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2歲的孩子不會說話、聲音反應差 原是患上了神經性耳聾

2020-12-23 騰訊大渝網

一歲八個月兒童不會說話、對聲音反應差,這是正常現象嗎?

近日,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耳鼻喉科門診,就遇到這樣的病例。經過診治醫生對孩子常規聽力的檢查,最終確診為中重度感應神經性耳聾。

「家長發現的比較晚,十個月到一歲半是兒童言語發育的黃金時期,如果這一時期聽力障礙未被及時發現並有效幹預,容易導致語言發育障礙,甚至影響兒童的心理和社交能力。」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耳鼻喉科張峰醫生說。

3月3日是第19次全國愛耳日,為加強新生兒聽力障礙的篩查與預防,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耳鼻喉科開展以「聽見未來,從預防開始」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密切關注兒童聽力,「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

什麼是聽力障礙?

聽力障礙俗稱耳聾,是指各種原因導致人聽覺困難,聽不到或聽不清環境聲和言語聲。按聽力損失程度分為4級:26-40dBHL為輕度聽力損失,聽談話聲有困難;41-60dBHL為中度聽力損失,聽大聲說話有困難;61-80dBHL為重度聽力損失,對著耳朵大聲喊只能聽到幾個詞;大於80dBHL為極重度聽力損失,對著耳朵大聲喊也聽不到任何詞。

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聽力語言障礙的殘疾人2780萬(2006年全國第二次殘疾人調查),其中7歲以下聾兒達80萬以上。由於藥物、遺傳、感染、疾病、環境噪聲汙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所造成的新生聾兒每年約3萬餘名。

為什麼要關注新生兒聽力篩查?

聽覺功能在胎兒期就已發育完全,數據顯示,正常新生兒發生聽力障礙的機率為1‰-2‰,高危新生兒則達到2-4%。1歲以內的聽力障礙的嬰兒很難被家長發現,越早被發現並給與有效的幹預,言語發育與正常兒童的差別越小,因此,新生兒聽力篩查尤為重要。姚紅兵教授提醒家長,每個新生兒都必須做新生兒聽力篩查,有聽力損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兒更應該長期隨訪。

哪些新生兒容易出現聽力障礙?

有家族性耳聾病史者;曾有過中耳炎、梅尼埃病等耳病史者;長期暴露於噪聲環境中;有耳毒性藥物應用史;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系統性疾病;有吸菸、飲酒等不良嗜好者;長期精神壓力過大等人群都屬於新生兒聽力障礙高風險人群。

如何進行新生兒聽力障礙篩查?

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早期發現新生兒聽力異常的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正常分娩的新生兒,2-3天時應接受專業人員的聽力初篩;進入重症監護病房住院的新生兒,應在出院前進行聽力篩查。

如果孩子在聽力初篩時未通過,家長應充分重視,需要在42天左右進行復篩,若復篩仍未通過,家長應在3個月內攜帶初篩和復篩報告單,到指定的聽力診斷中心對孩子進行系統的聽力學檢查,以確定孩子的聽力狀況或聽力損失程度。

對0-3個月孩子主要通過觀察聽性反射來判斷其聽力。測聽用具可選用木魚、雙音響筒(中頻)、哨子(高頻)或手鼓(低頻)等音響玩具。因為人耳對於中頻的聲音最敏感,所以木魚或雙音響筒可作為首選。測試房間要保持安靜,給聲時機最好選擇在受試兒處於淺睡眠狀態,距測試耳約30釐米處,突然給聲(60dB以上),正常聽力的受試兒約在2.5秒以內出現聽性反射,表現類型有:雙臂突然向內屈曲,即驚跳反射;突然眼瞼睜開,為覺醒反射;突然哭叫,為哭叫反射;測試前受試兒眼瞼睜開,給聲時突然閉目,稱為閉目反射,還有吸允反射、呼吸反射等等。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驚跳反射。

如何加強新生兒聽力障礙預防?

先天性聽力障礙:孕前檢查可減少遺傳性耳聾患兒的出生率,同時我們還應提醒孕期媽媽注意預防寶寶出現聽力損失。避免孕早期的病毒(如風疹、巨細胞病毒等)感染,孕期禁用耳毒性藥物(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利尿劑等),高危孕婦(如糖尿病、甲低等)。新生兒非遺傳性聽力損失也是可預防的,感染、核黃疸、早產兒等都是新生兒聽力損失的高危因素,因此,積極治療原發病、合理用藥、減少中耳炎的發生率都很重要。

繼發性聽力損失:

1.新生兒聽力篩查:自21世紀初,我國已逐漸開展了的0~6歲兒童的聽力篩查工作,對新生兒在出生時和42天進行聽力篩查,未通過篩查的新生兒,經過進一步詳細的檢查,以確保聽力障礙的嬰兒在3個月內的被發現。對於通過篩查的新生兒,也應在6個月,1歲,2歲,3歲,4歲,5歲,6歲各進行一次聽力篩查,以及時發現聽功能異常。

2.耳聾基因檢測:對於有耳聾家族史的孩子,應進行耳聾基因的檢測,以便及時發現並採取針對性預防和治療措施。如攜帶SLC26A4基因的孩子,需避免頭部碰撞、不宜參加劇烈體育活動,或用力吹奏樂器、用力擤鼻等。攜帶線粒體12srRNA藥物性耳聾基因的孩子,禁止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慶大黴素、鏈黴素、阿米卡星等。確保孩子沒有機會接觸藥物,不會因為藥物致聾。

3.加強鍛鍊、增加機體抵抗力。避免感冒受涼等上呼吸道疾病,預防中耳炎發生,尤其是分泌性中耳炎所致傳導性耳聾。如發生感染性疾病如腮腺炎、腦膜炎及等應高度關注聽力,預防此類疾病可導致的突發感音神經性耳聾。

4.孕婦禁用耳毒性藥物。孕期禁用耳毒性藥物(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利尿劑等)。高危孕婦(如糖尿病、甲低等)如必須使用此類藥物,必須嚴格觀察有無耳鳴、眩暈、聽力下降等中毒症狀,以便及時停藥並採取治療手段

5.避免接觸噪聲。尤其對於兒童和青少年應避免長時間使用有音響功能的電子產品,儘量少使用耳塞,音量不超過60dB,時間不超過40分鐘。防止各類娛樂性噪聲、煙花爆竹所導致的聽力損傷。

6.避免挖耳。避免耳部進水以及隨意挖耳導致耳朵感染,定期至醫院檢查耳道,如發現耵聹,及時取出。

相關焦點

  • 4歲神經性耳聾患兒接受國內首例工耳蝸植入
    6月28日,一名4歲雙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兒在博鰲超級醫院成功接受國內首例CI632人工耳蝸植入體植入。截止到6月28日,博鰲超級醫院已完成79例全球最新的人工耳蝸植入體植入手術。該患兒出生九個月後雖然會叫媽媽,但到兩歲時對外界聲音反應差,話語少。家長帶他去保健院診治後被診斷為自閉症,經過一年多自閉症培訓治療效果不佳。到3歲多上幼兒園時,老師發現,如果不是面對面講話,他對外界的聲音基本沒反應,建議家長重視。
  • 耳朵經常出現持續性耳鳴、耳聾眩暈,很可能是患上了神經性耳鳴
    如今的耳鳴患者是越來越多了,這其中不僅僅是老年性耳鳴、耳聾,還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患上了神經性耳鳴。什麼是神經性耳鳴?神經性耳鳴又稱感音神經性耳鳴,其強調的是患者的主觀感受。指人們在沒有任何外界刺激條件下所產生的異常聲音感覺。
  • 什麼是神經性耳聾,神經性耳聾能恢復嗎
    #神經性耳聾#神經性耳聾,主要是由於內耳毛細胞、螺旋神經節、聽神經、聽覺中樞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聽力下降或者喪失。主要由遺傳、藥物、噪聲、年齡、外傷等因素引起。小編簡單的給大家說下。01遺傳因素根據相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目前神經性耳聾中,遺傳因素所佔比例大約佔55%,病因不明約佔45%。
  • 南京華電醫院違規注射疫苗 致女孩神經性耳聾
    ���� SSI �ļ�ʱ���� ���� SSI �ļ�ʱ����  央視「3·15」晚會15日晚揭露:華電醫院違規注射默沙東麻腮風疫苗致一名小女孩神經性耳聾。
  • 寶寶2歲還不會說話正常麼?孩子為什麼說話晚?家長該如何引導?
    寶寶一般1歲多就開始學說話了,到2歲已經能和家人簡單的交流溝通了。可是也有一些寶寶到了2歲多還遲遲不肯開口,寶寶說話晚正常嗎?如果不正常,問題又出在哪裡?2聽力有問題:不會連著說三個詞家長對寶寶講話時他沒有回應,對電視聲音
  • 連續熬夜加班 女子患上突發性耳聾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劉姍姍)為了在年底衝業績,32歲女白領熬夜加班幾天,誰知先後出現左耳嗡嗡響、聽力明顯下降,到醫院一查竟然患上了突發性耳聾。昨日,專家提醒,突發性耳聾多與情緒焦慮、壓力大、熬夜等因素有關,市民要特別注意,儘快就醫。
  • 小男孩常戴耳機聽歌,聽成中度耳聾丨聽力下降易患痴呆丨說話晚可能...
    這是因為,平均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會有3~4個先天性重度耳聾患者。而新生兒聽力篩查不僅能及時發現孩子的聽力問題,更能幫助家長及早幹預,避免讓孩子一生都無法開口說話!俗話說「十聾九啞」,有些父母發現孩子兩三歲時還不會說話,檢查後才發現是孩子聽力出了問題。但這時,孩子的大腦皮層語言中樞已經基本發育完全,卻從來沒有受到聲音的刺激,這可能導致孩子永遠無法學會說話。所以,如果孩子出現聽力或者說話異常,一定要重視並及早去醫院檢查。楊醫生告訴我們:「先天性耳聾的最佳治療時間是1歲前,5歲後幹預已經為時已晚。
  • 神經性耳鳴 突發性耳鳴 傳導性耳聾 混合性耳聾 老年性耳聾
    中青年人過早「耳背」 --神經性耳鳴 突發性耳鳴 傳導性耳聾 混合性耳聾 老年性耳聾 前幾天,40歲的李先生參加了單位組織的體檢,在用秒表檢查聽力時,醫生發現他左耳的聽力比右耳的聽力要弱,他也明顯感到,左耳沒有右耳靈敏。為他體檢的醫生告訴他,這可能和他的生活方式有關。
  • 只因一臺印表機 她竟患了雙側中度耳聾!
    後天性耳聾主要是病因性、外因性、藥物性引起的,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噪音、外傷等外因性引起的耳聾,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根據病情實際情況,儘量避免使用水楊酸類藥物、利尿藥、抗瘧疾等藥物。在服用藥物時,應該仔細看清楚說明書。以上會導致聽力受損的藥物,均會在說明書中標明。   2、不要自行掏耳朵。
  • 神經性耳聾分為哪幾種?
    大家公認的是,耳聾對生活影響很大,神經性耳聾是聽覺中樞病變的表現,而且還會嚴重的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接下來,重慶仁品耳鼻喉專家就來和大家講講神經性耳聾分為哪幾種?
  • 9歲兒子考完英語突然耳聾,真相大白瞬間,我沉默了
    近日,市民程女士講述了一個關於她兒子小晨(化名)的怪事——我的兒子小晨今年9歲,近一個月,小晨的舉動越來越異樣:看電視要開得很大聲,他說太小聲聽不到;和他說話,半天沒有反應……直到最近一次考試,我才意識到這些舉動背後的問題。那天,他放學回家,很沮喪地把英語試卷推到我面前。不及格!
  • 耳聾患者為什麼聲音小聽不好,大聲音還怕吵
    如果在耳邊大聲喊叫,我們都會反感,因為聲音過大了。更大的聲音我們會感覺受不了。 一般說來,我們的忍受極限不會超過120dB(SPL)。  從剛能聽到的OdBHL算起,到最大極限120dB都是我們能聽的範圍,術語上稱為「聽覺動態範圍」。如果存在聽力損失(耳聾),剛剛能聽到的聲音就不會是OdBHL,而可能是30dB、60dB、70dBHL甚至更多。
  • 寶寶3歲了還不會說話,僅僅是因為語言發育遲緩嗎?
    從語言發育的階段特性來說,兒童在2歲時就能與父母進行簡單的交流,3歲時已經能做到對答如流的地步了。雖然此時的「對答如流」仍是相對來說的,但家長的各種指令已經能完全理解了。
  • 從痰、溼、瘀、虛、心火論治神經性耳鳴耳聾
    內耳聽毛細胞、血管紋、螺旋神經節、聽神經或聽覺中樞的器質性病變均可阻礙聲音的感受與分析或影響聲音信息的傳遞,由此引起的聽力減退或聽力喪失稱為感音神經性聾。它可分為三類:遺傳性聾、非遺傳性先天性聾、非遺傳性獲得性感音神經性聾。感音性聾屬中醫耳鳴耳聾範疇。中醫關於耳聾的最早定義見於《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耳不聽五聲之和謂之聾。」
  • 女白領熬夜加班幾天後聽力明顯下降,原來患上突發性耳聾
    楚天都市報12月22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劉姍姍)為了在年底衝業績,32歲女白領熬夜加班幾天,誰知先後出現左耳嗡嗡響、聽力明顯下降,到醫院一查竟然患上了突發性耳聾。專家提醒,突發性耳聾多與情緒焦慮、壓力大、熬夜等因素有關,市民要特別注意,儘快就醫。
  • 孩子睡覺打鼾可能患了分泌性中耳炎
    圖/新華社   作為家長,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愛把電視機的聲音調得很大,或與他說話時,顯得反應遲鈍(廣州人稱作「大耳牛」),實際上,很有可能是孩子患了分泌性中耳炎以致聽力下降耳鼻喉科專家表示,分泌性中耳炎在兒童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發生率很高,它引起的聽力下降不僅會影響學習,還會影響孩子智力的綜合發育。因此,專家提醒,家長平時應關注孩子的日常行為,若經常叫喚五六聲孩子仍沒反應,就要看是不是有聽力問題了。
  • 孩子出生後沒做過聽力篩查,4歲了說話還含糊不清
    「醫生,我家孩子講話含糊不清,是不是發音有問題啊?」前不久,一對年輕夫婦帶著4歲的兒子肖肖(化名),走進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賈月芝主任醫師的診室。檢查結果令媽媽大吃一驚,兒子的發音器官是正常的,問題出在聽力上。今天(3月3日)是第20個全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愛聽力健康,落實國家救助制度」。
  • 壯年男突發耳聾
    喧鬧酒吧連玩幾晚,雙耳均出現耳聾 阿偉今年40歲,平日裡經常出入酒吧,喝酒、蹦迪,一玩就到深夜。 今年1月初,他又呼朋引伴在酒吧裡連續泡了好些天。他們泡的都是「嗨吧」,音樂聲很大,嘈雜異常,每次從裡頭出來,阿偉都覺得耳朵不太舒服,別人說話的聲音在變小,但他以為是正常的「泡吧後遺症」,沒放在心上。
  • 他人說話聽得見卻聽不懂? 這或是老年性耳聾的前兆
    耳聾什麼表現?聽得見但聽不懂  80歲的李奶奶最近有個煩惱,別人跟她說話,她雖然聽得見聲音,但經常搞不清是什麼意思。「我雖然年紀大了,但腦子也沒糊塗到這個地步吧?怎麼別人說話我就是聽不懂呢? 」李奶奶說。  實際上,李奶奶這個煩惱,就是老年性耳聾的一種表現。隨著聽力下降,有部分老年人的辨別能力也會跟著下降。
  • 為什麼會耳聾?耳聾的表現症狀以及影響!
    由於每個人的遺傳基因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衰老的程度和速度也不同,隨著組織器官衰老,耳器官與耳有聯繫的神經系統~直至聽覺的中樞—大腦皮層都會或多或少出現衰老,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導致老年性耳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