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為給6歲的兒子準備周六生日宴,已經前前後後忙碌了一星期了。
張曉預先問了孩子的意願:請幼兒園的哪個小夥伴來?周五放學那天,給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送餅乾還是小蛋糕?
問好了兒子,張曉每天下班後,便開始寫名單、手作餅乾、買小禮袋子、買飲料、訂蛋糕、定菜單、準備生日禮物、買好氣球拉花等裝飾品……
生日的那天,張曉一個人要做十一道菜,小夥伴和朋友們中午十二點左右到家,她早上五點就起床行動。
本來做菜的時間已經很緊張,兒子又弄亂客廳。張曉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便向老公求助。葛優躺的老公,隨聲附和,用那個常常使用的金句敷衍她:
「我打完這一局,老婆。」
張曉直接走到兒子身旁,讓兒子乖乖坐在那裡看電視或者看書,兒子不僅不聽話,還和她理論起來。張曉止不住心中的怒火對兒子大吼:
「你能不能懂事一點?看不到媽媽在忙嗎,別再添亂了!」
兒子被嚇到了,連連高喊,壞媽媽,討厭你!張曉既傷心,又生氣。
類似的情況,幾乎隔幾天就要上演一次。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眼看上學快遲到了,孩子就是磨磨蹭蹭,越批評越慢。眼看就要到凌晨了,孩子就是不好好寫作業,一批評就鬧情緒。去朋友家,孩子欺負小朋友,剛說兩句就哭鬧……
在生活當中,尤其是在關鍵時刻,孩子總是表現得非常不懂事:不肯聽家長的話,還不能夠批評,一批評就大哭大鬧。說:媽媽壞、媽媽討厭、不喜歡媽媽。
孩子真的是故意不聽話、愛哭鬧,惹家長生氣嗎?
事實上,主要問題不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家長身上。孩子不聽話、惹得家長生氣、批評,甚至情緒失控,是因為家長的負向想法在作祟。
1.什麼是負向想法呢?
心理學家王宏、親子教育專家鍾思嘉教授都曾說過:
「孩子不聽話只是導火索,真正讓我們生氣的是我們內在的想法和價值觀。父母對孩子通常有四種負向想法:嚴重不幸、應該/必須、無法/不能、自責內疚。"
四種負向想法
這四個負向想法,如何理解?我們來逐一說說。
嚴重不幸:
家長以為,孩子做出的表現不好,需要及時制止住,否則將來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就在4月17日,有一個令人痛心的事件發生:17歲男孩因為瑣事與母親爭吵,衝出車門跳橋當場身亡。
男孩的母親說,孩子在學習和同學發生了矛盾,所以遭到了她的批評。
不難看出,這位媽媽可能覺得,孩子在學校和同學鬧矛盾,是件非常不好的事情,一定要批評,否則將來到了社會,怎麼處理人際關係。但她沒有顧及到孩子的內心感受。
應該/必須:
家長認為,孩子不應該在這件事情上犯錯,如果犯錯了,必須要給他糾正,進行嚴厲地批評。
舉個例子:
5歲的甜甜,在某天中午告訴媽媽:
「媽媽我不想吃飯」。
媽媽生氣地回應:「小孩子正在長身體,怎麼能不吃飯呢?」
甜甜的媽媽認為,甜甜長身體,應該好好吃飯。但她忽略了女兒不吃飯的原因:肚子不舒服?心情不好?
前文中的張曉,同樣認為她已經很忙碌了,孩子在這時就應該懂事一點。
無法/不能:
家長覺得忍受不了孩子的行為,更不能繼續縱容下去。
比如,孩子總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偷偷地看一眼漫畫書。
自責內疚:
家人覺得,孩子每次表現不好,都是父母自己做得不夠好,就會特別自責。這種自責和內疚,使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更高,常常讓孩子受不了。
例如,小學一年級龍龍,這次數學小測驗的成績不太好。龍龍的媽媽非常自責,認為是自己平時不太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於是每天監督孩子寫作業,逢考必問。
2.父母的負向想法,是如何產生的?
心理學博士、教育專家莎法麗.薩巴瑞在《失控.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一書中提到: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都是過去的奴隸。」
家長的負向想法,是在兒時和自己父母互動時,產生的。他們的處理方式,也由此而來。
很多家長兒時,就被灌輸「負面情緒是不好的」的思想,所以當家長產生負向想法時,就會有兩種解決方式:1.壓抑2.爆發。
但這都是不對的方式。因為壓抑的久了,人就容易傷害自己。發洩出來,又會把小問題激化。這一點,接下來我們具體說。
3.父母的負向想法,發洩出來,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
當父母產生嚴重不幸的想法時,就會認為孩子將來會長成一個沒用的人,情急之下,就會說出很多的狠話,而幼小的孩子沒有分辨力,會信以為真,漸漸失去自信,且越來越想遠離怒氣衝衝的父母。
當父母產生應該/必須的想法時,就會給下孩子下命令,如果孩子不服從,父母就會對孩子進行懲罰,從而忽略了真正的問題所在,錯過了真正的教育良機。
當父母產生無法/不能的想法時,便不允許孩子開一會兒小差,有一點小小的偷懶,從而壓抑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這樣長大的孩子,在成年以後,也會刻意忽視和壓抑自己的需求,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別人好好對待的人。
當父母產生內疚自責的想法時,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還會放大孩子存在的問題,忽略孩子的優點。父母給予的過大壓力,讓孩子感受無法承受的焦慮,就會表現得越來越差。
由此可見,父母產生的負向想法,以及處理的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既然父母無論是壓抑還是發洩,都會對自己和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些想法呢?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告訴了我們不少方法,我想分享4個策略,供你思考,去將這4個想法進行各個擊破。
1.允許孩子犯錯
當孩子做了某件錯事,讓父母產生嚴重不幸的想法時,只要孩子做的事,不是違法或者嚴重敗壞道德的事,父母就要允許孩子犯錯。
心理學家桑代克曾提出「嘗試錯誤說」的觀點:
「孩子的成長就是嘗試錯誤、錯誤遞減的過程。」
當孩子不斷嘗試,錯誤的次數越來越少,減少到0,那麼孩子就學會了這個知識或者這個道理。在這個過程中,只要不會引起危險,父母就不要過多幹預。
而在孩子犯錯的過程中,父母要心平氣和地指出孩子不對的地方,以及做的對的地方,給孩子劃出正確的行為界限。
2.放棄懲罰,耐心溝通
當孩子做了某件錯事,讓父母產生應該/必須的想法時,父母要放棄對孩子的命令和懲罰,而是蹲下來,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不想做一件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比如身體不舒服、遭遇了某種對待產生恐懼等。
如何溝通呢?
溝通的關鍵是共情。
舉個例子:「媽媽知道你今天不想去上學,一定是有原因的,你看起來不太好。如果你想說,媽媽一定會認真聽,不會強迫你。」
父母和孩子進行溝通以後,發現孩子的真實問題所在,並給予引導和解決,才會讓孩子在這間事情中有所成長。
3.允許孩子開一會兒小差
當孩子做了某件錯事,讓父母產生了無法/不能的想法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允許孩子偷一會兒小懶。如,允許孩子寫作業時看一會兒課外書。
當孩子的需求被父母滿足時,他們會覺得自己是被父母所理解和包容的,是被愛的。他們對於學習的生活和態度,就會變得積極主動起來。這也符合精力的消耗與恢復節奏。
根據《精力管理》一書中的觀點,無論是成人和孩子,每工作學習90分鐘時,就需要讓自己放鬆一下:聽音樂、吃東西、遠眺,都可以。
這樣做,就會使孩子的精力提高,專注力更強,做事的效率也會提高。
4.允許自己不夠好
當孩子的表現或者成績不好,讓父母產生了自責內疚的想法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觀念。父母要允許自己不夠好。
父母允許自己不夠好,並不是說,父母不再付出任何行動,任由孩子自己成長。而是給予適當的指導,既不過分幹預、保護孩子,又不置之不理,當「甩手掌柜」。當父母這麼做後,孩子仍然沒有什麼進步,父母也不要過分內疚。
因為我們在剛剛提到,父母要允許孩子失敗。而父母撫養孩子的過程,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參與的,那麼父母也要允許自己失敗,並和孩子一起成長。
教育專家莎法麗.薩巴瑞說:
「沒有孩子會覺得被罵,被禁足、或被打屁股是為了他/她好。」
當孩子做錯事、不聽話、哭鬧時,父母要做的,並不是以打著「為他好」的理由進行批評和懲罰,而是靜下心來,想一想,是不是自己過於苛責了?無論是教育還是生活,都是一場發現自己、發現孩子的旅途,也是一個改變孩子先改變自我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