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10年間反覆出現「藥物過敏」症狀卻未能確診,呼吸困難、睡覺憋醒……這次嚴密的藥物過敏體內試驗有何發現?

2021-01-15 呼吸界

 

藥物超敏反應(drug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DHRs)是指臨床上出現的由藥物製劑(包括有效藥物和賦形劑)所引起的類似過敏症狀的不良反應。藥物超敏反應屬於B型藥物不良反應,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定義為正常劑量的藥物應用於人體而出現的不可預測的、與用藥劑量無關的、有害的反應[1]。

 

藥物超敏反應的診斷包括臨床病史、皮膚試驗、體外試驗以及藥物激發試驗等。其中藥物激發試驗是診斷藥物自身誘發藥物超敏反應的金標準,但需充分明確其注意事項和禁忌證,並在最安全的醫療環境中進行[2]。

 

頭孢菌素屬於廣譜半合成的β-內醯胺類抗生素,目前按發明年代和抗菌性能分為四代,臨床應用十分廣泛。頭孢菌素的過敏反應發生率約為0.6%~3.3%[3],引起過敏及交叉過敏的主要抗原決定簇是其側鏈結構[4]。對於因藥物超敏反應而誘發的嚴重過敏反應,頭孢菌素是最常見的誘發藥物之一[5]。

 

頭孢菌素的藥物過敏試驗具有以下特點:

 

(1)與青黴素類相似,以無刺激性濃度的頭孢菌素進行皮膚試驗在診斷速髮型超敏反應中具有較高的敏感度[6];

(2)體外試驗如Immuno-CAP系統,僅可檢測部分頭孢菌素的特異性IgE(sIgE),且檢測的特異性雖高但敏感性不高[4];(3)頭孢菌素對於激發試驗的陰性預測值可達94%~98%[1]。

 

本例藥物試驗是根據患者的病史特點及臨床訴求,以尋求陰性結果為目的的臨床試驗。筆者選擇注射用鹽酸頭孢吡肟進行藥物過敏體內試驗,以明確患者是否對頭孢吡肟存在藥物過敏反應。


 

患者女,32歲。主訴反覆用藥後呼吸困難10年。患者在22歲時因發熱(約38 ℃)在家中靜滴頭孢曲松(菌必治)等藥物,在輸液過程中出現睡覺憋醒(具體時間不詳),自覺呼吸困難,有「喘息」聲,遂停藥並送當地醫院急診,送醫期間出現黑朦、頭昏、無力症狀,但意識清楚。病程中有四肢抖動,但無明顯皮膚瘙癢、皮疹、風團等皮膚黏膜症狀,也無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症狀;血壓等循環系統情況不詳。急診考慮「藥物過敏」,予「抗過敏藥物(具體不詳)」治療,數小時後好轉回家。至此患者經常在發熱用藥後出現類似症狀,其中在補液時出現症狀約3~4次,一次也用過「頭孢菌素(具體藥名不詳)」;在口服藥物時出現症狀2次,一次在口服「阿奇黴素」等藥物後約10 min發病,於當地急診吸氧、腎上腺素注射等處理,約0.5 h後好轉;一次為用過「退熱衝劑」等藥物後約0.5 h發病,當地診所醫生予撲爾敏治療,症狀未緩解而送當地醫院治療,考慮「藥物過敏」。近3~4年患者感冒發熱時僅用中藥治療,無類似症狀出現。患者平素體健,教師職業。有「咽炎」病史,偶有黃痰。近2~3年冬季遇風易咳嗽,多持續約1~2月,無鼻眼部症狀,無胸悶、喘息等。自覺平素易焦慮。母親也曾「用藥不適」(具體不詳)。

 

生命體徵平穩,心肺腹及全身皮膚未見明顯異常。多導聯心電圖、胸部正位片無特殊。呼出氣一氧化氮檢測(FeNO):24 ppb。肺功能+舒張試驗:肺通氣功能基本在正常範圍內,彌散功能輕度下降;支氣管舒張試驗陰性。過敏原檢測(Immuno-CAP系統):總IgE 46.7 kU/L,德國小蠊i6 sIgE、戶塵蟎d1 sIgE、粉塵蟎d2 sIgE、蟹f23 sIgE、蝦f24 sIgE等均低於0.35 kUA/L。

 

 

試驗前準備

 

(1)知情同意:藥物過敏試驗知情同意書的籤署。

(2)人員準備:具備相關資質的主任、主治、住院醫師,以及醫技、護理人員等。(3)特殊準備:心電監護、搶救車,留置針開放靜脈。搶救藥物:腎上腺素、甲潑尼龍、多巴胺、支氣管擴張劑等。(4)試驗藥物:注射用鹽酸頭孢吡肟 1.0 g(馬斯平,中美上海施貴寶,AAS2202)、生理鹽水等。

 

試驗方法

 

(1)皮膚點刺試驗(皮試液濃度:馬斯平2 mg/mL;陰性對照液:緩衝鹽水-甘油;陽性對照液:磷酸組胺5 mg/mL)。

(2)皮內試驗(皮試液濃度:馬斯平0.2、2 mg/mL,生理鹽水陰性對照)。為觀察是否有遲髮型過敏反應,對皮內試驗進行了延遲判讀結果(除皮內試驗後20 min,還分別於皮內試驗後24、48、72 h讀取結果)。(3)靜脈注射激發試驗(馬斯平劑量0、0、1、5、25、100、1 000 mg)。

 

 

試驗結束後,採用7項廣泛焦慮障礙量表(GAD-T)[7]及健康問券抑鬱量表(PHQ-9)[8]對患者進行測試。

 

 

試驗結果

 

使用頭孢吡肟(馬斯平)對本例患者進行皮膚點刺試驗(馬斯平2 mg/mL)、皮內試驗(馬斯平0.2、2 mg/mL,觀察20 min、24、48、72 h)、靜脈注射激發試驗(馬斯平0、0、1、5、25、100、1 000 mg),結果均顯示陰性(表1~3)。本例患者頭孢吡肟藥物過敏體內試驗最終結果為陰性。

 

【表1】皮膚點刺試驗(馬斯平2 mg/mL)


 

【表2】皮內試驗(馬斯平0.2、2mg/mL)

 


【表3】靜脈注射激發試驗(馬斯平0、0、1、5、25、100、1000 mg)

 


補充量表結果

 

7項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GAD-7):12分(10~14分中度焦慮)。患者健康問卷抑鬱量表(PHQ-9):3分(0~4分沒有抑鬱)。

 

 

根據病史提示,該患者曾出現多種藥物的疑似過敏反應,但均不能做出肯定的診斷。這些藥物從種類上有頭孢類、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也有「退熱衝劑」等具體不詳的藥物;從接觸方式看,既有靜脈用藥也有口服用藥。如果對每個藥物和接觸途徑都進行藥物過敏體內測試,臨床上可操作性較小。然而,這些藥物中以靜脈用頭孢菌素的頻次最高,因此根據患者的病史特點及臨床訴求,選擇了頭孢菌素作為試驗對象,以靜脈用藥作為激發方式。本例患者近年來感冒發熱時僅用中藥治療而無類似症狀出現,說明輕度的感染給其帶來的困擾不大。頭孢吡肟作為第四代頭孢菌素,兼具較強的抗革蘭陽性和陰性菌作用,如果經測試予以排除過敏可能,則當患者出現較嚴重感染時至少有一種有效抗感染藥物可用,可以幫助患者獲得最大的安全感。另外,由於不同製劑間所含輔料及藥品純度等均存在一定差異,輔料等添加成分也可能發生過敏反應,因此本測試選擇了鹽酸頭孢吡肟原研製劑(注射用馬斯平),以避免日後因選擇產品不同而造成幹擾。

 

在激發試驗中,對試驗方法及藥物濃度的選擇主要參考了藥物過敏國際共識及注射用鹽酸頭孢吡肟的相關藥品說明書:(1)成人可根據病情,每次1~2 g,每12 h一次,靜脈滴注,療程7~10 d。(2)靜脈滴注時,可將本品1~2 g溶於50~100 mL的0.9%氯化鈉注射液,藥物濃度不應超過40 mg/mL。(3)靜脈注射給藥時,配好的溶液可直接注射到靜脈中,在3~5 min內注射完畢。(4)頭孢吡肟在濃度高達20 mg/mL時可能有刺激性[6]。在本激發方案中,為避免出現因藥物刺激而造成的假陽性結果,設計的靜脈激發最高濃度為10 mg/mL。

 

 

進行皮膚試驗的時間最好是在過敏症狀發生的4~6周後[1],以避免在過敏反應的不應期內得到假陰性結果。另外,進行皮膚試驗時應首先進行皮膚點刺試驗,陰性結果再進一步行皮內試驗[4]。曾有文獻報導,未先行點刺試驗的高敏患者在接受皮內試驗後出現了危及生命的嚴重過敏反應[9]。

 

為排除遲髮型過敏反應,可以延遲皮內試驗的判讀結果(分別於皮內試驗後24、48、72 h讀取結果)[10]。當缺乏皮內試驗所需要的靜脈注射劑型時,斑貼試驗是一項有用的輔助試驗方法[6]。

 

皮膚試驗濃度的選擇主要參考青黴素類及頭孢菌素類藥物皮膚試驗常用試劑推薦濃度表[4]。

 

 

病史提示,該患者的「過敏」症狀主要以用藥後呼吸困難為主,自覺平素易焦慮,且母親也曾有「用藥不適」。在進行第一步藥物過敏試驗(皮膚點刺)後約3 min患者即出現類似精神緊張症狀,同時心率、血壓、呼吸頻率增高,但並未出現皮膚黏膜症狀,也無消化系統症狀,更未發生血壓下降,這與通常過敏反應的症狀不相符。而且,患者在安撫情緒後症狀消失,心率、血壓、呼吸頻率恢復基線值。

 

患者事後回顧,訴試驗中的表現與既往發病情形相類似。因此,本試驗結束後補充了7項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測試,結果提示中度焦慮可能,故考慮該患者可能存在較嚴重的焦慮狀態,從而與藥物不良反應症狀發生了混淆。有研究顯示,藥物激發試驗本身就可引起患者出現顯著的焦慮情緒[11]。因而,神經心理因素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藥物激發試驗雖然被稱作為「診斷藥物超敏反應的金標準」,但其優勢也是相較於所有其他檢測方式而言的,也有它的局限性。除了臨床上實際應用的難度和風險,其陰性結果並不能證明將來一直對藥物具備耐受性,只是證明在進行激發試驗的那個時間和劑量中沒有出現藥物超敏反應。然而即便如此,頭孢菌素對於激發試驗的陰性預測值可達94%~98%,而且那些得到陰性結果的患者再次接觸所出現的症狀均是輕度的和非速發的[1]。由此,本例患者所獲得的陰性結果,至少提示其近期使用頭孢吡肟是較為安全的。

 

儘管有些文件提出,藥物激發試驗中如果步驟過多有可能產生脫敏效應,導致試驗出現假陰性結果,但此論點目前尚無相關文獻支持[1]。本試驗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嚴格控制了試驗的步驟,與以往研究或指南推薦[12]相仿。

 

 

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高,影響因素較多。藥物過敏體內試驗(皮膚試驗、激發試驗)作為在人體上進行的藥物過敏的特異性診斷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但它同時也具有誘發嚴重過敏反應的風險,故臨床上應在嚴密監視下進行。藥物過敏體內試驗至今尚無標準的實施方案,臨床上多結合待測藥物自身特點具體設計,故往往為個體化方案。因此尚需多中心臨床研究,以明確各類試驗藥物的濃度、測試方案,以及試驗的特異性、敏感性和安全性數據。

 

* 參考文獻:略

 

作者單位:200127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過敏科

通信作者:郭胤仕,

E-mail:guoyinshi2017@163.com

DOI:10.3969/j.issn.1673-8705.2020.01.010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兒科學碩士,內科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第三屆、第四屆青年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第五屆、第六屆委員、副秘書長。主要從事兒童哮喘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皮炎等過敏相關性疾病,特別擅長嬰兒溼疹和食物過敏臨床和研究工作。

相關焦點

  • 藥物過敏 6 大症狀!醫師:頭暈想吐不一定是藥物過敏
    民眾就醫常分不清藥物不良反應、藥物過敏與藥物不耐症的差異,以致就診被醫生問起「吃藥是否會過敏」時,常常說不清楚,造成醫病之間產生不少誤會,讓「醫生開藥好睏難」的困境,但其實民眾只要釐清其中的差異,就能讓醫病溝通更加的順暢。
  • 最危險的藥物過敏症狀
    作者: 吳玉波(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 一、患者表現 藥物過敏的症狀從輕到重不等。大部分在用藥後的 1~72 小時內出現。症狀包括: 蕁麻疹、皮疹或水皰。
  • 防藥物過敏,皮試陰性就萬事大吉嗎?
    □ 文/徐雯靜 鄭 策 邵小珍 漫畫/ 李華☆皮試目的是為防藥物過敏藥物過敏又稱「藥物變態反應」,是一類常見的藥源性不良反應。其中的過敏原可以是藥物本身、藥物在體內代謝的產物,也可以是藥物生產過程中加入的輔料添加劑。發生藥物過敏時,臨床常表現為皮膚潮紅、皮疹、發癢、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還可出現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為了有效避免某些藥物在臨床使用過程中發生的過敏反應,在使用這些藥物前,臨床常通過進行藥物皮膚過敏性試驗,以確定患者是否可以使用該類用藥,以此保證用藥安全性。
  • 判定藥物過敏反應的方法
    核心提示:  藥物的過敏反應又稱變態反應,是指有特異體質的患者使用某種藥物後產生的不良反應。常表現為皮膚潮紅、發癢、心悸、皮疹、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或死亡。那麼,在生活中,如何判定藥物過敏反應呢?   藥物的過敏反應又稱變態反應,是指有特異體質的患者使用某種藥物後產生的不良反應。
  • 醫療糾紛:一例因藥物過敏患者死亡,致醫院賠償90餘萬元的案例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三十日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醫院未行鑑別診斷,未考慮患者存在藥物過敏致喉頭水腫的可能性,未能及時停用相關藥物。未能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在患者出現喉阻塞三度、四度時,未及時行氣管切開或環甲膜穿刺,存在過錯。應承擔85%的賠償責任,賠償923796.2元。
  • 是藥物過敏?消滅蕁麻疹需要長期對待
    其實那是吃了、抹了或打了藥物之後所引起的「過分敏感」現象,而此反應的發生通常為體內的免疫系統對某特殊藥物所產生的防禦或攻擊反應,且症狀多出現於局部,嚴重者如:呼吸困難、血壓降低、心跳減緩、脫皮、眼、口、鼻黏膜充血或腎損害……等。
  • 藥物過敏應該怎麼辦?
    藥疹不一定是藥物直接作用於皮膚形成的。有時患者在第一次用藥時就可能致敏,有時是在多次應用後才會致敏。以後再接觸該藥就有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如藥疹。有時藥疹的發生並不一定有變態反應參與。例如皮質類固醇和鋰劑造成外觀像痤瘡一樣的皮疹,抗凝血劑(血液稀釋劑)可能導致皮下出血造成瘀斑。
  • 假奶粉致「大頭娃娃」悲劇再現,牛奶蛋白過敏如何正確治療?
    5 月 13 日,「郴州大頭娃娃」登上微博熱搜並引發輿論熱議,湖南郴州多名嬰幼兒因食用了「假奶粉」,導致成為「
  • 提示|哪些藥物容易過敏?這份過敏反應一覽表,快收藏!
    今天,重慶藥品監管為大家一次性講清楚藥物過敏名詞解釋藥物過敏是指藥物或其代謝產物作為變應原或複合抗原引發的免疫介導型反應。症狀包括皮疹、瘙癢、藥物熱等,嚴重會出現呼吸困難(喉頭水腫導致)、過敏性休克。由於體質不同等因素的影響,從時間上看有的人可能剛吃完藥就發現皮膚上有兩個皮疹,過一會就消失了,而有的人可能用藥好幾天之後身上突然出現皮疹;論嚴重程度,有的人可能只是皮膚有點癢,撓兩下就好了,而有的人可能剛把藥咽下去就休克了,然後就送醫院搶救了。哪些藥物容易引起過敏呢?
  • 「過敏系列」過敏症狀有哪些,你都了解嗎?
    過敏發生的原因不很清楚,也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大多數情況下過敏反應並不嚴重,但有時也可能發生致命的過敏性休克。過敏反應發生必須有兩個條件:過敏體質和接觸過敏原。過敏原有上千種,主要分為幾大類:花粉、吸入性過敏原(如塵蟎、動物毛等)、食入性過敏原(如海鮮、奶製品等)、接觸性過敏原(如染髮劑、化妝品等)和注入性過敏原(如蚊蟲叮咬等)。
  • 案例分享|甲減患者出現浮腫,可能是對藥物過敏
    相信對於大多數甲減患者來說,左甲狀腺素鈉片可謂是再熟悉不過了,用藥原因在於平衡身體裡面的甲狀腺激素,讓其能夠正常不紊亂。一直以來,左甲狀腺素鈉片是很安全的,很少出現過敏的情況。但是,過敏體質的患者可能在服用左甲狀腺素鈉片後會出現過敏的情況。
  • 過敏與體內益生菌減少有關
    領先世界20年的專利技術,健康長壽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人類健康的嶄新遠景!抗過敏益生菌如何選?  益生菌做好能持續性使用,才能營造優質的腸道環境,調整免疫系統,改善過敏症狀。有過敏體質的人,總是必須跟惱人的症狀纏鬥一輩子,眼睛過敏的,經常是又紅又癢鼻子過敏的,總是噴嚏打不停、鼻塞吸不到空氣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常吃這也癢、吃那也癢有氣喘毛病的,一發病起來常常喘不過氣有過敏性腸炎的,更是常得忍受腹瀉、肚子脹痛的痛苦。
  • 【頭條】藥物過敏:診斷與管理
    所有藥物都具有潛在的副作用,或稱為藥物的不良反應,但並非所有藥物都有天然致敏性。藥物過敏的診斷具有挑戰性,體現在多方面,包括如何對藥物過敏進行管理,以及如何根據當地情況給予特定的管理措施。NICE的醫院統計數據顯示,在英格蘭和威爾斯的住院患者中,每年約有50 萬患者被診斷為藥物過敏,其中最為常見的是青黴素過敏。
  • 常見的過敏有哪些?
    過敏不同於其他疾病,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過激反應」,那麼常見的過敏有哪些呢?這些過敏又有什麼樣的症狀呢? 蕁麻疹為過敏的皮膚表現,以發作性皮膚瘙癢及出現充血性風團為特徵。多由於變應原(多為某食物及添加劑、吸入物、藥物、微生物及寄生蟲、昆蟲毒素等)與患者皮膚、黏膜接觸進入體內所引起。臨床上分為兩大類:其一是非特異性免疫球蛋白IgE介導的Ⅰ型變態反應性蕁麻疹,其二是非變態反應性蕁麻疹,包括物理性、寒冷性、熱性、日光性及膽鹼能性蕁麻疹。此外物理因素、精神因素以及全身性疾病也可引發蕁麻疹。過敏的其他皮膚表現還可有血管性水腫、皮炎、溼疹、多形性紅斑、剝脫性皮炎等。
  • 迄今為止最靠譜的益生菌緩解過敏的文獻
    當過敏原再次侵入體內的話,肥滿細胞表面的 IgE 抗體識別出過敏原,來自肥滿細胞的組織胺和白三烯等炎症因子被釋放,誘發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過敏性症狀。免疫平衡一旦失調,身體產生過剩防禦反應,從而出現過敏症狀。第二章「L-92乳酸菌」是什麼?
  • 假奶粉致「大頭娃娃」悲劇再現,牛奶蛋白過敏如何正確治療?
    5 月 13 日,「郴州大頭娃娃」登上微博熱搜並引發輿論熱議,湖南郴州多名嬰幼兒因食用了「假奶粉」,導致成為「大頭娃娃」。):嘔吐 2.呼吸系統 嬰幼兒及兒童:流涕、喘息、與感染不相關的慢性咳嗽 速發反應(接觸牛奶蛋白 2 h 內出現症狀):氣喘和喘憋、呼吸困難
  • 同樣是抗過敏藥物,西替利嗪與氯雷他定,有什麼區別?
    很多過敏的患者會自行購買藥品緩解症狀。而藥店中兩種最常見的非處方抗過敏藥,就是鹽酸西替利嗪與氯雷他定。這兩種藥的適應症、價格以及服用方法都非常地相似。很多人問華子,這兩種藥品是不是一類藥,它們有什麼區別,如何用藥才能降低用藥風險,並且提高臨床療效呢?華子今天就來說一說這兩種常見的非處方抗過敏藥,鹽酸西替利嗪與氯雷他定之間的區別。
  • 運動也會誘發食物過敏?專家告訴你如何對付過敏
    包括:肺部:呼吸急促,喘息,反覆咳嗽心血管:蒼白,青紫,暈厥,脈搏微弱,眩暈,血壓下降,皮膚發涼喉嚨:喉頭髮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吞咽困難口部:舌或者嘴唇嚴重腫脹皮膚:大片蕁麻疹,皮膚廣泛發紅胃腸道:胃痙攣,反覆嘔吐,或嚴重腹瀉,便血(成人少見)心理、意識:焦慮,意識模糊有時候孩子食物過敏僅表現為劇烈哭吵
  • 銅川31歲小夥睡覺被憋醒還有瀕死感 醫生監測呼吸暫停48秒
    身高175體重190斤  31歲小夥睡覺被憋醒大汗淋漓還有瀕死感  「我從26歲開始,伴隨體重增加晚上睡覺就開始打呼嚕,而且聲音很大,吵的別人睡不成覺」除了影響家人睡眠,讓曾先生決定的就醫的最直接原因是因為自己最近半個多月的變化:睡覺時會被憋醒,醒後大汗淋漓
  • 4類抗過敏藥物治療四突出
    這些人便是具有過敏體質的人。過敏體質可以與生俱來,也可以與環境變化、飲食結構改變、年齡增長及健康狀況異常等有關。  認識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四突出」:癢、水、紅、反覆  過敏反應第一個突出的症狀是「癢」。如皮膚過敏、過敏性鼻炎出現的皮膚、鼻部瘙癢等。只要出現瘙癢,多半離過敏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