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玉波(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
一、患者表現
藥物過敏的症狀從輕到重不等。大部分在用藥後的 1~72 小時內出現。症狀包括:
蕁麻疹、皮疹或水皰。這些是藥物過敏最常見的症狀。
咳嗽、喘息、流涕和呼吸困難。
發熱。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嚴重的皮膚反應會導致皮膚起泡和脫皮。其中包括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和 Stevens-Johnson 症候群(一種累及皮膚和黏膜的急性水皰病變)。
過敏性休克是最嚴重的一種反應。有時可以致命,需要緊急治療。症狀包括出汗、面色蒼白、脈速而弱,四肢溼冷、發紺,煩躁不安、意識不清或完全喪失,血壓迅速下降乃至測不出,脈搏消失,最終導致心跳停止,皮膚潮紅、瘙癢,全身蕁麻疹、呼吸困難、口腔或咽喉水腫,和/或頭暈。這些症狀常常發生在服藥後的1小時內。如果不緊急治療,可能會導致死亡。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二、處理方法
酌情採用瀉劑、利尿劑,以期促進體內藥物的排出。
藥物治療:
如果較輕的過敏反應,可使用
抗組胺藥物1~2種口服
維生素C靜注
10%葡萄糖酸鈣或10%硫代硫酸鈉靜注
如果患者情況稍重的過敏反應,患者需要:
臥床休息。
使用上述藥物。
口服強的松等緩解症狀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如果患者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可使用氫化可的松、維生素C、10%氯化鉀加入5%~10%葡萄糖液緩慢滴注,宜保持24小時連續滴注。
待體溫恢復正常,皮疹大部分消退及血象正常時,可逐漸遞減激素用量,直至改用相當量的強的松或地塞米鬆口服。出現過敏性休克的患者應當立即給腎上腺素等急救藥物
三、誤區
停用一切可疑的致病藥物是首先採取的措施,切忌在已經出現藥物過敏反應的先兆表現時繼續用藥
不要使用刺激性強的肥皂和清潔劑,否則會加重瘙癢
四、預防
嚴格控制使用易過敏的藥物
臨床上易過敏的藥物較多,如青黴素鈉、鏈黴素、林可黴素(輸液)、慶大黴素(輸液)等,應嚴格控制使用。
有過敏史或過敏體質的人,一定要告訴醫護人員
對任何藥物都有過敏的可能。醫生會在用藥前準備好搶救藥,如腎上腺素、尼可剎米、地塞米松、安鈉咖、氧氣等,待發生過敏反應後再準備就來不及了。
嚴格按要求用藥
詳細閱讀說明書,對藥物的毒副作用、注意事項、禁忌症要有充分的認識,嚴格按藥物的用藥途徑和劑量用藥。
在家的自我護理措施有:
了解自己對哪種藥物過敏,避免使用這些藥物。
將正在服用的藥物列一張表。
告知醫生或藥師使用的新藥物。確保這些藥物與之前導致過敏的藥物不是同類藥物。
不要使用其他人的藥物,或將自己的藥物給他人使用。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