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醒:為了保證大家可以及時看見小輕鬆老師的推送,可將「輕輕鬆鬆學地理」設為星標(或者置頂)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小輕鬆老師的推送哦,看完如果能夠給小輕鬆老師來個「贊」和「在看」那小輕鬆老師將會渾身充滿力量,為大家奉送更多精彩的地理資訊和材料!
一、專題講解
突出特徵:——三秦大地 南北差異
1.秦嶺的地理意義:
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1月0 ℃ 等溫線經過的地方;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800 mm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溼潤區與半溼潤區的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與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的分界線;水田與旱地的分界線;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分界線。
2.渭河平原
(1)形成:
是內力與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先是斷塊下陷,後經渭河攜帶泥沙堆積,形成了渭河平原。
(2)範圍:
渭河平原位於秦嶺與黃土高原之間,處於蕭關、散關、武關、潼關之間,因而又稱關中平原。
(3)過渡性特徵顯著:
地處亞熱帶向溫帶的過渡地帶;半溼潤區與半乾旱區的過渡地帶;森林與草原的過渡地帶等。
(4)經濟特點:
西北地區的重要農業區;城市眾多;交通便利;人文旅遊資源豐富。
二、同步訓練
1958年竺可楨在《中國的亞熱帶》一文中指出:我國亞熱帶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嶺、白龍江一線直至104°E;南界橫貫臺灣中部和雷州半島南部……完成1~2題。
1.我國亞熱帶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範圍小,主要影響因素是( )
A.緯度位置
B.地形
C.季風
D.海陸位置
2.北半球亞熱帶在我國分布總體偏南,是因為我國( )
A.冬季氣溫南高北低
B.地形阻擋了夏季風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溫
D.冬季風勢力強且影響範圍廣
[思維探究]
[答案]1.B (2.D
讀黃河磧口段幹支流示意圖,完成3~5題。
3.關於圖甲中引水工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北水南調
B.沿線需逐級抽水
C.帶動了調出區產業集聚
D.調入區人口容量可能增加
答案 D
解析 北方水資源短缺,南方水資源充足,該引水工程為南水北調,A項錯誤;秦嶺以北南高北低,可以自流引水,B項錯誤;對調出區產業結構影響較小,C項錯誤;調入區水資源總量增加,人口容量可能增加,故D項正確。
4.關於圖乙黃河古渡的敘述,錯誤的是( )
A.位於磧的上遊
B.位於幹支流交匯處
C.磧可以抬升黃河古渡水位
D.磧可以使黃河古渡水流加快
答案 D
解析 從圖中海拔可以判斷,黃河古渡位於磧的上遊,位於幹支流交匯處;磧阻擋河水,可以抬升黃河古渡水位,使上遊河水流速減慢,故D項符合題意。
5.比較圖甲中引水工程的調入區和調出區,其相似的地理特徵是( )
A.農業景觀
B.地質成因
C.汛期長短
D.徑流量季節變化
答案 D
解析
比較圖甲中引水工程的調入區和調出區可知,兩地同屬於季風區,降水季節變化一致,徑流量季節變化相同;兩地熱量帶不同,農業景觀不同;秦嶺以北的渭河谷地為地殼下沉形成的地塹,以南的漢水谷地是流水作用形成的;南方河流汛期長,北方河流汛期短。
19世紀50年代,淮河自洪澤湖向南經長江入海;黃河結束奪淮歷史,改從山東入海。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自1999年,江蘇境內又陸續建成了多座長江大橋。江蘇習慣上以長江為界分為蘇南和蘇北兩部分(如圖)。據此完成6~8題。
6.目前,在洪澤湖以東地區,秦嶺—淮河線 ( )
A.無劃分指標依據
B.與自然河道一致
C.無對應的自然標誌
D.兩側地理差異顯著
7.習慣上蘇南、蘇北的劃分突出體現了長江對兩岸地區 ( )
A.自然地理分異的影響
B.人文地理分異的影響
C.相互聯繫的促進作用
D.相互聯繫的阻隔作用
8.進入21世紀,促使蘇南、蘇北經濟合作更加廣泛的主導因素是 ( )
A.市場
B.技術
C.資金
D.交通
答案:6.C 7.D 8.D
解析:
6.秦嶺—淮河線為我國自然地理區域劃分界線,區域的劃分總是有劃分依據的,或單一或綜合。淮河流入洪澤湖之後,沒有繼續向東流入海洋,而是向南流入長江,故在洪澤湖以東地區雖然存在自然地理環境的差別,但沒有具體的、可參照的地理實體自然標誌。據圖可知,在洪澤湖以東地區,無自然河道。自然地理界線具有模糊性特點,是由一種自然地理環境向另一種自然地理環境的過渡帶,在界線兩側自然地理環境有差異,但不顯著。7.據材料可知,蘇南、蘇北的劃分是以長江為界的,顯然長江是造成蘇南、蘇北兩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主導因素,故長江對蘇南、蘇北兩個區域的一體化發展起到阻隔作用。8.據題中信息可知,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自1999年江蘇境內又陸續建成了多座長江大橋。交通促進了蘇南、蘇北兩個經濟區的聯繫,減弱了長江的阻隔作用。
下圖為陝西省渭河流域部分地區土壤採樣點分布圖及其對應有機質情況表,讀圖完成9-10題。
9.渭河平原號稱「八百裡秦川」,塑造該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斷裂下陷 B. 風力沉積 C. 流水沉積 D. 地塹構造
10.對該地區不同採樣點有機質狀況的分析,正確的組合是
①甲點位於上遊山區,植被覆蓋度高,有機質來源多
②乙點附近城市建設,植被大量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③丙點附近農田廣布,合理耕作,肥力保持較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9.C 10.B
1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下圖陰影部分是渭河以北、黃土高原邊緣的「旱腰帶」地區,該區域十年九旱,農學專家經過多年努力培育出了與旱塬相適應的小麥良種,畝產由20世紀60年代的61.1千克逐步提高到現在超過450千克。
(1)分析「旱腰帶」地區小麥生長的有利自然條件。
(2)早年「旱腰帶」地區小麥單產低的主要原因是乾旱,說明其乾旱的自然原因。
(3)現在「旱腰帶」地區小麥單產大幅提高,推測除生物技術外人們還可能採取的措施。
(4)簡述在「旱腰帶」地區大力發展種植業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
【答案】
(1)光照條件好;熱量適宜;晝夜溫差較大。大部分區域海拔為500—1000m,地形適宜小麥生長,土層深厚且富肥力。粉砂性黃土適合小麥根系發育。
(2)降水少,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蒸發強烈;地形破碎,位於地形過渡區,地勢起伏大,地表水存留時間短;地區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能力差;黃土土質疏鬆,地表水容易下滲。
(3)修建水利工程,採取滴灌、噴灌技術;提高機械化水平;提高耕作技術,提高土壤肥力;發展精準農業,科學施肥。
(4)大力發展種植業,加劇水資源短缺;陡坡開墾,加劇水土流失;使生態環境更加脆弱,不利於生態保護。
【解析】
(1)農業生產條件,主要從氣候、地形、土壤、水源方面分析。該地稱為「旱腰帶」,說明降水少,晴天多,所以光照條件好。位於暖溫帶,熱量適宜。晴天多,晝夜溫差較大。海拔大致在500m~1000m,地形適宜小麥生長,土層深厚且富肥力。位於黃土高原邊緣,粉沙性黃土適合小麥根系發育。
(2)該地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少,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氣溫較高,蒸發強烈。地形破碎,位於地形過渡區,地勢起伏大,地表水存留時間短。地區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能力差。黃土土質疏鬆,地表水容易下滲。形成該地乾旱的環境特點。
(3)「旱腰帶」地區小麥單產大幅提高,除生物技術外,人們可能還採取修建水利工程,採取滴灌噴灌技術,合理灌溉;提高機械化水平,提高耕作技術,提高土壤肥力;發展精準農業,科學施肥等措施。
(4)根據種植業發展的地形、水源條件分析。「旱腰帶」地區大力發展種植業,會加劇水資源短缺;陡坡開墾,容易加劇水土流失。可能使生態環境更加脆弱,不利於生態保護。
12.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秦嶺及其南側相鄰的漢江谷地,素有「南北植物薈萃,南北生物物種庫」之美譽。這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被世界自然基金會稱為「全球第83份獻給地球的禮物」。
(1)讀圖,比較110°E以西秦嶺南、北兩坡的地勢特徵差異,並結合所學知識解釋北坡地勢特徵的成因。
(2)漢江發源於秦嶺南麓,自源頭至丹江口為漢江上遊。分析秦嶺對漢江上遊幹、支流水文特徵的影響。
(3)分析秦嶺及其以南的漢江谷地物種豐富的原因。
(4)渭河平原和江漢谷地南北跨度僅兩百公裡,但種植業顯著不同。試比較兩地農業(農業類型、熟制、主要糧食作物)的主要差異。
答案:(1)差異:北坡短而陡峭,南坡長而和緩。成因:秦嶺和渭河平原之間形成斷裂帶,秦嶺一側巖體相對上升,形成陡崖。
(2)漢江發源於秦嶺南側,秦嶺南坡為夏季風的迎風坡,降水豐富,河流徑流量大;秦嶺阻擋冬季風南下,使得漢江谷地冬季氣溫高於0℃,河流沒有結冰期;秦嶺南坡植被覆蓋率高,河流含沙量少;秦嶺南坡地勢起伏較大,河流落差大,河流流速較快。
(3)該區域地處南北交界處,氣候兼備南北氣候特徵;地形複雜,氣候垂直分異明顯,為我國南北動物分布提供多樣的氣候條件;河谷地區地形較為封閉,人地關係協調受外界影響較小,為生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環境。
(4)江漢谷地:水田農業;一年兩熟;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渭河平原:旱地農業;兩年三熟至一年兩熟;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地形對河流水文特徵的影響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意在考查考生地理圖表閱讀分析能力及知識整合能力。
(1)地勢特徵主要從坡度大小及陡緩角度分析,主要結合地質作用進行分析。讀圖可知,圖中110°E經線以西北坡等高線密集而南坡等高線較為稀疏,說明北坡陡峭而南坡較為和緩,北坡屬於地塹構造,是斷層形成的。
(2)秦嶺對上遊水文特徵的影響,主要從地形對河流流量、結冰期、流速、含沙量等角度分析。漢江發源於秦嶺南側,秦嶺南坡為夏季風的迎風坡,降水豐富,河流徑流量大;秦嶺阻擋冬季風南下,使得漢江谷地冬季氣溫高於0℃,河流沒有結冰期;秦嶺南坡植被覆蓋率高,河流含沙量少;秦嶺南坡地勢起伏較大,河流落差大,河流流速較快。
(3)秦嶺及其以南的漢江谷地地處我國南北方交界地帶,氣候兼備南北氣候特徵,氣候多樣性特徵形成物種多樣性特徵;秦嶺及漢江谷地地形複雜,地勢起伏大,氣候垂直分異明顯,為我國南北方動植物分布提供了多樣的氣候條件,利於多樣性物種生存;漢江河谷地區相對封閉,人地關係協調受外界影響較小,人類破壞少,為生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環境。
(4)漢江谷地地處秦嶺以南,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充足,形成水田農業,一年兩熟,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渭河平原地處秦嶺以北,是溫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相對不足,形成了旱地農業,兩年三熟到一年兩熟,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
1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圖1為陝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氣溫等溫線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圖。
圖1
材料二 陝西省可以劃分為陝南、關中和陝北三大地理單元。圖2為陝西省沿109°E經線地形剖面示意圖。
圖2
材料三 太白山是秦嶺最高峰,海拔3 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環境差異明顯。圖3為太白山南北坡氣溫垂直遞減率逐月變化圖。
圖3
(1)比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氣溫垂直遞減率的差異。
(2)七月,在關中地區出現高溫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24 ℃等溫線沿晉陝邊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3)從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陝西省三大地理單元的自然景觀特徵。
(4)陝西省三大地理單元的農業發展方向分別是 。
解析
讀:從材料中獲取陝西省氣溫、降水、地形等資料。
提:讀太白山南北坡氣溫垂直遞減率逐月變化圖可知,冬季太白山南坡等溫線密度大於北坡,夏季太白山南坡等溫線密度小於北坡,由此可以判斷出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氣溫垂直遞減率的差異。讀陝西省沿109°E經線地形剖面示意圖可知,關中地區地處渭河平原,地勢較低,夏季處於東南季風的背風坡,因此氣溫較高;24 ℃等溫線向北凸出,說明該地氣溫較兩側高,原因是該地處於黃河河谷地帶,地勢低。
調:該題需要調取以下知識:陝西省地形和氣候特徵;秦嶺對氣候的阻隔作用;地形、氣候對農業的影響。
答案:
(1)夏季,北坡大於南坡;冬季,南坡大於北坡。
(2)海拔較低;處於夏季風的背風坡,有焚風效應 地形
(3)陝南:山地、谷地為主;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垂直分異)。 關中:平原(盆地)為主;溫帶落葉闊葉林。陝北:黃土高原為主;溫帶草原(森林草原)。
(4)陝南:農林結合(水田農業和林業結合)。關中:種植業為主(旱作為主)。陝北:農林牧結合。
14.讀「我國某區域及其1月0℃等溫線分布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說出1月0℃等溫線的走向及其影響因素。
(2)圖示區域生物資源豐富,簡析其自然原因。
(3)比較R1、R2河段流速和流量的差異,並說明判斷的理由。
(4)簡析古漢中在歷史上的交通地位,並說明判斷理由。
【答案】
(1)東西走向;緯度和地形(秦嶺)
(2)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區,氣候條件複雜;地形起伏大,垂直分異明顯,為生物提供了多樣的生存環境
(3)流速:R1河段流速較小(或R2河段流速較大)
原因:R1河段以流水沉積作用為主;R2河段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
流量:R2流量較大(或R1流量較小);
原因:在R1、R2間有支流匯入(或R1位於上遊,R2位於下遊)
(4)交通樞紐。通過古棧道向北溝通渭河平原及城市(如西安),向南聯繫四川盆地及城市(如成都和重慶);向東通過漢水聯繫長江中下遊地區(如武漢)
【解析】
第(1)題,從圖中直接可看出1月0℃等溫線呈東西走向,與緯線和秦嶺山地走向平行,影響因素為緯度和地形。
第(2)題,生物資源豐富是因為氣候和地形條件複雜,該地處於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區,氣候條件複雜;秦嶺山地地勢起伏大,垂直分異明顯,為生物提供了多樣的生存環境。
第(3)題,從圖例中可看出R1河段為沉積作用明顯區,而R2河段沉積作用不明顯,流速慢的沉積作用明顯,因此R1較R2流速慢。下遊支流多,集水面積大,水量大,R1位於R2上遊,因此R1較R2流量小。
第(4)題,從圖例中可看出漢中有多條古棧道,北與寶雞、西安相連,南與成都、重慶相連。同時通過長江與長江中下遊地區相聯繫,因此為交通樞紐。
15.讀「我國兩區域圖」,回答問題。
甲 乙
(1)請分別說明圖中長江、渭河流向不同的原因。
(2)圖中所示長江、黃河河段的下遊,已建成的大型水利樞紐對嘉陵江、渭河相同的影響有哪些?
(3)分別說明a、b兩市城區規模進一步擴大的有利與不利自然條件及其影響。
解析:
第(1)題,甲圖所示區域重慶境內長江的流向可說明這裡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乙圖陝西境內渭河自西向東流,說明其地勢西高東低。
第(2)題,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對其上遊河段的共同影響主要是:使河流水位上升,流速減緩,泥沙淤積加重。
第(3)題,a城重慶位於四川盆地東南的低山丘陵區,地形起伏較大,土地利用難度大,城市發展空間較小;但鄰近嘉陵江、長江,河流水量大,水源充足。b城西安位於渭河平原,地形平坦開闊,空間拓展餘地較大,但渭河水量有限,城市供水不足。
答案:
(1)長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渭河:地勢西高東低。
(2)流速降低;加快泥沙淤積(水位升高、河流水面變寬)。
(3)a城市:地表起伏較大,土地利用難度大;鄰近的河流水量大,水源充足;b城市:地形平坦開闊,空間拓展餘地較大;鄰近的河流水量有限,水源不足。
16.下圖示意關中地區和楚河地區。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 吉爾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資源豐富;農業以畜牧業和小麥、棉花等種植業為主。在楚河中遊地區,中吉兩國合資建設的造紙廠規模與產量居中亞地區前茅。
(1)說出渭河平原南北兩側(沿108°E)的地形特徵差異。
(2)簡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區位優勢。
(3)分析楚河中遊地區出現「秦腔飛地」的原因。
解析
第(1)題,由等高線分布可以看出,渭河以北地區等高線稀疏,地勢相對平坦,渭河以南地區等高線密集,地勢起伏大;由等高線的數值以及數值變化可知:渭河以北地區以高原為主,以南地區以山地為主。
第(2)題,結合甲乙兩城市地區的圖示可以看出,兩地都位於河流附近,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適宜,農業發達,為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基礎;同時兩城市靠近交通幹線,交通方便,還是區域經濟文化中心。
第(3)題,乙區域之所以成為「秦腔飛地」主要是由於位於古絲綢之路上,加之地理環境優越,大量的中原移民在這裡定居,並世代生息和傳承。
答案
(1)南側:以山地為主,地勢較高(南高北低),起伏較大。北側:以高原為主,地勢較低(北高南低),起伏較小。
(2)地處河谷平原,地勢平坦寬闊;氣候較溫和;河流較多,水源充足;周邊地區農業基礎較好,農產品豐富;交通便利;是當地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
(3)地處古代絲綢之路;自然地理環境較好;關中地區人口遷移到此聚居,帶來秦腔文化,並世代相傳至今。
輕輕鬆鬆學地理主要發布微專題,地圖,總結,模板,文章,練習,課件,解析等乾貨材料!
長按二維碼返回主菜單,獲取更多資料!
子曾經曰過
點上「贊」和「在看」,鋁就系成功的典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