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白丁」看不懂書,真的是因為不會認字嗎?事情沒那麼簡單
在中國古代,官階士層大多都是文豪大家,識文斷字個個厲害,之乎者也張口即來,這種被稱為鴻儒;而尋常庶民百姓,農耕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被稱為白丁!白丁就是沒有文化不識字看不懂書的人,在我們共知的印象裡,似乎古代的老百姓都看不太懂書,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難道真是因為不識字?
其實對於老百姓讀書這件事每個朝代也有自己不同的規定,春秋戰國前時期,文化知識都被嚴格掌握在士大夫階層,最底層的麻衣百姓是沒有機會看到的,甚至若被搜出哪家私藏典集書本,是要按律處置的。這也是古代貴族們為維繫自己的統治不被動搖的一種有利手段,為什麼那時候的國家君王一坐就是幾百年可以不易主,而後世大多傳個幾世甚至兩世的便滅了,這跟百姓開化民智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統治階層慢慢開化,書本也就不再被控制得那麼嚴格。特別是有了科考之後,舉天下賢能,召各地名士。所以開始有了十年寒窗,一朝中第的說法。耕讀也就慢慢形成了,即便是在最低層的老百姓家中,也明白這個淺現的道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想出人頭地,那就讀書吧,所以這時候的百姓是可以讀書的,只是這東西是個高消費的玩意,即便你想讀,卻也不是你能讀得起的。
它得靠一定的經費維持,有錢的一家人都可以識識字,斷斷文;像一些地主商人,特別是看紅樓夢就知道,大戶家的小姐那隨便一張口都是詩人,他們的小廝也不是白丁。至於沒錢的窮苦百姓,一家人日夜拼命,耕田種地,也只能勉強維持一個人讀書,而讀書那個自然就是全家最重的希望了。當然希望不會讀成陳世美就好了。
不過即便如此,有一些老百姓也未必真能走讀書這條道,因為在那個時代,識字並不是生活所必需的。比起捧著書念人之初,對他們而言還不如扛著鋤頭到地裡幹活來得實際。這也是導致古代文化懸殊差異龐大的原因之一吧,所以,照這樣說起來,古代百姓看不看得懂書,也要分時代而言,分家庭情況而言。且古代文言文誰都知道難學,估計百姓們即便會些皮毛,在這識文斷字上也未必真能精通得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