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領李鑫有些手忙腳亂,家裡照顧6歲孩子的家政阿姨因為有事回了老家,工作和家庭壓力同時壓在她一個人身上。她打算找個新阿姨來照顧孩子,但3個月用了幾個家政App、面試了幾個阿姨,都沒有找到靠譜的。不得已只能發了朋友圈——最終還是用了最傳統的託朋友介紹這個路子。阿姨不難找,但好阿姨難求,這類問題也逐漸成為很多家庭的困擾。
這就是家政市場的現狀:供需矛盾突出,在一線城市高薪也難以找到適合的阿姨。
《中國家政服務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目前全國的家政從業人員為2800萬左右,需求卻超過了4500萬人,有近2000萬的用人缺口。其中,北京市家政服務人員缺口在20-30萬。
家政是個潛力足夠大的行業,但願意從事的人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寥寥無幾。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是包括好慷在家創始人李彬在內的從業者思考的問題。
前幾天有個微博熱搜事件:8月6日晚,廈門集美的天空被持續20分鐘的焰火秀照亮,轟動了廈門的朋友圈,那正是好慷在家舉辦的第八屆家政員工節。活動上李彬分享到,這個節日已經辦了8年,希望的就是讓更多人重視家政行業以及從業者,除此之外更希望這個行業走向職業化。在他看來職業化是解決供需矛盾促進行業發展的主要辦法。
矛盾的家政行業
先看看鄰國日本。
走在東京街頭,隨處能看到白髮蒼蒼的服務人員,有清潔工、有計程車司機。隨著老齡化的日益加劇,擺在日本人尤其是日本老人面前的首要問題是,當我走不動了,誰來照顧我?
這是個殘酷而又現實的問題,依據日本總務省發布的數據,日本7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20%,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28%。
由於年輕人的缺乏,日本不得不將解決問題的辦法放在機器上,近兩年包括軟銀在內的巨頭企業推出家用服務機器人,可以做修理清洗、監護、救援等工作。
國內的情況還沒有如此嚴峻,但家政需求矛盾同樣突出。
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全國有18.2%的家庭有未成年人照料需求,35.6%的家庭有老年人照料需求,30.4%的家庭有雙重照料需求。對比之下,家政人員從業者只有2800萬,有2000萬人用人缺口,缺口之大讓人咋舌。
南方都市報曾報導過一個極端案例:家住福田香蜜湖的施小姐為了留住在家服務了三年的保姆燦姐,祭出了殺手鐧,她一次性支付了燦姐十年的工資。
家政是個不能被忽視的巨大市場。同樣是發改委數據,家政服務的市場總規模近些年均保持20%左右的增速,2017年,中國家政服務行業營業收入已達4400億元,同比增長26%。
但願意從事家政行業的人並不多,他們大多年紀偏大、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做家政是無奈之舉。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在這個行業裡幾乎找尋不到。
《中國家政服務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 目前我國家政服務從業人員中 88.6%來自農村,年齡結構偏大,「80後」「90後」從業人員所佔比例不到20%。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較低,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僅佔14.1%,大多數人是行業新手。
造成這種供需失衡的原因是,長久以來造成的職業偏見。在傳統舊觀點裡,家政服務人員等同於以往的傭人、保姆,是伺候人的工作,社會地位不強還容易遭受白眼。家政人員缺乏職業認同感,也沒有幸福感,只將這作為謀生的不得已的手段。
但實際上如今的家政工作不僅僅是打掃衛生、看顧孩子老人,還需要從業者了解擅長兒童教育、食品營養、家居設計、醫療救護、家庭關係等專業知識,必要時候,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家庭教師、營養師、護士、心理諮詢師的角色,有很強的技術門檻。
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月嫂這一細分領域,不少月嫂需要持有母嬰護理師證、產後修復師證、催乳師證甚至小兒推拿師證等多個資質證。隨著專業度要求越來越高,月嫂的工資也水漲船高,有行業人士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說,北京地區的月嫂月薪大多在15000到18000之間,高於一般白領。
《2019年生活服務業新職業人群報告》顯示:超六成新職業從業者認為,有過硬的專業技術和手藝是優秀新職業從業者的特徵,目前有71.2%的新職業從業者參加過職業培訓,67%的新職業從業者希望政府應該多鼓勵、支持新的就業形態。
在好慷在家創始人李彬看來,家政是個不可能消失的行業也無法完全被機器替代,從業人員需要得到尊重和認可。不僅僅因為這個行業需要人的經驗和技術,更重要的是,它緩解社會大分工、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家庭分工矛盾,有很強的社會價值。
如何改變家政的行業困境
200年前,護士行業有著和現在的家政行業一樣的困境。
當時,在人們眼中護士是一件骯髒、危險的職業,需要跟各式各樣的病人打交道,給他們拿便盆、量體溫、洗澡,只有最低層婦女和教會修女才擔任這類護理工作。
在1854年3月的一封信中,出身貴族的南丁格爾,描繪了倫敦一家著名醫院中護士的工作環境:「情況真是慘不忍睹。護士們睡在病房門口通道的木籠子裡,我就像進入了監獄。那裡既沒有燈光,也沒有新鮮空氣,昏天黑地。由於護理人員數量很少,一大幫病人只靠一個護士護理,使護士們疲勞不堪,哪裡有力氣工作?她們的禮儀標準,必備的道德心,也每每低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直到南丁格爾的出現,她創辦護士學校、建立護理培訓體系、教授專業技能,將護理工作提升為一門科學職業。在之後的漫長歲月中,護士逐漸得到公眾的尊重和認可,被人稱為「白衣天使」。
與護士這一行業類似,家政同樣是一個對內需要提高專業水平和就業環境、對外需要改變偏見的職業。既然人們固有的刻板印象很難改變,那就從改善行業本身開始。提高從業者的專業技能,穩定保障制度,讓他們逐漸職業化,加強對職業的認同,是可以實踐的一條路徑。
可以借鑑美國和日本的做法。
美國是近代家政學的發源地,「與大量表面光鮮、內容空洞的所謂社會職業相比,家政是一個更加崇高的行業,對美國人民而言,再沒有其他科目比發展家政科學更重要的了。」國外家政專家杜威博士曾如此說道。
家政也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家政,許多高校已將家政課改名為「家庭和消費者科學」。在美國3800餘所大學中,有近千所設有類似學科,還有很多大學專門設立了「家政學院」,培養家政專業的研究生、博士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開設有「家庭經濟學」專業。
家政行業在日本同樣發達,甚至出現專門的家政學院東京家政大學,家政研究領域涉及社會學、美學、工藝學、膳食學、服裝學、住宅學、保育學、康樂學、生理學等等。
2011年,日本家政女王近藤麻理惠以「斷舍離」的理念火遍全球,《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法則》這本書在40多個國家,售出了1千萬本。隨後,更是憑藉收納造詣,榮登2015年時代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名單,同時上榜的有歐巴馬、蘋果CEO蒂姆庫克等。
受專業化教育,有明確的職業發展路徑,在美國、日本,家政成為一份體面的工作。
近幾年,國內也在沿用這個路子,聊城大學、湖南女子學院等大學均開設家政學科,教授包括教育學原理、國學基礎、家庭信息管理、生活哲學、現代居家設計等等課程。
但由於剛剛起步,還沒有太多成果,要實現家政行業的職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是家政行業的最好時代
現在是發展家政行業、解決行業矛盾的最好時代。
今年 6 月,為支持家政行業的發展,緩解供需矛盾,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圍繞「提質」和「擴容」的這兩個關鍵詞,提出了36條具體政策。其中有三項尤其值得注意:
1. 支持院校增設一批家政服務相關專業;2. 政府支持符合條件的家政企業興辦家政服務類職業院校,推動 30 家以上家政示範企業、50 所以上有關院校組建職業教育集團;3. 改善家政服務人員從業環境。包括積極推動改善從業人員保險、居住條件,暢通職業發展路徑等。
通俗解讀一下就是:從教育層面提高家政從業者的專業技能,從就業環境方面給從業者帶來幸福感,最終實現家政職業化,解決供需平衡。
這其中,給家政企業們留下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所以說家政行業的最好時代真的來了。
其實已經有企業做了先行者,試圖從培訓教育和就業環境上來實現職業化。
2010年,好慷在家成立好慷國際家政學院,與英國諾蘭德學院、日本得斯清學院、菲律賓伊莎貝爾學院等學院合作,送家政人員去海外進修學習。
曾是一名鋼鐵工人的侯挺,正是前往菲律賓學習的第一批學員並且榮獲了第一期的「冠軍學員」稱號,好慷在家就他的名字設立了一個「侯挺獎學金」,獎勵每一期海外遊學人員中的佼佼者。
能去海外進修的畢竟是少數,更具有普遍意義的是在國內的教育。所以看到,好慷在家與日本的HouseKeeping日本整理收納專家協會進行深度合作,請國外的培訓師來到國內為更多就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並且與泉州學院等院校展開合作,培訓專業人才。
在優化從業者的就業環境上、提高幸福感上,好慷在家一方面引入新能源汽車,讓家政人員可以乘車去往服務地點,這樣方便了員工出行,並且也擴大了他們的服務半徑;一方面成立員工普惠金融,給家政員工提供小額貸款服務,降低了家政人員申請貸款的門檻,解他們燃眉之急;此外,還成立了家政員工公益互助基金,為家政人員以及其子女提供大病救助和教育的幫扶。
依據好慷披露的數據,目前公司有12000人,企業營收方面也從2016年的2.6億增長至如今的9.4億規模,服務家庭400萬戶。
一年前的國際家政員工節,1589臺無人機騰空而起在空中繪出圖案,一年後的家政員工節大型煙火表演持續20分鐘,現場有家政阿姨們激動流淚。他們長時間被忽視,被感謝的次數太少,如李彬所說,「這個節日是對你們的致敬和感謝。」
【致敬每一位辛苦付出的家政從業者】https://v.qq.com/x/page/d0911c3lvrb.html
特別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