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渲染╰つ塵世的悲傷_abSS
瓜媽說:
最近有個詞很火,叫「敏感期」。
意思是,孩子在0-6歲階段,會經歷語言、動作、秩序感、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學習和飛躍,如果家長能夠捕捉住信息,在敏感期孩子進行教育,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各種育兒理論或是早教班於是各種鼓吹,「別錯過孩子的19個敏感期!」,「掌握31個敏感期就是掌握了孩子的一生!」……甚至羅列了詛咒敏感期、動植物收集敏感期……這是攀比誰家的敏感期多誰就牛嗎?到底幾個敏感期啊,瓜媽記得的也就那麼幾個啊!
孩子的敏感期這一理論最早就始於義大利的教育學家蒙特梭利,剛好Cindy在義大利,還專門研究過蒙特梭利的理論,所以我讓Cindy好好捋了下,到底,媽媽需要關注的敏感期有幾個?錯過了又咋辦?
蒙特梭利女士
蒙特梭利說的敏感期,在0-6歲,主要就6個。至於其他多出來的十幾二十個,不是不存在,只是不那麼重要,或者說,包含在了這6個裡面。就好像一棵樹,有主要的枝幹,其他都是些小枝椏或者幾塊小樹皮……所以爸媽沒必要一一弄清楚,重點一多,就等於沒重點。而且,很多敏感期即便爸媽不關注,孩子也會自然發展,比如什麼「光感敏感期」,「味覺敏感期」,除非孩子有先天疾病,否則無需過度關注。
1
到底啥是敏感期?
敏感期,一開始是在動物身上發現的。
科學家發現,鴨寶寶會把出生後,第一個看到的移動物體,當做自己的媽媽。蝴蝶會把卵產在最新的枝杈或葉子上,卵出生後,變成小毛毛蟲,他們會跟著太陽光爬行,因為在太陽光照射的地方,葉子最嫩。但是過了幼蟲時期,這樣的敏感期,就沒了。
蒙特梭利在孩子身上也發現了「敏感期」:當敏感力產生時,孩子的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動力才會消失。
也就是說,敏感期是獲得某種能力的最佳階段。
2
有哪6個主要的敏感期?
1.語言敏感期(0-6歲+)
嬰兒是天生的語言學習家。土根3個月的時候,很明顯地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咿咿呀呀像唱歌,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而且這個階段會一直持續到8歲左右。這可是個好消息啊,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豐富孩子的語言認知。
所以,這個階段,我想到什麼或看到什麼就跟土根說,雖然更像是自言自語,但其實寶寶都有在接收哦。我們應創造語言環境,甚至是多語環境,科學已經證明,孩子是不會發生語言混淆的,你跟他講的語言越多,他吸收地越多。比如我家土根,在中國的兩個月,感覺他能聽懂大部分中文了,而之前在義大利,別人跟他說義大利語也是回應準確的。
一些育兒理論裡面提到的閱讀敏感期(4.5-5.5歲),其實是語言敏感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很多媽媽說給寶寶讀繪本得不到回應,這是很正常的,媽媽要有耐心,給寶寶多讀,多說,等寶寶能聽懂得越來越多,自然會有回應了。若因為沒有回應就停止了交流,那等於放棄了寶寶學習的機會。
特別建議:多和孩子說話,聊天,散步或逛超市時告訴他你看到的一切;平時也可以多讀繪本、講故事;或多用反問的方式,鼓勵孩子自己開口說話。
2.感官敏感期(0-5歲)
前陣子帶土根出門玩,在草地上你一個沒注意他就一把草塞嘴裡,我剛要去阻止,他爹說,他嘗過了味道,會把草吐出來的。於是,我跟他爹就站在那裡看土根吃草,果然,他嚼了一會發現味道不怎麼樣,就吐了出來。
我想起蒙特梭利的理論,覺得他爹做得挺對,因為孩子從出生起,就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他們在敏感期內可以毫不費力地辨別顏色、方向、聲音的高低以及事物的性狀等。我們要做的,就是鼓勵他多探索,去觸摸,去嘗,去聽,使孩子的感官更加敏銳。
可是這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為在大人眼裡,很多東西都是「不衛生」、「不安全」的。如果壓抑孩子強烈的探索欲望,也許會得不償失哦。所以,土根爹在這方面做的特別好,在家可控的範圍內,把地都擦得乾乾淨淨,拿走小的危險物品,任他爬,任他抓東西嘗;這次吃草後也沒見他拉肚子生病。(當然前提是要確定孩子觸碰的東西沒有毒或相對乾淨)
特別建議:別怕麻煩,多帶孩子去旅行吧!旅行對大腦的發育和各個感官發展都是極大的促進呢!我正在計劃帶土根去法國自駕,也是土根的第一次長途自駕旅行!到時候給大家匯報哈!
3.動作協調敏感期(1.5-4歲)
土根從醒來的那一刻起,就是一隻上串下跳的小猴子,每天都被他的精力旺盛折磨地半死。我們只能目光不離開他,除了特別危險的行為,任由他在家爬、滾、摔……也沒有特別教他走路,剛13個月的時候他忽然一起身,自己會走路了。
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們的大運動飛速發展,從趴,到翻身,到爬,到走,4歲左右還喜歡閉著眼睛靠手觸摸來辨認物體,並用手和身體做各種較為複雜的動作。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蒙臺梭利還強調小肌肉的練習,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為以後的智力發展奠定基礎。寶寶的「空間敏感期」也是在這個階段裡面的,他正是通過不斷攀高、扔東西的動作,來探索周圍的世界。
所以這個階段,我們要做的就是充分讓寶寶運動,扔東西,鍛鍊肌肉和手指精細動作!
特別建議:撤掉圍欄吧,別把孩子局限在那兒,甚至是可以設置一些障礙讓他「翻山越嶺」。或者給他一個大箱子讓他鑽,孩子一定會興奮地覺得那就是他的城堡!
4.秩序命感期(1-3歲)
土根最近出現了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行為,比如坐電梯,一定要自己按按鈕,我按,他就大哭,一定要他再按一遍;吃飯時,他從碗裡抓出一坨飯,一定要送進我嘴裡,我自己吃,他大哭,一定要他繼續餵我一坨被捏得噁心吧唧的飯……我意識到,他開始了秩序敏感期,不知道的話,以為他強迫症發作呢。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蒙特梭利發現寶寶會因為發現物品的放置、或者大人的行為破壞了原有的秩序,變得焦躁不安、發脾氣。成人如果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可以幫孩子逐步建立起內在(自身)和外在(環境)的秩序感。
特別建議:有時候孩子很執拗,你就別跟他死磕,再按一遍電梯,或再吃一坨飯,也沒啥大不了的。
5.細節敏感期(1-4歲)
土根有個特異功能特別厲害,他總是能在地上幫我找到我費了好大勁都找不到的筆蓋、手指捏起一塊掉在地上很小的餅乾沫,或者一根不知誰掉落的頭髮絲兒……簡直就是福爾摩斯。最近帶他飯後散步,他總是走著走著就蹲下來看地,我也蹲下來跟他一起看,我說,寶寶你在看啥呀?土根手一指,好嘛,我啥也沒看見……
其實,這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細節敏感期,就是對一切細節和小東西都特別感興趣,他們可以發現我們大人毫不在意或熟視無睹的一切。這種視角真是太珍貴的!想想我們已經多久沒有這樣看世界了!細節敏感期,正是培養孩子專注力、觀察力、想像力的大好時機。
蒙特梭利說:「一個全神貫注於細枝末節的兒童必然帶著一定程度的輕蔑看待我們。從兒童的角度看,我們很不精確。」土根一定覺得他媽好傻,這麼大的「世界」都看不出來!
特別建議:當孩子突然蹲下來觀察世界的時候,請你也停下來,不要打斷他,等等他。
6.社會行為敏感期(2.5-6歲)
我以前寫過帶土根去早教班,土根全程跟其他小朋友零互動,那是因為孩子在2歲半以前,幾乎對別人不感興趣,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交。媽媽可能就是他的一切。
直到3歲左右,他才分得清「你」「我」,但更多的,仍然是「我」。所以,當寶寶開始學會說「不」,學會打人、咬人、抱著自己的玩具不肯分享的時候,都是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這時候強迫他「分享」,都是無意義的。
所以,土根不願跟其他孩子分享玩具,我也不會強迫他,因為孩子在這個自我階段,重要的是和其他孩子在一個場所一起玩,而不是如何相處。為了減少爭端,父母也可以多邀請與自己孩子的性格相近或有共同興趣的孩子一起玩。如果孩子比較內向與孤僻,這些活動就更為重要了。
特別建議:當孩子表現出很強佔有欲的時候,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那只會讓他更想佔有。但是你可以逐漸引導他分享,並且在自己的社交中做好榜樣。
以上是蒙特梭利六個主要的敏感期,而且有些持續好幾年,家長只要稍微留心就能發現,想錯過都沒那麼容易。但是即便是錯過了,家長也不必太擔心,因為過了敏感期只代表將來在這些領域需要更長時間的練習,並不代表就學不會了。
另外還有些理論提出孩子興趣的敏感期,如繪畫和音樂敏感期(2-6歲),數字敏感期(4-5歲半),父母可以在這期間發掘孩子的特長並重點培養。
了解敏感期,是為了讓父母更理解孩子的行為,面對他們「奇怪」的舉動,可以平常心!不用我們自己已經「陳腐」的思維和眼光去看孩子,因為在他們眼裡,這個世界真的是嶄新的呀!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