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建設創新型國家 人才是基礎關鍵在教育

2020-12-13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14日訊 (記者 歐陽優)近日,國研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教學模式創新》諮詢項目座談會上強調,建設創新型國家,人才是基礎,關鍵在教育。搞好教育要回答好「培養什麼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這兩個問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支撐。

  隆國強表示,當前,以信息技術和數位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正在推動傳統產業結構升級,重塑全球分工體系。原有「發達國家技術+發展中國家勞動力+高收入國家市場」的分工格局正在發生變革。同時,我國國內經濟正處於轉型發展關鍵期,傳統勞動力比較優勢正在弱化,如何將原有勞動力優勢轉變為人力資本優勢是新時期我國贏得新一輪國際競爭主動權的重要因素。新時期,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基礎教育,推動教學模式創新,對於提高人力資本水平、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建設教育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培養什麼樣的人,隆國強認為,第一要以人為本,著眼於人的全面發展。過去,我們著眼於把一個人培養成一個合格的、高水平的勞動者,以適應社會競爭,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但是,人作為勞動者首先是一個人,我們不能因過多地注重對知識的傳授和對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人其他方面的需要。我們常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的「智」,過去在高考的壓力下,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可能主要關注怎麼提高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水平,著眼於考更高的分數,但是「德」也很重要,廣義的「德」,還包括人的社會責任、合作精神等。因此,教育不能局限在傳統方面,不能只看考分高低。還要開展生涯規劃教育,讓孩子知道自己以後要幹什麼,這個挺難的,但是如果把人培養得更加全面,他將來不管在什麼崗位上,都能夠為社會做出很好的貢獻,人生也能夠有相對更好的成就感、幸福感。

  第二,要立足現實,面向未來。中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結構快速變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階段,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這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結構都將產生深刻影響,對人才也提出新要求。因此,我們今天的教育一方面要立足現實,使學生走上社會在職場上有競爭力,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另一方面,一定要面向未來,特別是要看到社會變遷的趨勢,有前瞻性地培養適應資訊時代需要的人。社會急劇變化對人的挑戰很大,技術快速進步對勞動者素養的要求很高,我們培養出來的人,要有自我學習能力,能夠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適應未來發展。隆國強特別強調,教育要注重維護好孩子對新事物的敏感天性和好奇心,使之成為能夠適應技術變革、社會變革、產業變革,與時俱進的人。

  第三,要立足國情,面向世界。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大國,同時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培養的人,要適應國家現階段發展的需要,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意味著,我們培養的人才對中國特色制度、發展模式等應該有高度的認同,自覺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維護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既要有知識素養、技能素養,又要有精神素養、政治素養。同時也要看到,中國越來越深刻地融入世界,全球化不斷深化,未來中國的國民,必須有全球視野。我們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不僅自身要變成一個強國,我們還要為人類做更多的貢獻。

  怎麼培養人?這個問題非常複雜。隆國強認為,第一要尊重教育規律。對知識的傳播和接受,有其客觀規律,不管用什麼樣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首先要遵循教育規律,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要與時俱進。教育模式其實一直在變,像孔子這樣的大教育家,當時帶著學生周遊列國,如同今天的外出調研、實習,做到知行合一。今天,面臨信息技術進步,傳統的教育方式會受到很大衝擊。我們一定要與時俱進,用好信息技術進步帶來的新方法、新理念,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效率,培養面向資訊時代的高素質人才。

  第三,要百花齊放。教育是非常複雜的,不同的知識,可能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人,也要因材施教。教學模式不是唯一的,一定是多元的,千萬不要以某種教學模式獨大,要鼓勵百花齊放,以不同模式適應不同的人。

  第四,要注重實效。教學模式創新,不是去編故事,不是給投資者做路演,講得雲裡霧裡的。教學模式好不好,效率高不高,適不適合社會和市場的需要,是否真的培養出了我們需要培養的人,最終要看實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學模式的創新,也是要靠實效來檢驗的。

  據悉,該諮詢項目由國研智庫組織,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以及相關部委和機構的專家參加座談研討。北京起點生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案例單位代表應邀出席座談會並和與會專家交流。座談會分別由中國發展出版社社長、國研智庫董事長包月陽和中國發展出版社副總編輯兼《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副總編輯車海剛主持。

(責任編輯:馮虎)

相關焦點

  • 人才興則國興 人才強則國強 建設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千千萬萬奮鬥在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在平凡崗位創造了不平凡業績,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了「中國夢·勞動美」的精彩篇章,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是奮鬥出來的」。人間萬事出艱辛。
  • 智庫資訊|國研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出席經合組織發展中心管理委員會...
    智庫資訊|國研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出席經合組織發展中心管理委員會2020年線上高級別會議並演講 2020-10-09 2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建設創新型國家
    這為建設一個創新型國家奠定了重要基礎。然而,我國的科技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科技創新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還有不相適應的地方。這主要表現在,關鍵技術自給率低,自主創新能力弱,特別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等。這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尤其是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不掌握核心技術,只能生產初級產品,或者只能成為外資的「加工企業」,經濟增長方式也只能是粗放型、依附型的。
  • 清華工研院雁棲湖創新中心成立
    2020年11月22日上午,清華工研院雁棲湖創新中心成立儀式在懷柔隆重舉行。北京市副市長隋振江、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懷柔區委書記戴彬彬、市科委副主任劉暉、市經信局副局長姜廣智、中關村管委會二級巡視員劉航等委辦局領導出席了成立儀式。  成立儀式由懷柔區委副書記彭立峰主持,區委書記戴彬彬首先致辭。
  • 周恆院士與學子暢談「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
    本站訊 (通訊員 李定傑)11月21日,由學工部主辦,「含英班」四期承辦的「新元論壇之院士談創新」主題報告會在新校區杏蓀樓A102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恆與含英班、太雷班、書田班及各學院180餘名學生暢談「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
  • 玉溪市全面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
    本報訊(記者 施銘) 幾年來,玉溪市把科教創新作為推動該市發展方式轉變、產業升級轉型、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大舉措,創新驅動發展紮實推進。2018年,該市被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成為全國17個、西部3個、全省唯一獲批城市,創新成效初顯。    創新基礎不斷夯實。
  • 從「雲端」到線下,廣東科學中心創新拔尖型人才創客集訓模式
    該特訓營的成功舉辦,標誌著本年度創意機器人拔尖型人才創客活動從「雲端」集訓到了線下研學實現跨空間融合,創新了科學中心後疫情時期研學活動模式。他指出,特訓營處於廣東科學中心創意機器人科技教育體系塔尖位置,已成功舉辦十個年度,旨在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質,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從而培養優秀科技後備力量。
  • 「新文科建設」中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的再定位
    全面認識與深刻理解「新文科建設」與一流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之間的邏輯關係,是促進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形成共識,形成系統銜接,融合聯繫的基礎與核心;釐清二者的關係,是提高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
  • 東莞全力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
    除了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快速增加、人才團隊加速聚集、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取得實效,東莞的重大科技基礎平臺建設也實現突破。去年,散裂中子源順利通過國家驗收並投入使用,南方光源項目預研啟動,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粵港交叉科學中心和高水平科研團隊引進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子科學城上升為省級發展平臺,將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聯動發展,共同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
  • 思來氏:建設創新型國家 幼兒科學教育意義重大
    思來氏:建設創新型國家 幼兒科學教育意義重大2018-03-19 17:05:32出處:其他作者:佚名未來註定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科學技術水平將影響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提升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培養具備科學素養的人才是根本。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國際化第三方教育評估專業機構思來氏認為培養科學素養是一個長時期的過程,而幼兒時期的科學教育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幼兒天生對周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樂於探索周圍的新事物。
  • 創新圖強 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聚焦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研究...
    組織社會實踐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迫切需要高水平、高質量的教育支撐。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始終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代發展同步伐共命運,牢牢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學院以課程體系創新為支點,重教學、強科研,探索了一條高效的、高質量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之路,取得令人驚喜的改革成果,為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
  • 國網聯研院將以三型兩網推動世界一流能源網際網路企業建設
    下半年,聯研院將在公司黨組的堅強領導下,深入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電網有限公司2019年年中工作會議精神,以更高站位認識建設「三型兩網」世界一流能源網際網路企業的重大意義,守正創新,高質量推動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體制機制建設等工作,助力公司為國家能源轉型、能源結構調整和生產力發展作出更多更大貢獻。
  • 加快建設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
    浙江大學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需要繼續遵循辦學傳統,發揮比較優勢,勇擔時代使命,以加快建設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來同時推進育人與創新,解答好「發展什麼樣的大學」「如何走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道路」等根本性問題,進而為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強有力的科教支撐引領。
  • 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武漢這樣安排
    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盛繼亮介紹了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部署安排和具體措施。盛繼亮指出,打造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就是要堅持把創新擺在事關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圍繞「四個面向」,實現科技的自立自強;就是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疏通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科技成果產業化雙向連結快車道。
  • 以「創新型國家」為支撐 助推「美麗中國」建設
    因此,為了在「創新時代」使人類獲得最大程度的幸福,我們必須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為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兩個核心發展目標。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並不是不可兼得的「魚」和「熊掌」。精神文明(包括誠信、公正、相互合作等精神)的發展,正是物質文明持續發展的關鍵基礎。可以認為,我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必須保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同發展。
  • 國科科技實訓室建設解決方案,助力高校培養優質的實戰型人才
    國科科技是IT領域產教融合的深度實踐者,業務聚焦產教融合,通過梳理IT領域產業端的知識體系,聯合地方院校,建立產業服務與教育協同通道,培育人才資源池,為地方產業提供優質的人才和項目服務,開創產教通道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 產教融合,雙元育人 ——焦作大學與國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適應我校「高職雙高工程」和河南省優質校建設的要求,實現產教融合
  • 地方高校應強化創新型人才培養
    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科技創新關鍵是人才,西部貧困地區創新型人才培養力量不夠,科技人員不足、創新動力不強、創新成效不理想。培養好新時代的創新型人才,是保證中國發展的底氣。創新型人才是具備創新能力、擁有開拓精神、能夠開拓新局面、可以對社會進步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才。
  • 深圳支持光明科學城建設 加速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曾堅朋介紹,去年2月,中央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大灣區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離不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個關鍵和核心的支撐。去年8月,中央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近期,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中,首次正式提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到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大灣區尤其是深圳的高看一眼和厚愛三分。
  • 中央部署創新型國家 兩大問題核心在錢關鍵在人
    問及胡錦濤的講話與《綱要》的異同,王春法表示,《綱要》是一個政府文件,而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是把《綱要》的關鍵內容點,從另一個角度表達出來。作為黨的文件,講話起到動員全黨和全社會實施《綱要》的作用。  與會者稱,對「創新型國家」的高度重視,是胡錦濤總書記講話的主要特點。去年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已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十一五」時期的主要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