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點關注呀! 小編每天教給你答題技巧
這是一個高考佔了19分(部分地區或有不同)的大板塊,該填。
很多同學一見文言就頭疼,一聽文言課就犯困,然後也不知道該怎麼學。整天聽老師講評翻譯,早讀背誦課文,默寫生僻短句……就這麼恍恍惚惚三年過去了,也不知道花的那些時間都有沒有用。
蹉跎啊!少年!
大多時候,我們的文言文學習,都太盲目了。
本文,將為你好好掰扯這件事,目錄在下:
(一)考什麼?
(二)怎麼學?
(三)學了怎麼用?
(四)一點延展
(一) 考什麼
在最新的高考說明裡,是這麼寫的要求:
「能閱讀理解、分析鑑賞淺易的古代詩文,正確解讀傳統文化經典,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我知道你們想吐槽什麼,但這已經比我讀高中那會的「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好太多了……
什麼叫淺易呢?說不好。
但想來高考能出的,必是符合「淺易」的。
幾年前的高考,題型是固定的:一個選擇題考實詞,一個選擇題考虛詞,一個選擇題考文意理解,然後再給兩個翻譯。
近些年卻是越來越往「理解」的方向偏移,如去年就有:一個斷句選擇,一個古代文化常識,一個文意理解,再加兩個翻譯。
這是一種能力的延伸,在過去,你需要做的是「讀懂」。怎麼算讀懂呢?實詞會不會?虛詞會不會?我說句話你看我說得對不對?都答上來了,好你懂了,給分。
現在,你除了要讀懂。你還要:
1, 能分析;
2, 能概括;
3, 能評價;
4, 能推斷。
難不難?難。
還好都是選擇題,這要是問答……那可要了老命了。
但說那「能概括」,就有說法:寫人的,你要知道人(誰)事(幹嘛了)論(後人對他的評價);議論的,你要知道事與理;寫景的,你要知道情與景。
……如是種種。
而如無意外,側重於「理解」的考試方向,還會這樣持續下去。
(二) 怎麼學
難度是加大了沒錯,但考的本質變不了。
高考文言文有個特點:選材必在課外,而知識點必在課內。這知識點包括而不僅限於: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比方說那斷句,用的也多是課本裡的「虛實詞」的知識。這個我們會在第三部分再詳細展開。
所以,學好課本是對的,打好基礎是對的。
我們就有了如下的策略:
積累,讀懂,語境,技巧。
以上排序有先後。
在你平時學習文言裡,少不了抄和背。
只是……也僅僅是抄和背。
這是積累的過程沒錯,但也實在太盲目了一些。
而我會推薦:抄一遍,再背一遍。
然後捫心自問四個問題:
這篇文言講的是什麼?(對應上面的能概括。)
文章涉及的虛詞實詞都弄懂了?(對應上面的能讀懂。)
一次多義,特殊句式都弄熟了?(對應上面的能分析。)
是不是對人物熟悉到能放進作文裡當素材了?(對應上面的能評價、推斷。)
如果做不到,那就再來一遍,哪做不到,就去補哪。記你小本本上。
做到了,說明你真的學懂了。這篇文章就算過了。
重複上述步驟,哪怕你是高三也值得,比早讀盲目地背要好很多的。
這樣做,剛開始時候是比我們平時背東西慢了些,但是這穩啊,穩紮穩打。
你將會越來越順,越來越快,高考還不會出錯。讀一篇,抵別人悶頭讀四五篇。
萬事開頭難嘛……挺過去就好。
這麼訓練下來,常見的實詞你都熟了。考綱裡要求的120算什麼,不算什麼。
考綱裡的十八個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你必然也熟了。助詞藉此連詞副詞隨便出,不虛。
獨立閱讀一些「淺易」文言文,是不會有阻礙了。
(三) 學了怎麼用
能幫你做對題,能幫讀懂文章,能幫你做翻譯。
以近年來常考的斷句為例,虛實詞能幫到你很多。
(1) 名詞與代詞,多作主語和賓語。是要斷的。
(2) 動詞與形容詞,多作謂語,一般是不斷的。
(3) 虛詞,大多是要斷的
實詞舉一例,你細細揣摩看是不是這麼回事:
上聞景州錄事參軍⑧張玄素名,召見,問以政道,對曰:「隋主好自專庶務,不任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稟受奉行而已,莫之敢違。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
虛詞舉一例,你細細揣摩看是不是這麼回事:
凡人各賢其所說,而說其所快。世莫不舉賢,或以治,或以亂,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己未必得賢,而求與己同者,而欲得賢,亦不幾矣!使堯度舜則可,使桀度堯,是猶以升量石也。
除此,你還可以句式的特點(對偶,排比,頂真)來斷句,根據內容的總分結構來斷句。不過這不是我們今天的重點,就按下不表。
至此,你再去做高考的選擇題,就遊刃有餘了:
選B。
再有大約就是幫你讀懂文章了。虛詞自然不用多說,一共就18個,就那些用法不會跑。
單說實詞。我們用《田單列傳》來舉例:
1, 城之不拔者二耳。
這裡的「拔」你可以對應到「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拔:攻取,佔領。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2, 齊人未附。
這裡的「附」你可以對應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附:歸附。出自《赤壁之戰》。
3, 使老弱女子乘城。
這裡的「乘」你可以對應到「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乘:登上,登臨。出自《詩·衛風·氓》
4, 齊人追亡逐北。你可以對應到「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北:逃亡的人。出自《過秦論》
完美,而上述四句,就能剛好湊一個選擇題給你。
而即便是出了翻譯題,這幾個實詞必是得分點所在,翻譯對了,就有分。錯了,那不好意思……
所謂「選材必在課外,而知識點必在課內」,就是這麼回事。
翻譯文言文,除了聯繫課文,還能順著語境推斷、對稱語句推斷以及成語推斷。這都是你比較容易理解的技巧了。
再此,額外地補一個「字形」推斷,即:
凡形旁從「 釒(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詞義與五行有關;
凡形旁從「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 者詞義與兵器有關;
凡「 馬、牛、羊、犭、鳥、蟲」 等與動物類有關;
「 訁(言)、忄(心)與心理有關,辶(辵)、彳(行)」 等與行為有關,
「 禾」 與五穀關;
「 貝」 與金錢關;
「 皿」 與器具關;
「 宀」 與房舍有關;
「 阝」 與地名關;
「 求」 與毛皮關;
「 旨」 與美味關;
「 隹(zhuī) 」 與鳥雀關;
「 能」 與熊羆關;「
屍」 與身體關;「
女」 與婦人關;
「 冖」 與籠罩有關;
「 系」 與捆綁關;
「 糹」 與絲織品有關;
「 攴(pū) 」 與敲擊關;
「 歹」 與死亡關 ;
「 月」 關肉,
「 頁」 關首,
「 自」 關鼻,
「 目」 關眼。
如是種種,你自個要多摸索。
但歸根結底,這些都算作了應用技巧,穩紮穩打地把基礎打好才是正經。
(四) 一點延展
文言其實好美的,但我們上學的時候往往感受不到。
因為就是背嘛,什麼東西一帶上強迫,就必然沒了美感。
本文旨在說明,學習文言文時,我們應該注意思考什麼,重視些什麼,來幫助自己更好讀懂文章,而非死記硬背。
願你,早些找到其中樂趣。
最後額外加一個小作業題,斷句的,來啦: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不會做就去查,可有意思了。
雖然大學兩年沒學習了,就用剩下的記憶回答一下嘍。
我就以我的高考版本為例,我想不至於完全不一樣,僅供參考喲!(全國二卷)
一~應試技巧
文章理解是文章的「劇透」,文言文選擇和英語閱讀理解一樣,簡單題+困難文章比困難題+簡單文章容易得分。你懵逼沒事,先看劇透,不要全信就好。
第一題是文學常識就比較簡單,這起碼有白話文的敘述~考你文章裡一個字或詞的翻譯你更懵,因為你不知道這個模稜兩可的意思算不算恰當,所以你要積累一些老師提到過的,古人特有的說法,如「朔」「望」,星宿「鬥」「牛」,像「嫡長子」稱呼的解釋,官位「僕射」,一些簡單比喻如「梅蘭竹菊」。
斷句的話我要是說憑語感那就有點敷衍了,斷句應試技巧排除就好了,語句斷開的節奏不會有太長,也不會有很多太短,憑實力的話就是靠翻譯了。
文章一般是人物傳記①王侯將相的傳奇人生②傲嬌文人的累召不應③奇人異士的裝逼日常(做過一個柳宗元寫的議論文,站起來翻譯的的時候就不是很厲害了,很多看不懂)。所以他們那些傲嬌寒暄的書面語就總是那幾個了。
文章理解每個選項有幾段敘述,明顯錯誤的有
①事件語言對應人物不對
②無中生有
③強加關聯詞等
上述錯誤要優先於你認為某個人物的某種情感等你推測的錯誤
文章最容易讓你懵的也是你最想知道的就是「情感傾向」,文言文,文學類文本,英語閱讀理解都是因為情感傾向可以幫助理解讓你直接懵選項,所以先看我說的劇透。但文言文文章中的人物會有一些「曖昧又噁心」的情感比如「嘲諷」,這就要慎重考慮。
那翻譯怎麼辦呢?說實話老師的翻譯批的都不嚴,3分實詞2分語義,嚴的話2分語義本應該不好拿的,當時的這種方式我就不開心了~因為我絕對能嚴格一字一字對譯(意譯的話容易翻車哦),翻譯的數學期望一般是9分多一點,基本只有一個特別難的實詞我猜的批卷老師不滿意,所以翻譯的點我提一下,課內積累,做題常見的(只取考試常見意思)
1.「無乃」(比較委婉地表示對某一事情或問題的估計或看法):恐怕
2.「其」(表示各種語氣):
「其在君乎(推測)」:大概
「君其勉之(祈使)」:一定
「其孰能譏之乎(反問)」:難道
3.幹(gān):冒犯,求取,關聯
4.因:憑藉,趁機
5.契闊:離合,聚散,偏指離散
6.謝:道歉(注意究竟有沒有道歉的情感,還是不至於翻譯成道歉)
7.薄:迫近(嶽陽樓記)
(舉這些翻譯是提醒你積累無法用組詞知道的翻譯)
1.意動用法:以...為... 這個非常容易考,因為難度適中
2.賓語前置:有點簡單考的不多,難度也就是「大王來何操」
3.定語後置:不容易被看出來考的不多,eg: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4.狀語後置:主要是配合其他句式
5.使動用法:也是很容易考,但這個就可以噁心你一下了,喜歡配合省略句
eg:冉見奐車徒絡繹,遂不自聞,惟與弟共辯論於路。(範冉不攀附權貴)
這句雖沒考翻譯,但這個「自聞」就很有靈性
熱心網友:於是不去招呼王奐 (肯定沒分)
我認為:遂不(使)自聞(之)
老師告訴我:遂不(使)(之)聞自
(老師比我多看出一個句式還是比我有靈性哈哈哈)所以這句要是考了就懵了
二~背誦與積累
初中+高中必修+選修學過的文言文+古詩,我只有竇娥冤不會背(實在太長了QAQ)
背的同時記住書下注解,背下來就會翻譯
背誦的好處在於習慣文言文語序,如何讓這幾個字簡潔地表達,改變順序依舊錶達我想要的意思而沒有語法錯誤,知道一些習慣,比如
①背誦詩經,習慣四言(知道彼蒼者天其實就是蒼天,慨當以慷就是慷慨)
②背誦孔雀東南飛,習慣五言,在句中有「相」(相的用法)
③背誦滕王閣序,習慣四六分句,在句中有「而」
④背誦琵琶行,歸去來兮辭等,習慣七言(知道主人下馬客在船 是互文)
⑤還有一些枯燥的比如蘇武傳,記住幾句就行(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這些對翻譯有幫助的,還有提到北海你就知道是是用典蘇武牧羊(這個我覺得好隱晦)
⑥習慣去思考翻譯難句(舉幾個常見的)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老師總願意墨跡)——鴻門宴
使畢使於前----使(之)於(王)前畢(之)使 。 (這個就有點亂了)——荊軻刺秦王
渺渺兮予懷----予懷渺渺。 (主謂倒裝) ——赤壁賦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阿房宮賦
甕牖繩樞——過秦論
桂殿蘭宮——滕王閣序(這三個一樣的)
積累很不容易被注意,所以你要先嘗試記一些你會感興趣的,文言文枯燥你可以記詩歌鑑賞,你怎麼想也想不到的情感,作者是如何用藝術手法表達的,什麼註解會讓你感興趣。
我當時就喜歡「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近試上張水部
這個作者把自己比作新娘就非常有靈性,讀一遍我就把詩背下來了
人面桃花:形容男女邂逅鍾情隨即分離之後,男子追念舊事的情形。而不是說你長得好看像花一樣
三~~~~順便說一句
如果高三過得還算可以的話文言文不會成為失分題,你的老師會提及我說的一些東西。單純做題會使你這個差距減小,但不能享受文言文的其他用途,比如我回答實用類文本閱讀時作答就偏向文言,批卷是分條給分,簡潔清晰能省就省多一個「的」我都不想寫,不要以為像小學生一樣寫一堆會好,議論文的話用偏向文言的風格可以彌補條理和文採(也不要沉迷,答題時間容易不夠),加強詩歌鑑賞的理解,最後還有最重要的,它極大加強你對句子成分的理解(主謂賓定狀補),對病句,成語,邏輯等表述會使你有特殊的敏感。
大量記憶常用詞。
不是什麼生僻詞,生僻的詞意看著長見識就行,重要的是常用詞的意義,尤其是古今詞意義變化非常大的,這種經常考。
大量熟讀文言文,推薦《古文觀止》。
高中時候覺得背64篇簡直不是人類可以完成的,直到大學才發現,64篇真的很基礎。
大學老師很認真,上學期學宋代文學,開學第一天老師劃了二十多篇宋詞,二十多篇宋詩,四篇古文。不到一個周就有一半人背完了,靠的不是所謂的「記憶力」,就是兩個字「耐心」。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多熟讀,就肯定能背過,而且很長時間根本忘不了。
熟讀文言文第一步是解決斷句,讀音問題,然後大聲的讀,讀的久了就有感覺了。
關鍵是專心,而且上面兩條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