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切雞,也叫白斬雞,是粵菜餚中的一種雞肉菜餚,始於清代的民間酒店。屬於泡過的雞。它的特點是製作簡單,煮熟後不變質,沒有配料,味道原汁原味。白切雞通常使用三黃雞、蔣莎、大蒜、洋蔥等配料,用文火煮沸浸泡,然後乾燥並切成塊。
煮熟後顏色白油黃,皮滑肉滑,有骨香,清淡可口。白切雞皮,滑嫩,清淡可口。它在粵港和澳,很有名,現在在南方菜餚中很常見。我們今天就來做這一道白切雞,在兩廣地區,只有好的雞種才配做白切雞。今天的這一款是免淘洗,直接過一遍清水即可。
準備一大鍋水,把它燒開後,下入姜、蔥、鹽都會稍微多一點點,這樣可以讓它的底味更足。先把雞放到清水中三浸三提,然後把它過涼水,這一步的目的是讓雞皮定型收緊。當然有一些人會問,能不能是四浸四提,當然是可以的,這要根據你的雞種來決定。
三浸三提是我們行業裡面一句術語,過完冷水後的雞皮會更加的收緊,讓它在盛菜時更加的爽脆。過完冷水後再把它放入鍋中,讓它重新適應溫度,再把整隻雞拋入水裡,用最小火,不用蓋蓋子煮二十分鐘左右。二十分鐘後把它關火,再浸泡二十五。十分鐘時間到出鍋,再把它放到冰水中浸泡十分鐘左右。如果沒有冰的話也可以不用。
這樣做是增加皮的爽脆。接下來是簡單版的砍雞教程。第一步,先把雞頭、雞翅、雞腿分解開,在分解雞翅和雞腿的時候,不用砍,把刀切入到關節處再掰開即可。四肢分解後再把胸部分解,雞屁股的話今天不需要雞背的部分,把它砍開後再把它砍成小件,你要把它擺到盤的兩旁,盤的中間可以放一些砍碎的碎料,雞胸肉,把它拍扁,讓它骨肉分離,再把兩邊修整齊,再把它砍成大件擺在中間。雞腿的話把它破開,然後把它砍成小件,擺回腿的位置。
分解開的雞皮,同樣把它砍斷,蓋住剛才的刀口。即是從中間破一刀,然後把它直接砍斷,然後再擺上雞頭,一道非常簡單的白切雞就製作完成。
今天這道菜花了四個小時,如果你喜歡這個文章,請幫忙點讚、收藏、轉發,謝謝大家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