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技術和信念讓這群中國農民相互拜訪、共同學習|食農講座報名

2020-12-19 澎湃新聞

什麼技術和信念讓這群中國農民相互拜訪、共同學習|食農講座報名

2020-09-16 0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食通君 食通社Foodthink

四年前,一群接觸並開始實踐澳洲活力農耕的中國農夫集結在一起,秉持實踐者傳遞實踐者,注重土壤轉換時效精神的澳洲活力農耕,為全國各地的農夫和農場提供服務和支持。他們翻譯出版了有關活力農耕的指導書籍,改造並供應適合的農機與土壤改良劑,組織培訓並開展農場巡訪。幾年來,越來越多的農場開始用活力農耕的方式改良土壤,修復土地,種出健康美味的食物。

這些年,食通社在走訪全國各地生態農場的時候,發現有不少農夫在鑽研種植技術的路上選擇了活力農耕,有的已經參加過培訓,正在學習和實踐,有的讀了活力農耕的相關文章,躍躍欲試打算一試身手。

2019年,協會入選食通社「聯禾計劃」的小額行動資助項目,食通社有幸資助協會印刷了500本《活力農耕實踐指南》和部分農場巡訪活動,支持他們展開更多的活動,讓實踐生態農業的小農有更多學習、交流的機會。

三年前, 食通社發表的文章, 介紹了國內最早開始實踐活力農耕農法的農人大黑,他同時也是活力農耕協會中國部的理事和講師。

2019年北京有機農夫市集邀也曾請他做了他實踐路上的心得分享。(直播回放連結:https://www.yizhibo.com/l/HA2g7X9xuqhaovNm.html)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本周六,我們又請到了大黑,讓他來講講四年多來他在自己實踐活力農耕之外:

活力農耕協會又是如何開展工作的?

參與培訓的是怎樣一群農夫,他們如何學習和互助?

農場巡訪的過程中出現過哪些問題和有意思的事情?

農夫們之間的交流能讓他們更快的成為一名優秀、具有覺察能力的農民麼?

……

感謝這些默默耕耘,為我們改善土壤的農夫們,希望大黑本次的分享能給走在生態農業路上的夥伴帶來一些啟發,以及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農業和農人。

- 關於分享嘉賓 -

大黑

綠我農場創始人,活力農耕中國部理事,2014年開始,在西安實踐澳洲活力農耕農法,是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實踐農夫之一,也是國內首批由澳洲活力農耕全體老師特別指定的本土講師。

斯唐

曾是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工作人員,2019年隨家人遷至蘇州,開始接觸並致力於推動澳洲活力農耕農法的本土化發展。

- 如何參與 -

活動形式

現場+網絡直播

時間

2019年9月19日 (周六) 19:30

直播地址

騰訊會議 會議ID:799 977 248

(錄屏回放請關注本號後續推送)

報名方式

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食通君微信

備註「活力農耕」,進入講座交流群

* 現場開放10位名額,群內報名

關於活力農耕

「上工治未病"——澳洲活力農耕農法 Australian Bio-Dynamics(簡稱BD),源於澳洲一線BD農夫們七十多年的實踐經驗;通過農夫有意識地與自然協作,運用保護性耕作,純天然配方和特有的綠肥方式,系統性修復和活化土壤生命系統,令作物真正順應自然規律又高於自然效率地茁壯生長,從而實現「不消耗大地母親而出產高品質食物「,並持續增益於生態系統和諧共生的農作目標。培 訓 預 告

10/16-10/18

|陝西省鹹陽市涇陽縣,綠我農場|限定人數:40人,報滿即截止▼

*課程內容將隨學員實際情況靈活調整進度和深度

編輯:小超

海報 排版:蒔梧

掃碼打賞,支持原創知食

原標題:《什麼技術和信念讓這群中國農民相互拜訪、共同學習|食農講座報名》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食農教育到底是什麼?臺灣立法推動食農教育勢在必行
    但在立法之前,必須先定義「食農教育」。 「食農教育是一種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董時叡率先定義,食育學習者透過親自參與完整的農事生產、處理、烹調,發展出簡單的耕食能力,進而培養學習者了解食物來源、增進食物選擇能力、並養成健康飲食習慣。 「食農教育不是灌輸知識性內容的過程。」
  • 9月全國食農活動匯總
    原創 食通君 食通社Foodthink〇封面題圖:9月3日,食通社種子群的群友們正在分享自己收集的老種子,貴州黔東南的有牛哥楊正熙拍攝了他播種的老品種水稻在同一天裡的生長狀態|添加食通君微信小號:foodthinkcn,備註「種子」,可加入我們種子交流群。
  • 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 日日順樂農從源頭助力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
    2018年9月23日,是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慶祝豐收、弘揚文化、振興鄉村」的宗旨下,海爾集團旗下日日順樂農依託鄉村社群生態體系,創新扶貧模式,多舉措推進農村美好生活的實現,全面助力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
  • 「新農人」石嫣:泥土裡摔打的前半生 要讓農民有自信地活
    因為保證了農民的收入,農民可以專心生產,而這種關係不是一種買賣關係。  慢慢地,石嫣發現美國在農業的技術和管理方面並沒有中國先進,但是在美國,很多年輕人願意對環境進行反思,主動選擇到農村生活,並不是簡單的情懷。消費者更願意以一種支持家庭農場的心態來成為農場的會員。  石嫣認為,這也是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 食農教育丨食物與農業的教育
    「食農教育」就是整合飲食教育與農事體驗教育,促使人們從食中了解農的珍貴,從農中建立正確的飲食知識所進行的一種教育(張瑋琦,2013)。美國「食農教育」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飲食健康」與「農業教育」。美國推行「食農教育」主要是由中央政府,由上至下推動相關政策和計劃。
  • 誠食暑期講座預告 | 戰洋:徵地返遷後的生計與代際關係
    明言,「合村並居」變成了「拆村並居」,農民和村社集體失去了主體地位和主體性;認為,「合村並居」沒錯,但關鍵是要培育和提升村莊自身整體發展的機制和能力;同樣指出了農民主體性缺失的問題,農民本身對政策的制定和施行缺少實質性的影響力,因而無法掌控自己和村莊的命運,只能被動地接受。  這些都引發了大家的思考:農村發展的出路在於城市化嗎?
  • 誠食暑期講座預告 | 合村並居背景下,鄉村發展模式的反思與展望
    難道鄉村振興不需要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不需要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嗎?如果沒有農民的主體性,如果不能落實憲法賦予的農村集體的主體地位,怎麼可能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如果堅持了農村集體的主題地位,農村發展又會有怎樣的新圖景呢?圍繞這些思考,人民食物主權請到了關注相關議題的老師,他們將給我們帶來系列精彩講座並展開討論!當然我們也非常期待您的加入和發聲!
  • 撫遠:跨區交流水稻技術 促進農民共同提高
    為了提高農民水稻種植技術水平,日前,撫遠市就業創業服務中心聯合臨近的前哨農場,共同舉辦了2020年水稻種植技能提升培訓班,為地方、農場兩地農民共同學習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搭建起交流進步的平臺。
  • 太陽公社*野果 | 自然導師培訓及臺灣食農遊學進行時
    2教學與社群農園的探討與演練2環境體驗教育的技巧(四)法布爾的秘密基地2法布爾的秘密基地實作2認識堆肥2堆肥實作2社區支持農業(CSA)2食農教育的探討與演練倆佰甲,位於宜蘭的草根組織【兩百甲】,在蘭陽平原推廣友善耕種,以志工為基礎,不僅幫新進場農民找地、租地,還提供技術資源與【心靈陪伴】,他們的目標是讓整個蘭陽平原都從事友善耕作,【一年增加5個農民,每人種兩甲,20年後就有2百甲了!】
  • 共慶中國農民豐收節 日日順樂農鄉裡宴豐收
    9月23日是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屬於農民的日子。共慶第二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日日順樂農聯動全國各地10萬農村觸點,共同舉辦了以「日日順樂農鄉裡宴豐收」為主題的豐收節活動,讓農民共享豐收之樂。
  • 勞動節,致敬億萬農民!為現代新農人點讚!
    在人們把所有節日過成旅遊日、狂歡節的當下,洲上農家只想誠誠懇懇地在五一勞動節特别致敬一下農人。偉大的農民沒有出生在農村,沒有在農村待過,你可能永遠無法知道農民的艱辛,理解這樣的人群的不易。「他們既肩負起農業耕耘的辛酸,又背負著中國製造和中國建設的沉重,二者的一致之處僅僅在於,都屬於最底層的、最艱苦的、最樸素純粹的,同時也是我們這個國家最需要的勞作方式。
  • 河北打造高素質農民隊伍:新時代 新模式 新農人
    原標題:新時代 新模式 新農人——河北省下足功夫打造高素質農民隊伍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高素質農民是重要支撐。當年,在既沒資金又沒技術的情況下,靠著籌措來的幾千元錢建起了南北巖村裡第一個大棚,搞起了設施蔬菜栽培。「沒有技術就想辦法學習。」利用農閒時間,宋長江主動報名參加各種培訓,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溫溼度智能檢測、綠色物理生物防控技術等各種新技術在他的大棚裡實施。通過參加培訓學習,宋長江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土專家」。2019年3月,宋長江被饒陽縣農業農村局特聘為農技員。
  • 新聞速遞|兒童研究系列講座第一講:蔡今中「學習信念在科技環境中扮演的角色」
    此次講座是教席合作辦公室兒童研究系列講座第一講。講座由教育學院副院長許建美副教授主持,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系主任楊俊峰教授以及副系主任徐光濤副教授為特邀與談人,辦公室執行秘書高振宇副教授也參加了本次講座。
  • 技術扶農、知識助農 、一心向農 ——記晉州市管拔尖人才李蒼英
    目睹這番景象,同為農民的李蒼英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受災幾天後的27日,李蒼英立馬對120名果農進行災後技術管理培訓。30日李蒼英帶領團隊中的3名技術員和1名技術專家,走訪20多戶果農,進行現場技術指導,並篩選出10戶葡萄種植基地作為凍害後科技管理樣板田。10名技術志願者為果農田間地頭技術指導,在果農和技術員的共同努力下,受到凍害的果樹恢復得很理想。天有不測風雲,一場突來的冰雹又給果樹雪上加霜,李倉英沒有任何抱怨,她心裡想的只有是如何儘可能短時間內挽救果農損失。
  • 伊通縣全面開展科技興農和支農惠農服務
    求真務實,加大農科培訓力度。利用冬春農閒的有利時機,通過舉辦培訓班、電視講座、科技大集、現場會、發放技術資料等形式,以玉米、水稻新品種應用和新技術推廣為核心,對全縣10萬多農戶進行了農業技術培訓。其中電視講座10講,鄉鎮組織的三級幹部和種田大戶農業技術培訓班18期、示範戶培訓班13期;村屯培訓班180期、入戶指導5000多人次、科技大集3場、現場會5場、發放農業技術資料3萬餘份。全民動員,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今年全縣落實國家萬畝高產創建示範方10個,其中玉米萬畝方6個,水稻萬畝方4個。
  • 誠食暑期講座預告 | 古學斌:全球環境危機與綠色社會工作的興起
    李昌平老師明言,「合村並居」變成了「拆村並居」,農民和村社集體失去了主體地位和主體性;胡靖老師認為,「合村並居」沒錯,但關鍵是要培育和提升村莊自身整體發展的機制和能力;張玉林老師同樣指出了農民主體性缺失的問題,農民本身對政策的制定和施行缺少實質性的影響力,因而無法掌控自己和村莊的命運,只能被動地接受。這些都引發了大家的思考:農村發展的出路在於城市化嗎?
  • 2019最受農民歡迎APP名單揭曉:天天學農排名首位,超越農廣校!
    「2019最受農民歡迎APP推介活動」,是2019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承辦。全國範圍的大活動,自然參與多多,活動報名消息在全平臺的點擊人數,達到50萬次!報名參選的APP,都是經過網友投票、安全測試、專家推介這幾道層層篩選,才脫穎而出的,過程嚴謹、審核嚴格:網友在線點讚網民圍繞app實際使用頻率、功能設計適用性、優質內容可分享性三個維度進行評分,每個維度滿分5分;
  • 【報名!家庭教育公益講座】《如何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講座等...
    2月份家庭教育公益講座 主題《如何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 活動時間:2月2日上午9:30(請9:15到場)
  • 拜訪新農人︱汝城白毛茶產業創新探索者李志國
    周桂英說,今天的拜訪就是聽新農人講故事。這氣氛,活躍起來了,李志國也就說開了。他說,自己是土橋鎮的,家裡窮,初中三年的學費都是借的,父母帶著我去親戚朋友家裡借。1995年初中畢業就出去做事,要賺錢還學費。沒學歷只能做苦力,到韶關國營農場去砍山、造林,每天有20塊錢,村裡人都會去;也去韶關那邊幫人割稻子,每天15塊。
  • 【眾樂樂】臺灣大學教授張聖琳之「食養農創 造坊有理:社會設計的臺灣新鄉村經驗」講座綜述
    今天周華金同學與大家分享的是其參加臺灣大學教授張聖琳之「食養農創 造坊有理:社會設計的臺灣新鄉村經驗」講座的信息。周華金同學是金堂縣城鄉規劃管理局的鄉村規劃師,聯繫郵箱: 5234018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