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必修2—《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教學思考

2021-02-08 樂學數韻
我們的理念是奉獻、共享、共贏!歡迎關注我們!相信很多老師在講到高中必修2第三章3.3.3《點到直線的距離》時都會有種遇到雞肋的感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在組內和大家討論這節課的教學時很多教師仍然是主張直接給出公式,略略講講推導的思維過程,這個對於學習層次比較低的藝術班的學生是可行的,但是對於學生層次較高的高水平學生,我認為這個正是培養他們良好數學品質、滲透數學學科素養以及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學習精神的較好題材之一。

從聽了數節這節課(包括校外老師的公開課),大部分老師都會類似這樣來設計:




不少老師為了更接地氣些,設置了如何鋪墊:

(1)設A,B是x軸上的兩個不同點,則|AB|=_______

(2)設C,D是y軸上的兩個不同點,則|AB|=_______

這些都和教材的設計大同小異,構造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去解決問題,在學生完整體驗完這個設計後,的確可以感受到這種設計的巧妙。(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一種降維的思想,點到線的距離是二維的問題轉化為x軸、y軸的距離的平方和來求解。)殊不知這種構造太過於巧合,我們教師在經過多年解題的歷練和薰陶,以及精心的備課,想當然地以為學生應該也認同或者也能這樣想吧!可是學生的認知豈是我們能夠想當然的?根據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我們在做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從他們最近發展區入手,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和求知慾。否則這些高大上的理論或者方法,恐怕學生過不了幾天就忘了個精光呢。

 

既然學生剛剛學習了兩點間的距離公式以及兩直線相交的交點坐標求法,為什麼我們不從他們最近的認知區出發,反而要捨近求遠地用「投機取巧」來提升貌似的高效率呢?當然求交點坐標過程比較繁瑣,要完整地求出來的確是有難度的,但是有難度不代表不可以求出來,只要我們在課堂上給以學生充分的鼓勵和支持,在明確探究目標和方法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行推導然後再進行小組合作,也是可以在課堂之內解決這個問題的。下面是我在這節課中的一些教學實錄,供大家參考。


其實大部分學生求Q的坐標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有些是化簡不到位(分母不是的形式),有些是化簡錯誤;另外就算Q點的坐標求了出來,但是使用兩點距離公式化簡時仍然出現問題,當然也有極少數同學算了出來。當我和學生把這個公式推導出來之後,下課鈴聲卻在我們還不曾完全形成共鳴之時不合時宜地響起。雖然這節課新的知識非常少,但是通過這樣的動手探究,學生還是非常有收穫的,這樣得來的知識是他們自己建構的,不是老師講的,在這個問題解決過程中,我們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解題習慣和品質,那麼多哦字母的問題都能搞定,更何況是純數字的問題呢?可以說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

在最後幾分鐘展示的過程中,不少學生還是選擇了課本的方法,說明他們還是有充分的預習。其中還有個學生對上述過程進行了優化。


感謝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深入探究
    2第三章3.3.3《點到直線的距離》時都會有種遇到雞肋的感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高老師和劉老師此文對於這節課嘗試作了方法和策略上的優化,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當然看菜吃飯,如果生源基礎薄弱,不少老師處理這節課時是直接給出公式,然後簡略講一下推導的思維過程,這種因地制宜的做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對於學生層次較高的高水平學生,小編認為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正是培養他們良好數學品質、滲透數學學科素養以及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學習精神的較好題材之一
  •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推導
    一、推導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坐標方法、向量方法、其他方法。1.用坐標方法推導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方案一:(摘自教科書)求過P與直線l垂直的直線,且與直線l交於點Q。然後,求出兩直線交點Q的坐標。最後,利用兩點間距離公式求出線段PQ的長度。
  • 36:高中數學: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平行直線間距離公式推導證明
    36:高中數學: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平行直線間距離公式推導證明 原標題:36:高中數學: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平行直線間距離公式推導證明
  • 高中數學說課稿:《點到直線的距離》
    《點到直線的距離》說課教案攀枝花市三中黃意南一、教材分析:1、地位與作用:解析幾何第一章主要研究的是點線、線線的位置關係和度量關係,其中以點點距離、點線距離、線線位置關係為重點,點到直線的距離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它是解決其它解析幾何問題的基礎。
  • 教師招聘考試:高中幾何「點到直線的距離」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點是幾何中最簡單的元素,直線是幾何中最簡單的曲線,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從距離的角度定量來刻畫點和直線的位置關係,為研究兩直線的位置關係及曲線和曲線之間的關係等整個解析幾何奠定基礎。
  • 點到直線距離公式證明
    用高中數學知識推導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方法.
  •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教學案例分析
    平面上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是解析幾何的基本公式。它為後續點到直線距離公式、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方程的建立,直線與圓錐曲線的綜合等問題做好鋪墊。
  • 高中數學:到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距離相等的集合定理
    對於任何考試(例如高考),本質教育有一條重要的原則:那些考試拿高分的,一定是簡單的題目做得又快又對,這樣他們才有時間去思考難題。因此,適當地掌握一些教材中沒有提到,但是可以加速解題過程的公式和定理,對提高解題速度,尤其是選擇和填空題的解題速度極為有效。定理23:到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距離相等的集合是過三點形成的三角形的外心,並垂直於該面的直線。
  •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推導及應用
    高二上同學們正在學習平面解析幾何的知識,其中有關已知點的坐標和直線的方程,怎樣求點到直線的距離?
  • 高中數學裡面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你要掌握的必備考試技能
    這次,我們把目光聚集在坐標平面上點到直線的距離。從A點開始往直線上引垂線,A點到直線的距離即垂足B與A的距離。如何計算A點(1,3)與直線2x-3y-1=0之間的距離——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當然,我們可以通過A點計算出垂線的公式,將兩個直線公式聯立,得出垂足B的坐標,之後通過距離公式(勾股定理)來求得AB間的距離。但是這種方法的計算量較大。實際上,求點到直線的距離時,用向量來做是非常快的。
  • 高考數學,圓錐曲線大題,判斷點到直線的距離是否是定值
    高考數學,圓錐曲線大題,判斷點到直線的距離是否是定值。題目內容:已知點P,Q的坐標分別為(-2,0),(2, 0),直線PM,QM相交於點M,且它們的斜率之積是-1/4。⑴求點M的軌跡方程;⑵過點O作兩條互相垂直的射線,與點M的軌跡交於A、B兩點,試判斷點O到直線AB的距離是否為定值,若是請求出這個定值,若不是請說明理由。第一問比較簡單,需要注意的是,因為直線PM和QM的斜率都存在,所以x≠±2。
  • 高中數學知識點-直線中的對稱問題
    在高中數學必修二的第三章「直線方程」中,有一個小專題為直線中的「對稱問題」,主要有:點關於點對稱、點關於直線對稱、直線關於點對稱、直線關於直線對稱.其中點關於直線的對稱、直線關於直線的對稱,這兩種形式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考察較多,今天就看看這兩種問題應該如何突破.
  • 將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應用到極致的淺談
    同學們好,很高興在高二相遇,你們遇到了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這個是高中解析幾何中常用的公式之一,主要應用環境是直線和圓的場景。當然還有其他的應用場景在此不一一贅述,今天主要探討直線與圓的問題中,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應用。
  • 距離公式的應用——點到直線的距離平行線的距離
    (一)平行線間的距離M、N是兩條平行直線之間上任意一點,它們之間最短的距離就是該平行線之間的距離。利用平行線間的公式就可以求出。平行線間的距離應用(二)點到直線的距離直線的傾斜角為三十度,與圓交於y軸,根據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以及勾股定理求出直線與圓相交的弦長,從而得出
  • 高中數學「點到平面距離計算」問題的求解一般方法與技巧
    (即高中數學必修2 - 第14講 基礎應用之「點到平面距離計算」)1.基本問題說明在立體幾何中,經常會遇到求解各種距離的情形,比如點到平面、直線到平面、平面到平面或異面直線之間的距離。一般來說,這些問題都可以、也需要以「點到平面的距離」基本問題為立足點來解決。因此,點到平面距離計算也是立體幾何最常見的基本問題之一。
  • 高中數學知識點空間異面直線距離公式
    高中數學要知識點:空間異面直線  1. 空間直線位置分三種:相交、平行、異面。 相交直線共面有反且有一個公共點;平行直線共面沒有公共點;異面直線不同在任一平面內[注]:①兩條異面直線在同一平面內射影一定是相交的兩條直線。
  • 【高中數學必修2研讀】之「第四章:圓與方程」
    4.1圓的方程4.1.1圓的方程1)溫故導入課題;2)設置「思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表達圓;3)利用圓的定義(到定點等於定長的點的集合)以及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導出圓的標準方程;4)強調圓上的點滿足方程;方程上的點在圓上;5)設置「疑問」引導學生思考圓心在原點的圓的方程;6)編排例題
  • 不妨收下數學必修二知識點與公式
    許多初中的學霸到了高中之後,明顯發現老師講課的速度比初中不是快了一星半點兒。明明還沒有好好消化必修一的知識,必修二就來報導了。正所謂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如果跟不上老師的節奏,不理解的知識點越積越多,到最後發現,整個高中三年,數學學到了什麼?自己依舊一頭霧水。
  • 「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教學設計
    內容解析:本課是人教版數學必修2第一節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的第一課時,是高中解析幾何內容的開始.直線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幾何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刻畫直線傾斜程度的幾何要素與代數表示,是用以坐標法研究直線及其幾何性質的基礎.本課不僅要理解兩個概念、得到一個公式,更要了解幾何問題代數化的過程,初步滲透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方法.本課有著開啟全章,奠定基調,滲透方法的作用.
  • 高中數學新教材必修第一冊、必修第二冊、選修目錄
    人教版新教材數學科目有五本書,分別為必修第一冊、必修第二冊、選擇性必修第一冊、選擇性必修第二冊、選擇性必修第三冊,小編將各書目錄整理如下:數學必修第一冊第一章 集合與常用邏輯用語8.2立體圖形的直觀圖8.3簡單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8.4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係8.5空間直線、平面的平行8.6空間直線、平面的垂直第九章 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