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鎮沅黑古陶技藝與火文化的「碰撞」

2020-12-19 騰訊網

黑古陶技藝與火文化的「碰撞」

普洱市地域民族文化豐富多彩,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鮮明,普洱市消防救援支隊充分挖掘文化資源開展特色消防宣傳工作,極大提升了消防宣傳水平和影響力。

黑陶,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黑古陶製作技藝在普洱市鎮沅縣已有400多年的歷史,2009年7月,鎮沅黑古陶生產工藝成功晉級普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11月確定為雲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黑古陶產品古樸自然,精緻美觀,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鎮沅縣消防救援大隊立足黑古陶文化價值定位,積極協調當地黑古陶專業生產廠家開展消防元素黑古陶藝術品創作。期間,大隊邀請到了黑陶製作技藝省級傳承人徐世菊女士進行創作,以獨特的雕、堆、刻、刮、畫、鏤等技法,在黑古陶作品中融入當地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的火文化及火崇拜習俗,繪製火焰、少數民族先民使用火、駕馭火的形象及圖案符號,作品獨樹一幟、表現生動,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古樸的藝術風格。

目前,6件黑古陶藝術品創作已順利完成,將作為消防文化創意作品進行展覽。通過「文化搭臺,消防唱戲」的方式開展防火宣傳,進一步拉近了消防安全與群眾的距離,引導群眾從認識少數民族火文化中感知消防,改變少數民族火文化習俗中對火災防範消極被動的唯心認識觀念,在尊重民俗的基礎上,推動傳統防火習俗與現代消防文明融合,引導少數民族群眾移風易俗、革除陋習,培養安全用火習慣,主動預防火災發生,對做好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尚火民族地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來源:普洱消防

相關焦點

  • 雲南的思茅,自從更名普洱後,民族茶葉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裡有九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
  • 黃泥古陶:泥巴捏出的藝術精品
    :泥巴捏出的藝術精品 □本報記者 郭衛東 韓 波  菏澤泥陶技藝在民間不斷被傳承和發展,並形成獨具特色的流派陶藝作品   近日,菏澤公示了第四批44項市級非遺名錄,其中新入選29項,黃泥古陶製作技藝入選非遺傳統技藝項目。
  • 普洱:「探索古陶文化 尋覓普茶幽香」——思茅七小研學活動
    近日,在普洱市思茅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思茅七小組織64名同學到雲縵房車營地開展了「尋覓普茶幽香,探索古陶文化」主題研學活動,通過讓孩子們參加活動,寓教於樂。踏著晨曦,背著書包,裝上好奇和興奮,敘寫秋日裡的故事,激情飽滿地向房車營地出發,開始了秋天裡的研學之旅。
  • 玩轉普洱 | 尋鄉愁、訪千年茶樹王……這裡美如山水田園畫!
    縣城區以哀牢小鎮為中心,形成集苦聰文化、彝族文化、哈尼文化、休閒娛樂、商貿會展、遊覽觀光、酒店餐飲等產業於一體的高端文化休閒旅遊區。 苦聰蜂筒鼓舞鎮沅縣博物館位於無量溼地公園旁,博物館展覽以序廳、歷史鎮沅、文化鎮沅、茶祖文化、綠色鎮沅、芳香鎮沅等六部分內容進行布展,實現了WiFi全覆蓋。
  • 江西吉安:永和吉州窯古陶
    江西吉安:永和吉州窯古陶    江西省吉安永和鎮,吉安在唐宋時稱吉州,故名吉州窯該窯的產品種類繁多,有仿建窯的黑釉瓷,有仿定窯的白釉瓷。有仿景德鎮的青白釉瓷,有仿「哥窯」的百圾碎瓷,還有仿磁州窯的白地黑花釉瓷等,雖是五花八門,但各有特色。在這些產品中以黑釉瓷獨具風格,如玳瑁斑、鷓鴣斑、剪紙貼花、木葉紋釉等最負盛名,裝飾技藝還有繪花、剔花、描金、堆塑和文字等,吉州窯產品的胎有兩種,一是瓷胎,有土黃色、米黃色和灰青色;二是缸胎,有醬紫色和泛青的紫黑色。
  • 千年古陶,文化名片
    欽州坭興陶是四大名陶,是千年古陶,是中華瑰寶,是文化名片,更是發展的動力。坭興陶產於廣西欽州,欽州位於北部灣之頂,中國海岸線之最南端,西臨越南,背靠西南諸省,面臨海外東南亞各國,是西南諸省與海外貿易的商埠,商品集散之地。
  • 柴燒陶課程招生|尋找古老的制陶技藝,當一回質樸的手藝人
    | 柴 燒 · 古 樸 美 學 |  柴燒作品的藝術創作形式發源於中國,傳揚於日本,延續於臺灣隨著日本的侘寂美學廣為世人所知柴燒被稱為是「取水和土,拾木生火,以火鍊金而成」沉澱出返璞歸真的意趣陰乾、修坯上釉(醬釉、清釉、鐵釉可選)以及3-5天不間斷在龍窯投柴加火的燒窯環節皆由老師幫忙完成
  • 普洱:鎮沅縣古城鎮開展2020年推進愛國衛生運動第二期「淨餐館...
    本網訊(通訊員 吳玥昕)近日,由普洱市鎮沅縣古城鎮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古城市場監督管理所聯合舉辦的古城鎮2020年推進愛國衛生運動第二期「淨餐館」專項行動培訓會在古城鎮機關大會議室舉行。李娟娟副鎮長向大家傳達學習了《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加強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風險防控工作的通知》,對集鎮內具備舉辦宴席條件的餐飲店提出食品安全相關要求,並作總結髮言。
  • 一天一點普洱(1978)這裡美如山水田園畫,千年茶樹王藏匿於此!
    鎮沅博物館位於無量溼地公園旁,博物館展覽為序廳、歷史鎮沅、文化鎮沅、茶祖文化、綠色鎮沅、芳香鎮沅等六部分內容進行布展,實現了WiFi全覆蓋。以突出千家寨茶文化為主題,以千家寨茶產業為主要業態,按照「少動山少動水,不求大但求精,不求多但求美,不求全但求特」的城市建設理念,以「綠色、山色、特色」為總體布局,融入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的民族特色文化,以「青瓦、白牆、藍腰帶,斜廈、花窗、馬頭牆」為特色風貌進行規劃建設,彰顯「世界茶王·芳香鎮沅」獨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 普洱:「茶香嫋嫋 書香氤氳」 普洱創建「閱讀之城」紀實
    普洱有著極其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原始的生命力與經典作品一旦產生交匯,即能碰撞出新的文化磁場。2020年3月30日印發的《普洱市2020年全民閱讀工作暨創建「閱讀之城」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 100項榮耀見證普洱時代風採
    這一年,普洱有無數值得記憶的「時刻」,從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到打好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綠色發展「三場大會戰」,從建設生態宜居之城、健康養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到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前沿的國際次區域中心城市和陸路口岸城市,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全國雙擁模範城,到推進綠色、通暢、文化、品牌、效率、幸福普洱建設。這一年的普洱,披星戴月,步履不停歇。
  • 來雲南普洱喝茶、飲酒、吃席
    普洱市別稱思茅,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居住著漢、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61%,因此,來到這裡同樣少不了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的薰陶。眾所周知,普洱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原產地和集散地。
  • 以「普洱」強普洱 建「衣食萬戶」核心產業
    普洱茶製作 (王承吉 攝)普洱是「世界茶源」,這裡有距今3540萬年前的景谷寬葉木蘭化石、2700多年的鎮沅「世界野生茶樹王」和1700多年的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有2.8萬畝景邁山千年栽培型古茶園,是名副其實的古茶樹博覽園。
  • 雲南鎮沅縣太和村:鄉村治理有「妙招」
    雲南普洱市鎮沅縣振太鎮素有「僑鄉」之稱,歷史久遠的馬幫文化,造就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境內秀美的田園風光更是讓人流連忘返。(古圍牆)紫馬街傳統古村落房屋大多建蓋於十九世紀初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其中有25戶古宅仍保持著振太古建築風貌,具備較好的旅遊文化資源,為了更好地對古村落進行保護及開發利用,拓寬群眾的收入渠道,2019
  • 普洱打好精準識別基礎戰 奏響鄉村振興樂章
    在雲南普洱瀾滄縣酒井鄉老達保拉祜族村寨,提起文化旅遊扶貧,57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石開樂開了花。   普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胡國雲表示,「十三五」以來,普洱市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使基礎設施、鄉村人居環境、產業、群眾生產生活等發生了巨大轉變,創造了脫貧攻堅「普洱模式」。
  • 天賜普洱:世界茶源地,中國康養城
    「一市連三國、一江通五鄰」的雲南普洱,便是華僑城普洱茶康養小鎮項目所在地。這裡享受「北回歸線上最大的綠洲」「生態宜居之城、健康養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的美譽,多年位列中國康養城市50強。時至如今,普洱的古茶樹仍在訴說著歷史。在這裡,有近8萬畝的野生古茶樹群落,樹齡2700餘年的鎮沅千家寨野生茶樹王,還有樹齡千餘年的瀾滄邦崴過渡型古茶樹和景邁萬畝栽培型的古茶山。
  • 三大特色產業為普洱打上綠色發展烙印
    普洱位於我國西南邊陲,享有「世界茶源」「中國咖啡之都」美譽,也是全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近年來,普洱市圍繞基地生態化、加工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產業集群化原則,大力發展以普洱茶、普洱咖啡、生物醫藥為代表的三大特色產業,全市經濟發展打下綠色烙印。同時,該市鎮沅瓢雞、墨江紫米、西盟蜂蜜、澳洲堅果、肉牛、核桃等特色食品產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勢頭。
  • 2020年普洱榮譽榜:60個亮點寫就普洱「高分答卷」
    2020年7月9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擬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全國共有680個村入選。其中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酒井鄉勐根村老達保村和西盟佤族自治縣勐卡鎮馬散村永俄寨入選。  24.鎮沅縣入選「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 廣西欽州:千年古陶 智能「窯變」
    欽州坭興陶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與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五彩陶、重慶榮昌陶器並稱中國四大名陶。欽州坭興陶譽滿海內外,在1915年首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欽州坭興陶作品喜獲金獎。2008年,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