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八個月兒童不會說話、對聲音反應差,這是正常現象嗎?
近日,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耳鼻喉科門診,就遇到這樣的病例。經過診治醫生對孩子常規聽力的檢查,最終確診為中重度感應神經性耳聾。
「家長發現的比較晚,十個月到一歲半是兒童言語發育的黃金時期,如果這一時期聽力障礙未被及時發現並有效幹預,容易導致語言發育障礙,甚至影響兒童的心理和社交能力。」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耳鼻喉科張峰醫生說。
3月3日是第19次全國愛耳日,為加強新生兒聽力障礙的篩查與預防,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耳鼻喉科開展以「聽見未來,從預防開始」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密切關注兒童聽力,「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
什麼是聽力障礙?
聽力障礙俗稱耳聾,是指各種原因導致人聽覺困難,聽不到或聽不清環境聲和言語聲。按聽力損失程度分為4級:26-40dBHL為輕度聽力損失,聽談話聲有困難;41-60dBHL為中度聽力損失,聽大聲說話有困難;61-80dBHL為重度聽力損失,對著耳朵大聲喊只能聽到幾個詞;大於80dBHL為極重度聽力損失,對著耳朵大聲喊也聽不到任何詞。
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聽力語言障礙的殘疾人2780萬(2006年全國第二次殘疾人調查),其中7歲以下聾兒達80萬以上。由於藥物、遺傳、感染、疾病、環境噪聲汙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所造成的新生聾兒每年約3萬餘名。
為什麼要關注新生兒聽力篩查?
聽覺功能在胎兒期就已發育完全,數據顯示,正常新生兒發生聽力障礙的機率為1‰-2‰,高危新生兒則達到2-4%。1歲以內的聽力障礙的嬰兒很難被家長發現,越早被發現並給與有效的幹預,言語發育與正常兒童的差別越小,因此,新生兒聽力篩查尤為重要。姚紅兵教授提醒家長,每個新生兒都必須做新生兒聽力篩查,有聽力損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兒更應該長期隨訪。
哪些新生兒容易出現聽力障礙?
有家族性耳聾病史者;曾有過中耳炎、梅尼埃病等耳病史者;長期暴露於噪聲環境中;有耳毒性藥物應用史;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系統性疾病;有吸菸、飲酒等不良嗜好者;長期精神壓力過大等人群都屬於新生兒聽力障礙高風險人群。
如何進行新生兒聽力障礙篩查?
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早期發現新生兒聽力異常的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正常分娩的新生兒,2-3天時應接受專業人員的聽力初篩;進入重症監護病房住院的新生兒,應在出院前進行聽力篩查。
如果孩子在聽力初篩時未通過,家長應充分重視,需要在42天左右進行復篩,若復篩仍未通過,家長應在3個月內攜帶初篩和復篩報告單,到指定的聽力診斷中心對孩子進行系統的聽力學檢查,以確定孩子的聽力狀況或聽力損失程度。
對0-3個月孩子主要通過觀察聽性反射來判斷其聽力。測聽用具可選用木魚、雙音響筒(中頻)、哨子(高頻)或手鼓(低頻)等音響玩具。因為人耳對於中頻的聲音最敏感,所以木魚或雙音響筒可作為首選。測試房間要保持安靜,給聲時機最好選擇在受試兒處於淺睡眠狀態,距測試耳約30釐米處,突然給聲(60dB以上),正常聽力的受試兒約在2.5秒以內出現聽性反射,表現類型有:雙臂突然向內屈曲,即驚跳反射;突然眼瞼睜開,為覺醒反射;突然哭叫,為哭叫反射;測試前受試兒眼瞼睜開,給聲時突然閉目,稱為閉目反射,還有吸允反射、呼吸反射等等。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驚跳反射。
如何加強新生兒聽力障礙預防?
先天性聽力障礙:孕前檢查可減少遺傳性耳聾患兒的出生率,同時我們還應提醒孕期媽媽注意預防寶寶出現聽力損失。避免孕早期的病毒(如風疹、巨細胞病毒等)感染,孕期禁用耳毒性藥物(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利尿劑等),高危孕婦(如糖尿病、甲低等)。新生兒非遺傳性聽力損失也是可預防的,感染、核黃疸、早產兒等都是新生兒聽力損失的高危因素,因此,積極治療原發病、合理用藥、減少中耳炎的發生率都很重要。
繼發性聽力損失:
1.新生兒聽力篩查:自21世紀初,我國已逐漸開展了的0~6歲兒童的聽力篩查工作,對新生兒在出生時和42天進行聽力篩查,未通過篩查的新生兒,經過進一步詳細的檢查,以確保聽力障礙的嬰兒在3個月內的被發現。對於通過篩查的新生兒,也應在6個月,1歲,2歲,3歲,4歲,5歲,6歲各進行一次聽力篩查,以及時發現聽功能異常。
2.耳聾基因檢測:對於有耳聾家族史的孩子,應進行耳聾基因的檢測,以便及時發現並採取針對性預防和治療措施。如攜帶SLC26A4基因的孩子,需避免頭部碰撞、不宜參加劇烈體育活動,或用力吹奏樂器、用力擤鼻等。攜帶線粒體12srRNA藥物性耳聾基因的孩子,禁止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慶大黴素、鏈黴素、阿米卡星等。確保孩子沒有機會接觸藥物,不會因為藥物致聾。
3.加強鍛鍊、增加機體抵抗力。避免感冒受涼等上呼吸道疾病,預防中耳炎發生,尤其是分泌性中耳炎所致傳導性耳聾。如發生感染性疾病如腮腺炎、腦膜炎及等應高度關注聽力,預防此類疾病可導致的突發感音神經性耳聾。
4.孕婦禁用耳毒性藥物。孕期禁用耳毒性藥物(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利尿劑等)。高危孕婦(如糖尿病、甲低等)如必須使用此類藥物,必須嚴格觀察有無耳鳴、眩暈、聽力下降等中毒症狀,以便及時停藥並採取治療手段
5.避免接觸噪聲。尤其對於兒童和青少年應避免長時間使用有音響功能的電子產品,儘量少使用耳塞,音量不超過60dB,時間不超過40分鐘。防止各類娛樂性噪聲、煙花爆竹所導致的聽力損傷。
6.避免挖耳。避免耳部進水以及隨意挖耳導致耳朵感染,定期至醫院檢查耳道,如發現耵聹,及時取出。