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思路和觀念探求生態詩歌寫作新路徑 _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2020-12-17 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王江江

  寫作要有來自觀念的力量。生態詩歌概念被提出,被人認可和豐富,也經受質疑,並最終走向新的確認。生態詩歌寫作者,要在觀念上實現哪些突破?如何創作出優秀的生態詩歌作品及推動生態詩歌的研究?11月22日,第七屆清遠詩歌節暨第二屆生態詩歌筆會座談環節,與會嘉賓進行了探討。

  

  清遠地域與生態詩歌的血脈聯繫

  清遠為什麼要持續推動生態詩歌創作與研究?廣東省清遠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生態詩人戚華海進行了解答。

  「清遠生態詩歌不是憑空產生的,清遠良好的生態滋養了生態詩歌,清遠自然生態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也促使我們反思和行動。」作為生態詩歌的倡導者,戚華海結合自己多年來的創作和感悟,解讀清遠地域與生態詩歌的血脈聯繫。

  在他看來,生態詩歌普遍具有地域性特徵,在詩歌中的生態關係,始於地域感的建立。筆架山、靜福山、湟川、北江、江心島等,先後構成了他詩歌中的空間地點,也即詩意地理——其生態詩歌是這一方水土滋養涵育出來的。當寫作回到人與自然共在共生的整體性關係中,新的詩程便開啟了,從說「不」到堅定地說「是」——探尋未來應當如此的生活,促使人們作出改變。

  戚華海談到,生態詩歌有面向現實的一面,它批判反思生態危機現象,探究危機的根源,揭示人與自然分離乃至對立的悖謬;它更把立足點和歸宿放在體驗自然和想像自然上,這就是生態詩歌的3個基本特徵:批判性、體驗性和夢想性。

  「夢想性是旨歸,由對問題的批判回到對自然的生命體驗,最終還是為了在詩歌中建構詩意棲居,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想關係的詩歌境界。」他表示。

  

  要用語言虛構一個應當如此的世界

  戚華海談到,清遠的靜福山、筆架山、江心島,是一個個實在的生態體驗的起點,要回到具體的地點,但不能到此為止。作為生態詩歌寫作,我們要用語言虛構一個應當如此的世界,要通過想像構建一個在生態基礎上的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從而安放我們的精神。

  我們通常寫動物和植物會站在觀察者的角度,主體和客體是涇渭分明的,假如換一個角度,在體驗中想像我就是這個動物、這個植物,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植物書寫和動物書寫,而不是科普知識的介紹。

  「其實生態詩歌的視野非常廣闊,包括我們每天面臨的日常生活,都是生態詩歌所關注的,它既立足當下,又朝向未來。」戚華海表示。

  他提到,寫作要有來自觀念的力量,這種觀念不能限於「古已有之」,要延續傳統,但我們面向的是一個未知的、有著豐富可能性的未來。生態詩歌是面對當下問題的,它是在後現代語境下重新開始,是面向未來重構人與自然關係的寫作,實現人與自然主體間的新的審美,探求通往生態詩意境界的新路徑。

  

  生態詩歌概念在質疑中走向新確認

  廣東省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副主任、詩人黃禮孩談到,戚華海在清遠提出生態詩歌的詩學概念,這個詩學是有生命力的。一個概念不斷有人加入,豐富它,也有人懷疑,之後在質疑裡走向新的確認。

  他談到,文學概念從來都是被創造的。「生態詩歌」跟「70後詩歌」「中間代」「打工詩歌」等詩歌流派或概念一樣,被提出來是想讓更多人以這個維度去觀看世界,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探究詩歌寫作的可能性。觀看的狀態就是打開的瞬間,它從自然生態層面,抵達精神氣象、哲學之思、宗教之道,從歷史、人文、政治、社會倫理等方面來觀照,生態詩歌在某處就發生了轉變和折射。

  「作為寫作者,我追求語言的更新也就是觀念的更新、思維的更新,我不希望那些陳詞濫調在我的寫作裡出現。」黃禮孩表示,他希望自己的寫作保有自然的博大與複雜,同時也有愛與憐憫。

  

  讓具有地域性的動植物在詩歌中出現

  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陳小紅就詩人學者提交的詩歌和論文進行具體分析。

  「會議提交的生態詩歌,意象是一個範疇概念,很多時候是一棵樹、一棵草或者是一座山,我感覺抒發情感的比較多,即想表達生態觀念,就把某個物作為寄託物,而不是把物當作主體,人仍然是主體。」陳小紅點評。

  她介紹,美國的生態作品,會寫每一種植物的名稱,並非一種客觀的描述,就像我們看一部電影,它用一朵花來代表電影的名字,那麼整個電影故事就是花語,本身客觀的植物是在訴說著一個地方的地域故事。美國的生態文學或者生態批評,會有每一種鳥兒的名字、每一株植物的名字,它們的名字出現的時候,本身就有這種動植物的特性,這種植物的特性就在闡述作品的理念。

  陳小紅建議:當並非主觀自覺去寫作生態詩歌的時候,自然地陳述某物本身就在敘述著生態,以後可以不要用範疇的概念,而是用一種具體的植物或動物,譬如你要了解清遠的特色,那就賦予詩歌清遠特色的植物或動物的內容。

相關焦點

  • 「綠色寫作」:女作家新世紀繪製生態圖譜
    「綠色寫作」是以表現人與自然關係為主要訴求的敘事,並在這一主題框架下所進行的文本建構。跨入新世紀後,我國女作家對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生態問題進行重新思考,為新世紀女性文學的新拓展增添了綠色之維。
  • 中山7鎮申報「廣東省森林小鎮」 _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本報訊  品特色茶果、逛百年古村、泡泉眼溫泉……綠色宜居的三鄉鎮,總能讓人流連忘返。在「2018中國最美村鎮」評選中,素有中山「小澳門」之稱的三鄉鎮獲評全國第四。近日,廣東省中山市林業局透露,三鄉、小欖、橫欄、沙溪、東鳳、坦洲、神灣等7個鎮區已申報今年「廣東省森林小鎮」。
  • 延慶現代園藝產業發展漸入佳境 _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本報記者  曹雲  文/圖    2018年5月,中關村現代園藝產業創新中心(中關村延慶園)落戶北京延慶並正式揭牌,延慶園藝產業迎來新時代。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多年堅持生態涵養發展,為延慶奠定了良好的園藝產業基礎。
  • 探討新時代詩歌發展新路徑
    遂寧國際詩歌周舉辦高峰論壇 探討新時代詩歌發展新路徑 3月5日,遂寧國際詩歌周高峰論壇上,中外詩人共同探討新時代的詩歌發展。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周洪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詩的國度,新時代的詩歌將是繼承傳統、開拓創新的詩歌。
  • 新時代呼喚草原詩歌新輝煌
    倡導草原新詩走向新輝煌,首先應引導推動理論建設,用新理論新觀念新思維催發創作,在輿論氛圍上先行一步。並儘可能與創作融合併進,及時有效跟蹤創作狀態,對作品開展有力的批評指導。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們對草原詩歌的概念仍舊比較模糊,從世界範圍來看,似乎還沒有哪位詩人被定義為草原詩人或有草原背景的詩人。創作作品如此,理論層面也就更無從談起。
  • 首屆中國詩歌報杯有獎詩歌拉力賽李連忠參賽作品(48)
    首屆「中國詩歌報杯『一人一首詩』」有獎詩歌拉力賽開賽一、參賽辦法1、中國詩歌報和天安門文學聯合舉辦「中詩報杯『一人一首詩』」有獎詩歌拉力賽。3、凡參與者,僅限定投稿一首作品,20行以內;簡歷和個人生活照一張不可少,方便在平臺展示。4、瀏覽量必須達到200個,或者無資格參評。
  • 中國當代詩歌如何進入世界寫作「現場」
    本文通過採訪4位當代詩人詩歌的海外推廣經驗,分析中國當代詩歌的對外傳播現狀,並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中國當代詩歌由於受內容、渠道、受眾、市場等限制,比其他文學類作品走出去難度更大,其對外推廣除了遵循一般的傳播規律外,關鍵要選取適合受眾需求和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傳播內容,高度重視詩歌翻譯質量,並藉助多種渠道進行本土化傳播,推動一批兼具民族性、藝術性和可讀性的中國當代詩歌走向國際,讓海外讀者更好感受中國文學的魅力
  • 快訊| 探討新時代詩歌發展新路徑《詩刊》社發布《新時代詩歌遂寧...
    封面新聞記者 周洪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詩的國度,新時代的詩歌將是繼承傳統、開拓創新的詩歌。3月5日,在遂寧國際詩歌周詩歌高峰論壇中,中國作協《詩刊》社與中外詩人共同探討新時代詩歌發展新路徑,並對外發布《新時代詩歌遂寧宣言》。
  • 蘇州臨湖鎮:科技賦能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用土和肥,標準化養殖塘裡,1.6萬餘條白魚、4萬餘只大閘蟹和30萬隻青蝦愉快相處,它們的尾水輸送給一旁水培蔬菜;廠房裡,廚餘垃圾、秸稈等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一顆顆有機肥並返回農田;告別「涸澤而漁」的勞作,太湖漁民「洗腳上岸」,他們經營「漁家樂」,加入村裡的河道保潔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這個坐擁23公裡太湖岸線的江南小鎮大膽先行先試,將生態環境紅利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
  • 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場發展觀的深刻革命,體現了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指明了實現美麗中國的主要路徑,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綠色發展目標任務為我們轉變思路、轉變思想,保持定力、選對路徑,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進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指導方向和根本遵循。
  • ...金融科技與綠色發展峰會來了!金融如何助力生態?聽行業專家怎麼說
    將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是踐行建設美麗中國的共同行動和責任擔當。近日,2019年金融科技與綠色發展峰會暨第八屆 「生態文明阿拉善對話」在阿拉善舉行。來自全國各地200餘位證券機構專家、企業代表,圍繞金融科技與綠色發展,共同探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 轉變觀念—中國扶貧走出新路徑
    在這個繁華市區的咖啡館和夜總會裡,有錢人家的後輩們在室溫舒適、光線亮麗的氛圍中,咂咂地品嘗著香檳酒並隨著電子音樂強烈的節奏晃動身軀。當然,門前停放著他們顯眼的豪車:保時捷、瑪莎拉蒂、法拉利等。而我的門衛師傅卻會說,與他的同鄉們相比較,他的日子過得並不差,在這些老鄉們生活的中國的那些地區,享受進步成果對他們來說,還要到來的晚一些。
  • 贛南蘇區:開闢綠色發展新路徑 繪就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如今,再次走進贛南蘇區,這片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初心」的紅色熱土,已煥發勃勃綠色生機。江西是我國南方重點集體林區,廣袤的低海拔常綠闊葉林和「五河一湖」水系孕育了良好的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高達63.1%,名列全國前茅。作為江西的南大門,贛州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森林資源豐富,被譽為「江南綠洲」。
  • 暨南經院名師系列 | 傅京燕:一個環境經濟學者的綠色情懷
    因此,工業化和後工業化時代,我主張對環境的發展和修複比項目的創建更為重要。因此,環境生態研究讓我有機會一同領略大自然的美好和不辜負行萬裡路的夢想。」因此,在灣區綠色發展和綠色金融的研究中,傅老師開始關注資本如何支持城市更新和生態修復的研究。另外,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可以提升個人研究審美。
  • 姜小林:發展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生態農業 形成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路徑
    新華社發  如今,通過加強生態保護、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經濟,她實現山明水秀、雲淨天藍。  正值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之際,我們走進遼寧本溪這座「鋼鐵之城」,探尋這座老工業基地城市以生態保護為槓桿推進振興發展的綠色脈動。
  • 2021國考申論素材積累:從「生態共識度」說綠色發展
    【背景觀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
  • 唐堅: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綠色發展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長江流域是一個以水為紐帶的經濟社會大系統,也是一個有著豐富生物多樣性的溼地生態系統。目前,長江流域面臨著廢汙水排放嚴重、水質不斷惡化、汙染事件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退化等諸多問題。
  • 規劃綠色大學 創建生態校園
    為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戰略部署以及《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大力推進綠色校園建設,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提出了「一核心、兩服務、兩推廣」的戰略布局,以綠色發展為核心,服務政府決策、服務學校發展;推廣標準評價和認證體系、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打造綠色校園示範區、智慧校園創新區、未來學校實驗區,推動建立由平臺、專業機構、學校先進企業
  • 清遠詩歌節全國各地30多名詩人走進連山 探討民族詩歌的走向和生態...
    11月29日,以「風情壯瑤,邊城氧吧」為主題的第七屆清遠詩歌節走進連山,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位著名詩人在連山,感受壯瑤風情,欣賞生態風光,開展詩歌的創作與研討。置縣1510多年的連山,是壯瑤漢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縣,獲稱中國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國森林氧吧、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氣候宜居縣、嶺南避暑之都。
  • 「泛詩歌」時代:寫作的困境和可能性
    「泛詩歌」時代:寫作的困境和可能性  陳 超  「泛詩歌」的幽靈化  新世紀以來,似乎有個輿論化的聲音,「詩歌越來越邊緣化」。從某個角度看,我覺得可以這麼說。但是同時要知道,理解「邊緣化」還有另一個角度,就是它的「幽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