好。如果你想說,媽媽一定會認真聽,不會強迫你。」

父母和孩子進行溝通以後,發現孩子的真實問題所在,並給予引導和解決,才會讓孩子在這間事情中有所成長。

3.允許孩子開一會兒小差

當孩子做了某件錯事,讓父母產生了無法/不能的想法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允許孩子偷一會兒小懶。如,允許孩子寫作業時看一會兒課外書。

當孩子的需求被父母滿足時,他們會覺得自己是被父母所理解和包容的,是被愛的。他們對於學習的生活和態度,就會變得積極主動起來。這也符合精力的消耗與恢復節奏。

根據《精力管理》一書中的觀點,無論是成人和孩子,每工作學習90分鐘時,就需要讓自己放鬆一下:聽音樂、吃東西、遠眺,都可以。

這樣做,就會使孩子的精力提高,專注力更強,做事的效率也會提高。

4.允許自己不夠好

當孩子的表現或者成績不好,讓父母產生了自責內疚的想法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觀念。父母要允許自己不夠好。

父母允許自己不夠好,並不是說,父母不再付出任何行動,任由孩子自己成長。而是給予適當的指導,既不過分幹預、保護孩子,又不置之不理,當「甩手掌柜」。當父母這麼做後,孩子仍然沒有什麼進步,父母也不要過分內疚。

因為我們在剛剛提到,父母要允許孩子失敗。而父母撫養孩子的過程,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參與的,那麼父母也要允許自己失敗,並和孩子一起成長。

教育專家莎法麗.薩巴瑞說:

「沒有孩子會覺得被罵,被禁足、或被打屁股是為了他/她好。」

當孩子做錯事、不聽話、哭鬧時,父母要做的,並不是以打著「為他好」的理由進行批評和懲罰,而是靜下心來,想一想,是不是自己過於苛責了?無論是教育還是生活,都是一場發現自己、發現孩子的旅途,也是一個改變孩子先改變自我的過程。

相關焦點

  • 父母輔導作業,7歲女孩離家出走:為什麼越批評,孩子越不會?
    上海一位7歲女孩因作業問題被父母批評,賭氣離家出走,最後在民警的幫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女兒,也反省了自己教育方式。,但是父母越著急上火,越吼,她們就越反抗,甚至離家出走。父母苦不堪言,孩子也很難,結果往往就會適得其反。
  • 父母做對這些,孩子越變越聰明
    說到聰明,大部分父母都覺得很簡單、很清楚,也都能列舉出孩子聰明或不夠聰明的種種表現;但說到能力,恐怕不少父母都會有點困惑——能力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我怎麼知道孩子能力強不強,又怎麼才能幫孩子發展能力呢?
  • 為什麼越批評,孩子越不聽話?讓卡耐基告訴你
    常常有父母抱怨,一件事情講了好多遍,孩子就是屢教不改,甚至越批評越不聽話,這是為什麼呢?當孩子受到批評和指責的時候,「防衛本能就會自動浮現。為了維護自尊,他可能即使知道自己錯了,也要為自己辯護,死不認錯,甚至故意跟你唱反調。」因而,批評並不能矯正現有的問題。孩子可能因為不斷受到否定而產生逆反心理,將「就」、「就不」掛在嘴邊,甚至聽到父母的批評就自動屏蔽,直接關閉和父母溝通的大門。
  • 孩子為什麼越長越笨?心理學家直言:是父母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文|好孕姐 有些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家孩子是越長越笨。小時候聰明伶俐,一說什麼都明白,長大之後要反應很長時間,就像一臺電腦,剛買回來的時候速度很快,但是時間越長,反應就會越來越慢。當然,這個比喻用來說老年人的狀態才恰當,小孩子應該是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比之前優秀。
  • 越批評孩子,作業越不會做,家長掉進這個怪圈出不來
    最近出了這麼一個新聞,一位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因為過多的批評孩子,7歲的女孩離家出走,幸好這個過程當中被警察叔叔發現了,如果這個過程沒有被警察叔叔發現,那麼這個孩子不知道走到了哪裡,再加上現在的人販子越來越多,孩子非常容易出事。無論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的,所以我們也不想孩子做出這樣出格的事情。
  • 孩子越管越糟糕?父母別製造挫折感,四個理念跳出惡性循環
    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都特別可愛(請忽略皺巴巴的外表),尤其一歲之內的孩子,絕對是父母的心尖兒,即使孩子什麼都不做,父母單純看著他們也會嘴角上揚,眉目含笑。可是,隨著年齡長大,有的孩子卻越長越歪。父母越來越沮喪,可是最終發現越管親子關係越糟糕,孩子也越走越偏離正軌。到底問題出在哪兒?如果我說大半都出在父母身上,很多父母一定會在心裡喊委屈。
  • 媽媽越生氣,孩子越粘人?其實是分離焦慮症的問題
    而她一發火孩子就開始大哭,場面簡直不可收拾,我趕緊勸說閨蜜,可是她一看見孩子還在大哭大鬧就更冷靜不下來了。而小孩看見媽媽生氣了不理自己,一邊大聲哭鬧一邊又粘著閨蜜,抓著她的衣袖就是不放手。我在一邊感受著周圍人的「灼熱」目光,也是有點難受,又再度勸說閨蜜好半天,她這才慢慢冷靜下來,和孩子好好溝通。
  • 批評孩子時,千萬別做這件事!孩子越批評越差勁(附批評孩子的技巧)
    每當孩子犯錯、表現不好,家長就會想到批評孩子。批評的確是最簡單直接的教育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明確行為的界限。但怎樣批評才能對孩子產生積極有效的作用,卻沒那麼簡單,需要家長思考和學習。現實中,我發現很多家長批評孩子,總是習慣於通過讓孩子感到羞愧、丟臉來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比如吼叫、責罵、否定:事實證明,這種方式通常收效甚微。
  • 父母越強孩子越弱?阿德勒:過度關注讓人執著錯誤
    母親的愛,匯聚成一股由「批評、指責、抱怨、失望」擰成的繩,套在孩子身上,也最終套在了自己身上。為什麼會這樣?一切源於母親的強勢。但凡能夠與母親進行可能的溝通,孩子都不會走到那一步。沒有了一絲轉機的曙光,孩子只有魚死網破了。
  • 孩子越催越慢,心理學:拖延症有原因,催促不是解決之道
    但是同時我也提醒她:面對磨蹭、拖拉的小孩,你這樣只會越催越慢,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意識不到自己該不該起床,以大人催促的次數和發火的程度來判斷該不該起床。孩子意識不到自己該不該做作業,以大人催促的音量和犀利的眼神來判斷該不該做作業。
  • 想孩子越長大越懂事,父母要常說這四句話
    文丨悠悠想孩子越長大越懂事,懂得感恩父母,這四句對孩子成長很有用的話要多說。一句沒對孩子講過的父母,需要好好反思下了。1、「沒關係孩子,我理解你」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多反對意見。當孩子不敢做,猶豫不決時,父母是對孩子嫌棄,恨鐵不成鋼的態度,還是完全相信鼓勵的態度,帶給孩子的影響將收穫不同的結果。相信孩子能讓他們感覺到無限溫暖,能激發出孩子的無限潛能,能增強孩子的膽量,增加他們的勇氣。這樣孩子的能力才容易越來越強,變得更加自信。3、「這個我也不知道,我們一起學習下」父母年齡和社會經驗的優勢,容易給孩子種錯覺。
  • 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越「有問題」?為什麼?
    導讀: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越「有問題」?為什麼?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越「有問題」?為什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做事磨嘰還越催越慢,該如何是好?
    孩子做事慢吞吞,從來不知道著急,有時候大人急死了可孩子依然要多磨嘰有多磨嘰,你越催他就越慢,簡直能把人給氣死。相信十有八九的娃都存在磨嘰這個缺點,也相信十有八九的父母在孩子磨嘰的問題上崩潰過。我朋友的兒子今年剛上一年級,因為家裡學校有點遠,每天還得先送娃去學校後才能去上班,時間趕得不得了。
  • 越批評孩子,教育越無力?助力孩子學好需技巧,不妨試試新方法
    我們會發現很多家庭的父母越批評自己孩子孩子情況越糟糕,明明想要把孩子引導往正途去去,發現孩子根本不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反而是學會了另外的手段來對付自己,自己越批評他,最後的結果也越糟糕,這讓很多父母覺得特別無力,自己怎麼做才能幫助到孩子,這是他們最想要知道的事情。
  • 這3件事,父母越能忍,教出的孩子越自律,長大後越有出息
    這3件事上,父母越能「忍」,孩子長大會更自律,更優秀。比如:孩子早上賴床,家長每次都要費半天勁,才能把孩子叫起來;晚上寫作業,本來晚上八點就可以寫完的,結果磨磨蹭蹭,拖到10點;有媽媽曾說:「每到晚上寫作業的時候,我就要跟孩子展開一場耐心大戰。寫字都快一分鐘一個筆畫,中途出去喝杯水也要5分鐘,看著心急!」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都會特別著急,忍不住去催,甚至責罵孩子。但是,你越催,孩子越慢;孩子越慢,你就越著急上火,如此循環往復,導致惡性循環。
  • 孩子的問題越多,父母的「病」也越嚴重:分離焦慮下何談母慈子孝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說到我家孩子,他簡直全身都是毛病,懶惰不說,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學習成績又在班上中下遊。每次批評他還沒說上幾句就回嘴,就愛出去和別的孩子一塊玩兒,關鍵是同齡的那些孩子每個都比他優秀,真是愁死我了,再這樣下去非廢了不成。
  • 《越批評、越罵,孩子越不改,有辦法了!》
    《越批評、越罵,孩子越不改,有辦法了!》孩子犯錯誤是正常的事,大人如果老是習慣性地對孩子進行批評和責罵是不正常的事。這樣的家長應自我改正,家長若不改正,孩子也就錯過了改正的機會。家長想自我改正,下次批評和責罵前,可以先這樣問孩子:1「發生什麼事情了?」
  • 兒童大腦專家證實,小孩越罵越笨是真的,家長別再掉以輕心了!
    很多家長把情緒的不滿發洩在孩子身上,並且認為批評能使孩子進步,覺得自己罵孩子只是把錯誤指出來給他知道,讓他以後不敢再犯。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我不知道你有觀察過孩子嗎,在你罵完孩子之後他身上的表現,也許他是紅著眼,一臉委屈的樣子,也可能是非常失落,覺得自己辜負了別人的期望。
  • 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看看專家怎麼說
    父母們常抱怨,孩子也越長大,越調皮霸道,就是喜歡跟著家長對著幹,越不讓他幹什麼,他偏要去幹,許多家長,面對著這樣的孩子也都是束手無策。02.專家解讀專家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並不是不聽話了,而是孩子處在了逆抗期
  • 孩子磨蹭拖拉,家長越催越慢:3個方法改變孩子磨蹭的壞習慣
    沙溢在《未知的餐桌》中,激動地控訴輔導孩子寫作業「難」,並強調:「孩子一看到簡單的題很多,居然寫得更慢了,甚至不會做了,這讓自己瞬間化身噴火龍。」沙溢還特別搞笑地安慰自己說:「這是親生的」。「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